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代善的意料,對於大規模退卻的清軍。明朝軍隊卻沒有一絲追擊的跡象,除了繼續用火炮展開遠距離轟擊之外,魏淵指揮下的騎兵與步兵都停下了進攻的腳步。左右兩翼都已退卻,不得已,代善隻得下令退迴義州城。清軍在丟下了大量同胞的屍體後,不得不接受戰鬥失敗的現實。
退入城中,代善緊急召集各旗旗主商議對策。可豪格、多爾袞兩派人剛剛見麵,便相互指責了起來。豪格斥責多爾袞別有用心,在戰場上沒有協同作戰,從而貽誤了戰機。而多爾袞則認為,是豪格的隊伍太不禁打了,短短一個時辰而已,三旗人馬竟然被兩萬明軍擊退,實在是八旗的恥辱。
就這樣,原本議政的會議從一片爭吵中開始。漸漸地,代善、濟爾哈朗兩人也被卷了進來,到最後會議進入了相互指責抱怨的死胡同,除了無休止的謾罵與指責,會議完全沒有了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
吵到最後,豪格索性一拍桌子站了起來,他以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損失慘重為由,宣布要撤兵,隨後豪格不顧代善的勸阻憤然離席,當夜便率領著本部三旗人馬,護送著重病的皇太極啟程迴了沈陽。
沈陽是滿洲的首都,政治的中心往往意味著權力的核心。多爾袞深知掌控了沈陽,便等於掌控了大清。見豪格撤軍,他也立刻組織多鐸與阿濟格的三旗人馬星夜往沈陽趕。
代善見狀,不由得歎了口氣。人心已散,軍隊再多也不會是士氣正旺的明軍對手了。為了防止多爾袞與豪格兩人在沈陽搞出更大的動靜來,代善同濟爾哈朗相互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除留下少量兵力屯守義州外,其餘士兵也即刻啟程趕迴沈陽。代善、濟爾哈朗兩人更是隻率領了親兵護衛,快馬趕迴沈陽。
義州城內清軍的大規模調動自然逃不過魏淵的眼線,當細作將這一消息向魏淵匯報時,魏淵手下諸將紛紛請戰,希望對倉促退兵的敵人進行追擊。可沒想到魏淵卻笑著擺擺手製止了眾人,在眾人疑惑的眼神下,魏淵慢慢說道:
“義州以北的土地,為滿洲占領多年。我們現在兵力有限,就是奪迴來一些,也不會守得住。相反,還會白白消耗軍力。當下,最為要緊的是拔掉義州這顆釘子,徹底化解錦州之圍。”
義州城位於錦州以北,猶如一把利劍般懸掛在錦州的頭上。此地位於明清兩國實際控製區的交界處,進可攻退可守,拿迴義州對於遼東局勢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
緊接著魏淵開始部署對義州的攻城戰。
由於有了弗朗機火炮的支持,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到短短一天的時間,魏淵便拿下了兵力不足的義州城,至此錦州之圍被徹底解掉。
曆時一年半,明清兩方總共投入了近二十萬軍力,戰火自錦州一直燒到了寧遠,整個遼西走廊都成了明清兩國的戰場。終於,在明軍損失近十萬人,清軍損失四萬人之後,戰線再度迴到了最初的階段,錦州依舊是明朝抵抗滿清的橋頭堡。
要說改變的話,唯一的改變就是明清兩方經此大戰都已經傷了元氣,短時間內任何一方都再無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
錦州城內歡聲陣陣,歌舞連連,慶祝明軍此番大捷的酒宴正在進行著。孫傳庭帶著二萬多援軍已經於魏淵攻克義州當日進駐錦州,至此聚集到錦州前線的明軍人數已經達到了五萬餘人,即便敵人再攻過來,魏淵也有信心和資本同清軍一戰。
薊遼督師行轅內人聲嘈雜,大大小小的將官都聚集到了此處來歡慶勝利。酒宴之上,洪承疇帶領諸將頻頻向魏淵舉杯敬酒。
洪承疇高舉著酒杯,對眾人說道:
“此役能取得如此大勝,皆魏侯爺之功!”
諸將皆舉起酒杯進行附和。
獨占功勞這樣的事魏淵可不想幹,麵對洪承疇與諸將的頻頻敬酒。魏淵隻得連連迴應說:
“此戰能勝,靠的是諸位同心竭力,靠的是督師領導有方,我魏淵何德何能敢居首功啊!”
