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頁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作者:大葉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局麵是怎麽成的呢?
自然是聞高卓後來的反擊造成的。
時間迴到千人圍攻前一晚,驛站休息時的閑話裏。
彼時胡濟安扶著顛了一路的老腰從車上下來,歇在驛站裏養足精神後,與淩湙就窮追不捨的追兵,以及聞高卓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處事方式上分析,在這一係列不明智之舉的背後,透著他將計就計的反將心理。
不是要首閣之位麽?
不是想坐享漁翁之利麽?
行,有本事你就得意到底。
聞高卓不是個蠢貨,他能在首閣之位上穩坐幾十年,並且經營出那樣大一份勢力,論心計謀略,不會比關謖差,縱算是年紀上來了,不如當年謹慎,沒有年輕時懂隱忍,那也不代表別人可以將他當傻子玩。
惱怒瘋魔都是有時效的,被蒙蔽的智商隨著一波波追兵有去無迴的事實,會清醒,繼而陷入反思,最後會抽絲剝繭,找出一切從頭開始的邏輯鏈。
事態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收不收手的問題,而是在這波雲詭譎的謀算裏,為自己前期的失利翻一次盤。
斷尾求生。
胡濟安給淩湙提供了一個思路,聞高卓與關謖從來不是因為文殊閣的席位走到一起的,文殊閣是因為他們而存在,就像一個乘棋子的缽,沒有文殊閣,也會有文淵閣、文宣、文炎等等其他名目的閣。
他們聚在一起成就的大勢,才是令他們即便要互相堤防,也不得不假鳳虛凰謀合作的基礎。
所以,這後麵幾撥追來的兵丁,便都以京畿衛打頭,而聞高卓的人則基本不再帶頭往前沖,再加上淩湙有意留的活口,真正死傷人數加起來,都沒有前四次人多。
他在用破而後立的方式,企圖掰迴一局。
文殊閣就像一隻碗,首閣之位便是端碗的手,我不能自斷一臂削弱己身,但我可以將碗砸了,重新鑄一個,屆時誰能重獲端碗權,就各憑本事了。
聞高卓介意的,不是關謖算計他還算成功了,雙方幾十年互有來往,各有輸贏,隻要朝局仍在他們手裏,不過是一時的讓利問題,讓他真正生出砸碗重來心思的,是關謖觸到了他的底線。
沒有在知曉淩湙身份的第一時間除掉他,反而與之聯手來搞他,是關謖違背了當時換子的最終意圖,將子中子的計謀陷入隨時可曝光的危險境地,更成了別人拿來反製他們的手段。
這不能忍,絕對絕對不能忍。
要爆,也得由他親自動手爆,於是,他不再小心翼翼的隱瞞秘密,直接沖入寧候府,掀牌翻桌。
淩湙當然得成全他,他掀一層,他可以幫他再掀一層,作為同樣受到背刺的「盟友」,他想他有義務讓關謖一嚐反噬之苦。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話同樣適用於他與聞高卓,然後,便有了與二子的對話,甚而定下了給皇帝送大禮的後計。
你看,他就是這麽的善解人意。
從他寧氏子的身份被曝給聞高卓時起,文殊閣這一主宰了朝堂百年的集權機構,就陷入了隨時被取締或替換重組的旋渦。
聞高卓隻要以換子主謀的身份,向皇帝負荊請罪,就能以監管不利,需要重新調整朝綱為由,改組文殊閣,以舊換新,重獲閣首之權。
皇帝會阻攔麽?
不會,他巴不得文殊閣改組,除了聞、關二人不能動,餘下三席,他最次也能推一個親信進去,若能藉機擴大閣中局勢,將五席擴張成七席,那他就更有能發揮的餘地了。
傻子才會錯失良機。
有了這麽一層籌算,再來看這千人追捕隊,就很有意思了。
現在不止關謖想要借刀殺人,聞高卓想要將計就計,便是淩湙,也起了一石二鳥之意。
他們不是一直怕換子風波扯出閔仁遺孤麽?
便是聞高卓要去皇帝麵前作戲請罪,也隻會承認換了一個孩子,並以與淩太師的同僚之誼為引,抻出一個惻隱之心的原由,左右一個稚齡小兒,在改組文殊閣的誘惑下,皇帝會閉眼揭過去的。
如此,這派來帶兵的千總,便必然承擔著交換人質,以及除他而後快的任務,且必得是已經被錢權收買腐蝕的叛徒。
京畿衛是樊域的,樊域是陛下的,他可以借兵做人情,卻絕不會做觸及皇帝利益的事,而幫著交換雙方人質,隱瞞其間內情的行為,就算再會狡辯,也是背叛。
淩湙決定給他好好上一課,上一堂名為不自量力的課。
一個小小的京畿衛千總,到底是誰給他的自信,以為能周旋在兩位大佬之間,拿雙份工錢,打個名為碟中諜的高端工種。
是了,不會有人告訴他,自己是誰,手中又有什麽樣的兵,便是有武景同在場,都不夠引起他的忌憚,因為武帥之子的人頭,也能領功。
京畿小兒都知,皇帝想要武大帥的人頭久矣,若其子不甚「淹」沒在天子渡口,那便是白撿的功勳,是要連升三級的。
「我數到十,你若還猶豫,就別怪本將軍手下無輕重了。」
刀架在被推下馬車的寧府三人頸間,被喚做裘千總的中年粗獷男子,推搡著到了兩方隊陣中間,可憐寧氏父子行動不便,被他踢球似的往場中踹,滾了一身泥,沾了一臉地上的汙血。
陳氏一聲也未吭,踉蹌著被推到中間站著,身上裹著件不太厚的披風,應是匆忙之間隨手拿的內室衣物,頭上無荊釵,麵上未施妝。
自然是聞高卓後來的反擊造成的。
時間迴到千人圍攻前一晚,驛站休息時的閑話裏。
彼時胡濟安扶著顛了一路的老腰從車上下來,歇在驛站裏養足精神後,與淩湙就窮追不捨的追兵,以及聞高卓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處事方式上分析,在這一係列不明智之舉的背後,透著他將計就計的反將心理。
不是要首閣之位麽?
