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全營視察了一遍之後,魏淵的心裏稍稍有底。迴到孫傳庭的中軍帳內,魏淵全身早就因疲憊與寒冷而變得有些僵硬了,在連喝了幾大口熱水後,他這才感覺好了些。
坐定之後,魏淵向李定國問道:
“李將軍,不知你以前的軍中火器有多少?都是什麽類型的?”
魏淵稱唿李定國之前效力的張獻忠部為軍中,有意避開了流賊這個詞,對於魏淵的良苦有心,李定國在心裏甚是感激。
“迴將軍,舊部當中火器不多,多是鳥銃這類便攜的火槍。由於火炮無人會操作,加之攜帶不便,雖然攻破襄陽時也曾在城內繳獲過幾門火炮,但後來炮身都被熔了拿來鍛造武器了。”
張獻忠部是流賊,流動作戰的形勢必然迫使他們將機動靈活作為首選,因此相較於火器,流賊更傾向於使用騎兵。魏淵點了點頭,接下來他將視線轉向了孫傳庭,說:
“孫將軍也說說你對火器的看法。”
明末有三大勁旅,排在第一的是關寧鐵騎,排在第三的是盧象升的天雄軍,而排在第二的正是孫傳庭所帶領的秦兵。在孫傳庭的治下,他對於火器的使用一向非常重視,聽了魏淵的話,他想了想迴答道:
“弓、箭、刀、槍依然是戰爭利器,可末將以為在攻城與守城之間,亦或是兩軍對陣相持的局麵下,火器的作用將尤為突出。火器的長處在於能及遠命中,能摧堅,能一彈殺傷多人。成祖時我大明神機營便在對抗北元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可見其價值所在。晁錯有言‘器械不利,以卒子敵也。卒不可用,以將予敵也。’火器就是今日利器,遠過前代。隻是...近年來朝廷在軍餉方麵變得越來越捉襟見肘,而火器的鍛造不僅需要名匠高手,所消耗的銅鐵數量也是極為龐大的,因此如今官軍使用的火銃多是存放了百年以上的舊物,實戰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
“孫將軍看來,在皇家勇衛營中全麵推廣火器,此法可行否?”
聽了魏淵的話,孫傳庭雙眼放光的說道:
“我以為此法不僅可行,而且勢在必行。”
“說說理由。”
“此番大人您奉旨北上遼東增援洪承疇,對手是善於騎射的建虜八旗兵,古往今來,步兵克製弓騎兵隻有一法,那便是以長槍盾牌禦之,以勁弓弩擊之。可以弓弩對抗騎射對於士卒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不僅要有精度,還要有力度。正常情況下,使用弓弩對射弓騎兵,最長的時間不過一刻,在精銳的弓弩兵在連續作戰一刻鍾的時間後,體能和意誌都會到達極限,之後不要說連續作戰,胳膊能不能抬起來都不好說。而我軍如今都是新練之兵,能夠達到精銳水準的弓弩手那是少之又少,以如此的陣容對抗八旗弓騎兵,隻怕是挺不過三輪騎射的,而火器則能夠很好的彌補這一弱點,一個優秀的弓弩手,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可一名合格的火器兵隻需要學會快速裝彈就可以了。而且火器持續作戰對於身體的消耗要遠小於弓弩,因此可以說,隻要彈藥充足、戰法得當,火器為主的軍隊是完全可以壓製住弓騎兵的。而且...”
說著孫傳庭抬眼看了看魏淵身旁的‘飛火’。
“有了大人火器上的那個東西,我們對抗騎兵就更多了一份把握。”
魏淵疑惑的拿起手中的火器。
“我火器上的東西?是什麽?”
“就是火器前端凹槽上插入的那把短刀。”
魏淵聞言又看了看手中的火器。
“哦!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刺刀啊!”
