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一碼歸一碼,若是時光倒流,他大概還會做出同當年一樣的選擇來,家族聯姻的第一選擇永遠都是門當戶對,自來都是如此,這都是千百年來實踐過來的。
從老太太來講,她享受了家族帶給她的榮華富貴,卻在家族利益與愛情麵前選擇了後者,經此一事,也算是放下了多年來對徐家的一層愧疚,算是皆大歡喜。
徐正元鄭重地給宋三郎磕了三個頭,感謝表叔的救命之恩,宋三郎主要是要藉機推張璟上位,張璟升得越高,他自己的官也就做得越輕鬆,就比如像現在,基本上,上上下下沒有人敢得罪他,更談不上說使絆子。
他救徐正元反倒是其次了,不過他自然不會同人說這些,客客氣氣將人攙扶起來,笑著說都是一家人,無需多禮。
說著走著進入到農曆臘月,宋景辰已經在書院讀書四個多月了,理工班的授課方式與科舉班不同,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通常都是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搞各種實踐活動。
小孩比倆口子想像中更能適應書院的生活,他喜歡去書院。
這眼瞅著天氣一天比一天冷起來,宋三郎的意思是把上午的課給小孩停了,隻上下午的課,宋景辰堅決不肯同意。
秀娘簡直不敢相信以往最不想讀書的小搗蛋竟然有如今這番變化。
倆口子不知道小孩收服了趙敬淵,又不準趙敬淵欺負自己班裏的小孩,從而贏得了所有小孩的好感,人家混得如魚得水。
還有就是,今歲秋收前夕,魯北地區突然遭遇鋪天蓋地的蝗蟲過境,把即將成熟的莊稼啃食一空,麵對如此天災,朝廷和百姓幾乎是束手無策,最終結果是老百姓顆粒無收,麵臨飢餓甚至是餓死,朝廷的救濟卻是杯水車薪。
陳宴安給孩子們講了蝗災的歷史和危害,大夏朝的蝗災幾乎三、四年就來一次,尤其是以中原地帶的蝗災最為頻繁,凡蝗蟲過境之處,片甲不留,不僅把莊稼啃食一空,就連野草都不會給留下一根。
更有甚者,飢不擇食的蝗蟲大軍兇殘起來,連牲畜身上的毛都不放過,竟然當做野草般啃光,古籍上甚至還曾有過大蝗食人的記載。
蝗災危害之大,不言而喻,陳宴安讓孩子們思考對付蝗蟲的辦法。
宋景辰覺得蝗災就像人生了病一樣,其實預防才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辦法,要預防就必須要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要了解蝗災的發生規律。
此時的宋景辰並沒有意識到一些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的詞彙字眼時不時會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他卻理所當然的知道其中的含義。
宋景辰問三郎能不能幫他找到歷年以來朝廷有關蝗災的記錄。
聽到兒子的問話,宋三郎突然感覺小孩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般,言語間已經慢慢擺脫了從前嗲嗲軟軟的稚嫩,說話越來越像個大孩子了。
小孩其實最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宋景辰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一家人就喜歡他撒嬌賣萌的可愛小模樣,言談話語間難免模仿小孩的腔調逗他說話,宋三郎更是喜歡背著抱著,寵著溺著,宋景辰自然長不大。
去了書院則不同,周圍的孩子都比他年齡要大,但宋景辰在一群人裏的地位卻相當於老大的老大,因為最刺頭的趙敬淵都聽宋景辰的,因此,除了趙敬淵敢把宋景辰當小孩兒,沒人會用逗小孩的口吻同宋景辰說話,四個月的時間足夠小孩發生一些改變。
宋三郎其實還挺有點兒悵然若失,甚至他有些後悔早早就把小孩送去書院讀書。
「爹,你有沒有聽我說話呀?」 宋景辰見他爹走神,不高興地掰過宋三郎的大腦袋,讓他爹看著他的眼睛說話。
宋三郎就笑,道:「蝗災治理歸戶部下麵的司農管,明日爹幫你問問,看能否借出來。」
秀娘在一旁捂著嘴兒直笑,對宋三郎道:「瞅瞅給你大兒子能耐的,三四歲個娃娃,他還操心起治蝗的朝廷大事兒來,三郎也是跟著他瞎胡鬧,你還真給他借呀。」
宋三郎也笑,「辰哥兒做學問的態度很好,甭管做得成做不成,小孩願意投入精力去了解蝗災了解蝗蟲已經很是不容易,能幫自然要幫我們兒子。」
宋景辰鑽進宋三郎被窩裏嘻嘻笑道:「謝謝爹爹。」
宋三郎摸著小孩手腳有些涼,同秀娘道:「現下已經進入到臘月了,家裏修好的火道我看可以用上了,明日就給燒上吧。」
「這才剛進臘月,會不會太早了些?」 秀娘道。
宋三郎:「今年比往年更冷些,就提早燒上吧。」
「那好吧。」
宋景辰又同爹娘說了會書院裏有意思的一些事,提到了趙敬淵雲雲,宋三郎聽說姓趙,目光微動,趙乃國姓。
宋三郎不動聲色套小孩的話,宋景辰便把兩人不打不相識的過程,以及後來成為好哥們兒的一些事同三郎說了。
宋三郎從小孩言談話語間大概能了解到對方小孩的性格,覺得對方沒什麽不妥,貌似還是自家辰哥兒拿捏了對方小孩,想了想,兩人既然已經成為好哥們兒,還是不要對小孩幹涉太多為好。
宋景辰同父親說了會兒小話便窩在宋三郎懷裏睡著了。
秀娘道:「都多大了,還讓大人攬著睡呢。」
宋三郎:「他自己一個被窩冷唄。」
