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看著嶽飛,對嶽飛忠君愛國充滿敬佩,但他也無奈地搖搖頭:“嶽將軍,你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朝中的局勢難以改變啊。”
嶽飛悲憤地說:“王大人,中原百姓在金人鐵蹄下苦苦掙紮,如今我們有此良機,為何陛下卻猶豫不決?難道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河山,一直淪陷敵國嗎?”
王庶歎了口氣,說道:“嶽將軍,如今朝中議和占據上風,陛下擔心戰事一起,唯恐危及皇位,這才派我前來巡視。”
“如果今年不再采取軍事行動,他將考慮納節辭官迴家。”嶽飛迴應道。嶽飛猛地抬起頭,目光堅定說道:“王大人,吾等武將本就應為國戍邊,為民殺敵。陛下此舉實非明智之舉,金兵殘暴,所到之處生靈塗炭,若是一味求和,隻會助長其氣焰。”
王庶麵露難色,說道:“嶽將軍,陛下心意已決,你若強行進兵,恐遭大禍。”嶽飛握緊拳頭,朗聲說道:“吾願冒死直諫陛下,哪怕丟官棄爵,隻求陛下能重啟戰事。”
王庶沉思片刻後說:“嶽將軍勇氣可嘉,隻是那秦檜雖暫時革職,但黨羽仍在朝中活動,主和勢力盤根錯節。你這般行事,怕是正中他們下懷,定會尋得把柄。”
嶽飛長身而起,大義凜然說道:“吾行得正坐得端,隻要無愧於心,無愧於大宋百姓即可,我修書一封呈給陛下,表明心跡。”
王庶望著嶽飛決絕的背影,暗自感到歎息。他知道嶽飛做出決定便不會更改,王庶離開軍營後,急匆匆趕往臨安城。
此時,臨安城看似繁榮卻透著腐朽氣息的景象。秦檜在相府中,秘密召見幾名金國使者。在密室中,秦檜與使者頭目烏陵思謀商談國事。秦檜對金使烏陵思謀說:“還請貴國高抬貴手,隻要能保我南宋安穩,什麽條件都好商量。”金國使者看著秦檜:“哼,那就要看你們這邊的誠意。”
“那是當然,我明白。”秦檜笑著說。
第二天,皇帝趙構在大殿接見金使烏陵思謀後,認為和談有失國體,連大臣李綱和趙鼎等人表示反對。隨後,趙構將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位大將召至臨安商議大事。
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趙構高坐在龍椅上,麵色看似平靜,卻難掩眼中的擔憂。
“陛下聖明,和議之舉實乃明智之選,可以保我朝百年安寧。”張俊趨勢附和說道。
嶽飛聽聞,向前邁上一步行禮後,聲音洪亮而堅定地說道:“陛下,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嶽飛的目光直視趙構,眼神中充滿忠誠,他身著銀色戰甲,宛如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峰。
韓世忠也緊接著拱手道:“陛下,臣亦以為與金使和談不妥。”他的臉龐帶著久經沙場的滄桑,眼神中透著軍人的威嚴。隨後,韓世忠更是接連上書十餘次,每一次的奏章都言辭懇切,堅持反對和談。
然而,麵對韓世忠和嶽飛的反對,趙構卻仿佛充耳不聞,他的表情異常冷淡。
丁巳朔這日,尚書兵部侍郎王庶被試任為兵部尚書。王庶從荊南趕來入朝應對,他的身影出現在朝堂上。他身著朝服,神色莊重而嚴肅,眼神中透著一股堅定與急切。
王庶站在朝堂中央,說道:“今十年而恢複之功未立,臣請言其失,蓋在偏聽,在欲速,在輕爵賞,是非邪正混淆。”他的聲音在殿堂裏迴蕩,周圍大臣有的麵露沉思之色,有的卻隱隱有不悅之感。
他接著說道:“誠能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其誰不服!苟委其權於大臣而非其人,則未有不身受其欺而國罹其禍者。”這時,朝堂上開始有了一些細微的騷動。那坐在高位的君主,原本平靜的臉上也有一絲動容,他身子微微前傾,似乎被王庶的話吸引住。
王庶想起往昔諸多事例,他的情緒越發激昂,說道:“昔日漢光武帝以武力能奪取天下,是因為他不到萬分緊急時不會掠奪百姓,不懂軍事的人不令其帶兵打仗。
