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如今真的是再也不想聽這個陳新甲說話了,如果有人可用,他肯定會當場免了陳新甲兵部尚書的職務。然而此刻內閣再度陷入了集體沉默,毫無頭緒的崇禎隻能微微點了點頭,示意陳新甲繼續講下去。
“武平伯魏淵熟知兵法,精通韜略,可擔當增援遼東戰局之大任!”
“魏淵?”
崇禎說著視線移到了剛剛批閱的那封奏疏之上。魏淵的確有才,這一點崇禎並不否認,不論是上陣殺敵還是擔當欽差,盡管魏淵的做法可能比較出格,但他總能將朝廷交辦的工作幹得風生水起。此番查獲唐王有不軌行徑,采取雷霆手段迅速處理更是令崇禎大為滿意。可是,這個魏淵可靠嗎?想起周延儒的話,這個問題便時常困擾著生性多疑的皇帝。
陳新甲見崇禎沒有表態,知道皇上心中有顧慮,緊接著諫言道:
“陛下,請贖微臣直言。如今朝廷兩線作戰,內外交困。表麵上看起來這一段時間風平浪靜,可局勢已然到了極其險惡的境地。此番遼東一戰不僅關乎錦州一城一地的得失,更關乎我大明存亡成敗之所在。如今陛下搜羅了關內十三萬精兵開赴遼東,關內的守備就必然空虛。洪督師如若敗於皇太極之手,那不僅我遼東將無兵可守,就連關內也會跟著岌岌可危,各路賊兵就會借著這個機會再度死灰複燃。因此當下遼東決戰,我大明必須孤注一擲,隻能勝不能敗啊!”
陳新甲深知崇禎皇帝的性格,做事用心良苦,但卻事事急躁,顧前不顧後,越是遇到困難就越會覺得束手無策。因此陳新甲這才以國事危機為由來勸說崇禎皇帝。
崇禎聽罷陳新甲的話,陷入了沉思,過了半晌他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般說道:
“就依你之言,內閣擬旨命魏淵率皇家勇衛營出關增援洪承疇吧。”
陳新甲見皇帝準奏,又進言道:
“陛下,魏淵奉旨籌建皇家勇衛營時日尚短,恐怕勇衛營尚未整練,難堪大用。如果匆匆出關,以不練之師迎戰建虜精銳,隻怕是兇多吉少啊!”
崇禎搖了搖頭,不覺歎口氣說:
“朕當然知道勇衛營尚不足以一戰,可洪承疇出關幾乎帶走了關內所有的精銳,朕現在到哪裏再給魏淵找軍隊呢?使用勇衛營也是沒法子的辦法了。”
“陛下,微臣竊以為可調武平衛官軍北上,與勇衛營混編在一起交由魏淵統領。武平衛官軍是魏淵舊部,指揮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一些,如此以老帶新,不失為一個辦法。”
崇禎聽罷輕輕點了點頭,說:
“你是兵部尚書,就照你說的辦吧。”
既然已經堵上了一切,如今的崇禎也不在乎再加上些籌碼了,如今他隻能寄希望於魏淵這次能一如既往的不讓自己失望。
杏山城外滿洲人的大營綿延數十裏,黃、白、藍、紅四色的旗幟迎風招展,滿清的前線最高統帥睿親王多爾袞立於哨站之上沉默的注視著不遠處駐守在杏山城內的明軍。這位正白旗旗主剛剛接替了自己的兄長濟爾哈朗擔當主帥,雖然大汗皇太極已經陸陸續續派來了幾路援軍,但麵對軍容嚴整的洪承疇,多爾袞知道此戰是萬萬大意不得的。
此役多爾袞麾下共計10萬左右的八旗兵,麵對13萬的明軍,人數上他處於劣勢。多爾袞雖然沒有直接同洪承疇交過手,但他知道這位大明朝新任的薊遼總督戰爭閱曆十分豐富,而且在軍中也素有威望,不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大臣。盡管在幾年前多爾袞曾經擊敗了盧象升,但他知道巨鹿之戰的勝利更多的原因來自於明朝內部,勝利本身和他自己並沒有多大關係。因此此次麵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洪承疇,多爾袞不得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來。
