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工具出現,繅絲形式出現變化。
林師爺沉默著,思索江無眠話中的重點。
江無眠繼續說道,話中提到作坊,「倘若工具迅速推行,再設立作坊。以抽絲為生的人大批量湧向作坊,整個作坊的生產大幅提高,縣裏將擁有諸多的生絲。」
林師爺快速地瞥了江無眠一眼,他未曾在那張過於蒼白的臉龐上看到欣喜,隻有複雜。
「大人,擁有更多的生絲,難道不是好事嗎?」
林師爺不解。
水田犁、水泥、紅磚、造紙全部擁有作坊,它們誕生時江無眠並沒有如此——如此複雜的情緒。
是好事,同樣也不是好事。
江無眠掐了掐眉心的刻痕,這些並不是很相同。
水田犁不能完全代替曲轅犁,因為價格太高,它對曲轅犁的衝擊並非是一瞬間的。
水泥紅磚亦如此,而造紙,說句實話,它本身產量跟不上,對市場的影響微弱到不記數。
繅車不同,改良的第二版和手搖式繅車的價格相差不大,效率卻近乎是它的兩倍。
也就意味著產量是原有的兩倍,穀賤傷農的原理同樣適用於生絲。
趙成提出的水力織布機設想,更是能加快這種現象的出現。
林師爺後知後覺,「價格等同,生絲翻倍。若是一整個作坊用此等繅車,商隊不需挨家挨戶上門收購生絲,隻需在作坊說一聲即可滿足交易需求。」
作坊裏的人會受到商隊歡迎,會因賣出的生絲獲得工錢。
可等著商戶上門收購生絲的家家戶戶,他們完全失去繅絲織布收入,或者收入大幅縮水。
如此一來,是犧牲部分百姓的生計,讓另外部分百姓生計好起來。
林師爺倒吸一口涼氣,猛然灌了一盞涼茶,從舌尖苦到心尖。
他措辭愈加謹慎,「大人,一開始新做的戶籍中,按農林牧副漁的分類算,縣內有六成百姓副業是繅絲織布。」
江無眠格外鎮靜,他同樣是脫口而出,「的確,六成百姓,繅絲織布為副業,其中有一成百姓以其為主業,三成依附為生,其餘兩成以為副業。」
設立繅絲織布作坊的後果他完全能想像。
作坊建立,產出大量生絲、絲綢,它們以優惠價格占據市場,好似虎入山林,侵吞蠶食,排擠個體,直到吞噬殆盡。
在此期間,以紡織為生的家庭無疑是首個犧牲品。
江無眠提筆給恩師去了一封信,他在猶豫是先推出繅車待日後開作坊還是在推出改良版繅車時直接宣布成立,信中不加任何私人感情,全是並不嚴謹但在別人看來過於詳細的數據。
此等關乎多人身家性命的事,自然要恩師過目才可行動。
謝硯行收到信,撂下處理到一半的公務,神情嚴肅囑咐趙同知找出府上的歷年稅收與桑蠶養殖等相關文書。
趙同知額頭冷汗滑下,歷來稅收貓膩頗多,南康府又有鹽課,其中更是水深無比。
謝知府今日突然提及,是準備拿府衙中的貪汙之人開刀,樹立威信?
又聽謝知府補充道:「其餘縣內並不著急,府衙上的,韶遠縣歷年來的,有關桑課蠶絲一類相關文書,盡然取來。」
趙同知冷汗稍退,「大人稍待片刻,下官去去就迴。」
急匆匆出了側廳,心中暗中哀嚎自己倒黴,怎麽就來了這麽一位想一出是一出的知府!
路上遇見悠閑的董宇,心中不是滋味。
前任知府沒了,師爺跟著進去了,整個府衙裏除了新知府就是他們地位最高。
全是給知府辦事的,怎麽自己這麽倒黴得風雨裏奔波,姓董的無事人一樣慢慢悠悠晃蕩?
他頗不是滋味地上前道:「董兄,謝知府一來就去韶遠縣,現在又因韶遠縣一封信指使得小弟團團轉,你說說這……這像話嗎!」
董通判與趙同知兩人一同在背後討論新知府來歷脾性時,就對此題答案做了萬般猜測,就是沒一個準的。
不過這迴,趙同知抱怨完,董通判臉上浮現出得意而又滿足的微笑,嘴角上揚,裝模作樣地一撇茶沫。
呷了口茶,低聲道:「趙賢弟,這就不知道了吧?」
趙同知「嘶」了一聲,打量董通判好幾下,試探問道:「董兄,莫非你?」打聽出消息來了?
董通判自傲一點頭,「當然。趙賢弟你應是知道的,愚兄癡長你幾歲,來得早些,在韶遠縣做過幾年縣丞,在此站住跟腳,多虧拜了縣裏的義父。」
趙同知的確知道,他雖來得晚,但好在相處多年,清楚董宇當時靠義父關係走通知府路子,蒙知府指點才做了南康府通判。
但現在提這話和新知府去韶遠縣有關係嗎?
不對,稍等,還真有點關係。
趙同知若有所思地猜測道:「董兄意思是,知府與韶遠縣的人有關係,一來就去縣內,是為了找人,拜訪人?
