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駕崩,太子登基的消息很快傳到南州府來,甭管表麵上演得如何悲切,楊家人是實打實得恨不能暢飲一杯。
楊睿亦有些激動,有一種久違了的熱血沸騰的感受,從前的太子妃亦是當今的皇後,正是他嫡親的小姨,楊家今時不同往日了,將有更加廣闊的天地等著他。
京城,他早晚會去的。
景辰這邊聽說文昭帝駕崩的消息,腦袋有些懵懵的,吾皇萬歲萬萬歲,在他心裏文昭帝還停留在他八歲離京時候的記憶裏。
他長大了了,風華正茂,朝氣蓬勃,想像不出有些人會變老,甚至因老而死,死亡離他還太過遙遠。
文昭帝留給景辰的印象還是挺好的,當年文昭帝曾很認真的指導過他書法,還送了他好幾副極珍貴的書法大家的傳世名作。
幼時他曾無數次吐槽過文昭帝逼他練書法,現在修習書法卻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於景辰來說,他沒有機會從文昭帝身上體驗帝王真正的冷血無情,他見到的是帶著長輩慈祥麵具的文昭帝,一個長得胖胖的,笑嗬嗬坐在龍椅上的老頭兒。
這樣一個曾有過交集的老頭兒過世,他自然是有些為其傷心難過。
當然,你也甭指望他的傷心有很多很深,他就是這麽個有那麽一點多愁善感又有點沒心沒肺的少年,傷心一會兒又想別的事去了,文昭帝畢竟不是他什麽重要的人。
宋景辰問三郎:「爹,那現在我們要怎麽辦?」
宋三郎明白兒子問得是南州鹽稅之事,想了想,他緩聲道:「新皇才剛剛登基,萬事唯穩,辰哥兒明白嗎?」
太子順利繼位不假,但並不意味著他就繼承了所有皇帝該有的權力,他受到的限製還太多,要忌憚的人也很多,靖王倒了,但靖王的很多餘孽還都在。
初登基就大開殺戒,不說有礙名聲,真把人成亡命之徒,指不定又掀起什麽樣的腥風血雨,如今的太子急需自己人,且是他信得過的自己人,楊家自然在他的自己人之列。
楊家人不能動,新皇可沒功夫關心鹽稅不鹽稅,誰妨礙了他的大事,必然殺無赦。
宋景辰怕死,更不想連累家人送死。
沉默了好一會兒,他抬起頭來,黑白分明的眸子看向三郎,「我聽爹的。」
宋三郎什麽也沒說,伸出手,輕輕拍了下兒子的肩膀。
宋景辰的眼睛並沒有三郎想像中那樣耷拉下來,而是目光灼灼,他道:「朝廷有朝廷的難處,爹有爹的難處,百姓有百姓的難處,便是楊家亦會說他們有自己不得以的難處。
朝廷一年的稅賦三百多萬兩,光是鹽稅就占其一半,南州府與中州府兩地的鹽稅加起來足有百餘萬兩,其餘分散在東州、淮州、閩州、西川等地。
也就是說朝廷三分之一還要多的鹽稅,整個朝廷總賦稅的六分之一均出自這兩地。隻要朝廷用銀,就必然繞不開這兩地。
若是風調雨順之際還好,一旦趕上災荒之年,或是邊疆戰亂朝廷籌集軍費,壓力便給到地方官員,這些地方官員又把壓力給到鹽商。
商人逐利,這些鹽商們自然不肯自掏腰包,便會想辦法提高鹽價,以次充好,盤剝百姓,如此一層一層下來,老百姓們哪裏還會有好日子?