“刺刀?這個名字起得真是形象生動。沒錯!就是這個刺刀!如果使用火器的將士人人都能裝備上刺刀,那火器就變成了既可遠攻又可肉搏的利器,各種距離都能夠最大化的發揮戰鬥力,這點上又強過了弓弩許多。因此在下以為在全營推廣火器是勢在必行的。”
孫傳庭的一番話甚合魏淵的心思,他讚許的點點頭道:
“孫將軍所言甚是,古往今來天下作戰之道無不勝在變通。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仿照匈奴人建立機動靈活的輕騎兵,這是中國騎兵之始。騎輕兵與戰車兵相較,不僅行動快捷便利,而且在軍費上也節省了許多。趙國也正是因趙武靈王首創之舉而稱雄於諸侯,攻滅中山,東麵攻擊齊國,西麵壓製強秦,一時間天下諸侯皆聞趙國胡服騎射而色變。騎兵代替戰車,這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變革。後來朝代更替,發展到趙宋之時,在攻城戰鬥中炮已經被廣泛的使用開來了。隻不過那時的炮是以機發石,不用火藥,不用鐵彈,破壞力也不大,與今日的火炮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宋代之人寫炮字的偏旁用作石字邊,而不用火字邊。而攻滅趙宋的蒙元則首次開創了使用火器的先河,那時元朝的蒙古兵征戰四方,征服西域之後得到迴迴炮的製作工藝,後來蒙元在滅金的蔡州之戰中,首次使用了火炮用作攻城,這可以說是中國使用火器之始。又過了四十年,蒙古兵攻破宋朝的樊城,在南宋襄陽保衛戰當中,雙方都大規模的使用了炮火與火器。蒙元一朝,隨著不斷的征伐,越來越多的將領認識到了火炮的價值所在。到了我朝,火器的使用和推廣更是為曆代君王所重視。永樂年間,成祖出兵剿滅胡氏王朝後得西洋銑炮,於是便命人仿製此類火器,甚至還專門成立市使用一律使用火器的神機營編入京營之內。由於神機營的緣故,越來越多的火器被發明創造了出來,大規模的如大將軍炮、小規模的如鳥銃、子母銃,攻城守城,野戰殺敵,實戰效果不容忽視。鳥銃一發小小的子彈便可洞穿鐵胄甲衣,火炮一發更是能轟塌厚實的城牆。萬曆以來,火器益精,隨著葡萄牙人寄居澳門,弗朗機炮傳入了我朝。各位你們想,良弓勁弩的射程最遠不過百步,可大將軍炮的射程可達十餘裏以上,遠非勁弩可比。一寸長一寸強,擁有射程上的優勢,我們便可在戰場上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如今火器大興,正是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國軍事史上又一次大變革的契機,整整兩千年的時間,如今開創這個曆史新篇章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火槍兵取代老式步兵成為戰場主力,中國軍事史上第二次偉大變革即將開始。”
魏淵的一番高談闊論聽得眾人熱血沸騰,各個磨槍擦掌躍躍欲試。孫傳庭更是起身激動的說道:
“皇家勇衛營如果都能配備大人使用的那種火槍,此番東征建虜定然會有一番作為的!”
“我這把火槍是宋先生與範尼經過多次改進製成的,全軍配備不現實。”
聽到此言,孫傳庭不免有些失望,可魏淵緊接著說:
“我使用的這把火火槍雖不易推廣,可這把‘飛火’在全軍推廣還是不成問題的。”
說著魏淵拿過了身旁侍衛身上攜帶的火槍,這把‘飛火’雖說比不上魏淵使用的那把火槍,可在各方麵差的也並不是太多,孫傳庭接過此槍仔細的端詳了一番。
“大人,在下可否擊發試試?”
“孫將軍請便。”
孫傳庭拿著尋常的‘飛火’來到院子裏,他是武將出身,不論是老式的火銃還是新式的鳥銃都能應有自如。孫傳庭看了看手中的火器,大致上與鳥銃相當,使用方法也差不太多。於是孫傳庭稍作熟悉便端起了槍來,他瞄準著樹枝上的一支麻雀扣動了扳機,片刻工夫。
“嘭!”
