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頁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作者:大葉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淩湙默然半晌,終於轉身往帳內走,邊走邊道,「告訴他又有什麽用?多一個人跟著焦慮而已,大帥現在肯定在有意隱瞞病情,陛下極有可能會先派人去探望,等他得到詳實消息,後手肯定會安排監軍入帥帳,左右大帥都不可能違抗他了,他拖延的這些時間,夠我用了。」
朝廷的監軍自韓泰勇犯事後,就被大帥找藉口轟出了北境,十年都未能再入駐進來,這最後一次權力博弈,武大帥會讓籌於陛下,讓他把監軍插進征荊營。
他需要讓監軍的眼睛,看到他臨終前的忠心耿耿,侍君以誠。
淩湙望向京畿方向,口中喃喃,「監軍?」
一封信飛馳向京中闞府,隻寥寥數字:推淩譽出京。
十八歲的狀元郎,該要有些膽量往戰火紛飛處走一走了。
203. 第二百零三章 救該救的,殺該殺的…………
荊北地屬遼闊, 是整個荊川線內地域最大的版塊,荊南和保川像兩隻貓耳般, 隻占了其三分之一地界的疆土,南川府更可憐了,夾在東陵江邊的一個小角落,局勢平穩時,它是一處無人問津的小港灣,局勢艱難時,它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江州戰船若要登陸,南川府就是現成的中轉橋樑,背靠荊北,麵朝江州, 水道能達荊南線, 旱道直通荊西部,陛下早前的養馬場, 就設在荊西線, 可惜馬種也不知道怎麽迴事,越養越劣, 西線整一片草甸子,也供不上朝廷所需戰馬, 還得通過北境進貢的種馬配種, 而北境的種馬, 自然都來自涼羌。
武大帥早年每到秋季,都會趁著涼羌鐵騎來打草穀時,親自領兵去捉他們將軍的坐騎,數百迴裏,總能逮到來自王族部的馬王, 後來武景同長成,這項任務便交了他,整個前鋒營每年秋季打草穀期,都承擔著為陛下捉種馬的重任。
便是這極不被信任的十年,武大帥也未停止過向陛下納馬貢。
當今將荊西線草場劃出去後,馬場被遷移至荊東,兩邊為顯誠意,竟在東西處的一座小鎮裏,開了馬市,西線的涼羌部會將戰事淘汰下來的劣馬,當作上等馬高價賣給荊東馬場,用他們的話說,馬種的優劣不在馬齡,尤其配種的馬,不要看形態,得看血脈。
朝廷設在荊東的禦馬監,就這麽的,每年花出巨額金銀,養出隻夠禦麟衛分配的坐騎,京畿營和西雲線上的馬匹所需,全要另外消耗銀錢,去與涼羌王族購買,就這,竟被他們鼓吹成了兩族友好的象徵。
武大帥常心痛於陛下被奸佞,蒙蔽了雙眼,不知道那些人以次充好,拿著朝廷的錢財,向涼羌部施以經濟資助的事實。
可真相在所有朝臣的眼裏,都懂得皇帝未必不清楚這中間的貓膩,隻是不想追究,想就這樣粉飾太平,維持好他治下的「盛世」。
一點錢而已,若能撫得涼羌鐵騎歇戰,不也算是他治國有方的手段?至少在他的統治期,讓百姓免於戰火了呀!
北境?關外之城,本就是祖宗們為了麵子奪來的,守好是武大帥的職責,守不好,那也是武大帥愧對天下人,屆時殺剮更有理。
誰也叫不醒一個裝聾作啞的庸碌之君!
淩湙經過小十年的觀望期,早揣摩透了當今的心理,覺得他就跟那顧頭不顧腚的什麽似的,有種生前哪管生後事的囂張,隻要敵騎不騎到他臉上來,他都可以當無事發生。
這次的戰事是怎麽發生的呢?
那當然是,敵騎騎上他脖子了。
不然,你當真以為,他是為了那民義亂起之地,受災百姓被擄劫去荊西之事?