不是想坐享漁翁之利麽?
行,有本事你就得意到底。
聞高卓不是個蠢貨,他能在首閣之位上穩坐幾十年,並且經營出那樣大一份勢力,論心計謀略,不會比關謖差,縱算是年紀上來了,不如當年謹慎,沒有年輕時懂隱忍,那也不代表別人可以將他當傻子玩。
惱怒瘋魔都是有時效的,被蒙蔽的智商隨著一波波追兵有去無迴的事實,會清醒,繼而陷入反思,最後會抽絲剝繭,找出一切從頭開始的邏輯鏈。
事態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收不收手的問題,而是在這波雲詭譎的謀算裏,為自己前期的失利翻一次盤。
斷尾求生。
胡濟安給淩湙提供了一個思路,聞高卓與關謖從來不是因為文殊閣的席位走到一起的,文殊閣是因為他們而存在,就像一個乘棋子的缽,沒有文殊閣,也會有文淵閣、文宣、文炎等等其他名目的閣。
他們聚在一起成就的大勢,才是令他們即便要互相堤防,也不得不假鳳虛凰謀合作的基礎。
所以,這後麵幾撥追來的兵丁,便都以京畿衛打頭,而聞高卓的人則基本不再帶頭往前沖,再加上淩湙有意留的活口,真正死傷人數加起來,都沒有前四次人多。
他在用破而後立的方式,企圖掰迴一局。
文殊閣就像一隻碗,首閣之位便是端碗的手,我不能自斷一臂削弱己身,但我可以將碗砸了,重新鑄一個,屆時誰能重獲端碗權,就各憑本事了。
聞高卓介意的,不是關謖算計他還算成功了,雙方幾十年互有來往,各有輸贏,隻要朝局仍在他們手裏,不過是一時的讓利問題,讓他真正生出砸碗重來心思的,是關謖觸到了他的底線。
沒有在知曉淩湙身份的第一時間除掉他,反而與之聯手來搞他,是關謖違背了當時換子的最終意圖,將子中子的計謀陷入隨時可曝光的危險境地,更成了別人拿來反製他們的手段。
這不能忍,絕對絕對不能忍。
要爆,也得由他親自動手爆,於是,他不再小心翼翼的隱瞞秘密,直接沖入寧候府,掀牌翻桌。
淩湙當然得成全他,他掀一層,他可以幫他再掀一層,作為同樣受到背刺的「盟友」,他想他有義務讓關謖一嚐反噬之苦。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話同樣適用於他與聞高卓,然後,便有了與二子的對話,甚而定下了給皇帝送大禮的後計。
你看,他就是這麽的善解人意。
從他寧氏子的身份被曝給聞高卓時起,文殊閣這一主宰了朝堂百年的集權機構,就陷入了隨時被取締或替換重組的旋渦。
聞高卓隻要以換子主謀的身份,向皇帝負荊請罪,就能以監管不利,需要重新調整朝綱為由,改組文殊閣,以舊換新,重獲閣首之權。
皇帝會阻攔麽?
不會,他巴不得文殊閣改組,除了聞、關二人不能動,餘下三席,他最次也能推一個親信進去,若能藉機擴大閣中局勢,將五席擴張成七席,那他就更有能發揮的餘地了。
傻子才會錯失良機。
有了這麽一層籌算,再來看這千人追捕隊,就很有意思了。
現在不止關謖想要借刀殺人,聞高卓想要將計就計,便是淩湙,也起了一石二鳥之意。
他們不是一直怕換子風波扯出閔仁遺孤麽?
便是聞高卓要去皇帝麵前作戲請罪,也隻會承認換了一個孩子,並以與淩太師的同僚之誼為引,抻出一個惻隱之心的原由,左右一個稚齡小兒,在改組文殊閣的誘惑下,皇帝會閉眼揭過去的。
如此,這派來帶兵的千總,便必然承擔著交換人質,以及除他而後快的任務,且必得是已經被錢權收買腐蝕的叛徒。
京畿衛是樊域的,樊域是陛下的,他可以借兵做人情,卻絕不會做觸及皇帝利益的事,而幫著交換雙方人質,隱瞞其間內情的行為,就算再會狡辯,也是背叛。
淩湙決定給他好好上一課,上一堂名為不自量力的課。
一個小小的京畿衛千總,到底是誰給他的自信,以為能周旋在兩位大佬之間,拿雙份工錢,打個名為碟中諜的高端工種。
是了,不會有人告訴他,自己是誰,手中又有什麽樣的兵,便是有武景同在場,都不夠引起他的忌憚,因為武帥之子的人頭,也能領功。
京畿小兒都知,皇帝想要武大帥的人頭久矣,若其子不甚「淹」沒在天子渡口,那便是白撿的功勳,是要連升三級的。
「我數到十,你若還猶豫,就別怪本將軍手下無輕重了。」
刀架在被推下馬車的寧府三人頸間,被喚做裘千總的中年粗獷男子,推搡著到了兩方隊陣中間,可憐寧氏父子行動不便,被他踢球似的往場中踹,滾了一身泥,沾了一臉地上的汙血。
陳氏一聲也未吭,踉蹌著被推到中間站著,身上裹著件不太厚的披風,應是匆忙之間隨手拿的內室衣物,頭上無荊釵,麵上未施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