是以,問題的根源不在鹽商,不在貪官,不在朝廷,而在朝廷賦稅的來源單一,過分依賴鹽稅,尤其是南州與中州的鹽稅。
唯有從根源上解決掉問題,百姓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否則今日殺了楊家,明日還有李家,後日還有高家,殺一個來一個,殺兩個來兩個,非把人給累死!」
一口氣說完,宋景辰停下來喘了口氣兒,頗有點兒興奮地道:「爹,太子殿下登基是好事呀,我哥哥乃是從龍之臣,想必太子不會虧待他,尤其當下用人之際,他若虧待我哥,誰還敢對他死心塌地呢。
還有趙敬淵,他自幼陪太子讀書,與太子是從小結下的情誼,深得太子殿下看重。
我哥哥與我好兄弟俱都是太子,不對……是皇帝陛下的左膀右臂。
如此,我若想做什麽事豈不是比從前更便利?」
宋三郎:……
好像哪裏有點不對勁。
三郎抓住景辰的話頭,問他:「你想做什麽?」
宋景辰湊近宋三郎,神秘兮兮道:「爹,你聽完不要太吃驚。」
宋三郎挑眉。
宋景辰:「若不是驚天地,泣鬼神,載入史冊那種,我就自己解決了,不勞煩爹爹和大哥幫忙。」
宋三郎眼皮子一跳,有不太妙的預感。
宋景辰光棍兒道:「爹,我想跟新皇陛下做筆買賣。」
宋三郎:「?」
宋景辰:「爹,我想買地。」
「買地做什麽?」宋三郎追問。
「種田。」宋景辰坦誠道。
「你說什麽?」宋三郎以為自己聽錯了。
「確切的說是先開荒再種田。」宋景辰解釋道:「爹,你還記得咱們剛來南州府時路過的那一大片荒地嗎,足有幾萬畝之眾,我想跟陛下買下來。」
宋三郎不由眯起眼來,宋景辰說得那邊荒地在南州府的西麵,南州與中州交界之處,極度缺水,不說是寸草不生,也基本上差不多了。
再缺心眼兒的人也不會拿銀子買那裏的地。
問題是自家大兒子缺什麽也不會缺心眼兒,宋三郎被兒子弄糊塗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皇帝駕崩,太子登基的消息很快傳到南州府來,甭管表麵上演得如何悲切,楊家人是實打實得恨不能暢飲一杯。
楊睿亦有些激動,有一種久違了的熱血沸騰的感受,從前的太子妃亦是當今的皇後,正是他嫡親的小姨,楊家今時不同往日了,將有更加廣闊的天地等著他。
京城,他早晚會去的。
景辰這邊聽說文昭帝駕崩的消息,腦袋有些懵懵的,吾皇萬歲萬萬歲,在他心裏文昭帝還停留在他八歲離京時候的記憶裏。
他長大了了,風華正茂,朝氣蓬勃,想像不出有些人會變老,甚至因老而死,死亡離他還太過遙遠。
文昭帝留給景辰的印象還是挺好的,當年文昭帝曾很認真的指導過他書法,還送了他好幾副極珍貴的書法大家的傳世名作。
幼時他曾無數次吐槽過文昭帝逼他練書法,現在修習書法卻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於景辰來說,他沒有機會從文昭帝身上體驗帝王真正的冷血無情,他見到的是帶著長輩慈祥麵具的文昭帝,一個長得胖胖的,笑嗬嗬坐在龍椅上的老頭兒。
這樣一個曾有過交集的老頭兒過世,他自然是有些為其傷心難過。
當然,你也甭指望他的傷心有很多很深,他就是這麽個有那麽一點多愁善感又有點沒心沒肺的少年,傷心一會兒又想別的事去了,文昭帝畢竟不是他什麽重要的人。
宋景辰問三郎:「爹,那現在我們要怎麽辦?」
宋三郎明白兒子問得是南州鹽稅之事,想了想,他緩聲道:「新皇才剛剛登基,萬事唯穩,辰哥兒明白嗎?」