因為同被擄劫走的,還有他在荊東馬場裏的馬,民義一起,首沖的便是各地官署,那設在荊東郊野的馬場,自然不可能例外,匪患集結,夥同涼羌趁勢的混水摸魚,一舉端了他養在那邊的萬餘禦馬,整個禦馬監的官,一個沒跑出來,盡數死在了萬馬奔騰裏。
這才引得了當今雷霆般的怒火,以及一紙剿匪令,將荊東馬場的劫難,全歸了暴民和義軍,至於涼羌部,隻字未提,連給武大帥的旨意裏,都沒有明確說要順帶著將荊西線的涼羌部,驅出大徵。
他根本不敢下兩國開戰的旨意,單方麵維持著和平的假像。
天下皆知荊北災禍的由來,咱們的皇帝陛下卻仍在掩耳盜鈴般的,維護著他那點可憐的「明君」體麵。
淩湙與武大帥說過,陛下不敢查,連監察司都不敢往下派,為何?因為經不起查。
民為何亂?
因為他的問天閣。
太子苛政,加開稅課,導致本就窮困潦倒的荊北,撐不住橫徵暴斂的官員逼迫,活不起,死不掉,日日苦捱,捱到捱不下去,自然有孤勇者跳出來反抗。
殺官、奪錢奪米糧,民義一起,自有膽識過人者越眾而出,往更大範圍裏掠奪,荊東馬場很難逃過波及。
萬餘匹馬,涼羌部趁亂奪一半,餘數皆被義民軍團搶奪。
淩湙望著探馬傳來的信報,「整個民義軍號稱十萬人,而真正有戰鬥實力的,分三個民義團,約有五萬眾,餘者皆老弱婦孺,他們的馬隊合數約一萬,除了從馬場中劫來的禦馬,後期有民義團的首領,與涼羌部交易,用搶奪來的金銀,買了不少涼羌次下等馬,拚拚湊湊,合萬數之多,且仍有繼續交易馬匹的行為,荊南與荊東兩處的富戶豪族,沒逃出去的,基本全族俱滅,家中金銀被搶,糧食被繳,成為民義團現在的供給支撐,兩地百姓極為擁護,非常抗拒朝廷來兵,對武大帥奉旨平民義,剿匪之事,非常憤怒,認為武大帥徹底失了自己的節氣,成了狗皇帝的幫兇,如今三個民義團聯合,正在商討對抗武大帥軍隊的辦法,武大帥聲名,一夕之間,在荊南荊東兩地,降至冰點。」
朝廷的監軍自韓泰勇犯事後,就被大帥找藉口轟出了北境,十年都未能再入駐進來,這最後一次權力博弈,武大帥會讓籌於陛下,讓他把監軍插進征荊營。
他需要讓監軍的眼睛,看到他臨終前的忠心耿耿,侍君以誠。
淩湙望向京畿方向,口中喃喃,「監軍?」
一封信飛馳向京中闞府,隻寥寥數字:推淩譽出京。
十八歲的狀元郎,該要有些膽量往戰火紛飛處走一走了。
203. 第二百零三章 救該救的,殺該殺的…………
荊北地屬遼闊, 是整個荊川線內地域最大的版塊,荊南和保川像兩隻貓耳般, 隻占了其三分之一地界的疆土,南川府更可憐了,夾在東陵江邊的一個小角落,局勢平穩時,它是一處無人問津的小港灣,局勢艱難時,它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江州戰船若要登陸,南川府就是現成的中轉橋樑,背靠荊北,麵朝江州, 水道能達荊南線, 旱道直通荊西部,陛下早前的養馬場, 就設在荊西線, 可惜馬種也不知道怎麽迴事,越養越劣, 西線整一片草甸子,也供不上朝廷所需戰馬, 還得通過北境進貢的種馬配種, 而北境的種馬, 自然都來自涼羌。
武大帥早年每到秋季,都會趁著涼羌鐵騎來打草穀時,親自領兵去捉他們將軍的坐騎,數百迴裏,總能逮到來自王族部的馬王, 後來武景同長成,這項任務便交了他,整個前鋒營每年秋季打草穀期,都承擔著為陛下捉種馬的重任。
便是這極不被信任的十年,武大帥也未停止過向陛下納馬貢。
當今將荊西線草場劃出去後,馬場被遷移至荊東,兩邊為顯誠意,竟在東西處的一座小鎮裏,開了馬市,西線的涼羌部會將戰事淘汰下來的劣馬,當作上等馬高價賣給荊東馬場,用他們的話說,馬種的優劣不在馬齡,尤其配種的馬,不要看形態,得看血脈。
朝廷設在荊東的禦馬監,就這麽的,每年花出巨額金銀,養出隻夠禦麟衛分配的坐騎,京畿營和西雲線上的馬匹所需,全要另外消耗銀錢,去與涼羌王族購買,就這,竟被他們鼓吹成了兩族友好的象徵。
武大帥常心痛於陛下被奸佞,蒙蔽了雙眼,不知道那些人以次充好,拿著朝廷的錢財,向涼羌部施以經濟資助的事實。
可真相在所有朝臣的眼裏,都懂得皇帝未必不清楚這中間的貓膩,隻是不想追究,想就這樣粉飾太平,維持好他治下的「盛世」。
一點錢而已,若能撫得涼羌鐵騎歇戰,不也算是他治國有方的手段?至少在他的統治期,讓百姓免於戰火了呀!
