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統統我啊,專克你來的[快穿] 作者:蕭半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說的,是在宴席上看了半天熱鬧,此時見真相幾乎大白,才上前來的新任永宣侯,齊子博。
主帥瞪大了眼睛,此人他知道,是三年前最年輕的狀元郎。兩年前受命前往江南賑災,拉了一大批貪官汙吏下馬的神童齊子博!年前老永宣侯患疾去世,他便承爵,如今既是朝中備受矚目的新一代實幹派,也是金尊玉貴的年輕侯爺,聽說,還是當今皇後的親外甥,能耐、來頭都大得很!
而這樣的人,竟是他忘年交小兄弟的親大哥?
「好小子,你竟還是位王侯公子!」他氣得抬手就想給他一拳,這死小子,虧他還覺著這次都是靠他出謀劃策,才有這場大功,見他能耐不小,著急給亡母掙誥命,他就想著在官家麵前多為其美言幾句,沒成想,這小子還深藏不露啊?
有這樣的家世,若趁早說了,就能撈個安全又高的職位,打贏了仗,坐等升官發財不好麽?
「老曾。」李清越一眼就看出了這名主帥的心思,輕輕出聲,叫住了他。「年輕人嘛,不想靠祖輩餘蔭是好事。隻要有真本事,你且留在身邊用著便是,管他出身市井還是世家?朕當年剛入營時,不也是你教的規矩麽。」
曾主帥不知想到了什麽往事,直接翻了白眼,嘟囔:「老子也不知道你們這群世家公子到底是個什麽想法,奶奶的,平時戲文裏總說京都大街小巷遍地紈絝,怎麽老子遇上的都是你們這群比老子還不怕死的呢。」
這嘟囔的音量著實不小,眾人都聽了個清清楚楚,不免失笑。
「還有我還有我。」李灼陽又忍不住高舉著手,毛遂自薦:「曾將軍,你手下還缺兵嗎,帶上我吧!」
「灼陽。」文思雅終於忍不住開口:「你忘記答應我的事了?」
不知想到了什麽,李灼陽無比失落地垂下手臂。
文思雅就當自己沒看見,次子李舒陽已然從軍,接過了他父親的衣缽,如今還在北境駐守著。小兒子李灼陽自小便嚷著要跟他的二哥哥們一樣穿上戎裝,保家衛國。
是的,二哥哥們,他有兩位二哥哥,一個是親生二哥李舒陽,另一個便是永宣侯府的齊子譽,這兩人都是他最愛的二哥哥,他離了哪個都不樂意。
她之所以阻攔,並非慈母心腸,不捨得他吃苦受累。早先說過,她吃夠了過度溺愛子女,以至於他們不能出息的罪,今生養育了這四個孩子,對每一個,她都任其獨立自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
如今不許李灼陽去,隻因心中清楚,他根本不是這塊料。
他不比次子李舒陽和齊子譽,有天生的好力氣,天性尚武,到了戰場上,能殺伐果斷,一往無前。
李灼陽不論是長相,還是品性,都與子濯如出一轍。他生了一顆柔軟的心,即使這麽多年,她總有意無意地讓他獨自麵對了許多冷酷的事,隻是那些,說到底都是太平日子裏,一些磨鍊心性和意誌的小事,怎能與真正血腥又殘酷的戰場相提並論?
