第387頁
重生後嫁給渣過的佛子 作者:餘何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早就走了,夢也該醒了。
***
露珠重迴江南,在兒時的江渚邊開了一間小館。她依舊是那個懷抱琵琶,巧笑倩兮的江南女子。
吹拉彈唱,吳儂軟語聲裏,訴盡一生波瀾。
翌年,皇宮大開選秀。世家貴女源源不斷,充盈後宮,為皇帝開枝散葉。
二十五年後,李曜傳位於太子李昭,因積鬱成疾,重病不治。
彌留之際,他平臥於龍榻上,掌中握著那一縷燒焦的絹帛。
那絹帛邊緣已泛黃,微微抽絲,天長日久,像是已被珍藏了無數個年頭,經過無數次撫摸,絹絲纖薄,柔軟垂墜。
年老的皇帝粗糙蒼老的指腹顫抖著,輕輕撫過畫上青春永駐的女子,殘破的雲鬢朱顏,依舊栩栩如生。
「朝露,朕以天子之命,想與你有一個來生。」
「來生,朕會先找到你,再也不與你分離。」
……
天亮之後,皇帝壽終正寢,享年五十五歲,諡號「武」。
史官記載,大梁武帝,平定西域,一統江山,文治武功,千秋萬載,百世功名。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篇番外些前世今生,其實帶著命運的耦合性。是我特地的設置。對照看,其實互為因果。
下一篇番外就是大家最期待的if線啦,阿襄重迴老婆少年時,兩人穿越前世今生不斷救贖的故事。最後是全員he的高甜結局!
【注釋】
洛襄藏在佛經裏的兩句詩援引自敦煌遺書1824.背後是個浪漫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
第110章
長安皇城。
無邊無垠的黑夜,像是一片幕布,將璀璨繁華的宮城籠罩其中。
東麵的夜空中,懸著一輪孤月,皎皎清輝沉沉地積壓在大殿屋脊的獸首鴟吻上。
一星半點的月色尚能將一磚一瓦照得清白,還未透入殿中,便被案上一排搖晃的火燭掩去,如一葉瀚海孤舟,消亡於暗夜之中。
殿內雖燈盞通明,但卻又著實幽暗。
在燈火照不見的昏昏羅帳,掩著大梁皇帝所臥的龍榻。龍涎香所散之處,隱約瀰漫著一絲腐朽的腥氣。
皇帝已病了數日了。
這位大梁的開國皇帝戎馬一生,於王朝末年的分裂割據之局,逐鹿中原,一統漢地,終成一代帝王。
一生輝煌的光陰,就要在此落幕。
殿內跪滿了一眾侍奉太醫,皇帝這幾日已是連湯藥都已餵不下去了,明眼人都知已是大限將至。
皇宮裏人心惶惶,局勢如同暴雨前來的天,沉悶壓抑,暗流洶湧。
殿前,一排排盔甲上反射的銀輝,刺人睛目。禁軍已將整座寢殿層層把守起來,禁人窺伺,連皇子妃子來探視都不得靠近。
站了數個日夜,後排的一名禁軍將士鬆了鬆僵直的腿腳,忍不住用唇語,偷偷問身邊的中郎將道:
「你說,何時山崩?會立哪位皇子為新帝?」
他話音未落,卻見那名中郎今日的神色格外凝重。黑沉沉的眸光壓著夜色,猶為犀利而凜冽,即便在昏黃的宮燈下,亦如利刃劃過他的脖頸一般。
好似在等待著什麽大事發生。
他手中的兵戟一顫,隻當自己在長官麵前失言。陛下禦駕尚在,如何妄議新帝之事?
