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郎餵他,「再喝點兒吧,你娘特意給你熬的。」
「不上火啦。」宋景辰張開嘴巴給他爹看。
宋三郎瞅了一眼小孩舌苔,他也瞅不出什麽秀娘所說的什麽舌尖紅赤,索性不是什麽大毛病,不想喝就不喝了。
三郎把兒子剩下的涼湯幾口喝完,酸酸涼涼還帶點兒甜,喝著還不錯,叫秀娘把另外一碗喝了,自己帶著小孩出了門。
小孩隻認街東頭燒雞鋪做的雞,離家不遠,宋三郎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搖著紙扇給小孩扇風,順便也驅趕蚊蟲。他們爺倆在一塊兒,蚊子似是知道他皮肉緊實,專挑兒子叮咬,一旦給叮咬個大紅疙瘩,小孩子受不了癢,可勁兒撓,經常都撓出血來。
宋三郎看不得自家白白嫩嫩的小孩被咬出一堆包來。
胡同裏遇到出來乘涼的街坊鄰居,笑著與他招唿,「三郎帶著孩子出來走走?」
「是啊,走走。」 對方笑臉相迎,三郎也客氣的點頭笑笑。
他做上官不過短短數日,受到的待遇與做木匠時截然不同,很明顯的一點便是身邊熱情友善的人越來越多起來,若非如此,亦不會有如此多的人前仆後繼考科舉。
有一些甚至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仍不肯死心,依舊在科舉場上苦苦掙紮。
宋景茂今年才十六歲,他十四歲時考不上秀才再正常不過,十四歲便能考上的那都是天才之列,且當時年幼的他並不能夠完全理解讀書對他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直到在外麵做了兩年帳房先生,在鎮國將軍府又受了那般侮辱,少年的心誌已經趨向成熟。他十四歲就能應上帳房先生,算學自是不差,三郎那番話騙宋大郎還成,卻是騙不了宋景茂。
三叔的算學若是真那般好,上次雞兔同籠那題三叔怎得解不出來?最後還是叫辰哥兒歪打正著蒙對了,是以,三叔必是在別處用了氣力。
所謂讓自己拿著算學題去請教,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陳大儒是有名的倔脾氣,不認人,亦不認財,隻認人才。若是他看上眼的可造之才則分文不取,就如弟弟睿哥兒;若他看不上眼的,誰來說情都沒用。
宋景茂想不出三叔是如何去說服陳大儒的,但他知道一定很不容易,所以他一定不能辜負三叔的一片苦心。
聽完兒子一番話,宋大郎直抹眼淚兒,「你三叔總這樣,給你祖母銀子的時候不吭聲,出錢為睿哥兒買馬車他還不吭聲,現在又輪到你。」
「他就這樣人,凡事總往容易說,難處自己一聲不吭扛下。」
旁邊竹姐和王氏也跟著動容,王氏麵露感激,上次去鎮國將軍府救娃是三弟出麵,這次還是三弟為茂哥兒奔走,三弟對自家兒子可以說是有再造之恩那。
竹姐兒道:「娘,女兒這些日子跟著楚娘子學繡工,楚娘子說女兒尚有些天分,繡得還成,不若給兩個弟弟繡些衣裳鞋子,自家孩子穿,若繡得不好,就隻在家裏穿穿就是了。」
說到自家姑娘的繡工,王氏又忍不住自豪了,閨女的手從小就巧,隻自己繡活兒一般般,老太太因為公爹早逝哭壞了眼睛,眼神兒不大好,沒辦法教授閨女,把孩子給耽誤了。
可見這有高人指點同沒有高人指點的區別有多大。
隻是她也有些好奇軟硬不吃的陳大儒如何會被之前還是木匠,如今也不過是個從八品小官的三弟拿下。
要知道陳大儒連宮裏的娘娘都敢拒絕的,三弟在人家眼裏算個啥?若不是用算學打動陳大儒,那還能有啥?