火藥的硝煙瞬間在庭院中彌漫開來,剛剛還活蹦亂跳的麻雀此刻已經跌落樹下,渾身血肉模糊了。
孫傳庭提著‘飛火’快步迴到魏淵麵前,語氣肯定的說道:
“對付建虜,這把槍足夠了!”
經過商議,當天下午孫傳庭便緊急開始了行動,他急調洛陽以及周邊城市的能工巧匠齊聚勇衛營,仿照‘飛火’晝夜不停的開始打造火槍。
經過專人的核算,打造一把火銃的成本價大約在5兩銀子左右,於是魏淵便從募軍得到的150多萬兩軍費中撥出10萬兩白銀,用於打造2萬杆火槍。
孫傳庭則利用這段時間,在整個勇衛營範圍內開始推廣火器的使用技巧,並根據《火龍經》的記載專門學習演練明初名將沐英的三段擊戰法。
盡管崇禎已有旨意催促魏淵率軍動身出發北上,可魏淵以新軍操練尚需時日為由,再度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中,魏淵每日都會前往火槍鍛造現場查看進度,他一麵掰著手指算日子,一麵想著即將到來的遼東之戰。
曆史此番洪承疇出關被稱作鬆錦大戰,可以說是明清兩個政權決定各自命運的一場決戰,其關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曆史上的鬆錦大戰明清雙方可謂都是傾盡了全力,明軍13萬有餘的精銳之師出關,清軍則是皇太極親率10萬八旗子弟迎頭相擊。這場朝代更替的天王山之戰,最終以明軍完敗陣亡6萬餘人,寧錦防線被徹底摧毀而落幕。
魏淵隻記得洪承疇大敗是在崇禎十四年,如今是崇禎十三年的歲末,對於能不能在洪承疇大敗之前趕到遼東,他的心裏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遙望著東北方,想到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魏淵的身體由於激動與緊張,竟然變得有些發抖起來。盡管前路漫漫,但一想到接下來的對手將會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極、多爾袞等人,魏淵的心頭不免就多了幾分征服的欲望。
坐定之後,魏淵向李定國問道:
“李將軍,不知你以前的軍中火器有多少?都是什麽類型的?”
魏淵稱唿李定國之前效力的張獻忠部為軍中,有意避開了流賊這個詞,對於魏淵的良苦有心,李定國在心裏甚是感激。
“迴將軍,舊部當中火器不多,多是鳥銃這類便攜的火槍。由於火炮無人會操作,加之攜帶不便,雖然攻破襄陽時也曾在城內繳獲過幾門火炮,但後來炮身都被熔了拿來鍛造武器了。”
張獻忠部是流賊,流動作戰的形勢必然迫使他們將機動靈活作為首選,因此相較於火器,流賊更傾向於使用騎兵。魏淵點了點頭,接下來他將視線轉向了孫傳庭,說:
“孫將軍也說說你對火器的看法。”
明末有三大勁旅,排在第一的是關寧鐵騎,排在第三的是盧象升的天雄軍,而排在第二的正是孫傳庭所帶領的秦兵。在孫傳庭的治下,他對於火器的使用一向非常重視,聽了魏淵的話,他想了想迴答道:
“弓、箭、刀、槍依然是戰爭利器,可末將以為在攻城與守城之間,亦或是兩軍對陣相持的局麵下,火器的作用將尤為突出。火器的長處在於能及遠命中,能摧堅,能一彈殺傷多人。成祖時我大明神機營便在對抗北元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可見其價值所在。晁錯有言‘器械不利,以卒子敵也。卒不可用,以將予敵也。’火器就是今日利器,遠過前代。隻是...近年來朝廷在軍餉方麵變得越來越捉襟見肘,而火器的鍛造不僅需要名匠高手,所消耗的銅鐵數量也是極為龐大的,因此如今官軍使用的火銃多是存放了百年以上的舊物,實戰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
“孫將軍看來,在皇家勇衛營中全麵推廣火器,此法可行否?”
