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江無眠本人可能不同意。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林師爺念完又道,「民智尚未開,庸庸碌碌,混沌不明。」
話說得不明不白,張榕也習慣林師爺私底下說話的德行。
江無眠不愛咬文嚼字,他習慣以規矩服人,做什麽都有章程,條條框框、規規矩矩,一目了然。
那安置流民時用的工作量化措施、讓蔣秋列出帳目明細的方式、趙成去做糧倉預算時的文書,條款清晰、規矩嚴明,一眼看出極有江無眠的風格。
跟大人做事,好處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用猜來猜去揣摩其意;弊端也瞭然,不能操作文字大做文章,做事尋出錯漏,該罰就罰絕不手軟。
頭號智囊林師爺反其道而行,雖不在江無眠麵前文縐縐,但私底下愛說兩句言意不明的話,要人得猜。
猜對猜錯全憑實力,林師爺絕不負責。
張榕細品,兩句話看似無甚關聯,實則正是映照韶遠縣眼下情況,前者指流民,後者是韶遠縣本地人。
迄今為止,韶遠縣中隱有兩大群體。
一是本地人,世世代代住在縣裏,生老病死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的人。
二是流民,遭逢大難,渾渾噩噩入城,遇見江無眠後便在城外安置下來,無萍無根,似若九秋蓬。
兩者天然有隔閡,但江無眠是韶遠縣知縣,本地百姓在他職責範圍內,而流民正要仰賴江無眠生存,兩者交集……正是江無眠。
張榕豁然開朗,「妙!實在是妙!韶遠縣百姓對大人避之如虎,流民卻視若生身父母。在流民之間散發謠言,流民自會多加擁護,不必大人現身,自有人為之闢謠。」
若說最佳時機,那定然是民心所向、感激最盛時!
他笑著提起茶壺,為林守源倒茶,「尋思來去,還是得少遲兄啊。少遲兄,請!」
孺子可教也。
林守源睜眼,一拂衣袖,受了這杯茶。
於是,等工程隊進入第二旬工作評比競賽時,有關江無眠的謠言在流民之中四起,逐漸發酵。
張榕時刻關注外界風聲,一旦過火,立刻調整策略,放出新謠言,引導輿論。
江無眠布置下任務,放手讓張榕去做,沒再關注。
他正忙著調取韶遠縣縣誌,針對上麵的記載更改「韶遠縣城發展計劃總綱」。
安置流民之事走上正途,當地百姓發展不能落下。
「大人,縣城附近有三個鄉鎮的魚鱗圖冊重新歸檔,這是往年記錄。人力有限,剩有五個鄉鎮尚未規整。」
林師爺將兩份圖冊按上下擺放,攤開裏麵是韶遠縣附近耕種的土地、開挖的魚塘,偶爾有山林丘地,不一而足。
這就是一冊土地登記簿冊,黑字內容解釋地在何處、所屬人為誰、四至多少、畝數幾何、是哪一級,不僅有字,還有繪圖,能看出土地大致模樣。
密密麻麻的土地連起來,如同魚鱗,因此土地登記簿冊又叫魚鱗圖冊。
江無眠放下縣誌,輕不可察嘆了口氣。
他對韶遠縣的預估出現偏差,建設隻能慢慢來。
紙上寫了一堆規章製度和發展經營計劃,甚至擴展到招商引資推動商業經營、擴大市場的地步。
現實中,人還困在土地上,在生存邊緣苦苦掙紮。
意識到這一點,江無眠連夜翻開縣誌,尋找裏麵記載的地勢地貌、氣候條件、各種產出,以求破局之路。
畢竟上任知縣做的魚鱗圖冊錯漏百出,邊界不清、所屬不明,根本不能看。
又有亂黨裹挾走了大部分人,不少土地淪為無主之地,再過段時間徹底變成荒地,情況實在混亂,隻能讓林師爺重做。
直到今日,堪堪完成三個村鎮。
江無眠看著新式魚鱗圖冊,問去過地裏田間的林師爺,「情況如何?」
林師爺搖頭感嘆,「與北地很是不同,讓我大開眼界。」
這裏隻有兩人,林師爺不拘著身份,說話隨意許多。
江無眠不覺意外,他們以前從未來過南陸盡頭,半生在北地繞著京城打轉,與嶺南應相隔有兩千公裏。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何況這兩千公裏?
林師爺道,「我種過麥黍,稻米隻吃過,經驗不足,隻能依北地麥田情況說上一二。
韶遠縣土地多是水田,以稻米為主,田中多養草魚。是以,水源最為重要,但到汛期,水分過多又不利於稻苗生長,需要經驗豐富的農人小心侍弄。
今是四月下旬,再過不久是芒種。趕在京城,天早放晴,人去挑水澆麥。這韶遠縣,連天是雨,恐多水災。」
盡管水稻耐水,可汛期一到,水災爆發,直接整棵苗泡在水裏,再耐水的植物也得泡死。
本就長勢不好,再被洪水一泡一衝,徹底救不了了!
江無眠點頭,縣誌遞給林師爺,「嶺南下半年一向多雨多風,與江南淮南相比,汛期也不相上下。
再過半月,雨仍如此,容易引起水災,入海口海水倒灌,災民激增。」
林師爺心一提,韶遠縣可禁不住折騰了!