又過了些日子,王庶再次得到麵見君主的機會。他這次不隻是言語陳述,更是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秦蜀之地的利害關係。隻見他雙手在空中比劃出山川的走勢,眼睛裏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說道:“陛下,那秦地地勢險要,若能夠善加利用,可以成為我朝抵禦外敵的堅固堡壘。而蜀地物產豐饒,是我朝根基之一,如能合理調配兩地資源,進可攻,退可守啊。”
宋高宗專注地看著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宏偉的戰略藍圖在麵前展開。他的臉上漸漸露出欣喜之色,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龍椅的扶手,大聲說道:“愛卿所說,甚合朕意。”
周圍的大臣們聽到皇帝這話,看著王庶的眼神變得複雜起來,令不少官員嫉妒。而王庶依然麵容沉靜,隻是眼神中隱隱有一絲欣慰。宋高宗說道:“愛卿如此洞悉國情和軍政大事,朕即刻遷你為尚書。望愛卿繼續為朕出謀劃策,為我朝的興盛殫精竭慮。”
王庶跪地謝恩,聲音沉穩而堅定:“陛下聖明,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隨著王庶這次升遷,朝堂的格局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那些原本輕視王庶的大臣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突然崛起的同僚,而王庶深知自己肩上擔子更重,未來的路充滿著未知的挑戰。為了國家的興盛,他願意披荊斬棘,不畏任何艱難險阻。
三月初七日,趙構拜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再次出麵執行對金媾和路線。同時,宋高宗剛從建康遷迴臨安,將杭州城改為臨安府,從此正式成為南宋都城。
五月臨安城街市繁華,車水馬龍,王倫與金國使者烏陵思謀乘坐馬車,看向這座繁華似錦的都城。
使者烏陵思謀說道:“王大人,沒有想到今日是你與我同行,來到繁華的都城。”
王倫迴答道:“我乃大宋使者,希望與來使共商和議事宜,還望貴使方便。”
金使烏陵思謀說道:“一切好說。”
隨後,他們進入臨安府皇宮大殿,在南宋朝野掀起驚濤駭浪。
在那雕梁畫棟的宮殿中,王倫一臉得意地領著金使烏陵思謀前來覲見趙構。金使趾高氣昂,他身上那獨特服飾和傲慢的神情,讓在場的許多大臣都不禁皺起眉頭。
王倫向趙構行禮後,說道:“陛下,此次金使前來,帶來議和的誠意與條件。”
趙構的臉上閃過一絲不悅,說道:“請呈上來。”侍從接過金使遞上的議和條款,趙構仔細地看著,周圍的大臣們心情異常緊張。
這時,一位大臣忍不住站出來,大聲說道:“陛下,金虜狼子野心,往昔背信棄義之事數不勝數,此等議和萬萬不可啊。”
緊接著,許多大臣紛紛附和,說道:“陛下,我朝百姓皆盼收複失地,怎麽能輕易與金人和議!陛下,此舉必失民心,且將我大宋置於危險境地啊。”
接著,整個宮殿裏如同炸開鍋一般,大臣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可是,趙構緩緩放下手中的議和條款,說道:“朕意已決,此次議和勢在必行。”趙構的聲音雖然並不高亢,卻透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當嶽飛得知這個消息後,急匆匆地趕來宮殿。他不顧守衛的阻攔,私自闖進殿內,悲憤地說道:“陛下,金人不可信啊。如若陛下議和,我大宋兒郎們浴血奮戰,難道就是為了屈膝求和嗎?”嶽飛激動的說道。
隨後,韓世忠也趕到大殿,他怒視著王倫,對趙構說道:“陛下,此賊引金使前來,必是賣國求榮。陛下若一意孤行,我大宋百年基業將毀於一旦啊。”
趙構看著他們,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很快又被堅定取代,他說:“朕深知諸位愛卿的忠心,朕也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議和可保一時安寧。”
嶽飛反駁說道:“陛下,此乃飲鴆止渴之舉,倘若金人恢複元氣,必然會再次南侵。”
