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人都與……朝廷危……」
「……說來,瑞王爺自江南歸來……」
「王爺?王爺?!」姬未湫一迴神,就聽見慶喜公公連叫了兩聲,他應了一聲:「臣弟在!」
慶喜公公小聲提點,一手指了指吏部尚書:「王爺,周大人在問您呢!江南幹旱與否?」
姬未湫哪裏知道他們在說什麽,他又沒在聽,來之前姬溯又沒和他串過氣:「聖上恕罪,臣弟不知!」
姬溯緩緩問道:「瑞王下江南,不知江南是否幹旱?」
姬未湫道:「臣弟不敢有所隱瞞,臣身負皇命,不敢怠慢,每到一地隻停留三四日,哪裏看得出來幹旱不幹旱?再者,臣弟上香祈福,自然擇風清日和的好天氣,委實是看不太出來幹旱與否。」
噫,他們扯皮,拉他下水幹什麽?這幫人心眼就是壞,不問司天監問他?他又沒在司天監任職!司天監不就是為了觀測天象算算吉日嗎?這可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三位閣老紛紛側目,這話雖然有些荒唐,卻是滴水不漏,關係撇得幹幹淨淨。
姬溯也隱隱有些笑意,轉而問道:「瑞王江南一行可還順利?」
朝臣一聽,就知道這事兒要押後再議,姬未湫趕緊把自己編好的套話扔出來:「托聖上洪福,臣弟江南一行可謂是一帆風順,每至一地,便見百姓安居樂業,河清海晏,四時有節,日月澄明……」
這下不僅僅是三位閣老了,滿朝文武也多有側目,瞧瞧!瞧瞧!誰不知道瑞王爺下江南又是被刺殺又是中毒又是江上攔截,為了這些事,聖上大怒,下令徹查,這一個月間風雲變色,光明旨降罪的都有三人,更不必提其他,說是半個江南官場都因此換了血也不為過。
就這,瑞王爺還能睜著眼睛說瞎話,張嘴就來『一帆風順』?
姬未湫知道但他完全沒放心上,不換血姬溯非要他下江南幹嘛?溜吉祥物?他扯完了歌功頌德,再表一表主要目的:「……聖上純孝,必能使母後鳳體安康,百福具臻!」
姬溯道:「如此便好。」
大臣們也隻能跟著歌功頌德起來,接下來又沒姬未湫什麽事兒了,他們還有的聊,姬未湫這會兒也算是差不多清醒了,他以前來的時候基本都是一些場麵上的情況,沒有什麽大事,很快就叫散朝了,今日卻不同。
禦史台先是出來了個禦史,掏出了兩本摺子以及一封血書似地玩意兒,奏吏部尚書內幃不修,治家不嚴,一妾室族中仗著吏部尚書在鄉中為非作歹,奸淫擄掠,橫行霸道,致六人死,三人落下殘疾。
吏部尚書當然是不能應下,當即上前說禦史胡說,要證據。禦史亮了血書出來,又拿出了那小妾族中收受賄賂的證據,隻讀了幾頁,就叫不少人咋舌。緊接著有人出來指著吏部尚書鼻子痛罵了一頓,要求聖上嚴懲,又有人出來說還未證實證據真假,不能看一麵之詞……嗯,兩方人馬就吵起來了。
姬未湫眨了眨眼睛,突然覺得精神十足,倒不是因為吏部尚書那事兒,他家老二還被他揍過,有什麽樣的兒子就有什麽樣的爹,他一點都不稀奇,他覺得精神百倍主要是因為這兩幫人吵架的方式是互相揭短。
好傢夥,這邊這個說:『你家裏十三房小妾你有資格說別人?!你敢說你家裏個個清白嗎?!』,那邊那個翻了個白眼答:『我有十三房小妾你難道就沒有?哦忘了,你好南風!呦呦呦,也是,怪不得你丫站著說話不腰疼,聽說你兒子像你?那敢情好,你現在沒有,以後也沒有!』……應有盡有。
當然,用詞還是很文雅的,但意思就是這個。
姬未湫抬頭去看姬溯,心道怪不得姬溯每天都是一副風輕雲淡養氣功夫極好的樣子,要是每天上朝都聽這些,養氣功夫不好能活生生氣死。
姬未湫身邊就站著顧相,他往那邊站了站,小聲道:「顧相,經常這樣嗎?」
顧相一派心平氣和地道:「殿下見笑,這等情況臣也是難得一見。」
姬未湫真誠地問:「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自然。」顧相不動神色地道:「若無實憑,怎敢開口?」
姬未湫又看了一會兒,忽然琢磨出點意思來,他們這般說,看似是氣急敗壞互相揭短,實則是不是一種另類的交鋒?
