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道:「我爹與此事何幹?!」
「不錯不錯,你爹非但與此事有關,關係還很大!」遇歸神色鼓勵道,「他是不是曾說過自己誤入終南海,被鮫人族帶去窺了你的天命,由此找上了晏病睢?這可神奇,『天命』二字與主人相生相伴,這是法則,若是輕易就被他人窺了去,天下相殺,豈不亂套了?因而在那日,他瞧見的不是你的命數,而是他自個兒來日橫死在晏病睢手中的景色。
「他將你託付給晏病睢,一來為了拿你提早做好人情,給自己留個退路;二則,在去塵禮中,與晏病睢氣運相連的並不是你,而是他。你爹很會挑日子,晏病睢在每月的固定日子都會去忘川,這幾日是晏病睢最虛弱、最不清醒的時候,這位太子冷麵心軟,你爹不僅篤定他會答應,還敢將你的命格和自己的命格對調。列修國太子在忘川興風作浪千年,什麽本領沒有?能耐大得很。你想想,他為何察覺不出異樣?」
這話意思很明顯了,自然是祂在其中出了不小的力!
遇歸道:「可晏病睢再怎樣翻天覆地,到底是個凡人,這世間芸芸,惟蒼生最不堪,怎能和神靈比肩?我揮揮手便能助他騙過晏病睢,而作為交易,他將你的命格送給了我。化鶴曾卜卦,算到你和晏病睢的羈絆,因而晏病睢贈與你的護身之物,也是化鶴曾贈與他的。可很遺憾,我們的聖子算無遺策,卻獨獨算不準我這個變數。白芍,你現在經歷的,便是我曾經經歷的——被取代,被奪取命數,成為滋養傀線的容器,最後血肉枯萎而死,這滋味、這疼痛,夠不夠叫你發瘋?」
照祂的說法,他們如今經歷的種種全然按照姣子的料算的因果推動著。
關於遇歸的故事是這樣的——
母神隕落時,先後創下遇歸和化鶴兩位後人,但遇歸卻在創造之初就滋生了惡根,因而遭到母神遺棄,被扔進業火鍋中焚毀,要將祂活生生燒死。
有了前車之鑑,母神在創造化鶴之時便學會舍其糟粕。如果說遇歸臨世,母神獻祭了自己的軀體,那麽化鶴的出生,便是母神的魂靈和世間生靈的糅合。化鶴是「靈」與「神」的結合,祂遇水水澈,遇山山青,遇枯木則枯木逢春。
化鶴麵若美玉,氣質聖潔,又心靈純淨,如同雪崖之巔初發的冰蓮,天地萬靈皆愛祂,因此以「姣」為自號,大夥兒便稱祂為「姣子」了。直到化鶴隕墜後的數千年,在不知不覺間,「姣子」逐漸演變成了某種代名詞,專指為他人行「去塵禮」的人。
姣子入世後接替了母神的擔子,成了七族的領袖,從此過後,世人便隻記得「姣子」,忘了化鶴,更忘了遇歸。
可誰也沒想到,被母神親手弒殺的遇歸其實並未身死。
業火燒了祂兩天兩夜,變數出現在第三日。遇歸受到母神的束縛,幾乎是被釘在火裏焚燒,祂的哀求討不到母神半分憐憫,仿佛這不是孩童的呢喃,而是是招人恨的蚊嚀。
自那時起,遇歸便明白了一個道理,求人求神都是徒勞,母神憐愛萬靈,卻獨獨不會庇佑祂。於是在第三日夜,遇歸學會咬住疼痛,祂在火籠中喊道:「母親。」
——沒有迴應。