宋三郎確實不指望幾道算學題就能把陳晏安拿下,最主要他自己的算學水平也就尚可,他出的算學題目肯定打動不了陳晏安。
能打動陳晏安的題目倒不是沒有,可問題是這樣的題目他自己也解不出來呀。
但就如秀娘所說,沒有絕對把握的事,他從不會先給人承諾,他宋三郎說出口的,就是必定幫人達成的。
另外,他如此費勁幫助侄子可並非全是為了宋大郎,三郎是為辰哥兒的將來做考慮,茂哥兒也好,睿哥兒也好,都是他為孩子做的人才投資,將來的福報是會迴饋到兒子身上的。
睿哥兒天資聰穎自不必多說,茂哥兒亦絕非池中之物,就隻看他經歷鎮國將軍府一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讀書,看他每日攻讀不輟,就知道這孩子是有大主意,亦有大毅力之人。
宋三郎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
這會兒,三郎抱著兒子已經到了街東頭,劉氏燒雞鋪子就在街尾拐角處,店麵不大,卻是世代相傳的祖傳手藝,都是這一片兒的人,劉掌櫃認得辰哥兒,亦聽人說了三郎在戶部做上主事的事兒,看到三郎抱著兒子走過來,忙笑臉相迎:
「三爺,想吃點兒什麽,都是才出鍋的,您看要整隻雞還是?」
從三郎、宋三,一下升級為三爺,宋三郎並不奇怪,得罪朝廷官員的後果是普通小老百姓承受不起的。
宋三郎道:「給孩子來隻雞腿,不用太大個兒。」
一隻燒雞約莫一百八十文左右,普通老百姓一天的收入不過六十文上下,並非所有人都吃得起,掌櫃的為了好賣,會把一隻燒雞拆開來賣,圖便宜的買個雞頭,雞脖子之類,也能過過嘴癮。
宋景辰喜歡大雞腿,不喜歡小雞腿,他忙補充道:「劉伯伯,小一點點就可以啦,不要小太多哦。」<="<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不上火啦。」宋景辰張開嘴巴給他爹看。
宋三郎瞅了一眼小孩舌苔,他也瞅不出什麽秀娘所說的什麽舌尖紅赤,索性不是什麽大毛病,不想喝就不喝了。
三郎把兒子剩下的涼湯幾口喝完,酸酸涼涼還帶點兒甜,喝著還不錯,叫秀娘把另外一碗喝了,自己帶著小孩出了門。
小孩隻認街東頭燒雞鋪做的雞,離家不遠,宋三郎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搖著紙扇給小孩扇風,順便也驅趕蚊蟲。他們爺倆在一塊兒,蚊子似是知道他皮肉緊實,專挑兒子叮咬,一旦給叮咬個大紅疙瘩,小孩子受不了癢,可勁兒撓,經常都撓出血來。
宋三郎看不得自家白白嫩嫩的小孩被咬出一堆包來。
胡同裏遇到出來乘涼的街坊鄰居,笑著與他招唿,「三郎帶著孩子出來走走?」
「是啊,走走。」 對方笑臉相迎,三郎也客氣的點頭笑笑。
他做上官不過短短數日,受到的待遇與做木匠時截然不同,很明顯的一點便是身邊熱情友善的人越來越多起來,若非如此,亦不會有如此多的人前仆後繼考科舉。
有一些甚至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仍不肯死心,依舊在科舉場上苦苦掙紮。
宋景茂今年才十六歲,他十四歲時考不上秀才再正常不過,十四歲便能考上的那都是天才之列,且當時年幼的他並不能夠完全理解讀書對他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直到在外麵做了兩年帳房先生,在鎮國將軍府又受了那般侮辱,少年的心誌已經趨向成熟。他十四歲就能應上帳房先生,算學自是不差,三郎那番話騙宋大郎還成,卻是騙不了宋景茂。
