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辦公室斷電了。
在我終於從會議室的地板上爬起來後,我發現百葉窗外的辦公間比平常灰暗,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剛剛模擬產生了某種巨大的電流,讓辦公室的電路過載跳閘了。
我爬到頂樓,確認發電機的電路沒有被損壞,又返迴模擬所在的樓層,電閘重新拉開。
電路恢復正常以後,模擬頭盔依舊顯示著發生錯誤,我打開電腦檢查程序,在緩存中找到了bug。
和我想像的一樣——這隻是遊戲裏常見的bug種類,剛剛的電流過載導致了遊戲閃退,再啟動遊戲時便會有小錯誤。
在已完成上線的遊戲中,這種程度上的錯誤可以自行修復,然而如常計劃是未完成品,需要人工加以修正。
程序理清,我看到頭盔上的顯示燈重新變迴了綠色,一切如常,又能繼續進行模擬了。
如果要是往常,我應該會拿起頭盔重迴模擬室,繼續開始玩著我的如常小遊戲。
但我應該如此嗎?
不應該。因為我與頭盔共同倒在辦公室的地板上時,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現在的我就像是某個橫版過關遊戲裏隻會向右的紅帽子,某個收集對戰遊戲裏滿城草皮裏找精靈的訓練師,逆來順受,麻木不仁。
我從來沒想過迴頭往過去找,也從來沒想過走遊戲程序之外的路,或者說壓根也沒去研究過遊戲本身。
現在,剛剛那股窺見秘密的激動勁兒過去了,我冷靜下來,拿出曾經的楊平生該有的模樣。
我把辦公室的雜物清空,白板黑板拉出來,用馬克筆在正中間寫下兩個大字——柳江。
我的字和我的成績比略有欠缺,但無妨,它很清晰。
我退後幾步觀察位置,然後在下麵寫上我的名字——楊平生。我們的名字並列在一切,剩餘的一切都圍繞著我們持續展開。
在剛切入如常計劃後的第一天,我檢查過一次後台的程序,我是如常計劃的開發者之一,我看得懂,也寫得出係統運行所需的代碼。
在登入後台以後,我發現了一個與我風格相似的匿名開發者。
這也無妨,那時的我認為是同一部門的人的仿寫結果,所以我把這一發現拋到腦後,直到今天再次想起來。
第二次登入後台以後,我專門把房間裏的燈光調暗了些,眼鏡戴上,椅子往前挪,這是我認真起來的前兆。
一個小時的嚐試以後,我發現了兩件事情。
一就是這代碼依舊是我的風格,沒錯,我之所以說是「依舊」,是因為這代碼並非一成不變的,在我上次關掉後台係統之後,它又生長了不少。
二就是,我開始看不懂這些代碼了。
如果將一個遊戲的完成度比作一張可見的藝術作品,最簡單的a點到b點的程序運行是一張兒童的簡筆畫,可運行的小品級sh遊戲是一張藝術生的考試作,可上市銷售的獨立遊戲已經邁入了小眾藝術家的門檻,而如常計劃在發布以前,是可以擺上美術館,參與同期拍賣品競爭的程度。
——至少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它是如此的。
而現在,它在向著一種可觀察但不可模仿的方向迅速發展,如果要用藝術品的程度來比較,它現在已經迅速超越了美術館的收藏範疇,向著博物館的收納行列挺近。
但以現在的成長速度,它很快也不會隻在博物館了,它會是梵穀、莫奈、達文西,以及我沒法去形容的等級。
無論是程序複雜程度,還是技術的完成程度,甚至是從一行可見的編程開始,後台的一切東西都變了,這種程度的變化,我用「生長」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那這種程度的生長帶來了什麽變化嗎?
我閉上眼睛,倒退著迴到第一次進入如常計劃的那一天,好像還真不一樣。
第一次進入如常計劃時的炫目和遲滯,到越來越真實的色彩、觸感、聲音,乃至沒法用語言形容的感受。
以及,柳江。
對,柳江。
因為柳江一直是我關注那個世界的中心,所以他發生的一切變化我心知肚明。盡管我曾經沒關注過柳江的人際關係,也沒在乎過他的演出和訓練,但關於他的記憶我還是有的。
比如他躺下時說話的聲音,他發呆時會把短袖袖管撩起來的習慣,還有他左手大臂內側的一顆痣。
他越來越像柳江了。
不,他開始變為柳江了——還是說,他本來就是柳江?
