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從未見過的老友
權傾朝野要殺我,國破家亡你哭啥? 作者:暗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有穿棉衣的兄弟們,有順序的先過河,不要紮堆,河麵看起來很厚實,但還是要防止河麵承受不住壓力裂開。”
隨著陳震南的命令,一千五百人的特戰隊,五個人一組,前後保持大概五米的距離,開始陸陸續續的過河。
他們的動作井然有序,如同一條長龍緩緩在冰麵上移動,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打破這冰封的寧靜。
戰馬在過河的時候,腳下非常滑,蹄鐵在冰麵上根本無法穩住,發出刺耳的聲音。
這讓陳震南想起了《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那一幕,他急忙下令:“兄弟們,用布包裹住馬蹄子,牽著馬過河。”
陳震南也牽著馬緩緩朝著河對麵走去,冰麵在他的腳下發出輕微的吱嘎聲,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
到達河對岸之後,陳震南這才安心了許多。
剛剛踏上岸邊,陳震南便看見一支幾百人的隊伍正在緩緩朝自己這邊走來。
那是一支氣勢如虹的軍隊,士兵們整齊劃一,身材高大,步伐穩健。
陳震南的心中一震,目光鎖定在隊伍的首領身上。
那是一個膀大腰圓的男子,身披鎧甲,渾身散發著一股威嚴與力量。
隨著距離的拉近,陳震南終於看清了這個男子的麵容。
那人大約三十多歲,滿臉的絡腮胡子,眼神中透著無畏與果敢,仿佛一頭隨時準備出擊的猛獸,陳震南猜測此人應該就是艾子君。
沒錯,陳震南並沒和艾子君見過麵,而且二人之間通過奏折交流的也不多,隻有十多次而已。
雖然沒見過麵,而且交流不多,但陳震南卻對艾子君印象深刻。
艾子君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早已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個老友。
艾子君並非是跟著陳震南從嶺南殺出來的將軍,而是原本大武的鎮北王,是武雲音父親一手帶出來的將軍。
大武王朝被叛軍進攻的時候,艾子君本想帶兵去救武雲音的父皇。
但可惜的是,叛軍進攻的速度太快,還沒等艾子君遇到叛軍,京城就已經被攻破了。
隨後,艾子君遞交了降書,條件是繼續保留自己的鎮北王身份,讓他可以繼續鎮守東北,如若不然,便提兵南下,與叛軍決一死戰。
叛軍雖然攻下了京城,但也是元氣大傷,艾子君的東北軍十萬之眾,叛軍根本無力再戰,隻好答應他的條件。
最終艾子君保留了鎮北王的身份,東北軍沒有絲毫損失,繼續鎮守東北。
他的這一決定,讓許多人感到不解,但陳震南卻能理解,非常符合陳震南的做事風格。
不管到什麽時候,一個人口充足,地大物博,戰鬥力強悍的國家,朝廷被推翻了,那就代表這個朝廷背叛了百姓,改朝換代,合情合理。
陳震南自然喜歡忠誠的人,但是愚忠的人,他很同情,但卻並不可憐這樣的人。
後來,陳震南舉起了反旗,人們議論紛紛,對於陳震南為了一個女人而造反的事情傳遍天下,有的嘲笑,有的敬佩,有的則是深深的不解。
艾子君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起兵響應。
他是個軍人,他的心中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堅持,他不會輕易地跟隨一個他不了解的人,更何況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叛軍在陳震南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連續被攻破城池。
艾子君沒想到,叛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也沒想到這個忽然冒出來的陳震南,竟然如此神勇。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叛軍在敗退的過程中,竟然開始對百姓燒殺搶掠,然後朝著大炎的方向退去,明顯是想要加入大炎。