聽了魏淵的話,孫傳庭雙眼放光的說道:
“我以為此法不僅可行,而且勢在必行。”
“說說理由。”
“此番大人您奉旨北上遼東增援洪承疇,對手是善於騎射的建虜八旗兵,古往今來,步兵克製弓騎兵隻有一法,那便是以長槍盾牌禦之,以勁弓弩擊之。可以弓弩對抗騎射對於士卒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不僅要有精度,還要有力度。正常情況下,使用弓弩對射弓騎兵,最長的時間不過一刻,在精銳的弓弩兵在連續作戰一刻鍾的時間後,體能和意誌都會到達極限,之後不要說連續作戰,胳膊能不能抬起來都不好說。而我軍如今都是新練之兵,能夠達到精銳水準的弓弩手那是少之又少,以如此的陣容對抗八旗弓騎兵,隻怕是挺不過三輪騎射的,而火器則能夠很好的彌補這一弱點,一個優秀的弓弩手,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可一名合格的火器兵隻需要學會快速裝彈就可以了。而且火器持續作戰對於身體的消耗要遠小於弓弩,因此可以說,隻要彈藥充足、戰法得當,火器為主的軍隊是完全可以壓製住弓騎兵的。而且...”
說著孫傳庭抬眼看了看魏淵身旁的‘飛火’。
“有了大人火器上的那個東西,我們對抗騎兵就更多了一份把握。”
魏淵疑惑的拿起手中的火器。
“我火器上的東西?是什麽?”
“就是火器前端凹槽上插入的那把短刀。”
魏淵聞言又看了看手中的火器。
“哦!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刺刀啊!”
“刺刀?這個名字起得真是形象生動。沒錯!就是這個刺刀!如果使用火器的將士人人都能裝備上刺刀,那火器就變成了既可遠攻又可肉搏的利器,各種距離都能夠最大化的發揮戰鬥力,這點上又強過了弓弩許多。因此在下以為在全營推廣火器是勢在必行的。”
孫傳庭的一番話甚合魏淵的心思,他讚許的點點頭道:
“孫將軍所言甚是,古往今來天下作戰之道無不勝在變通。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仿照匈奴人建立機動靈活的輕騎兵,這是中國騎兵之始。騎輕兵與戰車兵相較,不僅行動快捷便利,而且在軍費上也節省了許多。趙國也正是因趙武靈王首創之舉而稱雄於諸侯,攻滅中山,東麵攻擊齊國,西麵壓製強秦,一時間天下諸侯皆聞趙國胡服騎射而色變。騎兵代替戰車,這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變革。後來朝代更替,發展到趙宋之時,在攻城戰鬥中炮已經被廣泛的使用開來了。隻不過那時的炮是以機發石,不用火藥,不用鐵彈,破壞力也不大,與今日的火炮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宋代之人寫炮字的偏旁用作石字邊,而不用火字邊。而攻滅趙宋的蒙元則首次開創了使用火器的先河,那時元朝的蒙古兵征戰四方,征服西域之後得到迴迴炮的製作工藝,後來蒙元在滅金的蔡州之戰中,首次使用了火炮用作攻城,這可以說是中國使用火器之始。又過了四十年,蒙古兵攻破宋朝的樊城,在南宋襄陽保衛戰當中,雙方都大規模的使用了炮火與火器。蒙元一朝,隨著不斷的征伐,越來越多的將領認識到了火炮的價值所在。到了我朝,火器的使用和推廣更是為曆代君王所重視。永樂年間,成祖出兵剿滅胡氏王朝後得西洋銑炮,於是便命人仿製此類火器,甚至還專門成立市使用一律使用火器的神機營編入京營之內。由於神機營的緣故,越來越多的火器被發明創造了出來,大規模的如大將軍炮、小規模的如鳥銃、子母銃,攻城守城,野戰殺敵,實戰效果不容忽視。鳥銃一發小小的子彈便可洞穿鐵胄甲衣,火炮一發更是能轟塌厚實的城牆。萬曆以來,火器益精,隨著葡萄牙人寄居澳門,弗朗機炮傳入了我朝。各位你們想,良弓勁弩的射程最遠不過百步,可大將軍炮的射程可達十餘裏以上,遠非勁弩可比。一寸長一寸強,擁有射程上的優勢,我們便可在戰場上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如今火器大興,正是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國軍事史上又一次大變革的契機,整整兩千年的時間,如今開創這個曆史新篇章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火槍兵取代老式步兵成為戰場主力,中國軍事史上第二次偉大變革即將開始。”
魏淵的一番高談闊論聽得眾人熱血沸騰,各個磨槍擦掌躍躍欲試。孫傳庭更是起身激動的說道:
“皇家勇衛營如果都能配備大人使用的那種火槍,此番東征建虜定然會有一番作為的!”
