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吃食倒是剛剛好。不用再多加。
張希瑤在家裏盤帳。油條120根,紅糖糍粑100個,紅糖發糕100個,紅糖饅頭50個,茶葉蛋20個,臭豆腐40份和紅糖10斤。
臭豆腐是第一天賣,他們怕砸手裏,隻準備了40份。暫時先做飢餓營銷吧。
第52章
第三天晚上, 他們做了紅糖饅頭100個,茶葉蛋40個,其他沒變, 然後臭豆腐不夠賣的。
之前吃過臭豆腐的書生們找過來,還帶來一幫同窗好友, 他們吃得相當過癮。
40份臭豆腐被他們一夥人包圓了。
之後再出攤, 他們又加大了量。做了60份。然後又不夠賣的,直到準備80份, 才算全部賣完,不會剩下。
張家的攤位這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也成為汴京夜市的特色。許多人慕名前來,有人喜愛非常, 有人嫌它太臭。
而後他們每天的營業額基本上都維持在2000文左右,這裏麵不包含攤位費。如果扣除攤位費,差不多在1940文左右。
張希瑤每天會告訴他們大概營業額,可是天數一多, 他們就忘了總數。
張希瑤也就不再告訴他們。
隻是這一日三餐, 張希瑤就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她不喜歡吃麵食, 更喜歡吃米飯。但是一天三頓全吃米飯, 也吃不起。
她現在的作息是這樣的。早上九點起床, 吃一點早飯。十二點吃中飯,然後五點吃晚飯。睡覺時間是24點至早上九點。
張家其他人不習慣吃三頓飯,張希瑤也不強求。她早上就吃一個饅頭和鹹菜就行。
她在晌午會用糙米煮飯。這糙米是從東市買的。別看這名字是糙米,其實這並不是最糙的米,最糙的米表皮的稻糠根本沒磨幹淨。一斤是五文錢。
除了吃米飯, 她一日三餐都得吃蔬菜, 青菜、蘿蔔、菠菜都行。這些菜一年到頭就屬這個時候最便宜。
除了蔬菜,她中午還得吃肉。
頌朝以羊肉為尊, 價格也最貴,一斤要60文,可是豬肉隻要三分之一。除了羊肉,魚的價格也是相當昂貴宜的。尤其是活魚,一斤能賣到五十文。當然魚死了,價格就大打折扣。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張希瑤想吃好,但是她還不想花大價錢。所以每次吃豬肉最多,時不時會買些豬雜。現代豬雜比豬肉貴,但這古代相反,豬雜比豬肉便宜三文錢。偶爾她也會買一隻雞,每斤差不多是30文,比豬肉貴一些,但是比羊肉便宜多了。
晚飯,就是喝疙瘩湯,饅頭和蔬菜。
就這麽忙忙碌碌半個月過去。
張大伯帶著二郎,駕著驢車,上麵裝滿東西。
看到他們幾人大變樣,兩人皆是一驚。張二伯就不說了,夏花,阿瑤和大郎都長高了一大截,而且臉上也有了肉。當然張二伯也長了些肉,隻是他年紀大了,沒法再長高。
二郎看到他們胖了,羨慕得不行,「你們是不是天天吃好的?」
張希瑤見他眼睛亂瞄,估計也是饞了,就讓夏花到灶房給他拿饅頭。天氣冷,饅頭放得住,所以他們一次會蒸一鍋,這樣想吃就在鍋裏蒸一蒸就行。
張二伯和大郎把車上的貨物往屋裏搬。
這次張大伯送來三百斤磨好的粗麵,三百斤糯米粉,三百斤紅糖和一千個雞蛋。
除此之外,還拿了些棉衣和被子,天氣已經轉冷了。在外麵擺攤可不能凍著。
張希瑤摸摸被子,嘆了口氣,這裏麵的木棉都已經結成疙瘩了。