多爾袞貼身的擺牙喇來到他近前稟報道:
“啟稟王爺,豪格到了。”
“叫他上來吧。”
不一會兒,正藍旗旗主豪格便出現在了多爾袞的麵前,豪格同多爾袞差不了幾歲,他雖然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滿清政權內的繼承製度卻與漢人有著極大的區別。不同於漢人皇室“立嗣以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剛剛脫離部落政治的滿清政權,將來誰繼承皇位,是“兄終弟及”亦或是“父死子繼”那都是有可能的,說到底還得靠實力來說話。
因此豪格在多爾袞麵前完全沒有皇儲的地位,隻能以子侄和下屬的身份應對答話。雖然豪格在心裏對多爾袞很是嫉恨和不滿,但表麵上他還是表現的十分恭敬的。
“豪格見過叔王。”
“無須多禮,今日找你來想簡單商議一下下一步該怎麽打。”
多爾袞對豪格並沒有什麽好感,議論軍事無非是公事需要罷了。豪格雖說行事莽撞,但卻不失為一員虎將,同時他也有些極其豐富的同明軍作戰的經驗。
多爾袞的視線依舊一動不動的盯著遠處杏山城頭上飄揚的明軍大旗,冬日遼西走廊上凜冽的寒風吹動他腦後的金錢鼠鞭左右搖晃。
“如今明軍雖說被我軍壓製在杏山一帶,可侄兒卻總覺得他們與往常的明軍不太一樣。以前我軍一個衝鋒下來,南朝的兵將基本上就崩潰了,有時甚至還沒等開打,就已經跑的無影無蹤了。可這一次的明軍好像抗打了不少,我們的騎兵撒出去破壞他們的糧道,那些押糧的南軍士氣竟然比往日高了許多,很有個認真打仗的樣兒。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破壞糧道的計劃實施的有些不順。”
多爾袞點了點頭。
“這個洪承疇不簡單,麵前這支明軍不可低估。你估計洪承疇下一步會怎麽打?”
“這個侄兒看不透,叔王以為呢?”
多爾袞想了想說道:
“洪承疇既然已經出了寧遠,那他能選擇的打法不外乎隻剩下了兩種。一是穩中求勝,杏山城往北不遠處是鬆山堡,咱們的探子探得鬆山堡內囤積了不少的軍糧,那裏有幾千的明軍駐守,我軍一時無暇分兵攻取。若是洪承疇從杏山移師鬆山堡,依托鬆山堡附近的有利地勢布防,那我軍就又會變得被動起來了。”
“叔王這話是什麽意思?”
“你想想,倘若明軍在鬆山堡與大架山一線依托山勢結營自守,暫不向錦州推進的話,那洪承疇便可打通海邊的運糧大道,從海上向困守在錦州的祖大壽輸送糧草。明國水軍強勢,我朝基本就沒有水軍,到那時我們不僅得眼睜睜的看著明軍從水路獲得軍糧補給,而且朝鮮向我軍輸送糧草的水道也會為明軍切斷,他們隻需采取深溝高壘的戰術與我們長期對峙便可。我軍的補給原來就隻能維持過冬,現在各路援軍加起來足足有十萬之眾,拖得時間長了,可是對我們大大的不利。”
“叔王說了洪承疇有兩個選擇,那另一種打法呢?”
多爾袞迴答說:
“另一種就是他洪承疇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兵強馬壯,此刻強行發動對我軍的決戰,命祖大壽出錦州城接應,對我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令我們腹背受敵。”
“決戰就決戰,咱們八旗子弟還怕他漢人不成!鬆山與錦州之間地勢開闊,他洪承疇要是敢出頭野戰,我一定打的他頭破血流!”