酒宴的氣氛,就在這樣一波又一波的互相吹捧中達到了高潮。魏淵的酒量不錯,可此時也覺得腳底發軟,頭暈目眩,看來是真的喝多了。
魏淵出去洗了個臉,想要清醒一下。迴來的路上迎麵正好碰到了路都已經走不好的祖大壽,在親兵的攙扶下步履蹣跚的走了出來。祖大壽一見到魏淵,頓時瞪大了眼睛一把拉住了他。
“侯爺,我祖大壽有幾句肺腑之言,要說於你聽。”
魏淵知道祖大壽已經喝多了,想勸他早些迴營休息,可祖大壽不依不饒,表示如果魏淵不聽他說,他是絕對不會離開的,不得已魏淵隻好說:
“祖將軍,你要說什麽我魏淵聽著就是了。”
祖大壽的口吃已經有些不清,神情顯得很是激動,他拉著魏淵的手說道:
“十三年了侯爺,整整十三年啊!自從袁督師命喪京師之後,我祖大壽已經整整十三年沒有打過這麽痛快的仗了!”
魏淵一聽祖大壽提起了袁崇煥,心中驟然一緊,忙做了個禁聲的手勢說:
“祖將軍你喝醉了,還是早點休息吧。”
可祖大壽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魏淵明顯感覺到祖大壽握自己手的力道更足了。
“不,侯爺,我祖大壽從沒有像今日這麽清醒過。”
祖大壽繼續說道:
“我們這些人都是遼東軍戶出身,自永樂年間便開始世代居住於此。遼東在朝廷那裏可能隻是一個概念,可對於我們這些遼東人來說,這裏就是我們的家。”
祖大壽越說越激動,魏淵甚至發覺這位錦州總兵的眼中竟然微微有些泛紅。
“自打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的土地被滿洲敵人一點一點的蠶食,這些敵人從赫圖阿拉打到遼陽,從沈陽打到錦州,我們遼人老祖宗留下的土地眼看都要給他們奪去了,我祖大壽心裏難受啊!”
祖大壽話說到這,魏淵敏銳的發現,攙扶著祖大壽的那些親兵臉上,也一個個都露出了悲涼而又無奈的表情。魏淵這才反應過來,祖大壽的關寧軍幾乎是清一色的遼人組成,自然也都會對祖先土地的淪喪而感到悲傷。
突然祖大壽猛的用手背擦了擦雙眼,說:
“是你魏侯爺替我們遼人打贏了這一仗,不僅保住了我祖大壽的性命,更保住了錦州,保住了我們遼人在關外僅剩的這麽一片家園,我祖大壽打心眼裏感激你魏侯爺,侯爺!請受我祖大壽一拜!”
說著祖大壽倒地就拜,而原本幾個攙扶著祖大壽的親兵也紛紛倒地跪拜魏淵,他們這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舉動,誠心感激魏淵救了遼人最後的一點土地。
在酒精的作用下,魏淵也不由得鼻頭一酸,險些掉下眼淚來。對於明末遼東的這段曆史他清楚的很,祖大壽可以說是一位悲劇色彩很濃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寫滿了無奈兩個字。
當年袁崇煥鎮守遼東之時,祖大壽便是他麾下的得力幹將。在北京保衛戰中追隨袁崇煥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後來袁崇煥在殿前被捕下獄,祖大壽盛怒之下舉兵反叛,後來袁崇煥在獄中的一封信又把他招了迴來。為了營救入獄的袁崇煥,祖大壽拚盡了全力,他甚至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的性命,可最終袁崇煥還是被崇禎皇帝給千刀萬剮了,這時的祖大壽是無奈的。
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命駐守大淩河城,可城池還沒修好,便受到皇太極傾國之師的進攻。祖大壽苦守孤城數月,糧食吃完了就殺軍馬吃,軍馬吃完了就開始吃百姓,百姓被吃沒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到了最後城中的健壯將士互殺相食。全城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跪求祖大壽開城投降。被逼的退無可退的祖大壽隻得殺了何可綱,開城投降了皇太極。殺死何可綱之時,祖大壽是無奈的。
後來祖大壽放棄在皇太極處做人質的家屬,孤身逃迴錦州,繼續抗擊滿清,皇太極兩次禦駕親征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在錦州這座戰爭的最前線一守就是十年。曾幾何時,無數滿洲少年在“取祖大壽項上首級,奪南朝花花江山”的夢想中長大。然而就是這麽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在曆史中卻不得不最終投降滿清,留起了大辮子,這可以說是祖大壽人生最大的無奈吧。
微微一愣,魏淵的思緒再度收了迴來。他無聲的接受著以祖大壽為首的遼東將士們的感謝,並在心底暗自發誓,過去的悲劇決不能再度上演,我魏淵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不知過了多久,喝酒將士的嬉笑怒罵之聲盡管還是會零星傳來,可錦州城內慢慢靜了下來,軍營處被火把照的猶如白晝一般。火光之下,隨處可見喝的伶仃打碎的將士,他們或躺或臥,可臉上卻都無一例外的洋溢著久違的安心。經曆過戰爭的人,才會懂得和平的珍貴,這些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將士們,正在享受著難得的美夢。在夢中,他們也許能見到久違的父母和妻兒吧。
城牆之上,當值的守軍目光如炬的注視著城外天地相交之處,晨曦的薄霧開始漸漸散去,新的一天即將到來...
