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了,哥?有啥事情?”
“現在縣城事兒多著呢,鄉下還好,安安靜靜的。”
“哥,你看到啥了?”
錢奕深很激動,說明自己判斷的應該不會錯。
車把式扭頭盯一眼搭車的錢奕深,“小夥子,你到底是幹啥的?我看你可不像是這邊山村的人。”
走南闖北的車把式,眼光比大車店的掌櫃的的毒辣。
錢奕深嗬嗬一聲,眼睛看著前方,馬路蜿蜒一路向東北方向,路兩邊的柳樹長長的枝丫搖搖擺擺的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碧油油的。
咚!馬車外側的車軲轆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坑,掉下去再拱上來。
錢奕深被顛的從車轅上跳了起來,幸虧他身手敏捷,一把就拽到了車廂的把手上,等屁股再次落到車轅上的時候,不單差點偏到地上,還徹徹底底的墩了下屁股,疼的他嗷一嗓子。
兩匹馬被小小的驚到了,撒開蹄子,奔跑起來,路不平,顛簸的越發厲害了。
“大哥,大哥,不帶這麽玩啊!”錢奕深如今也明白了,這是車把式‘整’自己呢。
“路不平,路不平。”車把式一臉壞笑。
錢奕深沒有打探的欲望了,沉默的右手拽著車廂把手,左手抓緊車轅的邊緣,全身緊繃。
車把式一看錢奕深不說話了,也開始沉默,不過兩匹馬不驚了,噠噠噠的小跑起來。
從費家營出來,一路走過田家莊、顧莊、宋莊、秦家莊、然後就到了公社所在地大柳樹鎮。
大柳樹鎮上,居然有廣播,而且正在播著關於成立紅衛兵組織的通知。
錢奕深聚精會神的聽著,等馬車穿過大柳樹鎮、廣播聲音越來越小時候,他才鬆懈下來。
“大哥,縣裏是不是很多這樣的廣播?”
錢奕深顧不得所謂的麵子了,扭過身子,坐到了車廂正中央,臉衝著車把式。
“我知道的也不多,就是路過的時候聽到過,後來聽鄰居從縣裏迴來,說過一些。”
“對了,大哥,我印象裏從費家營到縣裏,還有一條路,對嗎?”錢奕深忽然明白,他覺得怪異的地方了。
他上次跟著堂哥他們去華陽鎮的時候,奕海哥說,去縣裏需要路過華陽鎮,然後穿過華陽區再轉到震東區後,一路向東,就到靜西縣了。
“嗯,咋了?怕我給你帶錯路?”
車把式似笑非笑的看著錢奕深。
“沒,我隻是沒走過這裏,所以問問。大哥是縣城的人?”
“不是。”如今輪到車把式不吭聲了。
錢奕深也不死纏爛打,繼續看著路邊各村的石碑上的名字,靈山村、周家橋、沙河橋、白廟子、蔣孟村、坨裏。
錢奕深看著除了土丘似的靈山村之外一馬平川上的這些村莊,綠樹掩映間,傳來雞鳴狗吠,偶爾還有廣播穿雲破空而來,隻不過馬車滴答聲響,隻能聽個零星的寥落。
錢奕深也不再糾結飯,反正晌午前道縣裏,就能知道具體的情況了。
車把式把馬車趕著從坨裏村的十字路口右轉一路向南,錢奕深發現這條路居然是石子路,而且沒有坑窪。
“大哥,這條路咋這好呢?”
“這條路啊,很久很久之前就有,北麵起冷口,明代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南到大清河鹽場,也是很古老的鹽場之一,據說這個鹽場的名字也起源於明朝;所以這條路啊,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慢慢的越走越明、越走越順暢,不管啥年代,這條路都是經濟和政治要路之一。”
就如同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哦,那兩邊的村子借力應該不少吧?”
馬車一路向南,兩邊高大的洋槐樹挺拔佇立,微風中葉子簌簌,路邊不遠處還有高大的板栗樹。
一行行碧綠的柳樹棵子縱橫星布在綠油油的田野裏,空氣裏有草香也有甜香的味道。
“大哥,我看地裏好多柳樹棵子,那不遮地嗎?”
“兄弟,那不是柳樹棵子,那是桑條,算桑樹棵子吧,那可是個寶。”
“啊?能幹嘛?”