三叔的算學若是真那般好,上次雞兔同籠那題三叔怎得解不出來?最後還是叫辰哥兒歪打正著蒙對了,是以,三叔必是在別處用了氣力。
所謂讓自己拿著算學題去請教,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陳大儒是有名的倔脾氣,不認人,亦不認財,隻認人才。若是他看上眼的可造之才則分文不取,就如弟弟睿哥兒;若他看不上眼的,誰來說情都沒用。
宋景茂想不出三叔是如何去說服陳大儒的,但他知道一定很不容易,所以他一定不能辜負三叔的一片苦心。
聽完兒子一番話,宋大郎直抹眼淚兒,「你三叔總這樣,給你祖母銀子的時候不吭聲,出錢為睿哥兒買馬車他還不吭聲,現在又輪到你。」
「他就這樣人,凡事總往容易說,難處自己一聲不吭扛下。」
旁邊竹姐和王氏也跟著動容,王氏麵露感激,上次去鎮國將軍府救娃是三弟出麵,這次還是三弟為茂哥兒奔走,三弟對自家兒子可以說是有再造之恩那。
竹姐兒道:「娘,女兒這些日子跟著楚娘子學繡工,楚娘子說女兒尚有些天分,繡得還成,不若給兩個弟弟繡些衣裳鞋子,自家孩子穿,若繡得不好,就隻在家裏穿穿就是了。」
說到自家姑娘的繡工,王氏又忍不住自豪了,閨女的手從小就巧,隻自己繡活兒一般般,老太太因為公爹早逝哭壞了眼睛,眼神兒不大好,沒辦法教授閨女,把孩子給耽誤了。
可見這有高人指點同沒有高人指點的區別有多大。
隻是她也有些好奇軟硬不吃的陳大儒如何會被之前還是木匠,如今也不過是個從八品小官的三弟拿下。
要知道陳大儒連宮裏的娘娘都敢拒絕的,三弟在人家眼裏算個啥?若不是用算學打動陳大儒,那還能有啥?
宋三郎確實不指望幾道算學題就能把陳晏安拿下,最主要他自己的算學水平也就尚可,他出的算學題目肯定打動不了陳晏安。
能打動陳晏安的題目倒不是沒有,可問題是這樣的題目他自己也解不出來呀。
但就如秀娘所說,沒有絕對把握的事,他從不會先給人承諾,他宋三郎說出口的,就是必定幫人達成的。
另外,他如此費勁幫助侄子可並非全是為了宋大郎,三郎是為辰哥兒的將來做考慮,茂哥兒也好,睿哥兒也好,都是他為孩子做的人才投資,將來的福報是會迴饋到兒子身上的。
睿哥兒天資聰穎自不必多說,茂哥兒亦絕非池中之物,就隻看他經歷鎮國將軍府一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讀書,看他每日攻讀不輟,就知道這孩子是有大主意,亦有大毅力之人。
宋三郎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
這會兒,三郎抱著兒子已經到了街東頭,劉氏燒雞鋪子就在街尾拐角處,店麵不大,卻是世代相傳的祖傳手藝,都是這一片兒的人,劉掌櫃認得辰哥兒,亦聽人說了三郎在戶部做上主事的事兒,看到三郎抱著兒子走過來,忙笑臉相迎:
「三爺,想吃點兒什麽,都是才出鍋的,您看要整隻雞還是?」
從三郎、宋三,一下升級為三爺,宋三郎並不奇怪,得罪朝廷官員的後果是普通小老百姓承受不起的。
宋三郎道:「給孩子來隻雞腿,不用太大個兒。」
一隻燒雞約莫一百八十文左右,普通老百姓一天的收入不過六十文上下,並非所有人都吃得起,掌櫃的為了好賣,會把一隻燒雞拆開來賣,圖便宜的買個雞頭,雞脖子之類,也能過過嘴癮。
宋景辰喜歡大雞腿,不喜歡小雞腿,他忙補充道:「劉伯伯,小一點點就可以啦,不要小太多哦。」<="<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