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養男人隻是一種生活[快穿] 作者:旅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理對穆倫提出的設想,是最初,不,是世界劇情開始之前,就已經開始的,隻是最初這個計劃裏,隻有兩個人。這是由原主構建的一個不算完滿的計劃,原主用自己的「殘暴」粗暴地打造出了一個「皇帝」的人設,然後,原主想用更粗暴的方法,將另一個人推到「皇帝」的位置,取代他自己。
而另一個人,很明顯不是李振玉,而是李武生在那天向他詢問下落的,陳燕。
原主想讓一個被大家認為是「傻子」的人,取代自己,成為下一任皇帝——當然,用的還是陳理的名字。其中原因不詳,理由未知,動機不明,從粗略的世界劇情裏,陳理隻能隱約推斷出這裏麵藏著一個秘密。
於是陳理過來後,他得到了原主的身體,也同時知曉了原主的想法。
他知道,原主,或者說此刻的他自己,在這個計劃裏,是一定會被抹去的存在。
也就是從這個時刻,陳理開始有些猶豫了。
第一是,他要不要遵從原主的想法,完成這個計劃?
在前兩個世界裏,關於的原主的意願,除非實在涉及道德與法律底線了,否則他都秉持著能完成就完成的原則,在為原主實現。畢竟,不管這個世界在他眼裏到底是不是「虛假」的世界,陳理都認為,虛假世界裏的真實願望,是需要被看見並被尊重的。
第二是,如果他按照原主想法,「抹去」了自己的存在,李振玉怎麽辦?
他可是為李振玉而來的!
這個世界是為了獲取李振玉的「憤怒值」而來的!
憤怒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初陳理就提到過,憤怒永遠是第二情緒,但陳理沒有說,讓一個人憤怒的最快方式是——將一件美好的事物,親手摧毀給他看!
在第一點原因的鋪墊下,如果陳理真的按照原主的想法,準備抹去自己,那麽,要順便完成本次任務的話,他隻需要在抹去自己之前,讓李振玉喜歡上自己……這樣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自己「消失」之後,得知真相李振玉會感到憤怒。
而基於這兩點,陳理要做的事情比前兩個世界的任務都要純粹。
攻略。
對,就是攻略。
不用覺醒,不用養成,不用安撫,不用培養,不用……
就是最基礎、最簡單的攻略。
——我要讓你愛上我,然後我摧毀掉我。
就這麽簡單。
然而……
這個如此簡單的行動方案,讓陳理非常難得的、非常久違的,出現了猶豫的心情——三次!
之前說過,人隻有在麵對「沒把握」「沒經歷」「不願意」「不敢想」等諸如此類負麵事件時,才會展露出「猶豫」的神情。陳理最初從不猶豫,理由無外乎就是,他有經歷,有把握,能願意,敢於想——但他猶豫了,理由無外乎也就是,他沒把握,沒經歷,不願意,也不敢想了。
陳理不再是第一個世界的陳理,他也不再是第二個世界的陳理。
感情永遠是相互的,在被毫無保留的信任之後,陳理不可能不付出屬於自己的情感。
再讓他無所謂,他是做不到的。
陳理也從來不否認這件事。
隻要喜歡,你又怎麽可能真的無所謂、真的捨得——將美好的事物,親手摧毀給愛人看呢?
隻要喜歡,你又怎麽可能真的無所謂、真的捨得——讓愛人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感到憤怒呢?
但做不到也要做得到。
陳理的前兩次猶豫,得到的兩個答案,都在直白地告訴他,李振玉比他想像的要更加堅強。
因為所謂的「情感模型」所出現的「男主」,它本質都是在一個個世界的更新裏,逐漸疊代進步的。沈子燭不敢反抗的事情,李振玉敢,所以他不需要離開這裏,也不屑於離開這裏,他要自己堂堂正正地拿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謝清方不明確的權力,李振玉能夠明確,不僅明確,他還樂意、敢於,且十分自信地去爭取。
——無論以哪種方式。
哥兒在這個世界混不出頭,那他就忘掉自己是哥兒,混出頭了再來聊身份的問題。
畢竟任何的平權,都隻發生在你真正掌權之後!
而在掌權之前,李振玉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獲取屬於自己的權力……
勇敢、自信、前進。陳理在李振玉身上看見了前兩個世界,他很難看見的一些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這已經就是一個絕對獨立的人格了。
對這樣的人來說,無論經歷了什麽,哪怕就是最初所說的「將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他看」,他所獲得的一定是有力量的憤怒,而不是充斥絕望的哀傷……然而,哪怕相通了這一點,陳理卻依舊有著第三次猶豫。
而這第三次猶豫它的來源並不複雜。
或者說,它出現的原因,簡直是直白到讓陳理感覺到了自己有些卑劣。
「……」
闔著眼睛的陳理依舊沒有睜開眼睛。他異常耐心地整理著自己的情緒,而謝硯冰也沒有主動與他說話,當然,謝硯冰幾乎從來沒有主動和他說過話,對待這位他精心——或者說很冒險——選出來的護道者,謝硯冰對他的態度,一直都是「觀察」。
謝硯冰沒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大腦生來隻為分析、整理、延展這三個關鍵詞而存在。
他和之後為了「情感」所以添加了「主觀」的人工智慧不同。
而另一個人,很明顯不是李振玉,而是李武生在那天向他詢問下落的,陳燕。
原主想讓一個被大家認為是「傻子」的人,取代自己,成為下一任皇帝——當然,用的還是陳理的名字。其中原因不詳,理由未知,動機不明,從粗略的世界劇情裏,陳理隻能隱約推斷出這裏麵藏著一個秘密。
於是陳理過來後,他得到了原主的身體,也同時知曉了原主的想法。
他知道,原主,或者說此刻的他自己,在這個計劃裏,是一定會被抹去的存在。
也就是從這個時刻,陳理開始有些猶豫了。
第一是,他要不要遵從原主的想法,完成這個計劃?
