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藻德一聲長歎,碰上這樣的主隻能是自認倒黴了。接下來的幾天,魏藻德可是被折騰的夠嗆。先是要在趙信的監視下,召集門下的禦史言官們麵授機宜,一個個囑咐到位。
而後還得找準時機,拉上東林黨的同僚在崇禎麵前多替魏淵美言。那些之前還喊打喊殺準備致魏淵於死地的言官和東林黨人,在魏藻德這一百八十度態度大轉彎之下各個被弄得措手不及。但既然首輔發話了,他們隻能照辦。一時間朝堂之上關於魏淵的彈劾奏本一下子便銷聲匿跡了。
不僅是京城官場,就連遼東的洪承疇也頻繁有奏報而來。內容無一不是報捷的,自從皇太極中風,多爾袞、豪格分兵退迴沈陽之後。遼東明軍以錦州為大本營,以義州城為前哨站,頻頻出擊,收複周邊城寨三十餘座,在奏報中,洪承疇將功勞絕大多數都是歸於了魏淵。
雙管齊下,即便是崇禎心頭再有疑惑,在朝堂內外口徑如此一致的情形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對魏淵的態度了。就在崇禎左右搖擺之時,魏淵的一封親筆奏疏被司禮監給呈了上來。
已過立春,盡管紫禁城內積雪尚未全消,但嚴冬的寒意已經大大削弱了。王承恩雙手捧著魏淵的奏疏,小心的走入了東暖閣內。
“皇爺,魏淵的奏疏。”
崇禎正伏在案頭批閱中原旱災的奏折,聽了王承恩的話將頭抬了起來。
“魏淵?是軍報嗎?”
“迴皇爺的話,不是軍報,是一般奏疏。”
“不是軍報,他能奏報些什麽?”
“皇爺,您這幾日用眼過度,要不奴才念給您聽吧。”
其實王承恩打心眼裏是感謝魏淵的,因為魏淵才有了遼東短暫的安寧,使得崇禎能夠少些煩心事,因此從感情上王承恩也希望崇禎能夠認可魏淵。
崇禎轉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頸。
“你給朕捏捏肩,朕自己看。”
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刻將奏疏捧到崇禎麵前,挽起袖子給崇禎捏起肩膀來。
以前朱由檢還是信王的時候,王承恩就服侍其左右,捏起肩來自然也是力道剛好。崇禎閉目養神了片刻,便拿起桌上的奏疏來看。
魏淵的奏疏內容並不長,文中大意也簡單明了。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我想迴家,我不幹了。”
崇禎又仔細看了一遍奏疏,而後輕輕的把它放迴到龍書案上,心情略有複雜。
一方麵,原本他就有意將魏淵從遼東撤迴,畢竟戰場之上隻能用一個主帥,相比於魏淵,崇禎還是對洪承疇更放心一些。
可另一方麵,這次遼東會戰,魏淵居功至偉。如果戰事剛剛結束就將他召迴京師,難免會讓天下武將寒心,以後誰還會舍命報國呢。
思前想後,崇禎在奏疏上批複道“留中不發”。所謂留中不發,其意思就是奏疏皇帝已經看過了,但對其內容不好說同意,也不好說不同意,也就是保留意見的意思。
王承恩將這一切看在眼中,他本想出言勸說兩句,可一想到崇禎的性格,他將已經到了嘴邊的話又生生咽了迴去。
轉眼間已近四月,即便是在遼東,冬季的寒意也開始正在漸漸消退。一支規模巨大的船隊正穿梭於無盡的大海之上。
強勁有力的海風陣陣吹過,猛烈地搖撼著船帆。尖銳的吼嘯之聲,陰沉低垂的天空,原本就深不可測的大海,此刻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水手們在甲板上忙碌而有序的工作著,一聲聲吆喝讓人稍感心安。一位身形高大的青年將軍,一邊注視著手中的海圖,一邊時不時的觀察一下海麵。他的鼻梁挺拔,雙唇由於認真而緊抿著,倍顯堅毅。臉龐線條分明,硬朗而英俊,眼神之中透著淩厲之色。
一位副官快步走上指揮甲板。
“侯爺,前麵就是島嶼了。”
查看海圖的正是大明安東侯魏淵,聽了副官的話,他點點頭道:
“通知弟兄們進入戰鬥戒備,這裏深入滿洲腹地,不可掉以輕心。”
“是!”