我退後一步,白板上已經寫滿了單詞和連接符,圍繞著我和他,我們之間的是一條從我到他的箭頭邊畫著一個問號,以及那句他不知用何種方式留給我的「不要叫醒我」。
在此之前,我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證明這句「不要叫醒我」,現在我站在這裏,把他留給我的話和這個不斷生長著的世界放在一起,我好像忽然明白了什麽。
就像侍者說的,一切走到最後終有意義。
一切還在生長,我不應該那麽著急去求一個結果,求他跳出來,或者忽然去證明自己還在。
我不應該叫醒他,我應該和他一起沉睡,一起做夢,等到合適的某一天,我們再重新一起醒來。
這就是如常計劃的意義。
我的好學生心態讓我凡事總是在求一個意義,求一個結果,就算我在如常計劃裏見到了從沒見到過的他與自己,我在現實中也總是想討個說法。
在我終於從會議室的地板上爬起來後,我發現百葉窗外的辦公間比平常灰暗,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剛剛模擬產生了某種巨大的電流,讓辦公室的電路過載跳閘了。
我爬到頂樓,確認發電機的電路沒有被損壞,又返迴模擬所在的樓層,電閘重新拉開。
電路恢復正常以後,模擬頭盔依舊顯示著發生錯誤,我打開電腦檢查程序,在緩存中找到了bug。
和我想像的一樣——這隻是遊戲裏常見的bug種類,剛剛的電流過載導致了遊戲閃退,再啟動遊戲時便會有小錯誤。
在已完成上線的遊戲中,這種程度上的錯誤可以自行修復,然而如常計劃是未完成品,需要人工加以修正。
程序理清,我看到頭盔上的顯示燈重新變迴了綠色,一切如常,又能繼續進行模擬了。
如果要是往常,我應該會拿起頭盔重迴模擬室,繼續開始玩著我的如常小遊戲。
但我應該如此嗎?
不應該。因為我與頭盔共同倒在辦公室的地板上時,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現在的我就像是某個橫版過關遊戲裏隻會向右的紅帽子,某個收集對戰遊戲裏滿城草皮裏找精靈的訓練師,逆來順受,麻木不仁。
我從來沒想過迴頭往過去找,也從來沒想過走遊戲程序之外的路,或者說壓根也沒去研究過遊戲本身。
現在,剛剛那股窺見秘密的激動勁兒過去了,我冷靜下來,拿出曾經的楊平生該有的模樣。
我把辦公室的雜物清空,白板黑板拉出來,用馬克筆在正中間寫下兩個大字——柳江。
我的字和我的成績比略有欠缺,但無妨,它很清晰。
我退後幾步觀察位置,然後在下麵寫上我的名字——楊平生。我們的名字並列在一切,剩餘的一切都圍繞著我們持續展開。
在剛切入如常計劃後的第一天,我檢查過一次後台的程序,我是如常計劃的開發者之一,我看得懂,也寫得出係統運行所需的代碼。
在登入後台以後,我發現了一個與我風格相似的匿名開發者。
這也無妨,那時的我認為是同一部門的人的仿寫結果,所以我把這一發現拋到腦後,直到今天再次想起來。
第二次登入後台以後,我專門把房間裏的燈光調暗了些,眼鏡戴上,椅子往前挪,這是我認真起來的前兆。
一個小時的嚐試以後,我發現了兩件事情。
一就是這代碼依舊是我的風格,沒錯,我之所以說是「依舊」,是因為這代碼並非一成不變的,在我上次關掉後台係統之後,它又生長了不少。
二就是,我開始看不懂這些代碼了。
如果將一個遊戲的完成度比作一張可見的藝術作品,最簡單的a點到b點的程序運行是一張兒童的簡筆畫,可運行的小品級sh遊戲是一張藝術生的考試作,可上市銷售的獨立遊戲已經邁入了小眾藝術家的門檻,而如常計劃在發布以前,是可以擺上美術館,參與同期拍賣品競爭的程度。
——至少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它是如此的。
而現在,它在向著一種可觀察但不可模仿的方向迅速發展,如果要用藝術品的程度來比較,它現在已經迅速超越了美術館的收藏範疇,向著博物館的收納行列挺近。
但以現在的成長速度,它很快也不會隻在博物館了,它會是梵穀、莫奈、達文西,以及我沒法去形容的等級。
無論是程序複雜程度,還是技術的完成程度,甚至是從一行可見的編程開始,後台的一切東西都變了,這種程度的變化,我用「生長」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那這種程度的生長帶來了什麽變化嗎?
我閉上眼睛,倒退著迴到第一次進入如常計劃的那一天,好像還真不一樣。
第一次進入如常計劃時的炫目和遲滯,到越來越真實的色彩、觸感、聲音,乃至沒法用語言形容的感受。
以及,柳江。
對,柳江。
因為柳江一直是我關注那個世界的中心,所以他發生的一切變化我心知肚明。盡管我曾經沒關注過柳江的人際關係,也沒在乎過他的演出和訓練,但關於他的記憶我還是有的。
比如他躺下時說話的聲音,他發呆時會把短袖袖管撩起來的習慣,還有他左手大臂內側的一顆痣。
他越來越像柳江了。
不,他開始變為柳江了——還是說,他本來就是柳江?
我退後一步,白板上已經寫滿了單詞和連接符,圍繞著我和他,我們之間的是一條從我到他的箭頭邊畫著一個問號,以及那句他不知用何種方式留給我的「不要叫醒我」。
在此之前,我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證明這句「不要叫醒我」,現在我站在這裏,把他留給我的話和這個不斷生長著的世界放在一起,我好像忽然明白了什麽。
就像侍者說的,一切走到最後終有意義。
一切還在生長,我不應該那麽著急去求一個結果,求他跳出來,或者忽然去證明自己還在。
我不應該叫醒他,我應該和他一起沉睡,一起做夢,等到合適的某一天,我們再重新一起醒來。
這就是如常計劃的意義。
我的好學生心態讓我凡事總是在求一個意義,求一個結果,就算我在如常計劃裏見到了從沒見到過的他與自己,我在現實中也總是想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