“他若是真的敢如此做,那本王的心裏就有底了。我隻擔心洪承疇做事穩重,隻怕不會輕易發動決戰。”
豪格挑了下眉毛,自信的說道:
“叔王此言差矣,洪承疇穩不穩重起不了多大作用。南朝的皇帝是個急脾氣,做夢都想著解錦州之圍呢!漢人們都怕自己的皇帝,洪承疇必然不敢拖得時間太長,因此他也絕對不會采用穩紮穩打的辦法。侄兒料定,洪承疇必會選擇後一種打法。”
“既然如此,那我們要早做準備才是。困獸之鬥,洪承疇這13萬明軍要真是拚起命來,必將會是一場硬仗啊!”
多爾袞的視線再次迴到了飄揚的明軍大旗之上,他是一個極具野心之人,其謀略也遠非一般的滿洲將領可比。多爾袞一直夢想著開疆拓土,飲馬黃河,有朝一日能夠讓大清恢複幾百年前大金朝的盛世局麵。因此自從多爾袞14歲上戰場之時起,他便將明朝視為了一個必須要擊敗的對手,長城那邊那座雄偉無比的紫禁城更是他心中魂牽夢縈之所在。
多爾袞一想到此戰若是能大勝,那離自己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更進了一步。頓時他隻覺得豪情萬丈,熱血沸騰,恨不能當下就躍馬統兵,與洪承疇決一死戰。
正當多爾袞無限遐想之時,貼身的擺牙喇突然急匆匆的走了過來。
“王爺,大汗的使者前來傳諭!”
多爾袞和豪格兩人聽說是傳大汗之諭,不敢耽擱,二人一起迴到了軍營的中軍帳內。此時皇太極傳諭的使者已經立於帳中候著了,多爾袞、豪格兩人見狀趕忙跪倒行禮。
使者當即宣讀了皇太極的口諭:
“敵人若是來犯,你們不可與敵人大戰,擊退他們便可。敵人若是不動,你們千萬不要輕舉妄動,隻需守定自己的陣地便可。”
接了口諭,豪格疑惑的看了一眼多爾袞道:
“叔王,大汗的口諭是什麽意思?”
多爾袞盯著眼前以杏山城為中心的地形沙盤,沉聲說:
“這一仗隻怕大汗是要親自指揮了...”
“武平伯魏淵熟知兵法,精通韜略,可擔當增援遼東戰局之大任!”
“魏淵?”
崇禎說著視線移到了剛剛批閱的那封奏疏之上。魏淵的確有才,這一點崇禎並不否認,不論是上陣殺敵還是擔當欽差,盡管魏淵的做法可能比較出格,但他總能將朝廷交辦的工作幹得風生水起。此番查獲唐王有不軌行徑,采取雷霆手段迅速處理更是令崇禎大為滿意。可是,這個魏淵可靠嗎?想起周延儒的話,這個問題便時常困擾著生性多疑的皇帝。
陳新甲見崇禎沒有表態,知道皇上心中有顧慮,緊接著諫言道:
“陛下,請贖微臣直言。如今朝廷兩線作戰,內外交困。表麵上看起來這一段時間風平浪靜,可局勢已然到了極其險惡的境地。此番遼東一戰不僅關乎錦州一城一地的得失,更關乎我大明存亡成敗之所在。如今陛下搜羅了關內十三萬精兵開赴遼東,關內的守備就必然空虛。洪督師如若敗於皇太極之手,那不僅我遼東將無兵可守,就連關內也會跟著岌岌可危,各路賊兵就會借著這個機會再度死灰複燃。因此當下遼東決戰,我大明必須孤注一擲,隻能勝不能敗啊!”
陳新甲深知崇禎皇帝的性格,做事用心良苦,但卻事事急躁,顧前不顧後,越是遇到困難就越會覺得束手無策。因此陳新甲這才以國事危機為由來勸說崇禎皇帝。
崇禎聽罷陳新甲的話,陷入了沉思,過了半晌他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般說道:
“就依你之言,內閣擬旨命魏淵率皇家勇衛營出關增援洪承疇吧。”
陳新甲見皇帝準奏,又進言道:
“陛下,魏淵奉旨籌建皇家勇衛營時日尚短,恐怕勇衛營尚未整練,難堪大用。如果匆匆出關,以不練之師迎戰建虜精銳,隻怕是兇多吉少啊!”