魏淵放下海圖,舉起“千裏眼”瞧看,海天相接之間,有陸地的影子已經若隱若現了。
由於魏淵上書朝廷請求迴京遲遲沒得到崇禎的答複,他便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安排一下遼東的軍事布局,以備不時之需。
擁有著強大的艦隊,魏淵首先想到的就是仿照毛文龍割據皮島的戰略,利用滿洲人不善水戰這一有利條件,開發出一塊海上根據地來。
魏淵選中的乃是後世被稱作長山群島的地方,後世的魏淵曾經來此地旅遊度假,他深知長山群島擁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若想立足島上已自保,首先得有充足的食物,長山群島盛產魚類、海參、牡蠣等,解決士兵吃飯的問題應該不難。
整個長山群島總麵積約170平方公裏,具有廣泛的戰略縱深,很多地方更是易守難攻,好好開發的話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明軍艦隊最先抵達的是後世被稱為大長山島的地方,魏淵站在船頭遠遠望去,整個島嶼如伏龍臥波,宛如海麵之上一條出水的蛟龍一般,龍首微昂。
正當魏淵感歎大自然的靈性之時,宇文滕啟搖晃著走了上來。這位文弱的宇文公子此番遠航可算是吃盡了苦頭,暈船的他幾乎都要將苦膽給吐出來了,眼下馬上要靠岸,可算是把他給救了。
此刻這位小臉焦黃的公子,一手扶著魏淵的肩膀,一手叉著腰,虛弱的說道:
“此島地形奇特,又有天然良港,很適合我軍落腳。”
魏淵看著狼狽不堪的宇文滕啟,既心疼又好笑,他說道:
“此島無名,不如由公子你給起個名吧。”
“島形似蛟龍臥海,就稱之為伏龍島吧。”
“伏龍島,名字夠霸氣。哈哈,好!就叫它伏龍島了。”
艦隊靠岸之後,魏淵便下令全員登島巡視,選出戰略要地搭建臨時軍事建築,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滿洲敵人。並且他命艦隊分為三個編隊,兩隊海岸線警戒,一隊四周海域巡視,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打擊可能出現的敵人。
很快,島上巡視的將士便帶迴了消息,在島上發現了一座荒廢的道觀,魏淵等人便來此處臨時休息。
這處道觀名為三元宮,看樣子應該是剛剛修建不長時間,建築看起來並不顯老舊,魏淵推測可能是因為戰亂的原因而荒廢的。大殿之內成了臨時落腳點,篝火點燃之後,眾人都圍坐在火堆旁取暖。
魏淵邊烤著手邊對身旁的李定國打趣道:
“這裏條件艱苦些,但有這麽一所道觀總算是可以臨時遮風避雨了,你和文秀可以先將指揮所設在此處。”
李定國聽完魏淵的話稍顯的有些愣神,而後他輕揚的唇邊,泛起了滄桑的笑容。這笑容中有一絲隱難以言說的悲涼。盡管臉上掛著笑意,可感情卻在唇角漸漸凝固,一絲若有若無的哀傷難以被掩飾。
自從知道魏淵計劃安排他和劉文秀開拓海上基地以來,李定國的心裏就老不是滋味。冥冥之中他感覺自己仿佛是被人拋棄了一般,發配到一座孤島之上。
聽了魏淵的話,他輕聲答道:
“大人多慮了,我們弟兄自幼吃苦長大,這些沒什麽。對了,我去看看食物準備的如何了。”
看著李定國有些落寞的背影,魏淵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他這個人打仗、搞政治都是一把好手,可安慰人卻不行,魏淵輕輕歎了口氣,低頭盯著篝火發呆。
李定國說是去看看食物,其實不過是找個借口出來罷了。來到後院,透過坍塌的院牆,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整座島嶼的荒涼。李定國重重歎了口氣,此刻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何方。
“定國將軍有心事?”
背後突然傳來的聲音嚇了李定國一跳,他連忙轉身,發現宇文滕啟慢慢走了過來。由於暈船的原因,他的臉色很是不好,而且走起路來顯得很是虛弱。
“宇文公子。”
宇文滕啟並沒有走到李定國的身邊停下腳步,而是從他身邊走過,來到了坍塌的院牆處,目光所至,盡頭是濤濤的大海。
“定國將軍,大人是什麽樣的為人你不會不知道吧。”
猛地被這麽一問,李定國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魏淵的為人他再清楚不過了,可被發配到這種偏遠之地,李定國從心裏還是難以接受的。早在剛剛得到任命的消息之時,劉文秀就嚷嚷著不滿意,盡管李定國從大局出發勸說了自己的三弟,可他自己心頭的疙瘩卻始終解不開。
見李定國沉默不語,宇文滕啟接著說道:
“我知道你肯定對大人的安排有意見,但我希望你能明白大人的苦衷。”
“…”
李定國的確對魏淵如此安排他和劉文秀有意見。魏淵手下這幾名將領之中,武安國、秦牧陽率領著武平舊部約5000人鎮守義州城,張大強、莫笑塵則率領遼東收編的殘軍2000人屯兵於小淩河城。隻有他和劉文秀,率領的是遼東本地剛剛招錄的3000新軍,並且還被魏淵安排到了深入敵後的一座孤島之上。如此安排,加之他和劉文秀流寇出身的身份,難怪李定國會多想。
“定國將軍,你可知大人為何要如此安排嗎?”
