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養男人隻是一種生活[快穿] 作者:旅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真正不想讓他們痛苦,應該是砸了那破屋子,讓所有人都唿吸到新鮮空氣,那才叫不讓痛苦。」
「然而,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才是真的不痛苦嗎?他們知道。」
「可他們還是要騙自己,這樣也算不痛苦。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沒有把握能砸了這屋子,他們沒有膽氣承擔砸屋子失敗的責任,所以,他們才要騙自己,這樣也算讓別人不痛苦啦,這樣才能求得他們自己的心理安慰——我可不是沒本事啊,我隻是不想讓別人痛苦。」
謝硯冰沉默了十幾秒:「可是,陳先生,沒本事錯了嗎?」
不管是欺騙自己想學習以逃避真正地去學習,亦或者欺騙自己想減少他人的痛苦以逃避真正減少痛苦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這兩件事,聽起來都是萬事萬物中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的人之常情。
從一開始陳理自己也都說過,人就是一種善於欺騙自己的錯誤。
可是存在定有其緣由。
為什麽人需要欺騙自己?因為人無法承受真相的殘酷。
那麽,逃避可恥嗎?逃避有錯嗎?
陳理說:「沒有錯。但連自己沒本事都看不出來,還要用別人為藉口做自我安慰,這種行為在我眼裏比較低端。——可也僅此而已。」
「何況……」陳理眼睛閃了閃,似乎想到什麽更遙遠的迴憶,「對一些人來說,認識到自己正在逃避,其實比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逃避時,要更加輕鬆。就像有時候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才不會被現實的落差壓的喘不過氣。」
「所以理論衍生二,真正能傷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情緒——或者說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很久之前,有一個人說過一個觀點。
他說:真正能傷害人的,不是事實它本身,而是聽見這個事實的人,ta「不接受」這個事實。
事實不會讓人痛苦,可事實背後延展出的情緒,會讓人痛苦。
無論是欺騙自己,還是逃避真相,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存在,它是大腦在和身體說著話,說:「我不想因為這件事情而感到痛苦了,請放過我,請欺騙我。」
能夠接受事實與真相的人當然是勇敢者。
可生活不需要那麽多勇敢者。
大多數時候,承認自己沒那麽厲害,那又怎樣呢?
……
謝硯冰構建的情感模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它的構建全部來自於實踐,是通過一場場任務,一次次情感堆積,所硬生生壘起來的一個經驗模型。
然而,好的模型它需要一個核心概念,那個核心概念才是支撐情感模型往下發展的關鍵。
之前謝硯冰沒有,或者說,他構建不出來。
而現在,謝硯冰感覺自己好像懂了一些什麽。
人為何需要愛情?因為恐懼孤獨。
那麽人又為何產生感情?因為人需要發泄痛苦……
而在一個群居社會,孤獨很多時候代表死亡;在一個痛苦能迫使人感到絕望的身體裏,痛苦也會給予人死亡。由此,你的每一個感知,每一份情緒,每一種情感,它的存在,本質上都是帶領生命遠離死亡的過程,本質都是一次求生之旅。
求生欲讓人學會了欺騙大腦,躲避痛苦的情緒;求生欲讓人學會了愛情,學會了讓他人先於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陳理微笑道,「最後一個案例。」
「請分析,為何李振玉顯示情感最高值達到了『愛』,但在我離開後,做出的行為是『沒有行動』。」
「……」謝硯冰說,「因為他沒有那麽愛你,或者說,他對其他事情的愛,超過了對你的愛。」
李振玉為什麽會沒有行動?
因為在這個陳理精心選擇好的時間點,沒有任何空閑的時間,能讓他在接下來的時間點去尋找陳理,去尋找他的愛。李振玉的全部時間都被迫捲入了各種鬥爭與權力之中,他空閑不出來!
空不出來,因而沒有行動。
沒有行動又證明了,在他的潛意識裏,陳理並不是第一位優先級。
他所做真正做的這件事,才是第一位優先級。
陳理微笑:「很接近了。那麽,『對其他事情的愛』,這個其他事情,到底是什麽事情呢?」
謝硯冰頓了下:「權力?」
陳理搖頭:「那是表徵。」
謝硯冰又想了想:「名聲?」
陳理繼續搖頭:「那也是表徵。」
「什麽是非表徵?」謝硯冰有些想不出來了。
「任何為『自己』而做的事,都是非表徵。」陳理說,「與其說李振玉想要權力與名聲,不如說他想追求那個能夠觸摸到權力與名聲的他自己。」
「您是說,那個其他事情,是指他自己?」
「對。」
「他愛他自己,勝過愛你?」
「對。」
「……這句話在普世的戀愛關係裏似乎不算一句好話,為何您看起來並不難過?」
「因為更多時候,我也愛自己,勝過愛你。」
「更多時候?」
「對。而在某些小部分時候,我可以為了你,付出一切生命。」
「那是什麽時候?」
「超越人性之時。」
第78章
李武生一生記憶最深刻的戰役, 其實不是最後一場,而是倒數第二場。
「然而,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才是真的不痛苦嗎?他們知道。」
「可他們還是要騙自己,這樣也算不痛苦。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沒有把握能砸了這屋子,他們沒有膽氣承擔砸屋子失敗的責任,所以,他們才要騙自己,這樣也算讓別人不痛苦啦,這樣才能求得他們自己的心理安慰——我可不是沒本事啊,我隻是不想讓別人痛苦。」
謝硯冰沉默了十幾秒:「可是,陳先生,沒本事錯了嗎?」
不管是欺騙自己想學習以逃避真正地去學習,亦或者欺騙自己想減少他人的痛苦以逃避真正減少痛苦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這兩件事,聽起來都是萬事萬物中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的人之常情。
從一開始陳理自己也都說過,人就是一種善於欺騙自己的錯誤。
可是存在定有其緣由。
為什麽人需要欺騙自己?因為人無法承受真相的殘酷。
那麽,逃避可恥嗎?逃避有錯嗎?
