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幹係到江山穩固,建元帝不樂意看到任何意外發生。
朝堂上下瞞著種子的事兒,建元帝總算騰出時間處理突厥的事兒,作為戰敗國,突厥雖不像是匈奴一般,但要的東西也是頗多。
有匈奴例子在前,突厥使者團早早商議完,隻要不是動搖國本的條件都能答應。
盡管大周正在消化匈奴的土地,尚騰不出手來與匈奴開戰,可若是對方不計成本,隻要幾船火炮下來,就能打得突厥放棄土地,不得不北上討生活。
突厥不敢賭,北上氣候太過惡劣,無法種糧食,又很難出海捕魚,沒有口糧,人口減少,無法繁衍生息,日後註定亡國。
江無眠沒有再關注這件事,他迴家盯著冬小麥和暖房中的玉米,打算起貓冬的事兒——秋日過的太累,他想躲個懶,等突厥賠償下來去找建元帝撥款。
「兩側是軍中都督府,附近一條街是朝中官員,很少有不長眼的毛賊闖進來。」白楚寒帶人駐守在暖房內外,見江無眠進來,灑下手中握的土,提醒道,「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難免有錯漏。」
所以他帶人守在府上,光明正大從前門進來的。
江無眠掃了一眼,頷首道:「都督考慮周到。」
近來已有人徘徊在附近,冬日裏頂著寒風冷雪的,除了必須要出門赴宴的,誰會趁著這種天出門?
白楚寒帶人抓了一波,冬日路上人少,抓上十個沒有一個冤枉的,有突厥的、小國的、大周的,可謂是「群英薈萃」。
不論是誰,也不論是哪國的,審問結果不出兩個,「走錯門了」「要去找人」,總之沒人承認,人送到了錦衣衛,江無眠都沒多看上一眼。
這些形跡明顯的,都是過河卒子,什麽都摸不出來,隻能看看錦衣衛中能不能查到過往生活痕跡,好拔出一些探子。
此事有白楚寒從旁掠陣,江無眠是高枕無憂,隻要下了早朝就去地裏轉上一轉,再琢磨著如何打理馬政一事。
此事定下一半,剩下一半……恐是要等開春後再去一趟草原,實地考察過草場水源,再看牲畜防疫,另外去考察一番商路,以後這將會是兩道百姓的出路,也是大周獲取西洋消息的一條渠道。
總有一日,大周將會和西洋接觸,總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現在知曉的消息還是太過落後,對方發展到哪一步尚未可知,這稱不上個好消息。
來年開春,冬小麥成熟之際,江無眠上奏,前往草原馬場上實地勘察,學習別部的養馬經驗。與此同時,白楚寒也將兵備學院的事兒託付給其他都督與兵部尚書石遙,自請帶學生前往匈奴舊地今瓊川道領略一番作戰環境,當入學考察。
建元帝斟酌幾日,還是下旨準了兩件事。
轟天雷和地雷是馬匹的大敵,依大周當前的情況,看似沒什麽必要培養戰馬,然真正追擊突厥時還不是靠戰馬?
突厥遠距離進攻,有地雷可以埋伏,有火炮轟天雷可以阻擋沖勢。若是對方主動退走又能如何克敵?
必然是要耐力充足可在冰天雪地裏奔馳的耐寒馬匹!
馬政關乎到建元帝下一個籌謀,過於緊要,不能放鬆。江無眠早日料理出章程來,大周就能早一日備上底牌。
兵部石遙深知馬政其中弊端,帶他去查多年以來的馬匹飼養情況,「飼養牲畜與飼養馬匹都是一個道理,誰也不知今年情形如何,是否能得良馬,還是出產一欄駑馬,亦或著是有所疫病,出欄數目大減。」
大周本身有馬場,但出產算不得多,江無眠迴憶一番兵部文書,「河北、安夏、迴南三個草場最為出名,其中河北馬場盛產矮腳但禦寒之馬,安夏則是耐力上佳,迴南中多是駑馬,多做乘騎……」
自己的坐騎則是白楚寒當年親赴突厥捉來的一對馬匹產下的小馬,跟隨他多年,如今好好在家養老,每日草料給足,還要額外多吃豆菽和糖。
現在騎的是馮年與白楚寒交易時送來的戰馬,是自匈奴王庭繳獲的戰馬。
石遙展開諸多文書,一一排列開,向他點出這幾個草場,「多年下來,養馬應有相關經驗,不說增產,反倒是減產許多,前些年更是說染了疫病,沒能留下幾匹馬。」
說是這麽說,實際上是有人借官中草場牟利,私底下和匈奴突厥交易馬匹,報之以耗損,然因多年下來就靠這麽點馬匹作戰,建元帝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叫人混過去了。
現今大周拿了匈奴土地,草場與馬群全歸大周所有,他們所能做的是趕緊趁機平帳,抹去過去的痕跡,再推脫今年草原雪災,受災嚴重,草場上養不起來,致使多匹馬身上受傷,不好做戰馬,隻能以駑馬價格賣出。
「陛下點我,是想查清多年馬政損失?隨行人員用以重整馬場?」江無眠一點就通,馬上明了建元帝的目的。
反正匈奴滅了,接下來就算買賣馬匹,也隻有突厥一地,所以馬匹去向暫時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盈利,銀子去哪兒了。
朝中正是用錢用人之際,若是馬場的人聰明點自行請罪,抄沒家財用以填充窟窿。若是負隅頑抗,那就要江無眠以雷霆手段處置做範例了。
要知現在各處缺少人手,官職多的是,就差人來上任了,踢了這些中飽私囊蠹蟲,自然有人樂意過來鑽營。
所以別以為仗著有多年養馬經驗,覺得朝廷非自己不可,那不是還有原匈奴別部投降過來的人。
朝堂上下瞞著種子的事兒,建元帝總算騰出時間處理突厥的事兒,作為戰敗國,突厥雖不像是匈奴一般,但要的東西也是頗多。
有匈奴例子在前,突厥使者團早早商議完,隻要不是動搖國本的條件都能答應。
盡管大周正在消化匈奴的土地,尚騰不出手來與匈奴開戰,可若是對方不計成本,隻要幾船火炮下來,就能打得突厥放棄土地,不得不北上討生活。
突厥不敢賭,北上氣候太過惡劣,無法種糧食,又很難出海捕魚,沒有口糧,人口減少,無法繁衍生息,日後註定亡國。
江無眠沒有再關注這件事,他迴家盯著冬小麥和暖房中的玉米,打算起貓冬的事兒——秋日過的太累,他想躲個懶,等突厥賠償下來去找建元帝撥款。
「兩側是軍中都督府,附近一條街是朝中官員,很少有不長眼的毛賊闖進來。」白楚寒帶人駐守在暖房內外,見江無眠進來,灑下手中握的土,提醒道,「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難免有錯漏。」
所以他帶人守在府上,光明正大從前門進來的。
江無眠掃了一眼,頷首道:「都督考慮周到。」
近來已有人徘徊在附近,冬日裏頂著寒風冷雪的,除了必須要出門赴宴的,誰會趁著這種天出門?