在前兩個世界裏,關於的原主的意願,除非實在涉及道德與法律底線了,否則他都秉持著能完成就完成的原則,在為原主實現。畢竟,不管這個世界在他眼裏到底是不是「虛假」的世界,陳理都認為,虛假世界裏的真實願望,是需要被看見並被尊重的。
第二是,如果他按照原主想法,「抹去」了自己的存在,李振玉怎麽辦?
他可是為李振玉而來的!
這個世界是為了獲取李振玉的「憤怒值」而來的!
憤怒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初陳理就提到過,憤怒永遠是第二情緒,但陳理沒有說,讓一個人憤怒的最快方式是——將一件美好的事物,親手摧毀給他看!
在第一點原因的鋪墊下,如果陳理真的按照原主的想法,準備抹去自己,那麽,要順便完成本次任務的話,他隻需要在抹去自己之前,讓李振玉喜歡上自己……這樣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自己「消失」之後,得知真相李振玉會感到憤怒。
而基於這兩點,陳理要做的事情比前兩個世界的任務都要純粹。
攻略。
對,就是攻略。
不用覺醒,不用養成,不用安撫,不用培養,不用……
就是最基礎、最簡單的攻略。
——我要讓你愛上我,然後我摧毀掉我。
就這麽簡單。
然而……
這個如此簡單的行動方案,讓陳理非常難得的、非常久違的,出現了猶豫的心情——三次!
之前說過,人隻有在麵對「沒把握」「沒經歷」「不願意」「不敢想」等諸如此類負麵事件時,才會展露出「猶豫」的神情。陳理最初從不猶豫,理由無外乎就是,他有經歷,有把握,能願意,敢於想——但他猶豫了,理由無外乎也就是,他沒把握,沒經歷,不願意,也不敢想了。
陳理不再是第一個世界的陳理,他也不再是第二個世界的陳理。
感情永遠是相互的,在被毫無保留的信任之後,陳理不可能不付出屬於自己的情感。
再讓他無所謂,他是做不到的。
陳理也從來不否認這件事。
隻要喜歡,你又怎麽可能真的無所謂、真的捨得——將美好的事物,親手摧毀給愛人看呢?
隻要喜歡,你又怎麽可能真的無所謂、真的捨得——讓愛人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感到憤怒呢?
但做不到也要做得到。
陳理的前兩次猶豫,得到的兩個答案,都在直白地告訴他,李振玉比他想像的要更加堅強。
因為所謂的「情感模型」所出現的「男主」,它本質都是在一個個世界的更新裏,逐漸疊代進步的。沈子燭不敢反抗的事情,李振玉敢,所以他不需要離開這裏,也不屑於離開這裏,他要自己堂堂正正地拿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謝清方不明確的權力,李振玉能夠明確,不僅明確,他還樂意、敢於,且十分自信地去爭取。
——無論以哪種方式。
哥兒在這個世界混不出頭,那他就忘掉自己是哥兒,混出頭了再來聊身份的問題。
畢竟任何的平權,都隻發生在你真正掌權之後!
而在掌權之前,李振玉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獲取屬於自己的權力……
勇敢、自信、前進。陳理在李振玉身上看見了前兩個世界,他很難看見的一些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這已經就是一個絕對獨立的人格了。
對這樣的人來說,無論經歷了什麽,哪怕就是最初所說的「將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他看」,他所獲得的一定是有力量的憤怒,而不是充斥絕望的哀傷……然而,哪怕相通了這一點,陳理卻依舊有著第三次猶豫。
而這第三次猶豫它的來源並不複雜。
或者說,它出現的原因,簡直是直白到讓陳理感覺到了自己有些卑劣。
「……」
闔著眼睛的陳理依舊沒有睜開眼睛。他異常耐心地整理著自己的情緒,而謝硯冰也沒有主動與他說話,當然,謝硯冰幾乎從來沒有主動和他說過話,對待這位他精心——或者說很冒險——選出來的護道者,謝硯冰對他的態度,一直都是「觀察」。
謝硯冰沒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大腦生來隻為分析、整理、延展這三個關鍵詞而存在。
他和之後為了「情感」所以添加了「主觀」的人工智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