她和李清越已商量好,等他滿十八歲,若他初心不改,就讓他去試試,可在那之前,不可能。
他們和李灼陽也曾開誠布公談過此事,後者也答應過,十八歲之前,不會擅自離家的承諾。
故而此時此刻,她忍不住出聲提醒,怕的就是他小孩心性,在此等場合下,貿然提要求,到時候李清越不論答應與否,都是壞事。倒不如她在那之前就將話題改了。
也幸好子博伶俐過人,她這邊說完,他已心領神會,將話題隨意地轉向另一處,氣氛又熱鬧了起來。
她嘴角輕揚,取了酒盞,命宮人為其斟滿,正要端起飲盡時,座前一尺外站了一人。
文思雅抬眼,隻見齊子譽手執酒盞,恭敬道:「一別經年,皇後娘娘別來無恙。」
她先是愣了一愣,隨後又揚起端莊的笑容:「你也別來無恙。」
言罷,便作勢敬酒。
齊子譽卻垂了眸,繼續說道:「臣這些年在外行走,時常會想起兒時與娘娘相處的點點滴滴,心中便覺溫暖。娘娘,臣在此,衷心祝您與官家,夫妻和睦,白頭偕老;祝您與諸位皇子公主,闔家歡樂,吉祥如意;祝您,福壽安康,事事順心。」
話落,他仰頭,將杯中清酒一飲而盡。
文思雅覺得他這一大串的祝詞有些奇怪,但在此場合,又容不得她多想,便噙著笑,陪他喝完一盞。
「臣告退。」齊子譽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躬身離去。
文思雅感到一絲古怪,心中不自覺地輕顫,有種預感:這將會是她和齊子譽此生,最後一次見麵。
事實也的確如此。
李清越於四十歲時登基為帝,改元天保,執掌天下三十年之久。
他在位前十年,重用武將,大興兵戈,使四方強敵偃旗息鼓,自願來朝;待四境太平,便廣開言路,招賢納士,其中,又以齊子博與聶紹祺最是出色,二人才華橫溢,聰明絕頂,憑實力,被立為左右丞相。
齊子博不必多說,出身侯府的神童,受封時甚至剛過而立之年。
聶紹祺卻是布衣出身,還在科舉中落過第,年歲也逾四十。能走到今日,全賴齊子譽的推薦。
齊子譽隻是軍中普通一千夫長時,便將他帶在身邊,聽他出謀劃策;待成長為獨當一麵的主將之後,便正式聘其為軍師。
天保五年,西北異族來犯,二十三歲的齊子譽掛帥出征,憑藉聶紹祺的計策,大破敵軍十萬眾,自身傷亡卻幾近為零,此戰,不但為齊子譽掙得了一個定遠伯爵的名號,也讓自己名聲大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主帥瞪大了眼睛,此人他知道,是三年前最年輕的狀元郎。兩年前受命前往江南賑災,拉了一大批貪官汙吏下馬的神童齊子博!年前老永宣侯患疾去世,他便承爵,如今既是朝中備受矚目的新一代實幹派,也是金尊玉貴的年輕侯爺,聽說,還是當今皇後的親外甥,能耐、來頭都大得很!
而這樣的人,竟是他忘年交小兄弟的親大哥?
「好小子,你竟還是位王侯公子!」他氣得抬手就想給他一拳,這死小子,虧他還覺著這次都是靠他出謀劃策,才有這場大功,見他能耐不小,著急給亡母掙誥命,他就想著在官家麵前多為其美言幾句,沒成想,這小子還深藏不露啊?
有這樣的家世,若趁早說了,就能撈個安全又高的職位,打贏了仗,坐等升官發財不好麽?
