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玉米已叫眾人吃到甜頭,一年兩季作物,收成多,糧食多,能養活的佃農更多,誰都有那麽三四個莊子和幾十畝到幾百畝不等的禦田,多一畝就多百斤糧食,這誰聽了不迷糊?
聽謝硯行的介紹,紅薯結的果有大有小,但一株秧苗能有個幾斤收穫,秧苗長成老苗前還能吃。
有人不缺這口菜,但朝中還有人吃喝不起,吃一口菜都要掂量掂量,雖然少但不是沒有,所以這些人也格外關注新作物的事。
「此物需要溫度如何?土壤呢?澆水幾何?」
「可有記錄?南方何時何地種的?」
「一根秧苗能爬半筐?這能吃到何時?」
江無眠隻覺得耳邊一陣嗡鳴,各處傳來聲音,建元帝也抓著謝硯行和趙念唐不放,翻看記錄找著畝產和種植所需。
在其他事上,他或許還要猜疑一兩天,探查其人背後目的,再權衡利弊。
但在謝硯行師徒兩人這裏,事關糧食,他無需考慮太多。謝門中人從不在此事上做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優點缺點一目了然。
趙念唐初時結結巴巴,還要謝硯行或是江無眠引導補充,但談論到糧食時,他自信的侃侃而談,大有說上三天三夜的架勢。
建元帝合上記錄,沉吟片刻道:「依你之見,北地何時能種植此物?西域兩道如何?是否能大規模種植?」
趙念唐翻出種植條件所需,對著簡單的內容,向建元帝解釋紅薯所需的生長條件以及要在北地和西域等地展開種植實驗才能確保情況。
「十裏不同俗,在土質、水文等條件上,一裏都可能出現不同情況,必須要實地種植後得出更加精準的結論才能嚐試大規模大批量種植。」
趙念唐說完反應過來,這不是陳平師父考驗他能力的場合,眼前站著的是建元帝,一手能決定他生死的人。
這番變相拒絕的話,不知會不會惹得皇帝不喜。
心中難免忐忑不安。
恰恰相反,建元帝更欣賞他務實的表現,當即把人塞到戶部和一脹紅玉米觀察員前去做伴。
臨走時,還用江無眠家的車運走一筐秧苗,準備在皇莊裏插秧種植試試產量。
江無眠:「……」連人帶糧都不放過,看得出建元帝有多不客氣。
不過,這番功勞落在恩師身上,封疆大吏的位子總得留一個吧?
第232章 做事
轉眼便出了正月,龍抬頭當天,北部突厥的消息穿過風雪抵達大周:
過冬消耗的物資太多,急需南下搶劫補充,同時還要防備對方,於是突厥休戰。
建元帝派去攪弄風雨的臣子開始興風作浪,這人是內侍,以狠辣出名,做了皇帝的手下黑刀。
現這把刀對準了北部,不把突厥身上的二兩骨頭油渣榨出來,怕是絕不放手。
值此之際,北部增兵已成現實,防備突厥的同時給突厥添亂。
謝硯行果真成了封疆大吏,另外還肩負在當地推廣玉米種植和實驗紅薯種植條件的兩個重任。
江無眠以弟子的名義跟前跑後,置辦北上的物資,尤其是謝硯行的年級擺在這裏,有什麽傷病都不是小事,他們幾個弟子又不能及時趕到,必須要好生準備。
葉領隊不跟著北上,她還要協調嶺南書坊本部的工作,每日準備方案,預備開連鎖書坊,正是緩步擴展的關鍵時期,離不開人。
因此,謝硯行北上時,身邊隻有幾個老僕,以及要跟著去北上軍營報導的小將。
作為白楚寒教出的弟子,這些人也算謝硯行的徒孫,雖說沒有正式拜師,但那也算學生。
一路上的安全護衛則交給他們,江無眠還額外僱傭了人。北部形勢多變,一旦有事,小將們必須要急行軍才行,顧不得謝硯行。
待到準備齊全,已是二月中旬,謝硯行也準備北上,再遲便趕不上北地春播了。
臨行前,他還囑咐江無眠道:「萬千小心。」
翰林院的爭執白熱化,即將分出勝負,百家之中各門學派使出渾身解數用以爭奪修訂句讀的權力。
若非朝中因北部突厥和紅薯秧苗分攤了戰火,牽製住一批人,這場學說之爭必定會擴展到天下各處,官場不得安寧。
接下來勢必還會有風波,謝硯行借封疆大吏的身份躲了,江無眠和白楚寒肯定躲不過去。
白楚寒是武安營苑的院長,同樣要用文科舉夫子教學,這一起爭端影響夫子,夫子影響學生,務必要重視。
日後皆是同袍,不能為此壞了情分,以至同袍廝殺。
江無眠和白楚寒齊聲應是。
京外十裏長亭,暮春的風帶起車旁柳枝,車篷緩緩離開視線,一陣鳥雀齊鳴。
江無眠送走恩師,心下一陣不舍,比別離更難忍受的是重逢後的送別。
此一別,再見又是何時?