陳理說:「沒有錯。但連自己沒本事都看不出來,還要用別人為藉口做自我安慰,這種行為在我眼裏比較低端。——可也僅此而已。」
「何況……」陳理眼睛閃了閃,似乎想到什麽更遙遠的迴憶,「對一些人來說,認識到自己正在逃避,其實比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逃避時,要更加輕鬆。就像有時候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才不會被現實的落差壓的喘不過氣。」
「所以理論衍生二,真正能傷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情緒——或者說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很久之前,有一個人說過一個觀點。
他說:真正能傷害人的,不是事實它本身,而是聽見這個事實的人,ta「不接受」這個事實。
事實不會讓人痛苦,可事實背後延展出的情緒,會讓人痛苦。
無論是欺騙自己,還是逃避真相,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存在,它是大腦在和身體說著話,說:「我不想因為這件事情而感到痛苦了,請放過我,請欺騙我。」
能夠接受事實與真相的人當然是勇敢者。
可生活不需要那麽多勇敢者。
大多數時候,承認自己沒那麽厲害,那又怎樣呢?
……
謝硯冰構建的情感模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它的構建全部來自於實踐,是通過一場場任務,一次次情感堆積,所硬生生壘起來的一個經驗模型。
然而,好的模型它需要一個核心概念,那個核心概念才是支撐情感模型往下發展的關鍵。
之前謝硯冰沒有,或者說,他構建不出來。
而現在,謝硯冰感覺自己好像懂了一些什麽。
人為何需要愛情?因為恐懼孤獨。
那麽人又為何產生感情?因為人需要發泄痛苦……
而在一個群居社會,孤獨很多時候代表死亡;在一個痛苦能迫使人感到絕望的身體裏,痛苦也會給予人死亡。由此,你的每一個感知,每一份情緒,每一種情感,它的存在,本質上都是帶領生命遠離死亡的過程,本質都是一次求生之旅。
求生欲讓人學會了欺騙大腦,躲避痛苦的情緒;求生欲讓人學會了愛情,學會了讓他人先於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陳理微笑道,「最後一個案例。」
「請分析,為何李振玉顯示情感最高值達到了『愛』,但在我離開後,做出的行為是『沒有行動』。」
「……」謝硯冰說,「因為他沒有那麽愛你,或者說,他對其他事情的愛,超過了對你的愛。」
李振玉為什麽會沒有行動?
因為在這個陳理精心選擇好的時間點,沒有任何空閑的時間,能讓他在接下來的時間點去尋找陳理,去尋找他的愛。李振玉的全部時間都被迫捲入了各種鬥爭與權力之中,他空閑不出來!
空不出來,因而沒有行動。
沒有行動又證明了,在他的潛意識裏,陳理並不是第一位優先級。
他所做真正做的這件事,才是第一位優先級。
陳理微笑:「很接近了。那麽,『對其他事情的愛』,這個其他事情,到底是什麽事情呢?」
謝硯冰頓了下:「權力?」
陳理搖頭:「那是表徵。」
謝硯冰又想了想:「名聲?」
陳理繼續搖頭:「那也是表徵。」
「什麽是非表徵?」謝硯冰有些想不出來了。
「任何為『自己』而做的事,都是非表徵。」陳理說,「與其說李振玉想要權力與名聲,不如說他想追求那個能夠觸摸到權力與名聲的他自己。」
「您是說,那個其他事情,是指他自己?」
「對。」
「他愛他自己,勝過愛你?」
「對。」
「……這句話在普世的戀愛關係裏似乎不算一句好話,為何您看起來並不難過?」
「因為更多時候,我也愛自己,勝過愛你。」
「更多時候?」
「對。而在某些小部分時候,我可以為了你,付出一切生命。」
「那是什麽時候?」
「超越人性之時。」
第78章
李武生一生記憶最深刻的戰役, 其實不是最後一場,而是倒數第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