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頁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作者:大葉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大帥在中軍帳裏也聽住了,與從隨州趕來的周延朝對望了一眼,然後對坐於下首位置的淩湙道,「這不現實,諸王侯們不會同意的。」
淩湙點頭接口,「我知道他們不會同意的,這隻是在攪渾水,大帥,諸王侯從先祖開始分封,幾代下來早與當地豪強聯成了一家,說他們是皇室中人,不如說他們是頂著皇姓的偷家豪族,他們雖都留了子嗣在京畿為質,但陛下卻從未真對他們放下過心,他隻是沒有藉口從他們手裏收迴封地,若有機會,你猜他會怎麽做?」
沒有皇帝能容忍國家一半的財稅,掌於外人之手,這些祖宗似的王侯們占著各地最富裕的地方,攏著成千上萬的隱民百姓為其勞作,然而,國庫卻收不到他們一分錢的稅收,長此以往,豪將更豪,國將更窮。
周延朝在一旁搖了頭,道,「自來和談,要麽賠錢要麽嫁公主,沒有送質子出去的,這會成為皇族的恥辱,被記錄在朝議冊裏的。」
淩湙哼一聲笑了,挑眉道,「送嫁公主就不恥辱了?怎麽一個國家的和平,卻要靠一個女人來維持,赫赫大徵百萬將士,滿朝文武,要靠女人的皮肉換取片刻安寧與和平,這就不恥辱不羞愧了?」
說著氣哼哼站了起來,指著外麵列陣的將士,「問問他們,是不是家中都有姐妹女兒,尋常百姓都會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了嫁的姑娘胳膊肘就該往外拐了,你們憑什麽認為嫁出去的公主,會一心向著將她賣掉的國家?就不許人家有報復心,迴頭髮兵來打一打娘家兄弟,出一出心中惡氣?」
歷史上是找不出幾個迴頭幹掉母家的公主,但我會編。
淩湙轉了轉眼珠子,決定迴頭給盈芳戲曲班子再排一齣戲,就編個公主復仇計。
笑話,憑什麽公主就要乖乖去和親?就不許遇上個能力強悍的公主,先幹掉外族老公,再幹掉母家父兄,自己當個大一統的女皇?
婁俊才也在口沫橫飛的,跟郃石與突峪說著要和親公主,不如要諸王質子的好處,「您二位想啊!歷來公主都是向著自己的母國的,她們嫁來你們這裏,就是帶著任務來的,雖說也是為了兩族發展與和平,但是吧,誰家娶個媳婦不指望著她一心向著夫家?偷扒著夫家的財物倒貼娘家,你們誰願意?反正要是我媳婦總是心向著她的娘家,那日子我是不能過的,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索性你們直接要王質子來,有他們在手上,你們還怕要不來好處?哪家的兒子不比女兒貴重啊?二位覺得我說的對不對?」
武大帥&周延朝&武景同郃石&突峪,幾人在各自的帳子裏,聽到了兩番異曲同工的說詞,就總感覺對,也不對,可要他們挑毛病吧?話到嘴中,卻又挑不出來。
就是有道理,又不是那麽有道理。
淩湙微笑,別懷疑,這就是照妖鏡似的歪理,以偏蓋全,立場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反正就是用來攪思維的。
豎一個矛盾點,讓他們自己吵,總歸另劈一條道,告訴所有人,和親不是唯一一條路,還有更好的選擇。
兩天後,一出《公主秘史》的小戲,從酒樓內爆火而出,炸了百姓所有閑聊話題,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著一件事,被父兄賣掉的女兒,該以德報怨,扒拉夫家財富以貼補娘家呢?還是該有仇報仇的,用夫家財富僱人去娘家找茬出氣?