白楚寒帶人抓了一波,冬日路上人少,抓上十個沒有一個冤枉的,有突厥的、小國的、大周的,可謂是「群英薈萃」。
不論是誰,也不論是哪國的,審問結果不出兩個,「走錯門了」「要去找人」,總之沒人承認,人送到了錦衣衛,江無眠都沒多看上一眼。
這些形跡明顯的,都是過河卒子,什麽都摸不出來,隻能看看錦衣衛中能不能查到過往生活痕跡,好拔出一些探子。
此事有白楚寒從旁掠陣,江無眠是高枕無憂,隻要下了早朝就去地裏轉上一轉,再琢磨著如何打理馬政一事。
此事定下一半,剩下一半……恐是要等開春後再去一趟草原,實地考察過草場水源,再看牲畜防疫,另外去考察一番商路,以後這將會是兩道百姓的出路,也是大周獲取西洋消息的一條渠道。
總有一日,大周將會和西洋接觸,總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現在知曉的消息還是太過落後,對方發展到哪一步尚未可知,這稱不上個好消息。
來年開春,冬小麥成熟之際,江無眠上奏,前往草原馬場上實地勘察,學習別部的養馬經驗。與此同時,白楚寒也將兵備學院的事兒託付給其他都督與兵部尚書石遙,自請帶學生前往匈奴舊地今瓊川道領略一番作戰環境,當入學考察。
建元帝斟酌幾日,還是下旨準了兩件事。
轟天雷和地雷是馬匹的大敵,依大周當前的情況,看似沒什麽必要培養戰馬,然真正追擊突厥時還不是靠戰馬?
突厥遠距離進攻,有地雷可以埋伏,有火炮轟天雷可以阻擋沖勢。若是對方主動退走又能如何克敵?
必然是要耐力充足可在冰天雪地裏奔馳的耐寒馬匹!
馬政關乎到建元帝下一個籌謀,過於緊要,不能放鬆。江無眠早日料理出章程來,大周就能早一日備上底牌。
兵部石遙深知馬政其中弊端,帶他去查多年以來的馬匹飼養情況,「飼養牲畜與飼養馬匹都是一個道理,誰也不知今年情形如何,是否能得良馬,還是出產一欄駑馬,亦或著是有所疫病,出欄數目大減。」
大周本身有馬場,但出產算不得多,江無眠迴憶一番兵部文書,「河北、安夏、迴南三個草場最為出名,其中河北馬場盛產矮腳但禦寒之馬,安夏則是耐力上佳,迴南中多是駑馬,多做乘騎……」
自己的坐騎則是白楚寒當年親赴突厥捉來的一對馬匹產下的小馬,跟隨他多年,如今好好在家養老,每日草料給足,還要額外多吃豆菽和糖。
現在騎的是馮年與白楚寒交易時送來的戰馬,是自匈奴王庭繳獲的戰馬。
石遙展開諸多文書,一一排列開,向他點出這幾個草場,「多年下來,養馬應有相關經驗,不說增產,反倒是減產許多,前些年更是說染了疫病,沒能留下幾匹馬。」
說是這麽說,實際上是有人借官中草場牟利,私底下和匈奴突厥交易馬匹,報之以耗損,然因多年下來就靠這麽點馬匹作戰,建元帝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叫人混過去了。
現今大周拿了匈奴土地,草場與馬群全歸大周所有,他們所能做的是趕緊趁機平帳,抹去過去的痕跡,再推脫今年草原雪災,受災嚴重,草場上養不起來,致使多匹馬身上受傷,不好做戰馬,隻能以駑馬價格賣出。
「陛下點我,是想查清多年馬政損失?隨行人員用以重整馬場?」江無眠一點就通,馬上明了建元帝的目的。
反正匈奴滅了,接下來就算買賣馬匹,也隻有突厥一地,所以馬匹去向暫時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盈利,銀子去哪兒了。
朝中正是用錢用人之際,若是馬場的人聰明點自行請罪,抄沒家財用以填充窟窿。若是負隅頑抗,那就要江無眠以雷霆手段處置做範例了。
要知現在各處缺少人手,官職多的是,就差人來上任了,踢了這些中飽私囊蠹蟲,自然有人樂意過來鑽營。
所以別以為仗著有多年養馬經驗,覺得朝廷非自己不可,那不是還有原匈奴別部投降過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