比如說趙大人說『你有十三個小妾你難道個個清白』是在說『我有你小妾的馬腳在手裏,不想死就安分點退下』,孫大人迴答說『你好南風,你不光自己好,你兒子也好,你能保證自己沒問題,你能保證你兒子也不出問題嗎?實話告訴你,你落在我手上的證據比我還多』,兩人聽了,互相斟酌一下……嗯,果然他們兩個已經不吵了,換了另外兩個人吵。
這麽一看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這種吵架也是朝堂派別的一種,禦史台算是隨機npc,今天告哪一派,另一派自動納入隊友,共同打擊對方。吏部尚書的分量可不輕,這可是官中之官,專門負責考核百官政績的,他這個尾巴又是可輕可重,往輕了說內幃不修,治家不嚴,罰點俸祿,訓斥幾句就算結束了,什麽讓他去管一管家裏小妾這種話根本不必說,他自個兒迴去就會管。
往重了說吧……雖說不至於人頭落地,但降職查辦完全有可能,那麽已經與他建立起良好關係網的人自然要保他,巴不得禦史台的證據不實,他還是清清白白一個人,與他交惡的自然恨不得他趕緊死。
「……說來,瑞王爺自江南歸來……」
「王爺?王爺?!」姬未湫一迴神,就聽見慶喜公公連叫了兩聲,他應了一聲:「臣弟在!」
慶喜公公小聲提點,一手指了指吏部尚書:「王爺,周大人在問您呢!江南幹旱與否?」
姬未湫哪裏知道他們在說什麽,他又沒在聽,來之前姬溯又沒和他串過氣:「聖上恕罪,臣弟不知!」
姬溯緩緩問道:「瑞王下江南,不知江南是否幹旱?」
姬未湫道:「臣弟不敢有所隱瞞,臣身負皇命,不敢怠慢,每到一地隻停留三四日,哪裏看得出來幹旱不幹旱?再者,臣弟上香祈福,自然擇風清日和的好天氣,委實是看不太出來幹旱與否。」
噫,他們扯皮,拉他下水幹什麽?這幫人心眼就是壞,不問司天監問他?他又沒在司天監任職!司天監不就是為了觀測天象算算吉日嗎?這可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三位閣老紛紛側目,這話雖然有些荒唐,卻是滴水不漏,關係撇得幹幹淨淨。
姬溯也隱隱有些笑意,轉而問道:「瑞王江南一行可還順利?」
朝臣一聽,就知道這事兒要押後再議,姬未湫趕緊把自己編好的套話扔出來:「托聖上洪福,臣弟江南一行可謂是一帆風順,每至一地,便見百姓安居樂業,河清海晏,四時有節,日月澄明……」
這下不僅僅是三位閣老了,滿朝文武也多有側目,瞧瞧!瞧瞧!誰不知道瑞王爺下江南又是被刺殺又是中毒又是江上攔截,為了這些事,聖上大怒,下令徹查,這一個月間風雲變色,光明旨降罪的都有三人,更不必提其他,說是半個江南官場都因此換了血也不為過。
就這,瑞王爺還能睜著眼睛說瞎話,張嘴就來『一帆風順』?