光是亂黨造成的流民就有不少,抄家得來的銀子起碼有三分之一填補進去。
要真如江無眠所言,再增加災民,銀子扔進去是小事,隻要人還在,地就能種。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林師爺念完又道,「民智尚未開,庸庸碌碌,混沌不明。」
話說得不明不白,張榕也習慣林師爺私底下說話的德行。
江無眠不愛咬文嚼字,他習慣以規矩服人,做什麽都有章程,條條框框、規規矩矩,一目了然。
那安置流民時用的工作量化措施、讓蔣秋列出帳目明細的方式、趙成去做糧倉預算時的文書,條款清晰、規矩嚴明,一眼看出極有江無眠的風格。
跟大人做事,好處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用猜來猜去揣摩其意;弊端也瞭然,不能操作文字大做文章,做事尋出錯漏,該罰就罰絕不手軟。
頭號智囊林師爺反其道而行,雖不在江無眠麵前文縐縐,但私底下愛說兩句言意不明的話,要人得猜。
猜對猜錯全憑實力,林師爺絕不負責。
張榕細品,兩句話看似無甚關聯,實則正是映照韶遠縣眼下情況,前者指流民,後者是韶遠縣本地人。
迄今為止,韶遠縣中隱有兩大群體。
一是本地人,世世代代住在縣裏,生老病死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的人。
二是流民,遭逢大難,渾渾噩噩入城,遇見江無眠後便在城外安置下來,無萍無根,似若九秋蓬。
兩者天然有隔閡,但江無眠是韶遠縣知縣,本地百姓在他職責範圍內,而流民正要仰賴江無眠生存,兩者交集……正是江無眠。
張榕豁然開朗,「妙!實在是妙!韶遠縣百姓對大人避之如虎,流民卻視若生身父母。在流民之間散發謠言,流民自會多加擁護,不必大人現身,自有人為之闢謠。」
若說最佳時機,那定然是民心所向、感激最盛時!
他笑著提起茶壺,為林守源倒茶,「尋思來去,還是得少遲兄啊。少遲兄,請!」
孺子可教也。
林守源睜眼,一拂衣袖,受了這杯茶。
於是,等工程隊進入第二旬工作評比競賽時,有關江無眠的謠言在流民之中四起,逐漸發酵。
張榕時刻關注外界風聲,一旦過火,立刻調整策略,放出新謠言,引導輿論。
江無眠布置下任務,放手讓張榕去做,沒再關注。
他正忙著調取韶遠縣縣誌,針對上麵的記載更改「韶遠縣城發展計劃總綱」。
安置流民之事走上正途,當地百姓發展不能落下。
「大人,縣城附近有三個鄉鎮的魚鱗圖冊重新歸檔,這是往年記錄。人力有限,剩有五個鄉鎮尚未規整。」
林師爺將兩份圖冊按上下擺放,攤開裏麵是韶遠縣附近耕種的土地、開挖的魚塘,偶爾有山林丘地,不一而足。
這就是一冊土地登記簿冊,黑字內容解釋地在何處、所屬人為誰、四至多少、畝數幾何、是哪一級,不僅有字,還有繪圖,能看出土地大致模樣。
密密麻麻的土地連起來,如同魚鱗,因此土地登記簿冊又叫魚鱗圖冊。
江無眠放下縣誌,輕不可察嘆了口氣。
他對韶遠縣的預估出現偏差,建設隻能慢慢來。
紙上寫了一堆規章製度和發展經營計劃,甚至擴展到招商引資推動商業經營、擴大市場的地步。
現實中,人還困在土地上,在生存邊緣苦苦掙紮。
意識到這一點,江無眠連夜翻開縣誌,尋找裏麵記載的地勢地貌、氣候條件、各種產出,以求破局之路。
畢竟上任知縣做的魚鱗圖冊錯漏百出,邊界不清、所屬不明,根本不能看。
又有亂黨裹挾走了大部分人,不少土地淪為無主之地,再過段時間徹底變成荒地,情況實在混亂,隻能讓林師爺重做。
直到今日,堪堪完成三個村鎮。
江無眠看著新式魚鱗圖冊,問去過地裏田間的林師爺,「情況如何?」
林師爺搖頭感嘆,「與北地很是不同,讓我大開眼界。」
這裏隻有兩人,林師爺不拘著身份,說話隨意許多。
江無眠不覺意外,他們以前從未來過南陸盡頭,半生在北地繞著京城打轉,與嶺南應相隔有兩千公裏。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何況這兩千公裏?
林師爺道,「我種過麥黍,稻米隻吃過,經驗不足,隻能依北地麥田情況說上一二。
韶遠縣土地多是水田,以稻米為主,田中多養草魚。是以,水源最為重要,但到汛期,水分過多又不利於稻苗生長,需要經驗豐富的農人小心侍弄。
今是四月下旬,再過不久是芒種。趕在京城,天早放晴,人去挑水澆麥。這韶遠縣,連天是雨,恐多水災。」
盡管水稻耐水,可汛期一到,水災爆發,直接整棵苗泡在水裏,再耐水的植物也得泡死。
本就長勢不好,再被洪水一泡一衝,徹底救不了了!
江無眠點頭,縣誌遞給林師爺,「嶺南下半年一向多雨多風,與江南淮南相比,汛期也不相上下。
再過半月,雨仍如此,容易引起水災,入海口海水倒灌,災民激增。」
林師爺心一提,韶遠縣可禁不住折騰了!
光是亂黨造成的流民就有不少,抄家得來的銀子起碼有三分之一填補進去。
要真如江無眠所言,再增加災民,銀子扔進去是小事,隻要人還在,地就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