業火將祂的靈魂燙來蜷曲,遇歸不懈地喊:「母親,禰在看著我嗎。」
火光織就的籠子外有一道綽綽約約的身影,那具身軀有四條手臂,隔著火牆瞧去,其中一條捂著心口,一條彎抬手臂,仿佛正在痛心抹淚。
遇歸神情鬆動,祂又道:「母親、母親、母親。」
那身影離得近了些,籠罩在火籠之外,如同龐然大物。母神總算做出迴答,但祂的應答方式並非以言語,而是肢體,祂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母神從不講話,祂的意念會化成一道道符咒,讓接收者自個兒感知。
因而母神的這一舉動是在說:遇歸。
遇歸道:「母親,我新創了道符咒,樣式別致,我畫給禰看看好不好?」
母神抬起一隻手臂,觸碰到火籠的邊緣,算是應允。
遇歸喜極而泣,全然忘了自己正在受業火炙烤,祂攤開小手,將符畫於掌心,接著抬手觸碰到火籠之上,符咒以火籠為媒介,將咒力傳至母神的識海。
或許是出於悲憫,母神竟真對祂打開了自己的識海,於是咒力如狂莽,在湧進識海的瞬間,遇歸忍俊不禁道:「母親,我好不好?你看看,我敬禰、愛禰,到死也時時想著禰。」
母神再次陷入沉寂,似乎不願迴應,可炙烤遇歸的業火卻越燒越旺,不過瞬息之間,遇歸所剩寥寥的魂靈就幾近被全部抹滅。
遇歸流失了魂靈,流了血,更流了眼淚。但最叫祂屈辱的就是眼淚,祂明知這是徒勞的、示弱的手段,而母神手下最不缺的就是敗者,可那眼淚像是從心裏淌出來的血,令他痛,更令祂痛快。
業火中長出絲線,火籠上爬滿荊棘。絲線一方拴著祂,另一頭繫著業火籠,遇歸的生命如流沙般奔向業火,令火越燒越旺。
疼、疼!!
母親……母親!
遇歸在烈火的灼燒中肆意狂笑,祂道:「母親,禰生氣了嗎?沒用的,禰殺死了我,這道殺伐咒也會永恆地印留在禰的識海中,這是我獨獨為禰創的,感動嗎?」大火撲滿遇歸的身體,令他從魂靈到軀殼都愈漸消散,「禰不要怪我,就像我從未怪過禰一樣。母親,離別在即,總多傷懷。若我們來日重逢,禰能像瞧化鶴一樣看待我嗎?我其實……」
「不錯不錯,你爹非但與此事有關,關係還很大!」遇歸神色鼓勵道,「他是不是曾說過自己誤入終南海,被鮫人族帶去窺了你的天命,由此找上了晏病睢?這可神奇,『天命』二字與主人相生相伴,這是法則,若是輕易就被他人窺了去,天下相殺,豈不亂套了?因而在那日,他瞧見的不是你的命數,而是他自個兒來日橫死在晏病睢手中的景色。
「他將你託付給晏病睢,一來為了拿你提早做好人情,給自己留個退路;二則,在去塵禮中,與晏病睢氣運相連的並不是你,而是他。你爹很會挑日子,晏病睢在每月的固定日子都會去忘川,這幾日是晏病睢最虛弱、最不清醒的時候,這位太子冷麵心軟,你爹不僅篤定他會答應,還敢將你的命格和自己的命格對調。列修國太子在忘川興風作浪千年,什麽本領沒有?能耐大得很。你想想,他為何察覺不出異樣?」
這話意思很明顯了,自然是祂在其中出了不小的力!