姬未湫知道但他完全沒放心上,不換血姬溯非要他下江南幹嘛?溜吉祥物?他扯完了歌功頌德,再表一表主要目的:「……聖上純孝,必能使母後鳳體安康,百福具臻!」
姬溯道:「如此便好。」
大臣們也隻能跟著歌功頌德起來,接下來又沒姬未湫什麽事兒了,他們還有的聊,姬未湫這會兒也算是差不多清醒了,他以前來的時候基本都是一些場麵上的情況,沒有什麽大事,很快就叫散朝了,今日卻不同。
禦史台先是出來了個禦史,掏出了兩本摺子以及一封血書似地玩意兒,奏吏部尚書內幃不修,治家不嚴,一妾室族中仗著吏部尚書在鄉中為非作歹,奸淫擄掠,橫行霸道,致六人死,三人落下殘疾。
吏部尚書當然是不能應下,當即上前說禦史胡說,要證據。禦史亮了血書出來,又拿出了那小妾族中收受賄賂的證據,隻讀了幾頁,就叫不少人咋舌。緊接著有人出來指著吏部尚書鼻子痛罵了一頓,要求聖上嚴懲,又有人出來說還未證實證據真假,不能看一麵之詞……嗯,兩方人馬就吵起來了。
姬未湫眨了眨眼睛,突然覺得精神十足,倒不是因為吏部尚書那事兒,他家老二還被他揍過,有什麽樣的兒子就有什麽樣的爹,他一點都不稀奇,他覺得精神百倍主要是因為這兩幫人吵架的方式是互相揭短。
好傢夥,這邊這個說:『你家裏十三房小妾你有資格說別人?!你敢說你家裏個個清白嗎?!』,那邊那個翻了個白眼答:『我有十三房小妾你難道就沒有?哦忘了,你好南風!呦呦呦,也是,怪不得你丫站著說話不腰疼,聽說你兒子像你?那敢情好,你現在沒有,以後也沒有!』……應有盡有。
當然,用詞還是很文雅的,但意思就是這個。
姬未湫抬頭去看姬溯,心道怪不得姬溯每天都是一副風輕雲淡養氣功夫極好的樣子,要是每天上朝都聽這些,養氣功夫不好能活生生氣死。
姬未湫身邊就站著顧相,他往那邊站了站,小聲道:「顧相,經常這樣嗎?」
顧相一派心平氣和地道:「殿下見笑,這等情況臣也是難得一見。」
姬未湫真誠地問:「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自然。」顧相不動神色地道:「若無實憑,怎敢開口?」
姬未湫又看了一會兒,忽然琢磨出點意思來,他們這般說,看似是氣急敗壞互相揭短,實則是不是一種另類的交鋒?
比如說趙大人說『你有十三個小妾你難道個個清白』是在說『我有你小妾的馬腳在手裏,不想死就安分點退下』,孫大人迴答說『你好南風,你不光自己好,你兒子也好,你能保證自己沒問題,你能保證你兒子也不出問題嗎?實話告訴你,你落在我手上的證據比我還多』,兩人聽了,互相斟酌一下……嗯,果然他們兩個已經不吵了,換了另外兩個人吵。
這麽一看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這種吵架也是朝堂派別的一種,禦史台算是隨機npc,今天告哪一派,另一派自動納入隊友,共同打擊對方。吏部尚書的分量可不輕,這可是官中之官,專門負責考核百官政績的,他這個尾巴又是可輕可重,往輕了說內幃不修,治家不嚴,罰點俸祿,訓斥幾句就算結束了,什麽讓他去管一管家裏小妾這種話根本不必說,他自個兒迴去就會管。
往重了說吧……雖說不至於人頭落地,但降職查辦完全有可能,那麽已經與他建立起良好關係網的人自然要保他,巴不得禦史台的證據不實,他還是清清白白一個人,與他交惡的自然恨不得他趕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