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話時,紀聞就在旁邊站著,聞聲欲言又止了半天,還是沒有勸出口。
這幾個月裏,謝南枝這個名字簡直成了梁承驍身上的一塊逆鱗,不能提更不能碰,多嘴問的人下場都沒有很好——比如那日慶功宴上喝醉了酒,硬要拉著紀右衛追憶往昔,耿耿於懷地追問他在東宮書房看到了什麽的李同舟。
據說李大人酒醒之後,就發現自己被拉到了城外兵營中,護軍參領一臉同情地告知他,殿下嫌棄文臣羸弱不堪,指名道姓讓他在兵營裏待滿一個月,以做百官表率。
「……」
暫且不提李大人現在想沒想清楚到底是哪裏得罪了頂頭上司,紀聞自以為是沒那個想法以身試險的。
他在翠玉軒門口等候了一會兒,正猶豫是否要進去看看情況,忽然聽得房門打開的聲響。
雪後初霽,庭院中玉樹銜著瓊花,上下一白。
梁承驍披一身墨色氅衣,玉帶金冠,眉宇威勢沉沉。
紀聞瞥見他掌心握的絹帕,正是謝南枝當初留下來的那一塊,邊角繡著幾朵硃砂垂枝,如今一直被梁承驍貼身攜帶著。
他愣了一瞬,隨後低聲道:「殿下。」
梁承驍掃了他一眼,問:「何事。」
原本紀聞不至於在這時候打擾他,但想起外頭的人,躊躇了片刻,還是垂首說:「宮外來了幾位大人,正等著求見您。」
—
議事殿中,沉香裊裊。
半盞茶的時間過去,出去請梁承驍的紀聞仍然毫無迴音。原本坐在殿中等待的幾位重臣也有了幾分心焦的意思。
禮部尚書道:「上迴與殿下提起這個話題,他就找藉口推脫過去了,如今先帝喪期已滿,再拖延下去總歸不合規矩。」
另一官員點頭道:「正是如此,現在皇後還居住在景恆宮,先帝妃嬪也在原來的宮闕,殿下沒有半點要搬遷的意思。東宮畢竟是儲君的住所,殿下一直留在這裏,不僅上朝不便,羽林軍也難以行護衛之責,恐有安全上的隱患。」
「馮大人說得有理,我看三個月後的十五就是個好日子,屆時已經開春,天氣也暖和起來,正適合好好操辦一場。」
幾人來這裏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七嘴八舌附和了兩句,雖然私下達成了一致,但對於要如何說服梁承驍還是沒什麽底氣。說著說著,目光不自主地轉向座位下首,幾乎占去朝中一半話語權的兩個人。
……
邱韋死後,崔郢作為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以及半個帝師,毫無疑義地接替了文臣之首的位置。
由於先帝崩逝突然,並未留下遺詔,太子又靠武力鎮壓叛黨,貶謫兄弟,才得以順利繼位。不少人以為像崔郢這樣死守禮法的老頑固一定會對梁承驍大為抨擊,斥其殘害手足,得位不正,使禮崩樂壞。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從國喪到現在,以崔郢為首的清流文官不僅沒有半點牴觸的意思,反倒站在了太子一邊,甚至在梁承驍清洗朝廷的時候,四處稱頌宣揚這一策令,對世家宗親大加口誅筆伐,力排眾議地支持削爵流放。
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來了,崔郢自以為已經穩如泰山,即使感受到其他幾人的眼神,隻當作沒有看見,穩穩噹噹地捧起瓷盞,喝了口茶。
與久居上京的崔郢不同,另一側武將席位上,出現的麵孔就不那麽熟悉了。
議事殿右側的太師椅上,坐著一個年過不惑,麵容硬朗的中年男子,盡管鬢角已經染上微霜,仍然能見出他年輕時的風姿。
從始至終,他都閉著眼養神,一字都未參與到話題中,周身氣度平和沉穩,如藏鋒於匣的寶劍,從外看不出分毫端倪。
即便如此,在場眾人卻沒有一個敢忽視此人的,在說話間也時時敬重地觀察他的表情,暗自揣測他的態度。
不知過了多久,外邊傳來侍從的通報聲。
梁承驍帶著紀聞從殿外走進,眾臣紛紛起身相迎。
「殿下。」
「殿下!」
旁人見禮,梁承驍俱是冷淡地應了,隻在經過那位中年男子時,伸手虛扶了他一把,神色也端正了些許:「舅父。」
孟重雲順著他的力道直起身,深深看了一眼已經褪去少年意氣,變得成熟冷厲,喜怒不形於色的年輕君王,才與其他朝臣一同迴到座位上。
待梁承驍在上首落座後,有官員起身,向他勸諫道:
「先皇晏駕已滿三十六日,喪葬之禮盡數完畢,國不可一日無主,朝不可一日無君,請殿下盡快舉行加冕儀式,以安天下生民之心。」
晉國的喪禮承襲的是舊楚時的規矩,尋常人家沒了父母,為人子女的要守三年孝期,不可嫁娶,不可為官。但皇帝守喪時,為避免耽誤國事,可以以日代月,三十六日之後,就算守滿了孝期。
有之前的商議在先,其餘人也各自出聲應和,你一言我一語道:
「前朝預備登基祭祖,無一不需要數月之久,如今定下黃道吉日,來年開春便可舉辦。」
「江對岸南越的皇帝登基時,曾耗費萬兩黃金,準備了半年有餘,咱們晉國的排場必然不能比越人差!」
「殿下後宅空置,無女眷子嗣,屆時可一併舉行選秀,充盈後宮,為皇家開枝散葉。」
「……」
如果說前麵這些事還算正常,能勉強聽上一聽,爾後這群人就逐漸偏離了重點,話裏話外都是藏不住的私心,生怕新皇聽不出來。