支持以德報怨的,基本都是娘家人,支持有仇報仇的,大多都是夫家的。
這一吵,短短時日就吵出了北境,連同這齣小戲,以風雷之速,直接吹遍了天南地北。
適時,跑出京畿的寧琅在茳州官道上,被杜曜堅帶兵攔下,皇帝連夜發旨,令他帶人半路攔截寧琅,必要阻止他去北境,寧琅自然不甘心被捆迴京,一人一馬與杜曜堅動了手,隻他人單影孤,縱有萬般氣概,也不敵杜曜堅這邊的人多勢眾,終被一刀砍在肩胛骨上,倒地被捆。
《公主秘史》傳進京畿時,怡華郡主正跪在宣儀殿前,領她的公主敕封。
皇帝用寧琅的命要挾她,如不受公主封號,就賜死寧琅。
寧琅受傷被捆迴京,直接押進了天牢,怡華郡主去求了太後,太後並幫不到她,她便跪在宣儀殿前,直跪的暈倒發熱,也改變不了皇帝要用她和親的決定。
而天牢內的寧琅也因傷發了高熱,太醫看後,皇帝並不給藥,隻告訴怡華郡主,接旨,寧琅才有藥吃,不接旨,等寧琅一死,她自然能寡婦再嫁,這兩者不矛盾。
怡華郡主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麽叫最是無情帝王家,望著威儀的宣儀殿門,往日踏足時從未覺得有多高的台階,此時跪在腳下才知道,那竟是登天般的險惡。
帝王翻臉,真真是比書頁快,前些日子還叫她帶著兒子上宮裏來玩,近日卻能冷酷的說出要她丈夫的命的話,哪怕怡華郡主崩潰的喊出,自己與他毫無血緣關係,非親生父女的話來,也不能改變她被和親的結果。
皇帝隻用一句話就讓她閉了嘴,「若不是看在你母親的麵上,若非朕知曉你真正的身世,就憑你一個鄉下來的丫頭,你有什麽資格出入皇宮大門?得到朕的喜愛?還能夠自在挑個高門勛貴當夫婿?你以為你是誰?既享受了朕的愛護,那麽替朕分憂也該是你身為皇女的責任,怡華,你不是一直對郡主的敕封不滿麽?那麽以後,你就是公主了。」
淩湙點頭接口,「我知道他們不會同意的,這隻是在攪渾水,大帥,諸王侯從先祖開始分封,幾代下來早與當地豪強聯成了一家,說他們是皇室中人,不如說他們是頂著皇姓的偷家豪族,他們雖都留了子嗣在京畿為質,但陛下卻從未真對他們放下過心,他隻是沒有藉口從他們手裏收迴封地,若有機會,你猜他會怎麽做?」
沒有皇帝能容忍國家一半的財稅,掌於外人之手,這些祖宗似的王侯們占著各地最富裕的地方,攏著成千上萬的隱民百姓為其勞作,然而,國庫卻收不到他們一分錢的稅收,長此以往,豪將更豪,國將更窮。
周延朝在一旁搖了頭,道,「自來和談,要麽賠錢要麽嫁公主,沒有送質子出去的,這會成為皇族的恥辱,被記錄在朝議冊裏的。」
淩湙哼一聲笑了,挑眉道,「送嫁公主就不恥辱了?怎麽一個國家的和平,卻要靠一個女人來維持,赫赫大徵百萬將士,滿朝文武,要靠女人的皮肉換取片刻安寧與和平,這就不恥辱不羞愧了?」
說著氣哼哼站了起來,指著外麵列陣的將士,「問問他們,是不是家中都有姐妹女兒,尋常百姓都會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了嫁的姑娘胳膊肘就該往外拐了,你們憑什麽認為嫁出去的公主,會一心向著將她賣掉的國家?就不許人家有報復心,迴頭髮兵來打一打娘家兄弟,出一出心中惡氣?」
歷史上是找不出幾個迴頭幹掉母家的公主,但我會編。
淩湙轉了轉眼珠子,決定迴頭給盈芳戲曲班子再排一齣戲,就編個公主復仇計。
笑話,憑什麽公主就要乖乖去和親?就不許遇上個能力強悍的公主,先幹掉外族老公,再幹掉母家父兄,自己當個大一統的女皇?