這種做法可是艾子君無法接受的,帶著滿腔怒火,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起兵攻打叛軍。
與此同時,陳震南那邊卻放緩了進攻的速度,這讓艾子君感到不解,他甚至以為陳震南是想利用自己,讓他和叛軍之間互相消耗。
但過了一段時間,艾子君才知道,陳震南之所以進攻速度放緩,是因為路過災區的時候,一路幫助那些受到劫掠的百姓們搭建房屋,建設粥廠,連士兵的口糧都被陳震南拿出來賑濟災民。
艾子君得知此事之後,深為感動,他的心中湧起了一股暖流。
他帶領東北軍截住叛軍的去路,並且派人聯係陳震南,想要前後夾擊叛軍進行決戰。
這是艾子君和陳震南的第一次溝通,雙方直接達成合作。
最終,在雙方的聯合進攻下,那群隻剩下酒囊飯袋的叛軍,被陳震南和艾子君聯手殲滅。
艾子君在大獲全勝之後,並沒有奪取叛軍的財物,而是直接帶兵趕迴了東北。
迴去之後,艾子君派人給陳震南送去消息,自己可以投降,但要保留鎮北王的身份,和之前他給叛軍的降書一樣。
陳震南明白,這是艾子君不相信自己的表現,擔心自己和之前的叛軍一樣毫無作為,甚至是將戰火燒進東北,所以才強硬的保留了兵權。
再後來,陳震南帶兵征戰,一點點收迴了國土,每到一處都會受到無數百姓的愛戴和敬仰。
艾子君對傳言半信半疑,他決定親自出去看看,帶著衛隊喬裝改扮成商隊,走訪了陳震南到過的地方。
所到之處,艾子君得到的結果出奇的一致,陳震南對百姓秋毫無犯,百姓對他感恩戴德。
艾子君迴到東北之後,將自己暗中查訪的事情寫成了奏折上報給武雲音,表示自己真心迴到大武王朝,還在奏折之中對陳震南大加讚賞。
自此,艾子君心中充滿了敬意,他知道,陳震南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天才,更是一個心懷百姓的領袖。
盡管二人自始至終沒見過麵,但卻惺惺相惜,宛如兩個相識多年的老友。
隻是讓艾子君沒想到的是,他這份給武雲音的奏折,成為了她想要鏟除陳震南這個想法的根基。
然後在後來的幾年時間內,武雲音一次又一次的堅定了這個想法,最終釀成了悲劇。
隨著陳震南的命令,一千五百人的特戰隊,五個人一組,前後保持大概五米的距離,開始陸陸續續的過河。
他們的動作井然有序,如同一條長龍緩緩在冰麵上移動,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打破這冰封的寧靜。
戰馬在過河的時候,腳下非常滑,蹄鐵在冰麵上根本無法穩住,發出刺耳的聲音。
這讓陳震南想起了《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那一幕,他急忙下令:“兄弟們,用布包裹住馬蹄子,牽著馬過河。”
陳震南也牽著馬緩緩朝著河對麵走去,冰麵在他的腳下發出輕微的吱嘎聲,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
到達河對岸之後,陳震南這才安心了許多。
剛剛踏上岸邊,陳震南便看見一支幾百人的隊伍正在緩緩朝自己這邊走來。
那是一支氣勢如虹的軍隊,士兵們整齊劃一,身材高大,步伐穩健。
陳震南的心中一震,目光鎖定在隊伍的首領身上。
那是一個膀大腰圓的男子,身披鎧甲,渾身散發著一股威嚴與力量。
隨著距離的拉近,陳震南終於看清了這個男子的麵容。
那人大約三十多歲,滿臉的絡腮胡子,眼神中透著無畏與果敢,仿佛一頭隨時準備出擊的猛獸,陳震南猜測此人應該就是艾子君。
沒錯,陳震南並沒和艾子君見過麵,而且二人之間通過奏折交流的也不多,隻有十多次而已。
雖然沒見過麵,而且交流不多,但陳震南卻對艾子君印象深刻。
艾子君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早已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個老友。
艾子君並非是跟著陳震南從嶺南殺出來的將軍,而是原本大武的鎮北王,是武雲音父親一手帶出來的將軍。