遇歸道:「可晏病睢再怎樣翻天覆地,到底是個凡人,這世間芸芸,惟蒼生最不堪,怎能和神靈比肩?我揮揮手便能助他騙過晏病睢,而作為交易,他將你的命格送給了我。化鶴曾卜卦,算到你和晏病睢的羈絆,因而晏病睢贈與你的護身之物,也是化鶴曾贈與他的。可很遺憾,我們的聖子算無遺策,卻獨獨算不準我這個變數。白芍,你現在經歷的,便是我曾經經歷的——被取代,被奪取命數,成為滋養傀線的容器,最後血肉枯萎而死,這滋味、這疼痛,夠不夠叫你發瘋?」
照祂的說法,他們如今經歷的種種全然按照姣子的料算的因果推動著。
關於遇歸的故事是這樣的——
母神隕落時,先後創下遇歸和化鶴兩位後人,但遇歸卻在創造之初就滋生了惡根,因而遭到母神遺棄,被扔進業火鍋中焚毀,要將祂活生生燒死。
有了前車之鑑,母神在創造化鶴之時便學會舍其糟粕。如果說遇歸臨世,母神獻祭了自己的軀體,那麽化鶴的出生,便是母神的魂靈和世間生靈的糅合。化鶴是「靈」與「神」的結合,祂遇水水澈,遇山山青,遇枯木則枯木逢春。
化鶴麵若美玉,氣質聖潔,又心靈純淨,如同雪崖之巔初發的冰蓮,天地萬靈皆愛祂,因此以「姣」為自號,大夥兒便稱祂為「姣子」了。直到化鶴隕墜後的數千年,在不知不覺間,「姣子」逐漸演變成了某種代名詞,專指為他人行「去塵禮」的人。
姣子入世後接替了母神的擔子,成了七族的領袖,從此過後,世人便隻記得「姣子」,忘了化鶴,更忘了遇歸。
可誰也沒想到,被母神親手弒殺的遇歸其實並未身死。
業火燒了祂兩天兩夜,變數出現在第三日。遇歸受到母神的束縛,幾乎是被釘在火裏焚燒,祂的哀求討不到母神半分憐憫,仿佛這不是孩童的呢喃,而是是招人恨的蚊嚀。
自那時起,遇歸便明白了一個道理,求人求神都是徒勞,母神憐愛萬靈,卻獨獨不會庇佑祂。於是在第三日夜,遇歸學會咬住疼痛,祂在火籠中喊道:「母親。」
——沒有迴應。
業火將祂的靈魂燙來蜷曲,遇歸不懈地喊:「母親,禰在看著我嗎。」
火光織就的籠子外有一道綽綽約約的身影,那具身軀有四條手臂,隔著火牆瞧去,其中一條捂著心口,一條彎抬手臂,仿佛正在痛心抹淚。
遇歸神情鬆動,祂又道:「母親、母親、母親。」
那身影離得近了些,籠罩在火籠之外,如同龐然大物。母神總算做出迴答,但祂的應答方式並非以言語,而是肢體,祂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母神從不講話,祂的意念會化成一道道符咒,讓接收者自個兒感知。
因而母神的這一舉動是在說:遇歸。
遇歸道:「母親,我新創了道符咒,樣式別致,我畫給禰看看好不好?」
母神抬起一隻手臂,觸碰到火籠的邊緣,算是應允。
遇歸喜極而泣,全然忘了自己正在受業火炙烤,祂攤開小手,將符畫於掌心,接著抬手觸碰到火籠之上,符咒以火籠為媒介,將咒力傳至母神的識海。
或許是出於悲憫,母神竟真對祂打開了自己的識海,於是咒力如狂莽,在湧進識海的瞬間,遇歸忍俊不禁道:「母親,我好不好?你看看,我敬禰、愛禰,到死也時時想著禰。」
母神再次陷入沉寂,似乎不願迴應,可炙烤遇歸的業火卻越燒越旺,不過瞬息之間,遇歸所剩寥寥的魂靈就幾近被全部抹滅。
遇歸流失了魂靈,流了血,更流了眼淚。但最叫祂屈辱的就是眼淚,祂明知這是徒勞的、示弱的手段,而母神手下最不缺的就是敗者,可那眼淚像是從心裏淌出來的血,令他痛,更令祂痛快。
業火中長出絲線,火籠上爬滿荊棘。絲線一方拴著祂,另一頭繫著業火籠,遇歸的生命如流沙般奔向業火,令火越燒越旺。
疼、疼!!
母親……母親!
遇歸在烈火的灼燒中肆意狂笑,祂道:「母親,禰生氣了嗎?沒用的,禰殺死了我,這道殺伐咒也會永恆地印留在禰的識海中,這是我獨獨為禰創的,感動嗎?」大火撲滿遇歸的身體,令他從魂靈到軀殼都愈漸消散,「禰不要怪我,就像我從未怪過禰一樣。母親,離別在即,總多傷懷。若我們來日重逢,禰能像瞧化鶴一樣看待我嗎?我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