遠的不說,韶遠縣裏來的新知縣、紮根在島上不走的薛將軍,都有可能是新知府要去尋的人。
三人有一明顯共通點,全是北地來的,還是皇帝親自下旨送來的。
如此一來,倒是說得通了。
董通判笑得勝券在握,拍拍趙同知肩膀,「何止,愚兄在縣內有一侄兒,他弟弟的好友正在縣衙當差上值,恰逢遇見謝知府入縣衙。尚在街上,江無眠一出,對知府口稱『恩師』!」
林師爺沉默著,思索江無眠話中的重點。
江無眠繼續說道,話中提到作坊,「倘若工具迅速推行,再設立作坊。以抽絲為生的人大批量湧向作坊,整個作坊的生產大幅提高,縣裏將擁有諸多的生絲。」
林師爺快速地瞥了江無眠一眼,他未曾在那張過於蒼白的臉龐上看到欣喜,隻有複雜。
「大人,擁有更多的生絲,難道不是好事嗎?」
林師爺不解。
水田犁、水泥、紅磚、造紙全部擁有作坊,它們誕生時江無眠並沒有如此——如此複雜的情緒。
是好事,同樣也不是好事。
江無眠掐了掐眉心的刻痕,這些並不是很相同。
水田犁不能完全代替曲轅犁,因為價格太高,它對曲轅犁的衝擊並非是一瞬間的。
水泥紅磚亦如此,而造紙,說句實話,它本身產量跟不上,對市場的影響微弱到不記數。
繅車不同,改良的第二版和手搖式繅車的價格相差不大,效率卻近乎是它的兩倍。
也就意味著產量是原有的兩倍,穀賤傷農的原理同樣適用於生絲。
趙成提出的水力織布機設想,更是能加快這種現象的出現。
林師爺後知後覺,「價格等同,生絲翻倍。若是一整個作坊用此等繅車,商隊不需挨家挨戶上門收購生絲,隻需在作坊說一聲即可滿足交易需求。」
作坊裏的人會受到商隊歡迎,會因賣出的生絲獲得工錢。
可等著商戶上門收購生絲的家家戶戶,他們完全失去繅絲織布收入,或者收入大幅縮水。
如此一來,是犧牲部分百姓的生計,讓另外部分百姓生計好起來。
林師爺倒吸一口涼氣,猛然灌了一盞涼茶,從舌尖苦到心尖。
他措辭愈加謹慎,「大人,一開始新做的戶籍中,按農林牧副漁的分類算,縣內有六成百姓副業是繅絲織布。」
江無眠格外鎮靜,他同樣是脫口而出,「的確,六成百姓,繅絲織布為副業,其中有一成百姓以其為主業,三成依附為生,其餘兩成以為副業。」
設立繅絲織布作坊的後果他完全能想像。
作坊建立,產出大量生絲、絲綢,它們以優惠價格占據市場,好似虎入山林,侵吞蠶食,排擠個體,直到吞噬殆盡。
在此期間,以紡織為生的家庭無疑是首個犧牲品。
江無眠提筆給恩師去了一封信,他在猶豫是先推出繅車待日後開作坊還是在推出改良版繅車時直接宣布成立,信中不加任何私人感情,全是並不嚴謹但在別人看來過於詳細的數據。
此等關乎多人身家性命的事,自然要恩師過目才可行動。
謝硯行收到信,撂下處理到一半的公務,神情嚴肅囑咐趙同知找出府上的歷年稅收與桑蠶養殖等相關文書。
趙同知額頭冷汗滑下,歷來稅收貓膩頗多,南康府又有鹽課,其中更是水深無比。
謝知府今日突然提及,是準備拿府衙中的貪汙之人開刀,樹立威信?
又聽謝知府補充道:「其餘縣內並不著急,府衙上的,韶遠縣歷年來的,有關桑課蠶絲一類相關文書,盡然取來。」
趙同知冷汗稍退,「大人稍待片刻,下官去去就迴。」
急匆匆出了側廳,心中暗中哀嚎自己倒黴,怎麽就來了這麽一位想一出是一出的知府!
路上遇見悠閑的董宇,心中不是滋味。
前任知府沒了,師爺跟著進去了,整個府衙裏除了新知府就是他們地位最高。
全是給知府辦事的,怎麽自己這麽倒黴得風雨裏奔波,姓董的無事人一樣慢慢悠悠晃蕩?
他頗不是滋味地上前道:「董兄,謝知府一來就去韶遠縣,現在又因韶遠縣一封信指使得小弟團團轉,你說說這……這像話嗎!」
董通判與趙同知兩人一同在背後討論新知府來歷脾性時,就對此題答案做了萬般猜測,就是沒一個準的。
不過這迴,趙同知抱怨完,董通判臉上浮現出得意而又滿足的微笑,嘴角上揚,裝模作樣地一撇茶沫。
呷了口茶,低聲道:「趙賢弟,這就不知道了吧?」
趙同知「嘶」了一聲,打量董通判好幾下,試探問道:「董兄,莫非你?」打聽出消息來了?
董通判自傲一點頭,「當然。趙賢弟你應是知道的,愚兄癡長你幾歲,來得早些,在韶遠縣做過幾年縣丞,在此站住跟腳,多虧拜了縣裏的義父。」
趙同知的確知道,他雖來得晚,但好在相處多年,清楚董宇當時靠義父關係走通知府路子,蒙知府指點才做了南康府通判。
但現在提這話和新知府去韶遠縣有關係嗎?
不對,稍等,還真有點關係。
趙同知若有所思地猜測道:「董兄意思是,知府與韶遠縣的人有關係,一來就去縣內,是為了找人,拜訪人?
遠的不說,韶遠縣裏來的新知縣、紮根在島上不走的薛將軍,都有可能是新知府要去尋的人。
三人有一明顯共通點,全是北地來的,還是皇帝親自下旨送來的。
如此一來,倒是說得通了。
董通判笑得勝券在握,拍拍趙同知肩膀,「何止,愚兄在縣內有一侄兒,他弟弟的好友正在縣衙當差上值,恰逢遇見謝知府入縣衙。尚在街上,江無眠一出,對知府口稱『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