“葉子養蠶,一年能養三季,蠶能上交,可以抵工分的;靜西的安家河這邊有個巢絲廠,還能織絲綢。桑條子的皮可以蒸熟了剝下來,交到造紙廠,靜北縣就有造紙廠,這個桑皮紙可貴了,都是供大城市的;這個桑條子裏麵的芯子,可以編筐、簍子、穴子,你看後麵車廂前後那個橢圓的就是帶皮的桑條子編的。”
“哦,那是真不錯。不過好像就這邊的村有,費家營那邊就沒有。”
“是啊,隻有安家河這邊幾個公社有,還不少呢。”
倆人一邊看著馬路兩邊的樹、莊稼,一邊說話。大多是車把式大哥說,錢奕深聽。
“你看這個,這是糧庫,既是這邊的村子上交公糧的地方,也是戰備庫。懂?”
車把式大哥指指寫著‘鄒家莊糧庫’的牌牌對著錢奕深炫耀。
“嗯,多少知道一些。”
過了鄒家莊糧庫,又看到綠樹掩映中的一個掛牌:鄒家莊養路段。
“大哥,這個莊很大?我看有糧庫還有養路段?”
“這個鄒家莊和剛才路過的坨裏,是兩個縣的交界處,也就是靜西縣和靜北縣的交界處,這麽設置應該有用意吧,我這個大老粗就不知道了。”
“大哥,距離縣城還有多遠?”
錢奕深覺得應該差不多了吧,太陽已經到了正南了,兩個人、兩匹馬、一輛車,在‘正午’的陽光下,曬的快流油了。
“還有二十多裏地就到了。”
“咋?著急了?”
“沒,就是有點熱。”這種熱,跟西南的那種濕熱還是很大不同。
“嗯,等入了伏,就到最熱的時候了。”
說著話,馬車又走過兩三個村子的路口,“大哥,這邊的村子離馬路不近?看不到房子啊。”
“嗯,這邊很多村,都靠裏麵居住,相鄰的村的土地分界線,大體上就是這條路。這邊人多、地更多,隻要老天爺不降大災,這邊的人還是比較好活的,當然了,懶人不在範圍之內。”
“現在縣城事兒多著呢,鄉下還好,安安靜靜的。”
“哥,你看到啥了?”
錢奕深很激動,說明自己判斷的應該不會錯。
車把式扭頭盯一眼搭車的錢奕深,“小夥子,你到底是幹啥的?我看你可不像是這邊山村的人。”
走南闖北的車把式,眼光比大車店的掌櫃的的毒辣。
錢奕深嗬嗬一聲,眼睛看著前方,馬路蜿蜒一路向東北方向,路兩邊的柳樹長長的枝丫搖搖擺擺的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碧油油的。
咚!馬車外側的車軲轆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坑,掉下去再拱上來。
錢奕深被顛的從車轅上跳了起來,幸虧他身手敏捷,一把就拽到了車廂的把手上,等屁股再次落到車轅上的時候,不單差點偏到地上,還徹徹底底的墩了下屁股,疼的他嗷一嗓子。
兩匹馬被小小的驚到了,撒開蹄子,奔跑起來,路不平,顛簸的越發厲害了。
“大哥,大哥,不帶這麽玩啊!”錢奕深如今也明白了,這是車把式‘整’自己呢。
“路不平,路不平。”車把式一臉壞笑。
錢奕深沒有打探的欲望了,沉默的右手拽著車廂把手,左手抓緊車轅的邊緣,全身緊繃。
車把式一看錢奕深不說話了,也開始沉默,不過兩匹馬不驚了,噠噠噠的小跑起來。
從費家營出來,一路走過田家莊、顧莊、宋莊、秦家莊、然後就到了公社所在地大柳樹鎮。
大柳樹鎮上,居然有廣播,而且正在播著關於成立紅衛兵組織的通知。
錢奕深聚精會神的聽著,等馬車穿過大柳樹鎮、廣播聲音越來越小時候,他才鬆懈下來。
“大哥,縣裏是不是很多這樣的廣播?”
