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被敵國將軍當成白月光後 作者:餘何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宴海淡淡掃了一眼他皮笑肉不笑的神色,掠過他後徑直跨過門檻,步入含元殿內。
聽到腳步聲,座上的皇帝並未從奏章前抬眸,語氣平淡地道了句:
「宴海來了。」
「兒臣,參見父皇。」宴海斂衽下身,恭恭敬敬行了跪拜之禮。
皇帝掀起眼皮,望了望今日一反常態跪在地上的長女。往日,她總是不等傳召便走上玉階,趴在他禦案前親昵地與他說一些宮內外的趣聞。
心中的疑團漸次升騰,皇帝擺擺手,令她免禮起身。他蜷指,輕輕扣了扣案牘,示意她上前來。
身著繁重朝服的公主站直身體,緩緩移步走向禦案。目光掃過案上宣紙上的兩行字之時,她眉心一跳,不禁向後退了一步。
「宴海,近日可有聽到宮外傳唱的這首童謠?」皇帝麵色如常,一雙犀利的眸光定在公主震驚的麵上。
「兒臣自洛陽來,受了驚嚇,近日足不出府。這首童謠,更是聞所未聞。」宴海高聲道,「何人如此陰毒,竟敢說出『天下素縞』這般大逆不道的話來?父皇必當千秋萬載,壽與天齊。」
「哦?可朕聽說,這首童謠是自公主府裏傳唱出去的。」皇帝微眯雙目,眼神玩味中隱著一絲警惕。
宴海低垂的眸光猛然抬起。
這首童謠是她讓幾個親侍散布在長安各處,她們行事素來謹慎且隱秘,論源頭絕非可能懷疑到公主府頭上。
可父皇卻告訴她,已有消息是她府中流出的。
他雖無憑無據,但就是在沒有道理地懷疑她。
宴海腦中漸起了一個猜測,心下冷笑,嘴上卻急言令色道:
「此事,絕非兒臣所為。父皇,可是在懷疑兒臣?試問,我若要行事,怎會如此蠢笨?」
「其一,父皇以仁孝治天下,我為父皇長女,若以童謠詛咒親父,必為世所不容!」
「其二,這首童謠,傳唱的是正是兒臣本人,我又如何會用此顯而易見的證據來自掘墳墓?」
「其三,鸞失碧霄,鳳不還巢。兒臣已隨父皇迴道長安,何來失自由、不歸家之說?簡直荒謬至極。」
皇帝沒有做聲,麵色越發陰鬱。
宴海轉而迴到殿前,雙膝跪伏在墨青色的宮磚,抬首對上他審視的目色,厲聲道:
「漢有奸佞以巫蠱嫁禍太子劉據,使之不謀而反,武帝不察而痛失之。此非巫蠱之禍,人禍也。」她長吸一口氣,一字一頓道:
「兒臣懇請父皇明鑑,定是有心之人故意栽贓陷害。究竟是何人,膽敢向聖上進言此童謠乃公主府所出。請他出來,與兒臣當麵對峙。」
她擲地有聲的音色,久久迴蕩在空蕩的含元殿內。
皇帝不語,靜靜望著底下長跪不起的長女,麵上並無一絲波瀾。
他眉心湧動,隻是突然覺得,他這個自小萬千寵愛的女兒,果真是像極了自己。
哪怕他最是屬意的東宮太子,他親手扶植培養了十餘年,從庶子抬至嫡子,再到太子,都不及她半分像。
隻是可惜了。
她隻有他一半的血脈。
她雖姓李,但卻不止姓李。
皇帝斂眸,神色似有幾分不易察覺的落寞。隨後緩步下階,將久跪於地的宴海公主扶了起來。
……
宴海走出含元殿門的時候,外頭剛剛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她麵容鎮定依舊,從容不迫,唯獨隱在曳地朝服裏的腳步,是無比虛浮的。或許是不習慣於久跪於冰涼的宮磚上,又或許是因心下早已寒涼徹骨。
當今聖上向來疑心深重,她就是利用了他的疑心,拿這首童謠投石問路。可問出來的,竟是如此不堪的真相。
正因為疑心重,才會如此心虛來盤問她。即便,她明明就是最不可能傳播童謠之人。
論理,古往今來,以童謠造勢者無人會用與己相關之言。一查就查到自己頭上,豈不是愚蠢至極。
論情,她與聖上一向父慈子孝,毫無理由要如此咒父。
除非,他父皇早已動了心思要送她和親,所以童謠一出,才當下第一個懷疑到她頭上。
原來,一切並非是要等與迴鶻的宮宴上。又可能,並非要等迴鶻人親口提出來。
她和親的命數,從一開始就已註定了。
宴海浸在雨中,掩在袍袖中的玉指漸漸握緊。
她所布下的局,這隻是第一出。
接下來,還有第二場重頭戲。
走下玉階的時候,她的身旁閃過一道緋色的衣角,與她並行而下。尖利的聲音似是要穿透她的耳膜:
「公主有備而來,唱得一齣好戲。」
宴海目不斜視,亦知來人是張恪。
前世,自她和親後,舅爺一黨由宦黨清算,被迫交出兵權,從此幽禁府中數月後亡故;河東節度許天臣使因壽禮一案沒落,受節鎮排擠,再無聲息。掌管禁軍中最大一支的司徒侯府,更是一夕覆滅,兵權交予了張恪,與他的神策軍合併。而曾經聲勢最大的河西蕭氏因主帥父子抗擊迴鶻身亡,河西全軍自此湮沒,也是張恪一手為之。
如此樁樁件件的巧合中,無論聖上是否默許,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張恪的宦黨。前世,倒是她小瞧了這些沒子孫根的東西。