而後還得找準時機,拉上東林黨的同僚在崇禎麵前多替魏淵美言。那些之前還喊打喊殺準備致魏淵於死地的言官和東林黨人,在魏藻德這一百八十度態度大轉彎之下各個被弄得措手不及。但既然首輔發話了,他們隻能照辦。一時間朝堂之上關於魏淵的彈劾奏本一下子便銷聲匿跡了。
不僅是京城官場,就連遼東的洪承疇也頻繁有奏報而來。內容無一不是報捷的,自從皇太極中風,多爾袞、豪格分兵退迴沈陽之後。遼東明軍以錦州為大本營,以義州城為前哨站,頻頻出擊,收複周邊城寨三十餘座,在奏報中,洪承疇將功勞絕大多數都是歸於了魏淵。
雙管齊下,即便是崇禎心頭再有疑惑,在朝堂內外口徑如此一致的情形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對魏淵的態度了。就在崇禎左右搖擺之時,魏淵的一封親筆奏疏被司禮監給呈了上來。
已過立春,盡管紫禁城內積雪尚未全消,但嚴冬的寒意已經大大削弱了。王承恩雙手捧著魏淵的奏疏,小心的走入了東暖閣內。
“皇爺,魏淵的奏疏。”
崇禎正伏在案頭批閱中原旱災的奏折,聽了王承恩的話將頭抬了起來。
“魏淵?是軍報嗎?”
“迴皇爺的話,不是軍報,是一般奏疏。”
“不是軍報,他能奏報些什麽?”
“皇爺,您這幾日用眼過度,要不奴才念給您聽吧。”
其實王承恩打心眼裏是感謝魏淵的,因為魏淵才有了遼東短暫的安寧,使得崇禎能夠少些煩心事,因此從感情上王承恩也希望崇禎能夠認可魏淵。
崇禎轉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頸。
“你給朕捏捏肩,朕自己看。”
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刻將奏疏捧到崇禎麵前,挽起袖子給崇禎捏起肩膀來。
以前朱由檢還是信王的時候,王承恩就服侍其左右,捏起肩來自然也是力道剛好。崇禎閉目養神了片刻,便拿起桌上的奏疏來看。
魏淵的奏疏內容並不長,文中大意也簡單明了。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我想迴家,我不幹了。”
崇禎又仔細看了一遍奏疏,而後輕輕的把它放迴到龍書案上,心情略有複雜。
一方麵,原本他就有意將魏淵從遼東撤迴,畢竟戰場之上隻能用一個主帥,相比於魏淵,崇禎還是對洪承疇更放心一些。
可另一方麵,這次遼東會戰,魏淵居功至偉。如果戰事剛剛結束就將他召迴京師,難免會讓天下武將寒心,以後誰還會舍命報國呢。
思前想後,崇禎在奏疏上批複道“留中不發”。所謂留中不發,其意思就是奏疏皇帝已經看過了,但對其內容不好說同意,也不好說不同意,也就是保留意見的意思。
王承恩將這一切看在眼中,他本想出言勸說兩句,可一想到崇禎的性格,他將已經到了嘴邊的話又生生咽了迴去。
轉眼間已近四月,即便是在遼東,冬季的寒意也開始正在漸漸消退。一支規模巨大的船隊正穿梭於無盡的大海之上。
強勁有力的海風陣陣吹過,猛烈地搖撼著船帆。尖銳的吼嘯之聲,陰沉低垂的天空,原本就深不可測的大海,此刻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水手們在甲板上忙碌而有序的工作著,一聲聲吆喝讓人稍感心安。一位身形高大的青年將軍,一邊注視著手中的海圖,一邊時不時的觀察一下海麵。他的鼻梁挺拔,雙唇由於認真而緊抿著,倍顯堅毅。臉龐線條分明,硬朗而英俊,眼神之中透著淩厲之色。
一位副官快步走上指揮甲板。
“侯爺,前麵就是島嶼了。”
查看海圖的正是大明安東侯魏淵,聽了副官的話,他點點頭道:
“通知弟兄們進入戰鬥戒備,這裏深入滿洲腹地,不可掉以輕心。”
“是!”