白楚寒突然道:「嶺南新任布政使是太子嶽家人,陛下似是有意……」為太子準備班底。
包括之前啟用的大臣皆是年輕之輩,朝中不至於青黃不接。
江無眠打起精神,仔細過了一遍當朝班底與近些年啟用的人才。的確如此,朝堂世家勛貴清理得不說七七八八,也有五成,新貴清流倒是較多。
細究下去,朝堂勢力雖然還是如蜘蛛網似複雜多變,糾纏不清,可隨著打天下的那群人陸陸續續死去,新的勢力尚未牢固,建元帝出手整治一番,竟是能在詭譎莫測的形勢中看出一兩分底細——建元帝老了,需要新的年輕有活力的帝王了。
聽謝硯行的介紹,紅薯結的果有大有小,但一株秧苗能有個幾斤收穫,秧苗長成老苗前還能吃。
有人不缺這口菜,但朝中還有人吃喝不起,吃一口菜都要掂量掂量,雖然少但不是沒有,所以這些人也格外關注新作物的事。
「此物需要溫度如何?土壤呢?澆水幾何?」
「可有記錄?南方何時何地種的?」
「一根秧苗能爬半筐?這能吃到何時?」
江無眠隻覺得耳邊一陣嗡鳴,各處傳來聲音,建元帝也抓著謝硯行和趙念唐不放,翻看記錄找著畝產和種植所需。
在其他事上,他或許還要猜疑一兩天,探查其人背後目的,再權衡利弊。
但在謝硯行師徒兩人這裏,事關糧食,他無需考慮太多。謝門中人從不在此事上做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優點缺點一目了然。
趙念唐初時結結巴巴,還要謝硯行或是江無眠引導補充,但談論到糧食時,他自信的侃侃而談,大有說上三天三夜的架勢。
建元帝合上記錄,沉吟片刻道:「依你之見,北地何時能種植此物?西域兩道如何?是否能大規模種植?」
趙念唐翻出種植條件所需,對著簡單的內容,向建元帝解釋紅薯所需的生長條件以及要在北地和西域等地展開種植實驗才能確保情況。
「十裏不同俗,在土質、水文等條件上,一裏都可能出現不同情況,必須要實地種植後得出更加精準的結論才能嚐試大規模大批量種植。」
趙念唐說完反應過來,這不是陳平師父考驗他能力的場合,眼前站著的是建元帝,一手能決定他生死的人。
這番變相拒絕的話,不知會不會惹得皇帝不喜。
心中難免忐忑不安。
恰恰相反,建元帝更欣賞他務實的表現,當即把人塞到戶部和一脹紅玉米觀察員前去做伴。
臨走時,還用江無眠家的車運走一筐秧苗,準備在皇莊裏插秧種植試試產量。
江無眠:「……」連人帶糧都不放過,看得出建元帝有多不客氣。
不過,這番功勞落在恩師身上,封疆大吏的位子總得留一個吧?
第232章 做事
轉眼便出了正月,龍抬頭當天,北部突厥的消息穿過風雪抵達大周:
過冬消耗的物資太多,急需南下搶劫補充,同時還要防備對方,於是突厥休戰。
建元帝派去攪弄風雨的臣子開始興風作浪,這人是內侍,以狠辣出名,做了皇帝的手下黑刀。
現這把刀對準了北部,不把突厥身上的二兩骨頭油渣榨出來,怕是絕不放手。
值此之際,北部增兵已成現實,防備突厥的同時給突厥添亂。
謝硯行果真成了封疆大吏,另外還肩負在當地推廣玉米種植和實驗紅薯種植條件的兩個重任。
江無眠以弟子的名義跟前跑後,置辦北上的物資,尤其是謝硯行的年級擺在這裏,有什麽傷病都不是小事,他們幾個弟子又不能及時趕到,必須要好生準備。
葉領隊不跟著北上,她還要協調嶺南書坊本部的工作,每日準備方案,預備開連鎖書坊,正是緩步擴展的關鍵時期,離不開人。
因此,謝硯行北上時,身邊隻有幾個老僕,以及要跟著去北上軍營報導的小將。
作為白楚寒教出的弟子,這些人也算謝硯行的徒孫,雖說沒有正式拜師,但那也算學生。
一路上的安全護衛則交給他們,江無眠還額外僱傭了人。北部形勢多變,一旦有事,小將們必須要急行軍才行,顧不得謝硯行。
待到準備齊全,已是二月中旬,謝硯行也準備北上,再遲便趕不上北地春播了。
臨行前,他還囑咐江無眠道:「萬千小心。」
翰林院的爭執白熱化,即將分出勝負,百家之中各門學派使出渾身解數用以爭奪修訂句讀的權力。
若非朝中因北部突厥和紅薯秧苗分攤了戰火,牽製住一批人,這場學說之爭必定會擴展到天下各處,官場不得安寧。
接下來勢必還會有風波,謝硯行借封疆大吏的身份躲了,江無眠和白楚寒肯定躲不過去。
白楚寒是武安營苑的院長,同樣要用文科舉夫子教學,這一起爭端影響夫子,夫子影響學生,務必要重視。
日後皆是同袍,不能為此壞了情分,以至同袍廝殺。
江無眠和白楚寒齊聲應是。
京外十裏長亭,暮春的風帶起車旁柳枝,車篷緩緩離開視線,一陣鳥雀齊鳴。
江無眠送走恩師,心下一陣不舍,比別離更難忍受的是重逢後的送別。
此一別,再見又是何時?
白楚寒突然道:「嶺南新任布政使是太子嶽家人,陛下似是有意……」為太子準備班底。
包括之前啟用的大臣皆是年輕之輩,朝中不至於青黃不接。
江無眠打起精神,仔細過了一遍當朝班底與近些年啟用的人才。的確如此,朝堂世家勛貴清理得不說七七八八,也有五成,新貴清流倒是較多。
細究下去,朝堂勢力雖然還是如蜘蛛網似複雜多變,糾纏不清,可隨著打天下的那群人陸陸續續死去,新的勢力尚未牢固,建元帝出手整治一番,竟是能在詭譎莫測的形勢中看出一兩分底細——建元帝老了,需要新的年輕有活力的帝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