說來,眼前這位中郎將也是少年英才,才剛過弱冠之年,區區三年,便已從禁軍步兵升至校尉,最後成為中郎將。
洛襄身著禁軍鎧甲,遠望熟悉的千裏宮牆,百重宮闕,箭袖一寸寸握緊。
三年前,他睜開眼的時候,發現他隻身迴到了元景三十年,騰空以少年之身,流落在長安街頭。
當時先帝在位,他的生父還是八皇子李晟,新婚燕爾,他也還未出生。
而他知曉,三年後的今日,開國皇帝駕崩,此後李晟暗謀帝位,誣陷吳王謀逆,攪動時局,皇城自此天翻地覆。
若非吳王案,她不會痛失雙親,流落西域。
若非吳王案,李晟不會借外戚之力,登基稱帝後,又要拔出外戚羽翼。最後,使得他的生母在冷宮產下雙子,被迫送走其中之一的他,後來在冷宮自縊而亡。
所有人命運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
於是,他知曉未來之事,藉助先機,步步為營,三年來,履立功勳,從禁軍底層一步步升至中郎將,如此生死攸關之時,有資格統領禁軍,護衛皇帝寢宮。
那麽,他便有機會扭轉幹坤,挽救所有人的命運。
夜幕深不見底,禁中一片沉寂,宮中的更漏聲滴滴答答,是唯一的聲響。
正在此時,寢殿的門嘎吱一聲開了,從中走出一名形色匆匆的內侍,低垂著頭,迅速朝外小步離去。
洛襄眼見,那內侍黑綢的袍袖之上,手捧著的黃絹。那捲絹帛的質地形狀,他再熟悉不過了。
是皇帝的密詔。
當年先帝病逝,未曾立下太子,而是流傳出一封秘密的遺詔,說是要傳位於吳王,令其赴京繼皇帝位。
此密詔的風聲一經傳出,引得本是嫡長的大皇子坐不住,連夜挑兵與吳王爭鬥,最後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
這一齣戲,是尚是皇子的李晟,意欲禍水東引,坐山觀虎鬥。最後他穩在長安,借吳王謀反案清算了一大批皇子,最後禦極稱帝。
此時那懷揣密詔的內侍,是禦前之人,定也是李晟之人。<="<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
露珠重迴江南,在兒時的江渚邊開了一間小館。她依舊是那個懷抱琵琶,巧笑倩兮的江南女子。
吹拉彈唱,吳儂軟語聲裏,訴盡一生波瀾。
翌年,皇宮大開選秀。世家貴女源源不斷,充盈後宮,為皇帝開枝散葉。
二十五年後,李曜傳位於太子李昭,因積鬱成疾,重病不治。
彌留之際,他平臥於龍榻上,掌中握著那一縷燒焦的絹帛。
那絹帛邊緣已泛黃,微微抽絲,天長日久,像是已被珍藏了無數個年頭,經過無數次撫摸,絹絲纖薄,柔軟垂墜。
年老的皇帝粗糙蒼老的指腹顫抖著,輕輕撫過畫上青春永駐的女子,殘破的雲鬢朱顏,依舊栩栩如生。
「朝露,朕以天子之命,想與你有一個來生。」
「來生,朕會先找到你,再也不與你分離。」
……
天亮之後,皇帝壽終正寢,享年五十五歲,諡號「武」。
史官記載,大梁武帝,平定西域,一統江山,文治武功,千秋萬載,百世功名。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篇番外些前世今生,其實帶著命運的耦合性。是我特地的設置。對照看,其實互為因果。
下一篇番外就是大家最期待的if線啦,阿襄重迴老婆少年時,兩人穿越前世今生不斷救贖的故事。最後是全員he的高甜結局!