婁俊才也在口沫橫飛的,跟郃石與突峪說著要和親公主,不如要諸王質子的好處,「您二位想啊!歷來公主都是向著自己的母國的,她們嫁來你們這裏,就是帶著任務來的,雖說也是為了兩族發展與和平,但是吧,誰家娶個媳婦不指望著她一心向著夫家?偷扒著夫家的財物倒貼娘家,你們誰願意?反正要是我媳婦總是心向著她的娘家,那日子我是不能過的,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索性你們直接要王質子來,有他們在手上,你們還怕要不來好處?哪家的兒子不比女兒貴重啊?二位覺得我說的對不對?」
武大帥&周延朝&武景同郃石&突峪,幾人在各自的帳子裏,聽到了兩番異曲同工的說詞,就總感覺對,也不對,可要他們挑毛病吧?話到嘴中,卻又挑不出來。
就是有道理,又不是那麽有道理。
淩湙微笑,別懷疑,這就是照妖鏡似的歪理,以偏蓋全,立場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反正就是用來攪思維的。
豎一個矛盾點,讓他們自己吵,總歸另劈一條道,告訴所有人,和親不是唯一一條路,還有更好的選擇。
兩天後,一出《公主秘史》的小戲,從酒樓內爆火而出,炸了百姓所有閑聊話題,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著一件事,被父兄賣掉的女兒,該以德報怨,扒拉夫家財富以貼補娘家呢?還是該有仇報仇的,用夫家財富僱人去娘家找茬出氣?
支持以德報怨的,基本都是娘家人,支持有仇報仇的,大多都是夫家的。
這一吵,短短時日就吵出了北境,連同這齣小戲,以風雷之速,直接吹遍了天南地北。
適時,跑出京畿的寧琅在茳州官道上,被杜曜堅帶兵攔下,皇帝連夜發旨,令他帶人半路攔截寧琅,必要阻止他去北境,寧琅自然不甘心被捆迴京,一人一馬與杜曜堅動了手,隻他人單影孤,縱有萬般氣概,也不敵杜曜堅這邊的人多勢眾,終被一刀砍在肩胛骨上,倒地被捆。
《公主秘史》傳進京畿時,怡華郡主正跪在宣儀殿前,領她的公主敕封。
皇帝用寧琅的命要挾她,如不受公主封號,就賜死寧琅。
寧琅受傷被捆迴京,直接押進了天牢,怡華郡主去求了太後,太後並幫不到她,她便跪在宣儀殿前,直跪的暈倒發熱,也改變不了皇帝要用她和親的決定。
而天牢內的寧琅也因傷發了高熱,太醫看後,皇帝並不給藥,隻告訴怡華郡主,接旨,寧琅才有藥吃,不接旨,等寧琅一死,她自然能寡婦再嫁,這兩者不矛盾。
怡華郡主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麽叫最是無情帝王家,望著威儀的宣儀殿門,往日踏足時從未覺得有多高的台階,此時跪在腳下才知道,那竟是登天般的險惡。
帝王翻臉,真真是比書頁快,前些日子還叫她帶著兒子上宮裏來玩,近日卻能冷酷的說出要她丈夫的命的話,哪怕怡華郡主崩潰的喊出,自己與他毫無血緣關係,非親生父女的話來,也不能改變她被和親的結果。
皇帝隻用一句話就讓她閉了嘴,「若不是看在你母親的麵上,若非朕知曉你真正的身世,就憑你一個鄉下來的丫頭,你有什麽資格出入皇宮大門?得到朕的喜愛?還能夠自在挑個高門勛貴當夫婿?你以為你是誰?既享受了朕的愛護,那麽替朕分憂也該是你身為皇女的責任,怡華,你不是一直對郡主的敕封不滿麽?那麽以後,你就是公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