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的粉絲大飽眼福,倒是看得新奇,更加確定丁家以前肯定是官宦人家或者豪奢之家了。
所有的東西已經全部搬出去了,一部分不值錢的放在一邊,另一部分價格幾千到一萬左右的被梁仲分到了一邊,如果要是有二道販子來就讓他們收走。
而另一些比較值錢的,梁仲花二十萬拿下了兩件,賣出去有得賺,現在的他已經鳥槍換炮了,敢大點膽子玩那些幾十萬的單子了。
有些挺不錯的瓷器,葉之鶴指點了一下丁泰秋拿下了兩件。
丁邦山隻留了幾件那些或雕或畫得富有意趣的東西。
葉之鶴首先拿下了一份手稿。
因為主人不怎麽重視的緣故,隻剩下半卷,這半卷都被蟲蛀得很厲害,斑駁泛黃,紙質很脆。
這是《涇清渭濁紀實》,是幹隆在位時,因為看到《詩經&mdot;邶風&mdot;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和鄭《箋》「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句以及其他大儒的解釋有所不明,所以在幹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便派大臣去實證,並且附圖一份。
這才發現其實詩經和鄭《箋》是對的,隻是鄭《箋》也語句不明,所以導致後麵千年來所引用的人都有所錯誤。
於是便在「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加上兩個字,變成「涇水以入渭,故見渭而濁」,清晰明白。
能夠在這裏翻找到也是實屬驚喜。
這份作品本身的寓意良好,也暗合現代人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應該在收藏界價值頗高。
這份手書其實被收錄在《禦製文三集》當中,還有用石雕以及緙繡傳世,可以見得幹隆對於這件事情的驕傲。
現在的拓本今藏於華夏國家圖書館,緙繡藏於灣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這份手稿被修復好,估計有四五百萬人民幣的價值,丁邦山卻不是很在意,“寶物贈英雄,況且這也算不上什麽太好的寶物了,放在我這裏也隻是繼續損毀,我也暫時沒有時間來等它修補再拍賣。”
於是葉之鶴用了七十五萬拿下了這半卷手書以及修訂本。
也算是人情了,葉之鶴提點了一下角落裏一個手把件。
丁邦山走過去拿起來,用布頗為小心的擦拭了一番,入手有些溫涼,有些剔透,像是玉一樣的材質,但又好像沒有那麽重,有點像是塑料?
上麵的雕工質樸大方,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意趣和美。
他把玩了好一會兒,也不知道這是什麽材質,“塑料?不太像玉。”
從梁仲、項景同他們的視角看過去又覺得像是紫檀木那種包容厚重的色調,一時間不免好奇,接過來上下翻看。
“不是木質的,”項景同馬上說道,“也不是石料的,不是塑料的。”
“該不會是什麽骨頭吧?”可能是這幾天做科普,梁仲看得多了那種用鷹骨或者用人骨做什麽雕刻盤珠子的文章,一時間腦洞大開。
“很逼近了,”葉之鶴徐徐一笑,“這是角雕。”
“是犀牛角,而且還是上好的材質,你們看,”他在光下指著那些犀牛角特有的紋路,“犀牛角有特殊的‘粟紋’,這些粗的直線條,還有頂端的一些蜂窩狀砂眼,也經常被工匠取材製器,也有些人用牛角、羊角來仿作犀牛角,不過牛羊角有螺旋紋,犀牛角沒有螺旋紋。”
“還有人用犀牛角切片,貼片在牛羊角上,這種仿作痕跡很明顯。”
“這件角雕貔貅,線條明麗大方、簡潔,是上好的珍品,應該是清早期的作品,怎麽判斷?這就得不說起犀牛角的藥用價值了。”
“犀牛角可以涼血、解毒,明朝早期的時候上層人士喜歡用犀角作犀角杯,主要還是以實用為主,用犀角杯盛酒、泡酒可以強身健體,因為原材料的珍貴,那個時候的工匠對犀角的處理主要是不雕不刻,盡量保持原材料。”
“哪怕是需要雕刻,也隻是淺淺雕刻,直到到了清代,開始有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藝術性,開始削掉一些材質雕刻,但也主要追求簡潔大方,到了清代中期,還是幹隆那個時候,角雕越來越講究藝術性,雕刻的紋路也越來越繁複多樣。”
“一對比,就十分明顯,主要還是幹隆啊。”項景同覺得肯定是幹隆被雍正彈壓久了,後來就反了他老爹的審美,什麽東西到了幹隆朝基本上都講究一個繁複。
“也可能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有關係,幹隆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狀況良好,雖然幹隆好大喜功了一些,但在治國上真的挺不錯的。”葉之鶴一看項景同眼睛一斜,就知道他在想什麽了,不由得說道。
而且幹隆還和路易十六是筆友,那個時候也有很多和外國的交際往來,在文化上也有所交流。
但幹隆在知道路易十六被法國大革-命的工農階層砍了腦袋之後,就對西方浪潮有點害怕了,加上覺得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又開始更加嚴密的閉關鎖國。
[別說了,幹隆至少在軍事上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爹雍正什麽都好,就是在軍事上是個微操大師。]
[我還以為這個東西真是骨頭,不過如果是犀牛角好像要一個鑑定證明,至少證明不是現在的,要不然就真的可拷可刑。]