趙構卻扭過頭去,他對著大臣們揮了揮手說道:“不必再議,朕已經決定了。”
宮殿中的大臣們見此情形,有的搖頭歎息,有的默默流淚。金使烏陵思謀則在一旁露出得意的笑容,認為宋朝也不過如此。
王倫趁機說道:“陛下聖明,此議和之舉必能使兩國交好,兩國共享太平。”
宋高宗趙構默默地點頭,他全然不顧朝野上下一致反對,仍然與秦檜等為首主和派支持議和。幾日後,趙構依舊置之不理,他緩緩說道:“此事朕意已決,不必再議。”他的聲音如同冰冷的石塊,砸進了嶽飛和韓世忠的心湖,泛起無盡的失望的漣漪。
十月臨安城,秋風蕭瑟,落葉紛飛,宛如這座城市即將麵臨屈辱的曆史。
在那高大威嚴的朝堂上,宋高宗趙構下旨將參知政事劉大中罷免。劉大中站在朝堂上,眼神中帶著難以置信,自己為朝政盡心盡力,卻落得如此下場。他看著趙構,隻是默默轉身離去朝堂,背影充滿落寞與無奈。
接著,趙鼎的相位也被罷免。這位曾經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宰相,此刻也是充滿悲憤與不甘。趙鼎上前苦苦勸諫:“陛下,萬不可如此啊。那秦檜居心叵測,將議和大權交於他,必是禍國殃民之舉啊。”
趙構揮了揮手,淡淡地說道:“朕意已決,趙愛卿不必多言。”趙鼎絕望地歎道:“陛下此舉,恐將大宋置於萬劫不複之地。”說完,他隻能黯然離開朝堂。
隨後,議和大權全部被交到秦檜手中。秦檜站在朝堂上,嘴角微微上揚,那是一種得意與陰狠交織的笑容。從此,秦檜開始長期獨攬相權的局麵。
同月王倫與金使烏陵思謀準備要返迴燕京。他們的馬車在臨安城大道上緩緩前行,百姓們站在街邊,看著他們的馬車,眼神裏充滿憤怒與鄙夷。
不久,金熙宗遣簽書宣徽院事蕭哲為江南招諭使,攜帶金主詔書,偕同王倫再次南來議和。那蕭哲一副趾高氣昂的模樣,他手中的詔書如同一張催命符,不稱“宋”而稱“江南”,還用“招諭”一詞。當消息傳入朝堂,整個朝堂上一片嘩然。
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陛下,此乃是奇恥大辱啊。這是要陛下代替劉豫,成為金人的兒皇帝啊。”趙構坐在龍椅上,他的臉色變得青白,他的內心也是五味雜陳。
宋高宗趙構無奈的說道:“此乃權宜之計,朕自有打算。”
當嶽飛聽聞此事後,立刻趕來朝堂。他氣衝衝地闖入,大聲奏道:“陛下,金人欺人太甚。我大宋尊嚴,怎能如此被踐踏?陛下若接受此等條件,將士的鮮血豈不是白流?”
其後,韓世忠隨即趕來,他怒吼道:“陛下,臣願再上戰場,與金人拚死一戰,也絕對不受此等羞辱。”
然而,宰相秦檜卻站出來,陰陽怪氣地說:“嶽將軍、韓將軍,莫要衝動。陛下此舉是為了保全大宋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嶽飛憤怒地瞪著秦檜:“你這奸賊,休要在此妖言惑眾,分明是賣國求榮之舉。”
秦檜裝作沒有聽到嶽飛說的話,對皇帝趙構說道:“陛下,臣以為當以和為貴,不可因一時意氣而壞國家大事。”
宋高宗趙構陷入沉默,他內心在激烈地掙紮著。一方麵是臣民們的反對與國家尊嚴的考量,另一方麵卻是他內心深處對戰爭的恐懼和對所謂和平渴望。可是,他最終還是選擇那條屈辱的道路。
“朕同意與金人繼續議和。”趙構的聲音低沉卻堅定。韓世忠則緊咬牙關,看到趙構那不容置疑的表情,最終還是把話咽了迴去。
當嶽飛和韓世忠走出宮殿的時候,陽光刺眼卻帶不來絲毫溫暖。嶽飛看著天空,喃喃自語道:“難道大宋山河就要斷送嗎?”
韓世忠歎了口氣,拍了拍嶽飛的肩膀,說道:“嶽元帥,我們已經盡忠言,隻是陛下不聽勸,繼續說下去,毫無意義。”
此時,兩人心中都充滿無奈和苦澀。
嶽飛迴到大營中,望著北方的天空,心中滿是壯誌難酬的悲憤。他身邊的士兵們雖然還在努力操練,但也能感受到將軍心中的憂愁。一位叫李虎的士兵走到嶽飛麵前,關切地問道:“將軍,我們何時才能北伐?兄弟們都等不及要把金賊趕出中原。”
嶽飛拍著他的肩膀,說道:“吾等雖然有心收複中原故土,但還需要陛下旨意。”
“北伐竟然那麽難。”李虎說道。
嶽飛悲憤地說:“王大人,中原百姓在金人鐵蹄下苦苦掙紮,如今我們有此良機,為何陛下卻猶豫不決?難道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河山,一直淪陷敵國嗎?”