北境?關外之城,本就是祖宗們為了麵子奪來的,守好是武大帥的職責,守不好,那也是武大帥愧對天下人,屆時殺剮更有理。
誰也叫不醒一個裝聾作啞的庸碌之君!
淩湙經過小十年的觀望期,早揣摩透了當今的心理,覺得他就跟那顧頭不顧腚的什麽似的,有種生前哪管生後事的囂張,隻要敵騎不騎到他臉上來,他都可以當無事發生。
這次的戰事是怎麽發生的呢?
那當然是,敵騎騎上他脖子了。
不然,你當真以為,他是為了那民義亂起之地,受災百姓被擄劫去荊西之事?
因為同被擄劫走的,還有他在荊東馬場裏的馬,民義一起,首沖的便是各地官署,那設在荊東郊野的馬場,自然不可能例外,匪患集結,夥同涼羌趁勢的混水摸魚,一舉端了他養在那邊的萬餘禦馬,整個禦馬監的官,一個沒跑出來,盡數死在了萬馬奔騰裏。
這才引得了當今雷霆般的怒火,以及一紙剿匪令,將荊東馬場的劫難,全歸了暴民和義軍,至於涼羌部,隻字未提,連給武大帥的旨意裏,都沒有明確說要順帶著將荊西線的涼羌部,驅出大徵。
他根本不敢下兩國開戰的旨意,單方麵維持著和平的假像。
天下皆知荊北災禍的由來,咱們的皇帝陛下卻仍在掩耳盜鈴般的,維護著他那點可憐的「明君」體麵。
淩湙與武大帥說過,陛下不敢查,連監察司都不敢往下派,為何?因為經不起查。
民為何亂?
因為他的問天閣。
太子苛政,加開稅課,導致本就窮困潦倒的荊北,撐不住橫徵暴斂的官員逼迫,活不起,死不掉,日日苦捱,捱到捱不下去,自然有孤勇者跳出來反抗。
殺官、奪錢奪米糧,民義一起,自有膽識過人者越眾而出,往更大範圍裏掠奪,荊東馬場很難逃過波及。
萬餘匹馬,涼羌部趁亂奪一半,餘數皆被義民軍團搶奪。
淩湙望著探馬傳來的信報,「整個民義軍號稱十萬人,而真正有戰鬥實力的,分三個民義團,約有五萬眾,餘者皆老弱婦孺,他們的馬隊合數約一萬,除了從馬場中劫來的禦馬,後期有民義團的首領,與涼羌部交易,用搶奪來的金銀,買了不少涼羌次下等馬,拚拚湊湊,合萬數之多,且仍有繼續交易馬匹的行為,荊南與荊東兩處的富戶豪族,沒逃出去的,基本全族俱滅,家中金銀被搶,糧食被繳,成為民義團現在的供給支撐,兩地百姓極為擁護,非常抗拒朝廷來兵,對武大帥奉旨平民義,剿匪之事,非常憤怒,認為武大帥徹底失了自己的節氣,成了狗皇帝的幫兇,如今三個民義團聯合,正在商討對抗武大帥軍隊的辦法,武大帥聲名,一夕之間,在荊南荊東兩地,降至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