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頭有點算不明白帳,他讓阿瑤幫忙算算,「你大爺爺家的二十畝旱地,種黃豆,產量估計一百二十斤。一斤按照三文四,是多少錢?」
張希瑤蘸水在桌上算了一下,「408文。」
「他們那旱地是好田,甜菜產量肯定比你的高,咱們就按照1800斤算。一文錢兩斤是多少錢?」張老頭抽了口菸袋鍋子,等她答案。
張希瑤又算了一下,「900文。」
眾人眼前一亮,多了一倍。大房肯定會心動!
張老頭也是樂嗬嗬的,「那成!這生意可行。」
不過他拉不下麵子,就指派大兒子和二兒子親自出馬,「你就說我是看在石子想讀書,但是大房卻出不起束脩的份上,幫他們一把。」
張婆子無奈,「你說了也不管用。他賺了錢也不會聽你的。」
「一步一步,慢慢來。剛開始不參加考試,花銷不大。」張老頭重視讀書,但他自己卻不認字,也沒法記帳,但這些事情已經牢牢記在他腦子裏。讀書並不是一開始就花得多,而是越到後頭,花的錢越多。尤其是考試,要找人擔保,路上也要花銷,那些才是大頭。
張希瑤笑道,「阿爺這說法也挺好,總有個理由。要不然他們還以為咱家向他們家低頭了呢。」
張二伯撓撓頭,「咱們就這麽上門,大伯能信?」
主要是多年不來往。而且又鬧過不愉快。突然上門告訴他們賺錢點子,他們能信嗎?
張老頭覺得老二想得很對,「這樣吧。我給你拿一貫錢算是定錢。對了,咱們家還有不少種子,你們也拿過去,算是賒欠他們的。一斤種子是五十文,汴京也是這個價。咱們也不多賺他們。」他扭頭讓張希瑤寫張契書,「讓他們家種甜菜,咱們按照一文錢兩斤的價格收購。如果他們家不樂意,他們就去找別家。你們態度要硬,不能讓他們看出來咱們是上杆著幫他們。」
他仔細想想,應該沒什麽遺漏。
張希瑤去書房寫契書,她好些字不會寫,先寫完簡體版,而後開始翻書把簡體替成繁體,最終再謄抄一遍。把簡體的紙扔進灶膛燒掉。
張大伯扛著滿滿一袋種子,張二伯抱著錢袋,揣著契書去了大房。
家裏人出去忙活了,隻有張老頭在堂屋轉來轉去,跟張希瑤抱怨,「要是咱家三郎四郎讀書好,也不用這麽被動了。」
張希瑤想想,「不如讓三郎四郎吃些好的。看看能不能有點長進?」
張老頭肉疼,但想想還是答應了,「那你來安排。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果。」
張希瑤點頭。她去灶房蒸饅頭。
張大伯和張二伯去了半個時辰,終於迴來了。看他們兩手空空,張老頭可算鬆了口氣,不過等他們坐下後,還是迫不及待問,「怎麽樣?」
「我們去的時候,先生也在,勸大伯給石子讀書,但是大伯一直找藉口拒絕。先生就走了。我們把來意說了。大伯剛開始不信,可是後來看到現錢,他才信了幾分。」張二伯知曉他爹著急,把事情一五一十說了,「我一開始沒說是二十畝,我讓他種四十畝。大伯跟我討價還價半天,最終種二十畝。」
許氏就笑,「孩子他爹,還是你聰明。」
張老頭示意她別打岔,讓張二伯繼續說。
張二伯攤手,「說完了呀。他拿了錢和契書,又問咱們怎麽種甜菜。我就告訴他跟種蘿蔔一樣,起壟子更好。」
張大伯補充,「咱們家之前種的四十畝甜菜,全村都知道,他們當時也看到產量了。他還說咱家地不行,產量才那麽低。要是他來種,產量至少能翻一倍。」
張老頭不關心甜菜產量,他急了,「他有沒有說什麽時候送石子去學堂念書?」
這才是最關鍵的。這倆孩子說了半天,把最重要的事給漏了呢。
張二伯知道爹心急,但這事急不來,「他隻收了一貫錢,怎麽可能這麽快就送石子念書。至少也得等甜菜種出來。看到現錢,他才會送石子念書。」
張老頭重重拍了下桌麵,恨聲罵道,「鼠目寸光。難怪爹當初不肯多分他地。爹一早就知道他的德性!」
張二伯不好接話,臉上訕訕的。
張希瑤好奇問,「石子爹娘就沒有提出意見?」
張大伯插了一句嘴,「他們能說什麽呀。他們兩口子一直不得大伯和大伯娘喜歡。供石子讀書要花很多錢。石頭眼瞅著要說親,家裏正是缺錢的時候。」
大房一共生了兩個兒子,文氏是老大媳婦,生了三個閨女,兩個已經成婚,最小的姑娘也已經說了人家。二房媳婦李氏生了三個兒子,石頭今年17(過年18)。石子是最小的,今年才5歲。
張二伯嘆氣,「其實大伯也不是不疼二房。而是花的錢太多了。就算石子認字,那鎮上的掌櫃也不會用他啊。人家都是用自己人。」
說來說去他們就是見識短淺,不知道讀書的好。不願花大價錢投資。
張希瑤隻能勸張老頭,「慢慢來。時間還早著呢。要是您真的著急,不如跟三郎四郎說,讓他們教石子認字。從小一起讀書,情分自然也會不同。」
張老頭眼睛一亮,「對對!你說得對。石子才五歲,他們也不會讓他幹重活,他有大把時間可以學習。迴頭我就請夫子讓石子也跟著三郎四郎一塊讀書。至於束脩暫時由我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張希瑤蘸水在桌上算了一下,「408文。」
「他們那旱地是好田,甜菜產量肯定比你的高,咱們就按照1800斤算。一文錢兩斤是多少錢?」張老頭抽了口菸袋鍋子,等她答案。
張希瑤又算了一下,「900文。」
眾人眼前一亮,多了一倍。大房肯定會心動!