王庶歎了口氣,說道:“嶽將軍,如今朝中議和占據上風,陛下擔心戰事一起,唯恐危及皇位,這才派我前來巡視。”
“如果今年不再采取軍事行動,他將考慮納節辭官迴家。”嶽飛迴應道。嶽飛猛地抬起頭,目光堅定說道:“王大人,吾等武將本就應為國戍邊,為民殺敵。陛下此舉實非明智之舉,金兵殘暴,所到之處生靈塗炭,若是一味求和,隻會助長其氣焰。”
王庶麵露難色,說道:“嶽將軍,陛下心意已決,你若強行進兵,恐遭大禍。”嶽飛握緊拳頭,朗聲說道:“吾願冒死直諫陛下,哪怕丟官棄爵,隻求陛下能重啟戰事。”
王庶沉思片刻後說:“嶽將軍勇氣可嘉,隻是那秦檜雖暫時革職,但黨羽仍在朝中活動,主和勢力盤根錯節。你這般行事,怕是正中他們下懷,定會尋得把柄。”
嶽飛長身而起,大義凜然說道:“吾行得正坐得端,隻要無愧於心,無愧於大宋百姓即可,我修書一封呈給陛下,表明心跡。”
王庶望著嶽飛決絕的背影,暗自感到歎息。他知道嶽飛做出決定便不會更改,王庶離開軍營後,急匆匆趕往臨安城。
此時,臨安城看似繁榮卻透著腐朽氣息的景象。秦檜在相府中,秘密召見幾名金國使者。在密室中,秦檜與使者頭目烏陵思謀商談國事。秦檜對金使烏陵思謀說:“還請貴國高抬貴手,隻要能保我南宋安穩,什麽條件都好商量。”金國使者看著秦檜:“哼,那就要看你們這邊的誠意。”
“那是當然,我明白。”秦檜笑著說。
第二天,皇帝趙構在大殿接見金使烏陵思謀後,認為和談有失國體,連大臣李綱和趙鼎等人表示反對。隨後,趙構將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位大將召至臨安商議大事。
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趙構高坐在龍椅上,麵色看似平靜,卻難掩眼中的擔憂。
“陛下聖明,和議之舉實乃明智之選,可以保我朝百年安寧。”張俊趨勢附和說道。
嶽飛聽聞,向前邁上一步行禮後,聲音洪亮而堅定地說道:“陛下,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嶽飛的目光直視趙構,眼神中充滿忠誠,他身著銀色戰甲,宛如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峰。
韓世忠也緊接著拱手道:“陛下,臣亦以為與金使和談不妥。”他的臉龐帶著久經沙場的滄桑,眼神中透著軍人的威嚴。隨後,韓世忠更是接連上書十餘次,每一次的奏章都言辭懇切,堅持反對和談。
然而,麵對韓世忠和嶽飛的反對,趙構卻仿佛充耳不聞,他的表情異常冷淡。
丁巳朔這日,尚書兵部侍郎王庶被試任為兵部尚書。王庶從荊南趕來入朝應對,他的身影出現在朝堂上。他身著朝服,神色莊重而嚴肅,眼神中透著一股堅定與急切。
王庶站在朝堂中央,說道:“今十年而恢複之功未立,臣請言其失,蓋在偏聽,在欲速,在輕爵賞,是非邪正混淆。”他的聲音在殿堂裏迴蕩,周圍大臣有的麵露沉思之色,有的卻隱隱有不悅之感。
他接著說道:“誠能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其誰不服!苟委其權於大臣而非其人,則未有不身受其欺而國罹其禍者。”這時,朝堂上開始有了一些細微的騷動。那坐在高位的君主,原本平靜的臉上也有一絲動容,他身子微微前傾,似乎被王庶的話吸引住。
王庶想起往昔諸多事例,他的情緒越發激昂,說道:“昔日漢光武帝以武力能奪取天下,是因為他不到萬分緊急時不會掠奪百姓,不懂軍事的人不令其帶兵打仗。
又過了些日子,王庶再次得到麵見君主的機會。他這次不隻是言語陳述,更是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秦蜀之地的利害關係。隻見他雙手在空中比劃出山川的走勢,眼睛裏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說道:“陛下,那秦地地勢險要,若能夠善加利用,可以成為我朝抵禦外敵的堅固堡壘。而蜀地物產豐饒,是我朝根基之一,如能合理調配兩地資源,進可攻,退可守啊。”