秀娘:「咱家今年的被褥可都是新棉花,辰哥兒的被子裏縫得都是最好的棉花。」<="<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從老太太來講,她享受了家族帶給她的榮華富貴,卻在家族利益與愛情麵前選擇了後者,經此一事,也算是放下了多年來對徐家的一層愧疚,算是皆大歡喜。
徐正元鄭重地給宋三郎磕了三個頭,感謝表叔的救命之恩,宋三郎主要是要藉機推張璟上位,張璟升得越高,他自己的官也就做得越輕鬆,就比如像現在,基本上,上上下下沒有人敢得罪他,更談不上說使絆子。
他救徐正元反倒是其次了,不過他自然不會同人說這些,客客氣氣將人攙扶起來,笑著說都是一家人,無需多禮。
說著走著進入到農曆臘月,宋景辰已經在書院讀書四個多月了,理工班的授課方式與科舉班不同,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通常都是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搞各種實踐活動。
小孩比倆口子想像中更能適應書院的生活,他喜歡去書院。
這眼瞅著天氣一天比一天冷起來,宋三郎的意思是把上午的課給小孩停了,隻上下午的課,宋景辰堅決不肯同意。
秀娘簡直不敢相信以往最不想讀書的小搗蛋竟然有如今這番變化。
倆口子不知道小孩收服了趙敬淵,又不準趙敬淵欺負自己班裏的小孩,從而贏得了所有小孩的好感,人家混得如魚得水。
還有就是,今歲秋收前夕,魯北地區突然遭遇鋪天蓋地的蝗蟲過境,把即將成熟的莊稼啃食一空,麵對如此天災,朝廷和百姓幾乎是束手無策,最終結果是老百姓顆粒無收,麵臨飢餓甚至是餓死,朝廷的救濟卻是杯水車薪。
陳宴安給孩子們講了蝗災的歷史和危害,大夏朝的蝗災幾乎三、四年就來一次,尤其是以中原地帶的蝗災最為頻繁,凡蝗蟲過境之處,片甲不留,不僅把莊稼啃食一空,就連野草都不會給留下一根。
更有甚者,飢不擇食的蝗蟲大軍兇殘起來,連牲畜身上的毛都不放過,竟然當做野草般啃光,古籍上甚至還曾有過大蝗食人的記載。
蝗災危害之大,不言而喻,陳宴安讓孩子們思考對付蝗蟲的辦法。
宋景辰覺得蝗災就像人生了病一樣,其實預防才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辦法,要預防就必須要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要了解蝗災的發生規律。
此時的宋景辰並沒有意識到一些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的詞彙字眼時不時會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他卻理所當然的知道其中的含義。
宋景辰問三郎能不能幫他找到歷年以來朝廷有關蝗災的記錄。
聽到兒子的問話,宋三郎突然感覺小孩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般,言語間已經慢慢擺脫了從前嗲嗲軟軟的稚嫩,說話越來越像個大孩子了。
小孩其實最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宋景辰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一家人就喜歡他撒嬌賣萌的可愛小模樣,言談話語間難免模仿小孩的腔調逗他說話,宋三郎更是喜歡背著抱著,寵著溺著,宋景辰自然長不大。
去了書院則不同,周圍的孩子都比他年齡要大,但宋景辰在一群人裏的地位卻相當於老大的老大,因為最刺頭的趙敬淵都聽宋景辰的,因此,除了趙敬淵敢把宋景辰當小孩兒,沒人會用逗小孩的口吻同宋景辰說話,四個月的時間足夠小孩發生一些改變。
宋三郎其實還挺有點兒悵然若失,甚至他有些後悔早早就把小孩送去書院讀書。
「爹,你有沒有聽我說話呀?」 宋景辰見他爹走神,不高興地掰過宋三郎的大腦袋,讓他爹看著他的眼睛說話。
宋三郎就笑,道:「蝗災治理歸戶部下麵的司農管,明日爹幫你問問,看能否借出來。」
秀娘在一旁捂著嘴兒直笑,對宋三郎道:「瞅瞅給你大兒子能耐的,三四歲個娃娃,他還操心起治蝗的朝廷大事兒來,三郎也是跟著他瞎胡鬧,你還真給他借呀。」
宋三郎也笑,「辰哥兒做學問的態度很好,甭管做得成做不成,小孩願意投入精力去了解蝗災了解蝗蟲已經很是不容易,能幫自然要幫我們兒子。」
宋景辰鑽進宋三郎被窩裏嘻嘻笑道:「謝謝爹爹。」
宋三郎摸著小孩手腳有些涼,同秀娘道:「現下已經進入到臘月了,家裏修好的火道我看可以用上了,明日就給燒上吧。」
「這才剛進臘月,會不會太早了些?」 秀娘道。
宋三郎:「今年比往年更冷些,就提早燒上吧。」
「那好吧。」
宋景辰又同爹娘說了會書院裏有意思的一些事,提到了趙敬淵雲雲,宋三郎聽說姓趙,目光微動,趙乃國姓。
宋三郎不動聲色套小孩的話,宋景辰便把兩人不打不相識的過程,以及後來成為好哥們兒的一些事同三郎說了。
宋三郎從小孩言談話語間大概能了解到對方小孩的性格,覺得對方沒什麽不妥,貌似還是自家辰哥兒拿捏了對方小孩,想了想,兩人既然已經成為好哥們兒,還是不要對小孩幹涉太多為好。
宋景辰同父親說了會兒小話便窩在宋三郎懷裏睡著了。
秀娘道:「都多大了,還讓大人攬著睡呢。」
宋三郎:「他自己一個被窩冷唄。」
秀娘:「咱家今年的被褥可都是新棉花,辰哥兒的被子裏縫得都是最好的棉花。」<="<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