崇禎搖了搖頭,不覺歎口氣說:
“朕當然知道勇衛營尚不足以一戰,可洪承疇出關幾乎帶走了關內所有的精銳,朕現在到哪裏再給魏淵找軍隊呢?使用勇衛營也是沒法子的辦法了。”
“陛下,微臣竊以為可調武平衛官軍北上,與勇衛營混編在一起交由魏淵統領。武平衛官軍是魏淵舊部,指揮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一些,如此以老帶新,不失為一個辦法。”
崇禎聽罷輕輕點了點頭,說:
“你是兵部尚書,就照你說的辦吧。”
既然已經堵上了一切,如今的崇禎也不在乎再加上些籌碼了,如今他隻能寄希望於魏淵這次能一如既往的不讓自己失望。
杏山城外滿洲人的大營綿延數十裏,黃、白、藍、紅四色的旗幟迎風招展,滿清的前線最高統帥睿親王多爾袞立於哨站之上沉默的注視著不遠處駐守在杏山城內的明軍。這位正白旗旗主剛剛接替了自己的兄長濟爾哈朗擔當主帥,雖然大汗皇太極已經陸陸續續派來了幾路援軍,但麵對軍容嚴整的洪承疇,多爾袞知道此戰是萬萬大意不得的。
此役多爾袞麾下共計10萬左右的八旗兵,麵對13萬的明軍,人數上他處於劣勢。多爾袞雖然沒有直接同洪承疇交過手,但他知道這位大明朝新任的薊遼總督戰爭閱曆十分豐富,而且在軍中也素有威望,不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大臣。盡管在幾年前多爾袞曾經擊敗了盧象升,但他知道巨鹿之戰的勝利更多的原因來自於明朝內部,勝利本身和他自己並沒有多大關係。因此此次麵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洪承疇,多爾袞不得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來。
多爾袞貼身的擺牙喇來到他近前稟報道:
“啟稟王爺,豪格到了。”
“叫他上來吧。”
不一會兒,正藍旗旗主豪格便出現在了多爾袞的麵前,豪格同多爾袞差不了幾歲,他雖然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滿清政權內的繼承製度卻與漢人有著極大的區別。不同於漢人皇室“立嗣以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剛剛脫離部落政治的滿清政權,將來誰繼承皇位,是“兄終弟及”亦或是“父死子繼”那都是有可能的,說到底還得靠實力來說話。
因此豪格在多爾袞麵前完全沒有皇儲的地位,隻能以子侄和下屬的身份應對答話。雖然豪格在心裏對多爾袞很是嫉恨和不滿,但表麵上他還是表現的十分恭敬的。
“豪格見過叔王。”
“無須多禮,今日找你來想簡單商議一下下一步該怎麽打。”
多爾袞對豪格並沒有什麽好感,議論軍事無非是公事需要罷了。豪格雖說行事莽撞,但卻不失為一員虎將,同時他也有些極其豐富的同明軍作戰的經驗。
多爾袞的視線依舊一動不動的盯著遠處杏山城頭上飄揚的明軍大旗,冬日遼西走廊上凜冽的寒風吹動他腦後的金錢鼠鞭左右搖晃。
“如今明軍雖說被我軍壓製在杏山一帶,可侄兒卻總覺得他們與往常的明軍不太一樣。以前我軍一個衝鋒下來,南朝的兵將基本上就崩潰了,有時甚至還沒等開打,就已經跑的無影無蹤了。可這一次的明軍好像抗打了不少,我們的騎兵撒出去破壞他們的糧道,那些押糧的南軍士氣竟然比往日高了許多,很有個認真打仗的樣兒。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破壞糧道的計劃實施的有些不順。”
多爾袞點了點頭。
“這個洪承疇不簡單,麵前這支明軍不可低估。你估計洪承疇下一步會怎麽打?”