宋高宗專注地看著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宏偉的戰略藍圖在麵前展開。他的臉上漸漸露出欣喜之色,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龍椅的扶手,大聲說道:“愛卿所說,甚合朕意。”
周圍的大臣們聽到皇帝這話,看著王庶的眼神變得複雜起來,令不少官員嫉妒。而王庶依然麵容沉靜,隻是眼神中隱隱有一絲欣慰。宋高宗說道:“愛卿如此洞悉國情和軍政大事,朕即刻遷你為尚書。望愛卿繼續為朕出謀劃策,為我朝的興盛殫精竭慮。”
王庶跪地謝恩,聲音沉穩而堅定:“陛下聖明,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隨著王庶這次升遷,朝堂的格局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那些原本輕視王庶的大臣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突然崛起的同僚,而王庶深知自己肩上擔子更重,未來的路充滿著未知的挑戰。為了國家的興盛,他願意披荊斬棘,不畏任何艱難險阻。
三月初七日,趙構拜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再次出麵執行對金媾和路線。同時,宋高宗剛從建康遷迴臨安,將杭州城改為臨安府,從此正式成為南宋都城。
五月臨安城街市繁華,車水馬龍,王倫與金國使者烏陵思謀乘坐馬車,看向這座繁華似錦的都城。
使者烏陵思謀說道:“王大人,沒有想到今日是你與我同行,來到繁華的都城。”
王倫迴答道:“我乃大宋使者,希望與來使共商和議事宜,還望貴使方便。”
金使烏陵思謀說道:“一切好說。”
隨後,他們進入臨安府皇宮大殿,在南宋朝野掀起驚濤駭浪。
在那雕梁畫棟的宮殿中,王倫一臉得意地領著金使烏陵思謀前來覲見趙構。金使趾高氣昂,他身上那獨特服飾和傲慢的神情,讓在場的許多大臣都不禁皺起眉頭。
王倫向趙構行禮後,說道:“陛下,此次金使前來,帶來議和的誠意與條件。”
趙構的臉上閃過一絲不悅,說道:“請呈上來。”侍從接過金使遞上的議和條款,趙構仔細地看著,周圍的大臣們心情異常緊張。
這時,一位大臣忍不住站出來,大聲說道:“陛下,金虜狼子野心,往昔背信棄義之事數不勝數,此等議和萬萬不可啊。”
緊接著,許多大臣紛紛附和,說道:“陛下,我朝百姓皆盼收複失地,怎麽能輕易與金人和議!陛下,此舉必失民心,且將我大宋置於危險境地啊。”
接著,整個宮殿裏如同炸開鍋一般,大臣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可是,趙構緩緩放下手中的議和條款,說道:“朕意已決,此次議和勢在必行。”趙構的聲音雖然並不高亢,卻透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當嶽飛得知這個消息後,急匆匆地趕來宮殿。他不顧守衛的阻攔,私自闖進殿內,悲憤地說道:“陛下,金人不可信啊。如若陛下議和,我大宋兒郎們浴血奮戰,難道就是為了屈膝求和嗎?”嶽飛激動的說道。
隨後,韓世忠也趕到大殿,他怒視著王倫,對趙構說道:“陛下,此賊引金使前來,必是賣國求榮。陛下若一意孤行,我大宋百年基業將毀於一旦啊。”
趙構看著他們,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很快又被堅定取代,他說:“朕深知諸位愛卿的忠心,朕也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議和可保一時安寧。”
嶽飛反駁說道:“陛下,此乃飲鴆止渴之舉,倘若金人恢複元氣,必然會再次南侵。”
趙構卻扭過頭去,他對著大臣們揮了揮手說道:“不必再議,朕已經決定了。”