(本卷完)
退入城中,代善緊急召集各旗旗主商議對策。可豪格、多爾袞兩派人剛剛見麵,便相互指責了起來。豪格斥責多爾袞別有用心,在戰場上沒有協同作戰,從而貽誤了戰機。而多爾袞則認為,是豪格的隊伍太不禁打了,短短一個時辰而已,三旗人馬竟然被兩萬明軍擊退,實在是八旗的恥辱。
就這樣,原本議政的會議從一片爭吵中開始。漸漸地,代善、濟爾哈朗兩人也被卷了進來,到最後會議進入了相互指責抱怨的死胡同,除了無休止的謾罵與指責,會議完全沒有了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
吵到最後,豪格索性一拍桌子站了起來,他以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損失慘重為由,宣布要撤兵,隨後豪格不顧代善的勸阻憤然離席,當夜便率領著本部三旗人馬,護送著重病的皇太極啟程迴了沈陽。
沈陽是滿洲的首都,政治的中心往往意味著權力的核心。多爾袞深知掌控了沈陽,便等於掌控了大清。見豪格撤軍,他也立刻組織多鐸與阿濟格的三旗人馬星夜往沈陽趕。
代善見狀,不由得歎了口氣。人心已散,軍隊再多也不會是士氣正旺的明軍對手了。為了防止多爾袞與豪格兩人在沈陽搞出更大的動靜來,代善同濟爾哈朗相互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除留下少量兵力屯守義州外,其餘士兵也即刻啟程趕迴沈陽。代善、濟爾哈朗兩人更是隻率領了親兵護衛,快馬趕迴沈陽。
義州城內清軍的大規模調動自然逃不過魏淵的眼線,當細作將這一消息向魏淵匯報時,魏淵手下諸將紛紛請戰,希望對倉促退兵的敵人進行追擊。可沒想到魏淵卻笑著擺擺手製止了眾人,在眾人疑惑的眼神下,魏淵慢慢說道:
“義州以北的土地,為滿洲占領多年。我們現在兵力有限,就是奪迴來一些,也不會守得住。相反,還會白白消耗軍力。當下,最為要緊的是拔掉義州這顆釘子,徹底化解錦州之圍。”
義州城位於錦州以北,猶如一把利劍般懸掛在錦州的頭上。此地位於明清兩國實際控製區的交界處,進可攻退可守,拿迴義州對於遼東局勢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
緊接著魏淵開始部署對義州的攻城戰。
由於有了弗朗機火炮的支持,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到短短一天的時間,魏淵便拿下了兵力不足的義州城,至此錦州之圍被徹底解掉。
曆時一年半,明清兩方總共投入了近二十萬軍力,戰火自錦州一直燒到了寧遠,整個遼西走廊都成了明清兩國的戰場。終於,在明軍損失近十萬人,清軍損失四萬人之後,戰線再度迴到了最初的階段,錦州依舊是明朝抵抗滿清的橋頭堡。
要說改變的話,唯一的改變就是明清兩方經此大戰都已經傷了元氣,短時間內任何一方都再無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
錦州城內歡聲陣陣,歌舞連連,慶祝明軍此番大捷的酒宴正在進行著。孫傳庭帶著二萬多援軍已經於魏淵攻克義州當日進駐錦州,至此聚集到錦州前線的明軍人數已經達到了五萬餘人,即便敵人再攻過來,魏淵也有信心和資本同清軍一戰。
薊遼督師行轅內人聲嘈雜,大大小小的將官都聚集到了此處來歡慶勝利。酒宴之上,洪承疇帶領諸將頻頻向魏淵舉杯敬酒。
洪承疇高舉著酒杯,對眾人說道:
“此役能取得如此大勝,皆魏侯爺之功!”
諸將皆舉起酒杯進行附和。
獨占功勞這樣的事魏淵可不想幹,麵對洪承疇與諸將的頻頻敬酒。魏淵隻得連連迴應說:
“此戰能勝,靠的是諸位同心竭力,靠的是督師領導有方,我魏淵何德何能敢居首功啊!”
酒宴的氣氛,就在這樣一波又一波的互相吹捧中達到了高潮。魏淵的酒量不錯,可此時也覺得腳底發軟,頭暈目眩,看來是真的喝多了。
魏淵出去洗了個臉,想要清醒一下。迴來的路上迎麵正好碰到了路都已經走不好的祖大壽,在親兵的攙扶下步履蹣跚的走了出來。祖大壽一見到魏淵,頓時瞪大了眼睛一把拉住了他。
“侯爺,我祖大壽有幾句肺腑之言,要說於你聽。”
魏淵知道祖大壽已經喝多了,想勸他早些迴營休息,可祖大壽不依不饒,表示如果魏淵不聽他說,他是絕對不會離開的,不得已魏淵隻好說:
“祖將軍,你要說什麽我魏淵聽著就是了。”
祖大壽的口吃已經有些不清,神情顯得很是激動,他拉著魏淵的手說道:
“十三年了侯爺,整整十三年啊!自從袁督師命喪京師之後,我祖大壽已經整整十三年沒有打過這麽痛快的仗了!”