張老頭也是樂嗬嗬的,「那成!這生意可行。」
不過他拉不下麵子,就指派大兒子和二兒子親自出馬,「你就說我是看在石子想讀書,但是大房卻出不起束脩的份上,幫他們一把。」
張婆子無奈,「你說了也不管用。他賺了錢也不會聽你的。」
「一步一步,慢慢來。剛開始不參加考試,花銷不大。」張老頭重視讀書,但他自己卻不認字,也沒法記帳,但這些事情已經牢牢記在他腦子裏。讀書並不是一開始就花得多,而是越到後頭,花的錢越多。尤其是考試,要找人擔保,路上也要花銷,那些才是大頭。
張希瑤笑道,「阿爺這說法也挺好,總有個理由。要不然他們還以為咱家向他們家低頭了呢。」
張二伯撓撓頭,「咱們就這麽上門,大伯能信?」
主要是多年不來往。而且又鬧過不愉快。突然上門告訴他們賺錢點子,他們能信嗎?
張老頭覺得老二想得很對,「這樣吧。我給你拿一貫錢算是定錢。對了,咱們家還有不少種子,你們也拿過去,算是賒欠他們的。一斤種子是五十文,汴京也是這個價。咱們也不多賺他們。」他扭頭讓張希瑤寫張契書,「讓他們家種甜菜,咱們按照一文錢兩斤的價格收購。如果他們家不樂意,他們就去找別家。你們態度要硬,不能讓他們看出來咱們是上杆著幫他們。」
他仔細想想,應該沒什麽遺漏。
張希瑤去書房寫契書,她好些字不會寫,先寫完簡體版,而後開始翻書把簡體替成繁體,最終再謄抄一遍。把簡體的紙扔進灶膛燒掉。
張大伯扛著滿滿一袋種子,張二伯抱著錢袋,揣著契書去了大房。
家裏人出去忙活了,隻有張老頭在堂屋轉來轉去,跟張希瑤抱怨,「要是咱家三郎四郎讀書好,也不用這麽被動了。」
張希瑤想想,「不如讓三郎四郎吃些好的。看看能不能有點長進?」
張老頭肉疼,但想想還是答應了,「那你來安排。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果。」
張希瑤點頭。她去灶房蒸饅頭。
張大伯和張二伯去了半個時辰,終於迴來了。看他們兩手空空,張老頭可算鬆了口氣,不過等他們坐下後,還是迫不及待問,「怎麽樣?」
「我們去的時候,先生也在,勸大伯給石子讀書,但是大伯一直找藉口拒絕。先生就走了。我們把來意說了。大伯剛開始不信,可是後來看到現錢,他才信了幾分。」張二伯知曉他爹著急,把事情一五一十說了,「我一開始沒說是二十畝,我讓他種四十畝。大伯跟我討價還價半天,最終種二十畝。」
許氏就笑,「孩子他爹,還是你聰明。」
張老頭示意她別打岔,讓張二伯繼續說。
張二伯攤手,「說完了呀。他拿了錢和契書,又問咱們怎麽種甜菜。我就告訴他跟種蘿蔔一樣,起壟子更好。」
張大伯補充,「咱們家之前種的四十畝甜菜,全村都知道,他們當時也看到產量了。他還說咱家地不行,產量才那麽低。要是他來種,產量至少能翻一倍。」
張老頭不關心甜菜產量,他急了,「他有沒有說什麽時候送石子去學堂念書?」
這才是最關鍵的。這倆孩子說了半天,把最重要的事給漏了呢。
張二伯知道爹心急,但這事急不來,「他隻收了一貫錢,怎麽可能這麽快就送石子念書。至少也得等甜菜種出來。看到現錢,他才會送石子念書。」
張老頭重重拍了下桌麵,恨聲罵道,「鼠目寸光。難怪爹當初不肯多分他地。爹一早就知道他的德性!」
張二伯不好接話,臉上訕訕的。
張希瑤好奇問,「石子爹娘就沒有提出意見?」
張大伯插了一句嘴,「他們能說什麽呀。他們兩口子一直不得大伯和大伯娘喜歡。供石子讀書要花很多錢。石頭眼瞅著要說親,家裏正是缺錢的時候。」
大房一共生了兩個兒子,文氏是老大媳婦,生了三個閨女,兩個已經成婚,最小的姑娘也已經說了人家。二房媳婦李氏生了三個兒子,石頭今年17(過年18)。石子是最小的,今年才5歲。
張二伯嘆氣,「其實大伯也不是不疼二房。而是花的錢太多了。就算石子認字,那鎮上的掌櫃也不會用他啊。人家都是用自己人。」
說來說去他們就是見識短淺,不知道讀書的好。不願花大價錢投資。
張希瑤隻能勸張老頭,「慢慢來。時間還早著呢。要是您真的著急,不如跟三郎四郎說,讓他們教石子認字。從小一起讀書,情分自然也會不同。」
張老頭眼睛一亮,「對對!你說得對。石子才五歲,他們也不會讓他幹重活,他有大把時間可以學習。迴頭我就請夫子讓石子也跟著三郎四郎一塊讀書。至於束脩暫時由我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