「老曾。」李清越一眼就看出了這名主帥的心思,輕輕出聲,叫住了他。「年輕人嘛,不想靠祖輩餘蔭是好事。隻要有真本事,你且留在身邊用著便是,管他出身市井還是世家?朕當年剛入營時,不也是你教的規矩麽。」
曾主帥不知想到了什麽往事,直接翻了白眼,嘟囔:「老子也不知道你們這群世家公子到底是個什麽想法,奶奶的,平時戲文裏總說京都大街小巷遍地紈絝,怎麽老子遇上的都是你們這群比老子還不怕死的呢。」
這嘟囔的音量著實不小,眾人都聽了個清清楚楚,不免失笑。
「還有我還有我。」李灼陽又忍不住高舉著手,毛遂自薦:「曾將軍,你手下還缺兵嗎,帶上我吧!」
「灼陽。」文思雅終於忍不住開口:「你忘記答應我的事了?」
不知想到了什麽,李灼陽無比失落地垂下手臂。
文思雅就當自己沒看見,次子李舒陽已然從軍,接過了他父親的衣缽,如今還在北境駐守著。小兒子李灼陽自小便嚷著要跟他的二哥哥們一樣穿上戎裝,保家衛國。
是的,二哥哥們,他有兩位二哥哥,一個是親生二哥李舒陽,另一個便是永宣侯府的齊子譽,這兩人都是他最愛的二哥哥,他離了哪個都不樂意。
她之所以阻攔,並非慈母心腸,不捨得他吃苦受累。早先說過,她吃夠了過度溺愛子女,以至於他們不能出息的罪,今生養育了這四個孩子,對每一個,她都任其獨立自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
如今不許李灼陽去,隻因心中清楚,他根本不是這塊料。
他不比次子李舒陽和齊子譽,有天生的好力氣,天性尚武,到了戰場上,能殺伐果斷,一往無前。
李灼陽不論是長相,還是品性,都與子濯如出一轍。他生了一顆柔軟的心,即使這麽多年,她總有意無意地讓他獨自麵對了許多冷酷的事,隻是那些,說到底都是太平日子裏,一些磨鍊心性和意誌的小事,怎能與真正血腥又殘酷的戰場相提並論?
她和李清越已商量好,等他滿十八歲,若他初心不改,就讓他去試試,可在那之前,不可能。
他們和李灼陽也曾開誠布公談過此事,後者也答應過,十八歲之前,不會擅自離家的承諾。
故而此時此刻,她忍不住出聲提醒,怕的就是他小孩心性,在此等場合下,貿然提要求,到時候李清越不論答應與否,都是壞事。倒不如她在那之前就將話題改了。
也幸好子博伶俐過人,她這邊說完,他已心領神會,將話題隨意地轉向另一處,氣氛又熱鬧了起來。
她嘴角輕揚,取了酒盞,命宮人為其斟滿,正要端起飲盡時,座前一尺外站了一人。
文思雅抬眼,隻見齊子譽手執酒盞,恭敬道:「一別經年,皇後娘娘別來無恙。」
她先是愣了一愣,隨後又揚起端莊的笑容:「你也別來無恙。」
言罷,便作勢敬酒。
齊子譽卻垂了眸,繼續說道:「臣這些年在外行走,時常會想起兒時與娘娘相處的點點滴滴,心中便覺溫暖。娘娘,臣在此,衷心祝您與官家,夫妻和睦,白頭偕老;祝您與諸位皇子公主,闔家歡樂,吉祥如意;祝您,福壽安康,事事順心。」
話落,他仰頭,將杯中清酒一飲而盡。
文思雅覺得他這一大串的祝詞有些奇怪,但在此場合,又容不得她多想,便噙著笑,陪他喝完一盞。
「臣告退。」齊子譽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躬身離去。
文思雅感到一絲古怪,心中不自覺地輕顫,有種預感:這將會是她和齊子譽此生,最後一次見麵。
事實也的確如此。
李清越於四十歲時登基為帝,改元天保,執掌天下三十年之久。
他在位前十年,重用武將,大興兵戈,使四方強敵偃旗息鼓,自願來朝;待四境太平,便廣開言路,招賢納士,其中,又以齊子博與聶紹祺最是出色,二人才華橫溢,聰明絕頂,憑實力,被立為左右丞相。
齊子博不必多說,出身侯府的神童,受封時甚至剛過而立之年。
聶紹祺卻是布衣出身,還在科舉中落過第,年歲也逾四十。能走到今日,全賴齊子譽的推薦。
齊子譽隻是軍中普通一千夫長時,便將他帶在身邊,聽他出謀劃策;待成長為獨當一麵的主將之後,便正式聘其為軍師。
天保五年,西北異族來犯,二十三歲的齊子譽掛帥出征,憑藉聶紹祺的計策,大破敵軍十萬眾,自身傷亡卻幾近為零,此戰,不但為齊子譽掙得了一個定遠伯爵的名號,也讓自己名聲大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