宮殿中的大臣們見此情形,有的搖頭歎息,有的默默流淚。金使烏陵思謀則在一旁露出得意的笑容,認為宋朝也不過如此。
王倫趁機說道:“陛下聖明,此議和之舉必能使兩國交好,兩國共享太平。”
宋高宗趙構默默地點頭,他全然不顧朝野上下一致反對,仍然與秦檜等為首主和派支持議和。幾日後,趙構依舊置之不理,他緩緩說道:“此事朕意已決,不必再議。”他的聲音如同冰冷的石塊,砸進了嶽飛和韓世忠的心湖,泛起無盡的失望的漣漪。
十月臨安城,秋風蕭瑟,落葉紛飛,宛如這座城市即將麵臨屈辱的曆史。
在那高大威嚴的朝堂上,宋高宗趙構下旨將參知政事劉大中罷免。劉大中站在朝堂上,眼神中帶著難以置信,自己為朝政盡心盡力,卻落得如此下場。他看著趙構,隻是默默轉身離去朝堂,背影充滿落寞與無奈。
接著,趙鼎的相位也被罷免。這位曾經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宰相,此刻也是充滿悲憤與不甘。趙鼎上前苦苦勸諫:“陛下,萬不可如此啊。那秦檜居心叵測,將議和大權交於他,必是禍國殃民之舉啊。”
趙構揮了揮手,淡淡地說道:“朕意已決,趙愛卿不必多言。”趙鼎絕望地歎道:“陛下此舉,恐將大宋置於萬劫不複之地。”說完,他隻能黯然離開朝堂。
隨後,議和大權全部被交到秦檜手中。秦檜站在朝堂上,嘴角微微上揚,那是一種得意與陰狠交織的笑容。從此,秦檜開始長期獨攬相權的局麵。
同月王倫與金使烏陵思謀準備要返迴燕京。他們的馬車在臨安城大道上緩緩前行,百姓們站在街邊,看著他們的馬車,眼神裏充滿憤怒與鄙夷。
不久,金熙宗遣簽書宣徽院事蕭哲為江南招諭使,攜帶金主詔書,偕同王倫再次南來議和。那蕭哲一副趾高氣昂的模樣,他手中的詔書如同一張催命符,不稱“宋”而稱“江南”,還用“招諭”一詞。當消息傳入朝堂,整個朝堂上一片嘩然。
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陛下,此乃是奇恥大辱啊。這是要陛下代替劉豫,成為金人的兒皇帝啊。”趙構坐在龍椅上,他的臉色變得青白,他的內心也是五味雜陳。
宋高宗趙構無奈的說道:“此乃權宜之計,朕自有打算。”
當嶽飛聽聞此事後,立刻趕來朝堂。他氣衝衝地闖入,大聲奏道:“陛下,金人欺人太甚。我大宋尊嚴,怎能如此被踐踏?陛下若接受此等條件,將士的鮮血豈不是白流?”
其後,韓世忠隨即趕來,他怒吼道:“陛下,臣願再上戰場,與金人拚死一戰,也絕對不受此等羞辱。”
然而,宰相秦檜卻站出來,陰陽怪氣地說:“嶽將軍、韓將軍,莫要衝動。陛下此舉是為了保全大宋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嶽飛憤怒地瞪著秦檜:“你這奸賊,休要在此妖言惑眾,分明是賣國求榮之舉。”
秦檜裝作沒有聽到嶽飛說的話,對皇帝趙構說道:“陛下,臣以為當以和為貴,不可因一時意氣而壞國家大事。”
宋高宗趙構陷入沉默,他內心在激烈地掙紮著。一方麵是臣民們的反對與國家尊嚴的考量,另一方麵卻是他內心深處對戰爭的恐懼和對所謂和平渴望。可是,他最終還是選擇那條屈辱的道路。
“朕同意與金人繼續議和。”趙構的聲音低沉卻堅定。韓世忠則緊咬牙關,看到趙構那不容置疑的表情,最終還是把話咽了迴去。
當嶽飛和韓世忠走出宮殿的時候,陽光刺眼卻帶不來絲毫溫暖。嶽飛看著天空,喃喃自語道:“難道大宋山河就要斷送嗎?”
韓世忠歎了口氣,拍了拍嶽飛的肩膀,說道:“嶽元帥,我們已經盡忠言,隻是陛下不聽勸,繼續說下去,毫無意義。”
此時,兩人心中都充滿無奈和苦澀。
嶽飛迴到大營中,望著北方的天空,心中滿是壯誌難酬的悲憤。他身邊的士兵們雖然還在努力操練,但也能感受到將軍心中的憂愁。一位叫李虎的士兵走到嶽飛麵前,關切地問道:“將軍,我們何時才能北伐?兄弟們都等不及要把金賊趕出中原。”
嶽飛拍著他的肩膀,說道:“吾等雖然有心收複中原故土,但還需要陛下旨意。”
“北伐竟然那麽難。”李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