魏淵放下海圖,舉起“千裏眼”瞧看,海天相接之間,有陸地的影子已經若隱若現了。
由於魏淵上書朝廷請求迴京遲遲沒得到崇禎的答複,他便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安排一下遼東的軍事布局,以備不時之需。
擁有著強大的艦隊,魏淵首先想到的就是仿照毛文龍割據皮島的戰略,利用滿洲人不善水戰這一有利條件,開發出一塊海上根據地來。
魏淵選中的乃是後世被稱作長山群島的地方,後世的魏淵曾經來此地旅遊度假,他深知長山群島擁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若想立足島上已自保,首先得有充足的食物,長山群島盛產魚類、海參、牡蠣等,解決士兵吃飯的問題應該不難。
整個長山群島總麵積約170平方公裏,具有廣泛的戰略縱深,很多地方更是易守難攻,好好開發的話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明軍艦隊最先抵達的是後世被稱為大長山島的地方,魏淵站在船頭遠遠望去,整個島嶼如伏龍臥波,宛如海麵之上一條出水的蛟龍一般,龍首微昂。
正當魏淵感歎大自然的靈性之時,宇文滕啟搖晃著走了上來。這位文弱的宇文公子此番遠航可算是吃盡了苦頭,暈船的他幾乎都要將苦膽給吐出來了,眼下馬上要靠岸,可算是把他給救了。
此刻這位小臉焦黃的公子,一手扶著魏淵的肩膀,一手叉著腰,虛弱的說道:
“此島地形奇特,又有天然良港,很適合我軍落腳。”
魏淵看著狼狽不堪的宇文滕啟,既心疼又好笑,他說道:
“此島無名,不如由公子你給起個名吧。”
“島形似蛟龍臥海,就稱之為伏龍島吧。”
“伏龍島,名字夠霸氣。哈哈,好!就叫它伏龍島了。”
艦隊靠岸之後,魏淵便下令全員登島巡視,選出戰略要地搭建臨時軍事建築,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滿洲敵人。並且他命艦隊分為三個編隊,兩隊海岸線警戒,一隊四周海域巡視,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打擊可能出現的敵人。
很快,島上巡視的將士便帶迴了消息,在島上發現了一座荒廢的道觀,魏淵等人便來此處臨時休息。
這處道觀名為三元宮,看樣子應該是剛剛修建不長時間,建築看起來並不顯老舊,魏淵推測可能是因為戰亂的原因而荒廢的。大殿之內成了臨時落腳點,篝火點燃之後,眾人都圍坐在火堆旁取暖。
魏淵邊烤著手邊對身旁的李定國打趣道:
“這裏條件艱苦些,但有這麽一所道觀總算是可以臨時遮風避雨了,你和文秀可以先將指揮所設在此處。”
李定國聽完魏淵的話稍顯的有些愣神,而後他輕揚的唇邊,泛起了滄桑的笑容。這笑容中有一絲隱難以言說的悲涼。盡管臉上掛著笑意,可感情卻在唇角漸漸凝固,一絲若有若無的哀傷難以被掩飾。
自從知道魏淵計劃安排他和劉文秀開拓海上基地以來,李定國的心裏就老不是滋味。冥冥之中他感覺自己仿佛是被人拋棄了一般,發配到一座孤島之上。
聽了魏淵的話,他輕聲答道:
“大人多慮了,我們弟兄自幼吃苦長大,這些沒什麽。對了,我去看看食物準備的如何了。”
看著李定國有些落寞的背影,魏淵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他這個人打仗、搞政治都是一把好手,可安慰人卻不行,魏淵輕輕歎了口氣,低頭盯著篝火發呆。
李定國說是去看看食物,其實不過是找個借口出來罷了。來到後院,透過坍塌的院牆,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整座島嶼的荒涼。李定國重重歎了口氣,此刻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何方。
“定國將軍有心事?”
背後突然傳來的聲音嚇了李定國一跳,他連忙轉身,發現宇文滕啟慢慢走了過來。由於暈船的原因,他的臉色很是不好,而且走起路來顯得很是虛弱。
“宇文公子。”
宇文滕啟並沒有走到李定國的身邊停下腳步,而是從他身邊走過,來到了坍塌的院牆處,目光所至,盡頭是濤濤的大海。
“定國將軍,大人是什麽樣的為人你不會不知道吧。”
猛地被這麽一問,李定國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魏淵的為人他再清楚不過了,可被發配到這種偏遠之地,李定國從心裏還是難以接受的。早在剛剛得到任命的消息之時,劉文秀就嚷嚷著不滿意,盡管李定國從大局出發勸說了自己的三弟,可他自己心頭的疙瘩卻始終解不開。
見李定國沉默不語,宇文滕啟接著說道:
“我知道你肯定對大人的安排有意見,但我希望你能明白大人的苦衷。”
“…”
李定國的確對魏淵如此安排他和劉文秀有意見。魏淵手下這幾名將領之中,武安國、秦牧陽率領著武平舊部約5000人鎮守義州城,張大強、莫笑塵則率領遼東收編的殘軍2000人屯兵於小淩河城。隻有他和劉文秀,率領的是遼東本地剛剛招錄的3000新軍,並且還被魏淵安排到了深入敵後的一座孤島之上。如此安排,加之他和劉文秀流寇出身的身份,難怪李定國會多想。
“定國將軍,你可知大人為何要如此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