錢奕深顧不得所謂的麵子了,扭過身子,坐到了車廂正中央,臉衝著車把式。
“我知道的也不多,就是路過的時候聽到過,後來聽鄰居從縣裏迴來,說過一些。”
“對了,大哥,我印象裏從費家營到縣裏,還有一條路,對嗎?”錢奕深忽然明白,他覺得怪異的地方了。
他上次跟著堂哥他們去華陽鎮的時候,奕海哥說,去縣裏需要路過華陽鎮,然後穿過華陽區再轉到震東區後,一路向東,就到靜西縣了。
“嗯,咋了?怕我給你帶錯路?”
車把式似笑非笑的看著錢奕深。
“沒,我隻是沒走過這裏,所以問問。大哥是縣城的人?”
“不是。”如今輪到車把式不吭聲了。
錢奕深也不死纏爛打,繼續看著路邊各村的石碑上的名字,靈山村、周家橋、沙河橋、白廟子、蔣孟村、坨裏。
錢奕深看著除了土丘似的靈山村之外一馬平川上的這些村莊,綠樹掩映間,傳來雞鳴狗吠,偶爾還有廣播穿雲破空而來,隻不過馬車滴答聲響,隻能聽個零星的寥落。
錢奕深也不再糾結飯,反正晌午前道縣裏,就能知道具體的情況了。
車把式把馬車趕著從坨裏村的十字路口右轉一路向南,錢奕深發現這條路居然是石子路,而且沒有坑窪。
“大哥,這條路咋這好呢?”
“這條路啊,很久很久之前就有,北麵起冷口,明代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南到大清河鹽場,也是很古老的鹽場之一,據說這個鹽場的名字也起源於明朝;所以這條路啊,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慢慢的越走越明、越走越順暢,不管啥年代,這條路都是經濟和政治要路之一。”
就如同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哦,那兩邊的村子借力應該不少吧?”
馬車一路向南,兩邊高大的洋槐樹挺拔佇立,微風中葉子簌簌,路邊不遠處還有高大的板栗樹。
一行行碧綠的柳樹棵子縱橫星布在綠油油的田野裏,空氣裏有草香也有甜香的味道。
“大哥,我看地裏好多柳樹棵子,那不遮地嗎?”
“兄弟,那不是柳樹棵子,那是桑條,算桑樹棵子吧,那可是個寶。”
“啊?能幹嘛?”
“葉子養蠶,一年能養三季,蠶能上交,可以抵工分的;靜西的安家河這邊有個巢絲廠,還能織絲綢。桑條子的皮可以蒸熟了剝下來,交到造紙廠,靜北縣就有造紙廠,這個桑皮紙可貴了,都是供大城市的;這個桑條子裏麵的芯子,可以編筐、簍子、穴子,你看後麵車廂前後那個橢圓的就是帶皮的桑條子編的。”
“哦,那是真不錯。不過好像就這邊的村有,費家營那邊就沒有。”
“是啊,隻有安家河這邊幾個公社有,還不少呢。”
倆人一邊看著馬路兩邊的樹、莊稼,一邊說話。大多是車把式大哥說,錢奕深聽。
“你看這個,這是糧庫,既是這邊的村子上交公糧的地方,也是戰備庫。懂?”
車把式大哥指指寫著‘鄒家莊糧庫’的牌牌對著錢奕深炫耀。
“嗯,多少知道一些。”
過了鄒家莊糧庫,又看到綠樹掩映中的一個掛牌:鄒家莊養路段。
“大哥,這個莊很大?我看有糧庫還有養路段?”
“這個鄒家莊和剛才路過的坨裏,是兩個縣的交界處,也就是靜西縣和靜北縣的交界處,這麽設置應該有用意吧,我這個大老粗就不知道了。”
“大哥,距離縣城還有多遠?”
錢奕深覺得應該差不多了吧,太陽已經到了正南了,兩個人、兩匹馬、一輛車,在‘正午’的陽光下,曬的快流油了。
“還有二十多裏地就到了。”
“咋?著急了?”
“沒,就是有點熱。”這種熱,跟西南的那種濕熱還是很大不同。
“嗯,等入了伏,就到最熱的時候了。”
說著話,馬車又走過兩三個村子的路口,“大哥,這邊的村子離馬路不近?看不到房子啊。”
“嗯,這邊很多村,都靠裏麵居住,相鄰的村的土地分界線,大體上就是這條路。這邊人多、地更多,隻要老天爺不降大災,這邊的人還是比較好活的,當然了,懶人不在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