“我這把火槍是宋先生與範尼經過多次改進製成的,全軍配備不現實。”
聽到此言,孫傳庭不免有些失望,可魏淵緊接著說:
“我使用的這把火火槍雖不易推廣,可這把‘飛火’在全軍推廣還是不成問題的。”
說著魏淵拿過了身旁侍衛身上攜帶的火槍,這把‘飛火’雖說比不上魏淵使用的那把火槍,可在各方麵差的也並不是太多,孫傳庭接過此槍仔細的端詳了一番。
“大人,在下可否擊發試試?”
“孫將軍請便。”
孫傳庭拿著尋常的‘飛火’來到院子裏,他是武將出身,不論是老式的火銃還是新式的鳥銃都能應有自如。孫傳庭看了看手中的火器,大致上與鳥銃相當,使用方法也差不太多。於是孫傳庭稍作熟悉便端起了槍來,他瞄準著樹枝上的一支麻雀扣動了扳機,片刻工夫。
“嘭!”
火藥的硝煙瞬間在庭院中彌漫開來,剛剛還活蹦亂跳的麻雀此刻已經跌落樹下,渾身血肉模糊了。
孫傳庭提著‘飛火’快步迴到魏淵麵前,語氣肯定的說道:
“對付建虜,這把槍足夠了!”
經過商議,當天下午孫傳庭便緊急開始了行動,他急調洛陽以及周邊城市的能工巧匠齊聚勇衛營,仿照‘飛火’晝夜不停的開始打造火槍。
經過專人的核算,打造一把火銃的成本價大約在5兩銀子左右,於是魏淵便從募軍得到的150多萬兩軍費中撥出10萬兩白銀,用於打造2萬杆火槍。
孫傳庭則利用這段時間,在整個勇衛營範圍內開始推廣火器的使用技巧,並根據《火龍經》的記載專門學習演練明初名將沐英的三段擊戰法。
盡管崇禎已有旨意催促魏淵率軍動身出發北上,可魏淵以新軍操練尚需時日為由,再度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中,魏淵每日都會前往火槍鍛造現場查看進度,他一麵掰著手指算日子,一麵想著即將到來的遼東之戰。
曆史此番洪承疇出關被稱作鬆錦大戰,可以說是明清兩個政權決定各自命運的一場決戰,其關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曆史上的鬆錦大戰明清雙方可謂都是傾盡了全力,明軍13萬有餘的精銳之師出關,清軍則是皇太極親率10萬八旗子弟迎頭相擊。這場朝代更替的天王山之戰,最終以明軍完敗陣亡6萬餘人,寧錦防線被徹底摧毀而落幕。
魏淵隻記得洪承疇大敗是在崇禎十四年,如今是崇禎十三年的歲末,對於能不能在洪承疇大敗之前趕到遼東,他的心裏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遙望著東北方,想到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魏淵的身體由於激動與緊張,竟然變得有些發抖起來。盡管前路漫漫,但一想到接下來的對手將會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極、多爾袞等人,魏淵的心頭不免就多了幾分征服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