【注釋】
洛襄藏在佛經裏的兩句詩援引自敦煌遺書1824.背後是個浪漫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
第110章
長安皇城。
無邊無垠的黑夜,像是一片幕布,將璀璨繁華的宮城籠罩其中。
東麵的夜空中,懸著一輪孤月,皎皎清輝沉沉地積壓在大殿屋脊的獸首鴟吻上。
一星半點的月色尚能將一磚一瓦照得清白,還未透入殿中,便被案上一排搖晃的火燭掩去,如一葉瀚海孤舟,消亡於暗夜之中。
殿內雖燈盞通明,但卻又著實幽暗。
在燈火照不見的昏昏羅帳,掩著大梁皇帝所臥的龍榻。龍涎香所散之處,隱約瀰漫著一絲腐朽的腥氣。
皇帝已病了數日了。
這位大梁的開國皇帝戎馬一生,於王朝末年的分裂割據之局,逐鹿中原,一統漢地,終成一代帝王。
一生輝煌的光陰,就要在此落幕。
殿內跪滿了一眾侍奉太醫,皇帝這幾日已是連湯藥都已餵不下去了,明眼人都知已是大限將至。
皇宮裏人心惶惶,局勢如同暴雨前來的天,沉悶壓抑,暗流洶湧。
殿前,一排排盔甲上反射的銀輝,刺人睛目。禁軍已將整座寢殿層層把守起來,禁人窺伺,連皇子妃子來探視都不得靠近。
站了數個日夜,後排的一名禁軍將士鬆了鬆僵直的腿腳,忍不住用唇語,偷偷問身邊的中郎將道:
「你說,何時山崩?會立哪位皇子為新帝?」
他話音未落,卻見那名中郎今日的神色格外凝重。黑沉沉的眸光壓著夜色,猶為犀利而凜冽,即便在昏黃的宮燈下,亦如利刃劃過他的脖頸一般。
好似在等待著什麽大事發生。
他手中的兵戟一顫,隻當自己在長官麵前失言。陛下禦駕尚在,如何妄議新帝之事?
說來,眼前這位中郎將也是少年英才,才剛過弱冠之年,區區三年,便已從禁軍步兵升至校尉,最後成為中郎將。
洛襄身著禁軍鎧甲,遠望熟悉的千裏宮牆,百重宮闕,箭袖一寸寸握緊。
三年前,他睜開眼的時候,發現他隻身迴到了元景三十年,騰空以少年之身,流落在長安街頭。
當時先帝在位,他的生父還是八皇子李晟,新婚燕爾,他也還未出生。
而他知曉,三年後的今日,開國皇帝駕崩,此後李晟暗謀帝位,誣陷吳王謀逆,攪動時局,皇城自此天翻地覆。
若非吳王案,她不會痛失雙親,流落西域。
若非吳王案,李晟不會借外戚之力,登基稱帝後,又要拔出外戚羽翼。最後,使得他的生母在冷宮產下雙子,被迫送走其中之一的他,後來在冷宮自縊而亡。
所有人命運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
於是,他知曉未來之事,藉助先機,步步為營,三年來,履立功勳,從禁軍底層一步步升至中郎將,如此生死攸關之時,有資格統領禁軍,護衛皇帝寢宮。
那麽,他便有機會扭轉幹坤,挽救所有人的命運。
夜幕深不見底,禁中一片沉寂,宮中的更漏聲滴滴答答,是唯一的聲響。
正在此時,寢殿的門嘎吱一聲開了,從中走出一名形色匆匆的內侍,低垂著頭,迅速朝外小步離去。
洛襄眼見,那內侍黑綢的袍袖之上,手捧著的黃絹。那捲絹帛的質地形狀,他再熟悉不過了。
是皇帝的密詔。
當年先帝病逝,未曾立下太子,而是流傳出一封秘密的遺詔,說是要傳位於吳王,令其赴京繼皇帝位。
此密詔的風聲一經傳出,引得本是嫡長的大皇子坐不住,連夜挑兵與吳王爭鬥,最後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
這一齣戲,是尚是皇子的李晟,意欲禍水東引,坐山觀虎鬥。最後他穩在長安,借吳王謀反案清算了一大批皇子,最後禦極稱帝。
此時那懷揣密詔的內侍,是禦前之人,定也是李晟之人。<="<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