魏淵一聽祖大壽提起了袁崇煥,心中驟然一緊,忙做了個禁聲的手勢說:
“祖將軍你喝醉了,還是早點休息吧。”
可祖大壽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魏淵明顯感覺到祖大壽握自己手的力道更足了。
“不,侯爺,我祖大壽從沒有像今日這麽清醒過。”
祖大壽繼續說道:
“我們這些人都是遼東軍戶出身,自永樂年間便開始世代居住於此。遼東在朝廷那裏可能隻是一個概念,可對於我們這些遼東人來說,這裏就是我們的家。”
祖大壽越說越激動,魏淵甚至發覺這位錦州總兵的眼中竟然微微有些泛紅。
“自打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的土地被滿洲敵人一點一點的蠶食,這些敵人從赫圖阿拉打到遼陽,從沈陽打到錦州,我們遼人老祖宗留下的土地眼看都要給他們奪去了,我祖大壽心裏難受啊!”
祖大壽話說到這,魏淵敏銳的發現,攙扶著祖大壽的那些親兵臉上,也一個個都露出了悲涼而又無奈的表情。魏淵這才反應過來,祖大壽的關寧軍幾乎是清一色的遼人組成,自然也都會對祖先土地的淪喪而感到悲傷。
突然祖大壽猛的用手背擦了擦雙眼,說:
“是你魏侯爺替我們遼人打贏了這一仗,不僅保住了我祖大壽的性命,更保住了錦州,保住了我們遼人在關外僅剩的這麽一片家園,我祖大壽打心眼裏感激你魏侯爺,侯爺!請受我祖大壽一拜!”
說著祖大壽倒地就拜,而原本幾個攙扶著祖大壽的親兵也紛紛倒地跪拜魏淵,他們這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舉動,誠心感激魏淵救了遼人最後的一點土地。
在酒精的作用下,魏淵也不由得鼻頭一酸,險些掉下眼淚來。對於明末遼東的這段曆史他清楚的很,祖大壽可以說是一位悲劇色彩很濃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寫滿了無奈兩個字。
當年袁崇煥鎮守遼東之時,祖大壽便是他麾下的得力幹將。在北京保衛戰中追隨袁崇煥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後來袁崇煥在殿前被捕下獄,祖大壽盛怒之下舉兵反叛,後來袁崇煥在獄中的一封信又把他招了迴來。為了營救入獄的袁崇煥,祖大壽拚盡了全力,他甚至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的性命,可最終袁崇煥還是被崇禎皇帝給千刀萬剮了,這時的祖大壽是無奈的。
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命駐守大淩河城,可城池還沒修好,便受到皇太極傾國之師的進攻。祖大壽苦守孤城數月,糧食吃完了就殺軍馬吃,軍馬吃完了就開始吃百姓,百姓被吃沒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到了最後城中的健壯將士互殺相食。全城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跪求祖大壽開城投降。被逼的退無可退的祖大壽隻得殺了何可綱,開城投降了皇太極。殺死何可綱之時,祖大壽是無奈的。
後來祖大壽放棄在皇太極處做人質的家屬,孤身逃迴錦州,繼續抗擊滿清,皇太極兩次禦駕親征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在錦州這座戰爭的最前線一守就是十年。曾幾何時,無數滿洲少年在“取祖大壽項上首級,奪南朝花花江山”的夢想中長大。然而就是這麽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在曆史中卻不得不最終投降滿清,留起了大辮子,這可以說是祖大壽人生最大的無奈吧。
微微一愣,魏淵的思緒再度收了迴來。他無聲的接受著以祖大壽為首的遼東將士們的感謝,並在心底暗自發誓,過去的悲劇決不能再度上演,我魏淵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不知過了多久,喝酒將士的嬉笑怒罵之聲盡管還是會零星傳來,可錦州城內慢慢靜了下來,軍營處被火把照的猶如白晝一般。火光之下,隨處可見喝的伶仃打碎的將士,他們或躺或臥,可臉上卻都無一例外的洋溢著久違的安心。經曆過戰爭的人,才會懂得和平的珍貴,這些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將士們,正在享受著難得的美夢。在夢中,他們也許能見到久違的父母和妻兒吧。
城牆之上,當值的守軍目光如炬的注視著城外天地相交之處,晨曦的薄霧開始漸漸散去,新的一天即將到來...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