[走私犀牛角和象牙都是要被判刑的。]
所有的東西已經全部搬出去了,一部分不值錢的放在一邊,另一部分價格幾千到一萬左右的被梁仲分到了一邊,如果要是有二道販子來就讓他們收走。
而另一些比較值錢的,梁仲花二十萬拿下了兩件,賣出去有得賺,現在的他已經鳥槍換炮了,敢大點膽子玩那些幾十萬的單子了。
有些挺不錯的瓷器,葉之鶴指點了一下丁泰秋拿下了兩件。
丁邦山隻留了幾件那些或雕或畫得富有意趣的東西。
葉之鶴首先拿下了一份手稿。
因為主人不怎麽重視的緣故,隻剩下半卷,這半卷都被蟲蛀得很厲害,斑駁泛黃,紙質很脆。
這是《涇清渭濁紀實》,是幹隆在位時,因為看到《詩經&mdot;邶風&mdot;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和鄭《箋》「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句以及其他大儒的解釋有所不明,所以在幹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便派大臣去實證,並且附圖一份。
這才發現其實詩經和鄭《箋》是對的,隻是鄭《箋》也語句不明,所以導致後麵千年來所引用的人都有所錯誤。
於是便在「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加上兩個字,變成「涇水以入渭,故見渭而濁」,清晰明白。
能夠在這裏翻找到也是實屬驚喜。
這份作品本身的寓意良好,也暗合現代人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應該在收藏界價值頗高。
這份手書其實被收錄在《禦製文三集》當中,還有用石雕以及緙繡傳世,可以見得幹隆對於這件事情的驕傲。
現在的拓本今藏於華夏國家圖書館,緙繡藏於灣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這份手稿被修復好,估計有四五百萬人民幣的價值,丁邦山卻不是很在意,“寶物贈英雄,況且這也算不上什麽太好的寶物了,放在我這裏也隻是繼續損毀,我也暫時沒有時間來等它修補再拍賣。”
於是葉之鶴用了七十五萬拿下了這半卷手書以及修訂本。
也算是人情了,葉之鶴提點了一下角落裏一個手把件。
丁邦山走過去拿起來,用布頗為小心的擦拭了一番,入手有些溫涼,有些剔透,像是玉一樣的材質,但又好像沒有那麽重,有點像是塑料?
上麵的雕工質樸大方,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意趣和美。
他把玩了好一會兒,也不知道這是什麽材質,“塑料?不太像玉。”
從梁仲、項景同他們的視角看過去又覺得像是紫檀木那種包容厚重的色調,一時間不免好奇,接過來上下翻看。
“不是木質的,”項景同馬上說道,“也不是石料的,不是塑料的。”
“該不會是什麽骨頭吧?”可能是這幾天做科普,梁仲看得多了那種用鷹骨或者用人骨做什麽雕刻盤珠子的文章,一時間腦洞大開。
“很逼近了,”葉之鶴徐徐一笑,“這是角雕。”
“是犀牛角,而且還是上好的材質,你們看,”他在光下指著那些犀牛角特有的紋路,“犀牛角有特殊的‘粟紋’,這些粗的直線條,還有頂端的一些蜂窩狀砂眼,也經常被工匠取材製器,也有些人用牛角、羊角來仿作犀牛角,不過牛羊角有螺旋紋,犀牛角沒有螺旋紋。”
“還有人用犀牛角切片,貼片在牛羊角上,這種仿作痕跡很明顯。”
“這件角雕貔貅,線條明麗大方、簡潔,是上好的珍品,應該是清早期的作品,怎麽判斷?這就得不說起犀牛角的藥用價值了。”
“犀牛角可以涼血、解毒,明朝早期的時候上層人士喜歡用犀角作犀角杯,主要還是以實用為主,用犀角杯盛酒、泡酒可以強身健體,因為原材料的珍貴,那個時候的工匠對犀角的處理主要是不雕不刻,盡量保持原材料。”
“哪怕是需要雕刻,也隻是淺淺雕刻,直到到了清代,開始有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藝術性,開始削掉一些材質雕刻,但也主要追求簡潔大方,到了清代中期,還是幹隆那個時候,角雕越來越講究藝術性,雕刻的紋路也越來越繁複多樣。”
“一對比,就十分明顯,主要還是幹隆啊。”項景同覺得肯定是幹隆被雍正彈壓久了,後來就反了他老爹的審美,什麽東西到了幹隆朝基本上都講究一個繁複。
“也可能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有關係,幹隆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狀況良好,雖然幹隆好大喜功了一些,但在治國上真的挺不錯的。”葉之鶴一看項景同眼睛一斜,就知道他在想什麽了,不由得說道。
而且幹隆還和路易十六是筆友,那個時候也有很多和外國的交際往來,在文化上也有所交流。
但幹隆在知道路易十六被法國大革-命的工農階層砍了腦袋之後,就對西方浪潮有點害怕了,加上覺得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又開始更加嚴密的閉關鎖國。
[別說了,幹隆至少在軍事上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爹雍正什麽都好,就是在軍事上是個微操大師。]
[我還以為這個東西真是骨頭,不過如果是犀牛角好像要一個鑑定證明,至少證明不是現在的,要不然就真的可拷可刑。]
[走私犀牛角和象牙都是要被判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