“這個侄兒看不透,叔王以為呢?”
多爾袞想了想說道:
“洪承疇既然已經出了寧遠,那他能選擇的打法不外乎隻剩下了兩種。一是穩中求勝,杏山城往北不遠處是鬆山堡,咱們的探子探得鬆山堡內囤積了不少的軍糧,那裏有幾千的明軍駐守,我軍一時無暇分兵攻取。若是洪承疇從杏山移師鬆山堡,依托鬆山堡附近的有利地勢布防,那我軍就又會變得被動起來了。”
“叔王這話是什麽意思?”
“你想想,倘若明軍在鬆山堡與大架山一線依托山勢結營自守,暫不向錦州推進的話,那洪承疇便可打通海邊的運糧大道,從海上向困守在錦州的祖大壽輸送糧草。明國水軍強勢,我朝基本就沒有水軍,到那時我們不僅得眼睜睜的看著明軍從水路獲得軍糧補給,而且朝鮮向我軍輸送糧草的水道也會為明軍切斷,他們隻需采取深溝高壘的戰術與我們長期對峙便可。我軍的補給原來就隻能維持過冬,現在各路援軍加起來足足有十萬之眾,拖得時間長了,可是對我們大大的不利。”
“叔王說了洪承疇有兩個選擇,那另一種打法呢?”
多爾袞迴答說:
“另一種就是他洪承疇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兵強馬壯,此刻強行發動對我軍的決戰,命祖大壽出錦州城接應,對我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令我們腹背受敵。”
“決戰就決戰,咱們八旗子弟還怕他漢人不成!鬆山與錦州之間地勢開闊,他洪承疇要是敢出頭野戰,我一定打的他頭破血流!”
“他若是真的敢如此做,那本王的心裏就有底了。我隻擔心洪承疇做事穩重,隻怕不會輕易發動決戰。”
豪格挑了下眉毛,自信的說道:
“叔王此言差矣,洪承疇穩不穩重起不了多大作用。南朝的皇帝是個急脾氣,做夢都想著解錦州之圍呢!漢人們都怕自己的皇帝,洪承疇必然不敢拖得時間太長,因此他也絕對不會采用穩紮穩打的辦法。侄兒料定,洪承疇必會選擇後一種打法。”
“既然如此,那我們要早做準備才是。困獸之鬥,洪承疇這13萬明軍要真是拚起命來,必將會是一場硬仗啊!”
多爾袞的視線再次迴到了飄揚的明軍大旗之上,他是一個極具野心之人,其謀略也遠非一般的滿洲將領可比。多爾袞一直夢想著開疆拓土,飲馬黃河,有朝一日能夠讓大清恢複幾百年前大金朝的盛世局麵。因此自從多爾袞14歲上戰場之時起,他便將明朝視為了一個必須要擊敗的對手,長城那邊那座雄偉無比的紫禁城更是他心中魂牽夢縈之所在。
多爾袞一想到此戰若是能大勝,那離自己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更進了一步。頓時他隻覺得豪情萬丈,熱血沸騰,恨不能當下就躍馬統兵,與洪承疇決一死戰。
正當多爾袞無限遐想之時,貼身的擺牙喇突然急匆匆的走了過來。
“王爺,大汗的使者前來傳諭!”
多爾袞和豪格兩人聽說是傳大汗之諭,不敢耽擱,二人一起迴到了軍營的中軍帳內。此時皇太極傳諭的使者已經立於帳中候著了,多爾袞、豪格兩人見狀趕忙跪倒行禮。
使者當即宣讀了皇太極的口諭:
“敵人若是來犯,你們不可與敵人大戰,擊退他們便可。敵人若是不動,你們千萬不要輕舉妄動,隻需守定自己的陣地便可。”
接了口諭,豪格疑惑的看了一眼多爾袞道:
“叔王,大汗的口諭是什麽意思?”
多爾袞盯著眼前以杏山城為中心的地形沙盤,沉聲說:
“這一仗隻怕大汗是要親自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