大武王朝被叛軍進攻的時候,艾子君本想帶兵去救武雲音的父皇。
但可惜的是,叛軍進攻的速度太快,還沒等艾子君遇到叛軍,京城就已經被攻破了。
隨後,艾子君遞交了降書,條件是繼續保留自己的鎮北王身份,讓他可以繼續鎮守東北,如若不然,便提兵南下,與叛軍決一死戰。
叛軍雖然攻下了京城,但也是元氣大傷,艾子君的東北軍十萬之眾,叛軍根本無力再戰,隻好答應他的條件。
最終艾子君保留了鎮北王的身份,東北軍沒有絲毫損失,繼續鎮守東北。
他的這一決定,讓許多人感到不解,但陳震南卻能理解,非常符合陳震南的做事風格。
不管到什麽時候,一個人口充足,地大物博,戰鬥力強悍的國家,朝廷被推翻了,那就代表這個朝廷背叛了百姓,改朝換代,合情合理。
陳震南自然喜歡忠誠的人,但是愚忠的人,他很同情,但卻並不可憐這樣的人。
後來,陳震南舉起了反旗,人們議論紛紛,對於陳震南為了一個女人而造反的事情傳遍天下,有的嘲笑,有的敬佩,有的則是深深的不解。
艾子君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起兵響應。
他是個軍人,他的心中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堅持,他不會輕易地跟隨一個他不了解的人,更何況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叛軍在陳震南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連續被攻破城池。
艾子君沒想到,叛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也沒想到這個忽然冒出來的陳震南,竟然如此神勇。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叛軍在敗退的過程中,竟然開始對百姓燒殺搶掠,然後朝著大炎的方向退去,明顯是想要加入大炎。
這種做法可是艾子君無法接受的,帶著滿腔怒火,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起兵攻打叛軍。
與此同時,陳震南那邊卻放緩了進攻的速度,這讓艾子君感到不解,他甚至以為陳震南是想利用自己,讓他和叛軍之間互相消耗。
但過了一段時間,艾子君才知道,陳震南之所以進攻速度放緩,是因為路過災區的時候,一路幫助那些受到劫掠的百姓們搭建房屋,建設粥廠,連士兵的口糧都被陳震南拿出來賑濟災民。
艾子君得知此事之後,深為感動,他的心中湧起了一股暖流。
他帶領東北軍截住叛軍的去路,並且派人聯係陳震南,想要前後夾擊叛軍進行決戰。
這是艾子君和陳震南的第一次溝通,雙方直接達成合作。
最終,在雙方的聯合進攻下,那群隻剩下酒囊飯袋的叛軍,被陳震南和艾子君聯手殲滅。
艾子君在大獲全勝之後,並沒有奪取叛軍的財物,而是直接帶兵趕迴了東北。
迴去之後,艾子君派人給陳震南送去消息,自己可以投降,但要保留鎮北王的身份,和之前他給叛軍的降書一樣。
陳震南明白,這是艾子君不相信自己的表現,擔心自己和之前的叛軍一樣毫無作為,甚至是將戰火燒進東北,所以才強硬的保留了兵權。
再後來,陳震南帶兵征戰,一點點收迴了國土,每到一處都會受到無數百姓的愛戴和敬仰。
艾子君對傳言半信半疑,他決定親自出去看看,帶著衛隊喬裝改扮成商隊,走訪了陳震南到過的地方。
所到之處,艾子君得到的結果出奇的一致,陳震南對百姓秋毫無犯,百姓對他感恩戴德。
艾子君迴到東北之後,將自己暗中查訪的事情寫成了奏折上報給武雲音,表示自己真心迴到大武王朝,還在奏折之中對陳震南大加讚賞。
自此,艾子君心中充滿了敬意,他知道,陳震南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天才,更是一個心懷百姓的領袖。
盡管二人自始至終沒見過麵,但卻惺惺相惜,宛如兩個相識多年的老友。
隻是讓艾子君沒想到的是,他這份給武雲音的奏折,成為了她想要鏟除陳震南這個想法的根基。
然後在後來的幾年時間內,武雲音一次又一次的堅定了這個想法,最終釀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