頌朝百姓取暖以木棉為主。棉花也隻在南方種植,不過汴京是頌朝首都,全國各地的好東西都在此處雲集。就連國外好物都能看到。
張希瑤上迴在布莊就看到他們店裏賣棉花,價格不便宜,一斤貴到150文。
張二伯把東西搬進屋,翻了翻,眉頭皺緊,「怎麽沒看到紫蘇葉啊?」
張大伯微怔,「現在樹上的葉子都掉光了,哪還有紫蘇葉。」
張希瑤用紫蘇葉專門包吃食,這古代沒有塑膠袋,牛皮紙或油紙,可又太貴了。她就道,「東市應該賣荷葉吧?」
張二伯還真沒注意到,不過買,總歸要花錢。哪有白撿的好。
張希瑤把這半個月來,他們用掉的材料寫出來。
粗麵之前帶來300斤,他們早上煮疙瘩湯,用掉60斤。擺攤蒸饅頭、紅糖發糕和油條用掉400斤。家裏帶的麵不夠,他們自己去東市買了160斤。
糯米粉300斤,每天要蒸紅糖糍粑,用掉150斤。
帶來的紅糖是300斤,除了擺攤用掉的,他們還賣掉120斤,幾乎沒有剩下。因為紅糖不夠,張希瑤就用甜菜現熬出紅糖。即便她把200斤甜菜全部熬完,也不夠賣的。汴京人實在太喜歡吃甜食了。
「下次你過來,帶500斤粗麵,200斤糯米粉,400斤紅糖。雞蛋可以多帶些。我們做茶葉蛋不夠用。自己還去東市買呢。」
張大伯聽完她的報帳,好奇問,「你們買了這麽多,還能剩下錢嗎?」
張希瑤把帳記得清清楚楚。出去的花銷也全找她要。不過她不打算告訴張大伯,「等我迴老家,我會跟阿爺報帳的。」
張大伯點點頭,也就不再多問,「你們在東京有沒有被人欺負?」
夏花端著剛剛出鍋的饅頭,讓他們邊吃邊聊。
張二伯就興沖沖告訴他這半個月他們擺攤的事情,「沒有!都挺順利的。咱們擺攤交稅,那些人也會管治安,不會讓地痞無賴胡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張希瑤在家裏盤帳。油條120根,紅糖糍粑100個,紅糖發糕100個,紅糖饅頭50個,茶葉蛋20個,臭豆腐40份和紅糖10斤。
臭豆腐是第一天賣,他們怕砸手裏,隻準備了40份。暫時先做飢餓營銷吧。
第52章
第三天晚上, 他們做了紅糖饅頭100個,茶葉蛋40個,其他沒變, 然後臭豆腐不夠賣的。
之前吃過臭豆腐的書生們找過來,還帶來一幫同窗好友, 他們吃得相當過癮。
40份臭豆腐被他們一夥人包圓了。
之後再出攤, 他們又加大了量。做了60份。然後又不夠賣的,直到準備80份, 才算全部賣完,不會剩下。
張家的攤位這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也成為汴京夜市的特色。許多人慕名前來,有人喜愛非常, 有人嫌它太臭。
而後他們每天的營業額基本上都維持在2000文左右,這裏麵不包含攤位費。如果扣除攤位費,差不多在1940文左右。
張希瑤每天會告訴他們大概營業額,可是天數一多, 他們就忘了總數。
張希瑤也就不再告訴他們。
隻是這一日三餐, 張希瑤就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她不喜歡吃麵食, 更喜歡吃米飯。但是一天三頓全吃米飯, 也吃不起。
她現在的作息是這樣的。早上九點起床, 吃一點早飯。十二點吃中飯,然後五點吃晚飯。睡覺時間是24點至早上九點。
張家其他人不習慣吃三頓飯,張希瑤也不強求。她早上就吃一個饅頭和鹹菜就行。
她在晌午會用糙米煮飯。這糙米是從東市買的。別看這名字是糙米,其實這並不是最糙的米,最糙的米表皮的稻糠根本沒磨幹淨。一斤是五文錢。