這幾個月裏,謝南枝這個名字簡直成了梁承驍身上的一塊逆鱗,不能提更不能碰,多嘴問的人下場都沒有很好——比如那日慶功宴上喝醉了酒,硬要拉著紀右衛追憶往昔,耿耿於懷地追問他在東宮書房看到了什麽的李同舟。
據說李大人酒醒之後,就發現自己被拉到了城外兵營中,護軍參領一臉同情地告知他,殿下嫌棄文臣羸弱不堪,指名道姓讓他在兵營裏待滿一個月,以做百官表率。
「……」
暫且不提李大人現在想沒想清楚到底是哪裏得罪了頂頭上司,紀聞自以為是沒那個想法以身試險的。
他在翠玉軒門口等候了一會兒,正猶豫是否要進去看看情況,忽然聽得房門打開的聲響。
雪後初霽,庭院中玉樹銜著瓊花,上下一白。
梁承驍披一身墨色氅衣,玉帶金冠,眉宇威勢沉沉。
紀聞瞥見他掌心握的絹帕,正是謝南枝當初留下來的那一塊,邊角繡著幾朵硃砂垂枝,如今一直被梁承驍貼身攜帶著。
他愣了一瞬,隨後低聲道:「殿下。」
梁承驍掃了他一眼,問:「何事。」
原本紀聞不至於在這時候打擾他,但想起外頭的人,躊躇了片刻,還是垂首說:「宮外來了幾位大人,正等著求見您。」
—
議事殿中,沉香裊裊。
半盞茶的時間過去,出去請梁承驍的紀聞仍然毫無迴音。原本坐在殿中等待的幾位重臣也有了幾分心焦的意思。
禮部尚書道:「上迴與殿下提起這個話題,他就找藉口推脫過去了,如今先帝喪期已滿,再拖延下去總歸不合規矩。」
另一官員點頭道:「正是如此,現在皇後還居住在景恆宮,先帝妃嬪也在原來的宮闕,殿下沒有半點要搬遷的意思。東宮畢竟是儲君的住所,殿下一直留在這裏,不僅上朝不便,羽林軍也難以行護衛之責,恐有安全上的隱患。」
「馮大人說得有理,我看三個月後的十五就是個好日子,屆時已經開春,天氣也暖和起來,正適合好好操辦一場。」
幾人來這裏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七嘴八舌附和了兩句,雖然私下達成了一致,但對於要如何說服梁承驍還是沒什麽底氣。說著說著,目光不自主地轉向座位下首,幾乎占去朝中一半話語權的兩個人。
……
邱韋死後,崔郢作為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以及半個帝師,毫無疑義地接替了文臣之首的位置。
由於先帝崩逝突然,並未留下遺詔,太子又靠武力鎮壓叛黨,貶謫兄弟,才得以順利繼位。不少人以為像崔郢這樣死守禮法的老頑固一定會對梁承驍大為抨擊,斥其殘害手足,得位不正,使禮崩樂壞。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從國喪到現在,以崔郢為首的清流文官不僅沒有半點牴觸的意思,反倒站在了太子一邊,甚至在梁承驍清洗朝廷的時候,四處稱頌宣揚這一策令,對世家宗親大加口誅筆伐,力排眾議地支持削爵流放。
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來了,崔郢自以為已經穩如泰山,即使感受到其他幾人的眼神,隻當作沒有看見,穩穩噹噹地捧起瓷盞,喝了口茶。
與久居上京的崔郢不同,另一側武將席位上,出現的麵孔就不那麽熟悉了。
議事殿右側的太師椅上,坐著一個年過不惑,麵容硬朗的中年男子,盡管鬢角已經染上微霜,仍然能見出他年輕時的風姿。
從始至終,他都閉著眼養神,一字都未參與到話題中,周身氣度平和沉穩,如藏鋒於匣的寶劍,從外看不出分毫端倪。
即便如此,在場眾人卻沒有一個敢忽視此人的,在說話間也時時敬重地觀察他的表情,暗自揣測他的態度。
不知過了多久,外邊傳來侍從的通報聲。
梁承驍帶著紀聞從殿外走進,眾臣紛紛起身相迎。
「殿下。」
「殿下!」
旁人見禮,梁承驍俱是冷淡地應了,隻在經過那位中年男子時,伸手虛扶了他一把,神色也端正了些許:「舅父。」
孟重雲順著他的力道直起身,深深看了一眼已經褪去少年意氣,變得成熟冷厲,喜怒不形於色的年輕君王,才與其他朝臣一同迴到座位上。
待梁承驍在上首落座後,有官員起身,向他勸諫道:
「先皇晏駕已滿三十六日,喪葬之禮盡數完畢,國不可一日無主,朝不可一日無君,請殿下盡快舉行加冕儀式,以安天下生民之心。」
晉國的喪禮承襲的是舊楚時的規矩,尋常人家沒了父母,為人子女的要守三年孝期,不可嫁娶,不可為官。但皇帝守喪時,為避免耽誤國事,可以以日代月,三十六日之後,就算守滿了孝期。
有之前的商議在先,其餘人也各自出聲應和,你一言我一語道:
「前朝預備登基祭祖,無一不需要數月之久,如今定下黃道吉日,來年開春便可舉辦。」
「江對岸南越的皇帝登基時,曾耗費萬兩黃金,準備了半年有餘,咱們晉國的排場必然不能比越人差!」
「殿下後宅空置,無女眷子嗣,屆時可一併舉行選秀,充盈後宮,為皇家開枝散葉。」
「……」
如果說前麵這些事還算正常,能勉強聽上一聽,爾後這群人就逐漸偏離了重點,話裏話外都是藏不住的私心,生怕新皇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