現下她已知曉,張恪一直有動司徒家手中禁軍之首羽林軍的心思,還想要藉此掌握邊關雄兵,坑害良將。<="<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聽到腳步聲,座上的皇帝並未從奏章前抬眸,語氣平淡地道了句:
「宴海來了。」
「兒臣,參見父皇。」宴海斂衽下身,恭恭敬敬行了跪拜之禮。
皇帝掀起眼皮,望了望今日一反常態跪在地上的長女。往日,她總是不等傳召便走上玉階,趴在他禦案前親昵地與他說一些宮內外的趣聞。
心中的疑團漸次升騰,皇帝擺擺手,令她免禮起身。他蜷指,輕輕扣了扣案牘,示意她上前來。
身著繁重朝服的公主站直身體,緩緩移步走向禦案。目光掃過案上宣紙上的兩行字之時,她眉心一跳,不禁向後退了一步。
「宴海,近日可有聽到宮外傳唱的這首童謠?」皇帝麵色如常,一雙犀利的眸光定在公主震驚的麵上。
「兒臣自洛陽來,受了驚嚇,近日足不出府。這首童謠,更是聞所未聞。」宴海高聲道,「何人如此陰毒,竟敢說出『天下素縞』這般大逆不道的話來?父皇必當千秋萬載,壽與天齊。」
「哦?可朕聽說,這首童謠是自公主府裏傳唱出去的。」皇帝微眯雙目,眼神玩味中隱著一絲警惕。
宴海低垂的眸光猛然抬起。
這首童謠是她讓幾個親侍散布在長安各處,她們行事素來謹慎且隱秘,論源頭絕非可能懷疑到公主府頭上。
可父皇卻告訴她,已有消息是她府中流出的。
他雖無憑無據,但就是在沒有道理地懷疑她。
宴海腦中漸起了一個猜測,心下冷笑,嘴上卻急言令色道:
「此事,絕非兒臣所為。父皇,可是在懷疑兒臣?試問,我若要行事,怎會如此蠢笨?」
「其一,父皇以仁孝治天下,我為父皇長女,若以童謠詛咒親父,必為世所不容!」
「其二,這首童謠,傳唱的是正是兒臣本人,我又如何會用此顯而易見的證據來自掘墳墓?」
「其三,鸞失碧霄,鳳不還巢。兒臣已隨父皇迴道長安,何來失自由、不歸家之說?簡直荒謬至極。」
皇帝沒有做聲,麵色越發陰鬱。
宴海轉而迴到殿前,雙膝跪伏在墨青色的宮磚,抬首對上他審視的目色,厲聲道:
「漢有奸佞以巫蠱嫁禍太子劉據,使之不謀而反,武帝不察而痛失之。此非巫蠱之禍,人禍也。」她長吸一口氣,一字一頓道:
「兒臣懇請父皇明鑑,定是有心之人故意栽贓陷害。究竟是何人,膽敢向聖上進言此童謠乃公主府所出。請他出來,與兒臣當麵對峙。」
她擲地有聲的音色,久久迴蕩在空蕩的含元殿內。
皇帝不語,靜靜望著底下長跪不起的長女,麵上並無一絲波瀾。
他眉心湧動,隻是突然覺得,他這個自小萬千寵愛的女兒,果真是像極了自己。
哪怕他最是屬意的東宮太子,他親手扶植培養了十餘年,從庶子抬至嫡子,再到太子,都不及她半分像。
隻是可惜了。
她隻有他一半的血脈。
她雖姓李,但卻不止姓李。
皇帝斂眸,神色似有幾分不易察覺的落寞。隨後緩步下階,將久跪於地的宴海公主扶了起來。
……
宴海走出含元殿門的時候,外頭剛剛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她麵容鎮定依舊,從容不迫,唯獨隱在曳地朝服裏的腳步,是無比虛浮的。或許是不習慣於久跪於冰涼的宮磚上,又或許是因心下早已寒涼徹骨。
當今聖上向來疑心深重,她就是利用了他的疑心,拿這首童謠投石問路。可問出來的,竟是如此不堪的真相。
正因為疑心重,才會如此心虛來盤問她。即便,她明明就是最不可能傳播童謠之人。
論理,古往今來,以童謠造勢者無人會用與己相關之言。一查就查到自己頭上,豈不是愚蠢至極。
論情,她與聖上一向父慈子孝,毫無理由要如此咒父。
除非,他父皇早已動了心思要送她和親,所以童謠一出,才當下第一個懷疑到她頭上。
原來,一切並非是要等與迴鶻的宮宴上。又可能,並非要等迴鶻人親口提出來。
她和親的命數,從一開始就已註定了。
宴海浸在雨中,掩在袍袖中的玉指漸漸握緊。
她所布下的局,這隻是第一出。
接下來,還有第二場重頭戲。
走下玉階的時候,她的身旁閃過一道緋色的衣角,與她並行而下。尖利的聲音似是要穿透她的耳膜:
「公主有備而來,唱得一齣好戲。」
宴海目不斜視,亦知來人是張恪。
前世,自她和親後,舅爺一黨由宦黨清算,被迫交出兵權,從此幽禁府中數月後亡故;河東節度許天臣使因壽禮一案沒落,受節鎮排擠,再無聲息。掌管禁軍中最大一支的司徒侯府,更是一夕覆滅,兵權交予了張恪,與他的神策軍合併。而曾經聲勢最大的河西蕭氏因主帥父子抗擊迴鶻身亡,河西全軍自此湮沒,也是張恪一手為之。
如此樁樁件件的巧合中,無論聖上是否默許,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張恪的宦黨。前世,倒是她小瞧了這些沒子孫根的東西。
現下她已知曉,張恪一直有動司徒家手中禁軍之首羽林軍的心思,還想要藉此掌握邊關雄兵,坑害良將。<="<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