除了吃米飯, 她一日三餐都得吃蔬菜, 青菜、蘿蔔、菠菜都行。這些菜一年到頭就屬這個時候最便宜。
除了蔬菜,她中午還得吃肉。
頌朝以羊肉為尊, 價格也最貴,一斤要60文,可是豬肉隻要三分之一。除了羊肉,魚的價格也是相當昂貴宜的。尤其是活魚,一斤能賣到五十文。當然魚死了,價格就大打折扣。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張希瑤想吃好,但是她還不想花大價錢。所以每次吃豬肉最多,時不時會買些豬雜。現代豬雜比豬肉貴,但這古代相反,豬雜比豬肉便宜三文錢。偶爾她也會買一隻雞,每斤差不多是30文,比豬肉貴一些,但是比羊肉便宜多了。
晚飯,就是喝疙瘩湯,饅頭和蔬菜。
就這麽忙忙碌碌半個月過去。
張大伯帶著二郎,駕著驢車,上麵裝滿東西。
看到他們幾人大變樣,兩人皆是一驚。張二伯就不說了,夏花,阿瑤和大郎都長高了一大截,而且臉上也有了肉。當然張二伯也長了些肉,隻是他年紀大了,沒法再長高。
二郎看到他們胖了,羨慕得不行,「你們是不是天天吃好的?」
張希瑤見他眼睛亂瞄,估計也是饞了,就讓夏花到灶房給他拿饅頭。天氣冷,饅頭放得住,所以他們一次會蒸一鍋,這樣想吃就在鍋裏蒸一蒸就行。
張二伯和大郎把車上的貨物往屋裏搬。
這次張大伯送來三百斤磨好的粗麵,三百斤糯米粉,三百斤紅糖和一千個雞蛋。
除此之外,還拿了些棉衣和被子,天氣已經轉冷了。在外麵擺攤可不能凍著。
張希瑤摸摸被子,嘆了口氣,這裏麵的木棉都已經結成疙瘩了。
頌朝百姓取暖以木棉為主。棉花也隻在南方種植,不過汴京是頌朝首都,全國各地的好東西都在此處雲集。就連國外好物都能看到。
張希瑤上迴在布莊就看到他們店裏賣棉花,價格不便宜,一斤貴到150文。
張二伯把東西搬進屋,翻了翻,眉頭皺緊,「怎麽沒看到紫蘇葉啊?」
張大伯微怔,「現在樹上的葉子都掉光了,哪還有紫蘇葉。」
張希瑤用紫蘇葉專門包吃食,這古代沒有塑膠袋,牛皮紙或油紙,可又太貴了。她就道,「東市應該賣荷葉吧?」
張二伯還真沒注意到,不過買,總歸要花錢。哪有白撿的好。
張希瑤把這半個月來,他們用掉的材料寫出來。
粗麵之前帶來300斤,他們早上煮疙瘩湯,用掉60斤。擺攤蒸饅頭、紅糖發糕和油條用掉400斤。家裏帶的麵不夠,他們自己去東市買了160斤。
糯米粉300斤,每天要蒸紅糖糍粑,用掉150斤。
帶來的紅糖是300斤,除了擺攤用掉的,他們還賣掉120斤,幾乎沒有剩下。因為紅糖不夠,張希瑤就用甜菜現熬出紅糖。即便她把200斤甜菜全部熬完,也不夠賣的。汴京人實在太喜歡吃甜食了。
「下次你過來,帶500斤粗麵,200斤糯米粉,400斤紅糖。雞蛋可以多帶些。我們做茶葉蛋不夠用。自己還去東市買呢。」
張大伯聽完她的報帳,好奇問,「你們買了這麽多,還能剩下錢嗎?」
張希瑤把帳記得清清楚楚。出去的花銷也全找她要。不過她不打算告訴張大伯,「等我迴老家,我會跟阿爺報帳的。」
張大伯點點頭,也就不再多問,「你們在東京有沒有被人欺負?」
夏花端著剛剛出鍋的饅頭,讓他們邊吃邊聊。
張二伯就興沖沖告訴他這半個月他們擺攤的事情,「沒有!都挺順利的。咱們擺攤交稅,那些人也會管治安,不會讓地痞無賴胡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