太子順利繼位不假,但並不意味著他就繼承了所有皇帝該有的權力,他受到的限製還太多,要忌憚的人也很多,靖王倒了,但靖王的很多餘孽還都在。
初登基就大開殺戒,不說有礙名聲,真把人成亡命之徒,指不定又掀起什麽樣的腥風血雨,如今的太子急需自己人,且是他信得過的自己人,楊家自然在他的自己人之列。
楊家人不能動,新皇可沒功夫關心鹽稅不鹽稅,誰妨礙了他的大事,必然殺無赦。
宋景辰怕死,更不想連累家人送死。
沉默了好一會兒,他抬起頭來,黑白分明的眸子看向三郎,「我聽爹的。」
宋三郎什麽也沒說,伸出手,輕輕拍了下兒子的肩膀。
宋景辰的眼睛並沒有三郎想像中那樣耷拉下來,而是目光灼灼,他道:「朝廷有朝廷的難處,爹有爹的難處,百姓有百姓的難處,便是楊家亦會說他們有自己不得以的難處。
朝廷一年的稅賦三百多萬兩,光是鹽稅就占其一半,南州府與中州府兩地的鹽稅加起來足有百餘萬兩,其餘分散在東州、淮州、閩州、西川等地。
也就是說朝廷三分之一還要多的鹽稅,整個朝廷總賦稅的六分之一均出自這兩地。隻要朝廷用銀,就必然繞不開這兩地。
若是風調雨順之際還好,一旦趕上災荒之年,或是邊疆戰亂朝廷籌集軍費,壓力便給到地方官員,這些地方官員又把壓力給到鹽商。
商人逐利,這些鹽商們自然不肯自掏腰包,便會想辦法提高鹽價,以次充好,盤剝百姓,如此一層一層下來,老百姓們哪裏還會有好日子?
是以,問題的根源不在鹽商,不在貪官,不在朝廷,而在朝廷賦稅的來源單一,過分依賴鹽稅,尤其是南州與中州的鹽稅。
唯有從根源上解決掉問題,百姓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否則今日殺了楊家,明日還有李家,後日還有高家,殺一個來一個,殺兩個來兩個,非把人給累死!」
一口氣說完,宋景辰停下來喘了口氣兒,頗有點兒興奮地道:「爹,太子殿下登基是好事呀,我哥哥乃是從龍之臣,想必太子不會虧待他,尤其當下用人之際,他若虧待我哥,誰還敢對他死心塌地呢。
還有趙敬淵,他自幼陪太子讀書,與太子是從小結下的情誼,深得太子殿下看重。
我哥哥與我好兄弟俱都是太子,不對……是皇帝陛下的左膀右臂。
如此,我若想做什麽事豈不是比從前更便利?」
宋三郎:……
好像哪裏有點不對勁。
三郎抓住景辰的話頭,問他:「你想做什麽?」
宋景辰湊近宋三郎,神秘兮兮道:「爹,你聽完不要太吃驚。」
宋三郎挑眉。
宋景辰:「若不是驚天地,泣鬼神,載入史冊那種,我就自己解決了,不勞煩爹爹和大哥幫忙。」
宋三郎眼皮子一跳,有不太妙的預感。
宋景辰光棍兒道:「爹,我想跟新皇陛下做筆買賣。」
宋三郎:「?」
宋景辰:「爹,我想買地。」
「買地做什麽?」宋三郎追問。
「種田。」宋景辰坦誠道。
「你說什麽?」宋三郎以為自己聽錯了。
「確切的說是先開荒再種田。」宋景辰解釋道:「爹,你還記得咱們剛來南州府時路過的那一大片荒地嗎,足有幾萬畝之眾,我想跟陛下買下來。」
宋三郎不由眯起眼來,宋景辰說得那邊荒地在南州府的西麵,南州與中州交界之處,極度缺水,不說是寸草不生,也基本上差不多了。
再缺心眼兒的人也不會拿銀子買那裏的地。
問題是自家大兒子缺什麽也不會缺心眼兒,宋三郎被兒子弄糊塗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