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歷史同人]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 作者:爾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通過這些舉措,清朝達成了對1316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實際控製。」
聽到伍愛華報出來的數字,宋朝和隋朝朝之前的朝代都沉默了。
如果這樣才是大一統的帝國,那麽自己的國家算什麽?割據勢力嗎?
更可怕的是,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雖然和元朝還是遠遠沒法相比,但是已經是我國歷史上相當大的領土麵積了。」
「從這一方麵說,清朝的運氣也很不錯,古有秦朝六代明君出始皇,現在有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幹隆,雖然不能說算什麽厲害的明君,但是都是文治武功都還過得去的帝王。」
「其實嘉慶也不算太差,隻是子孫後代,一代不如一代罷了。」
幹隆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換個繼承人了,很巧合的是,他爹和他爺爺也是這麽想。
【所以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就是這些皇帝精心培養,養蠱廝殺出來繼承人,加上一點運氣,也就那麽六七代】
【雖然但是,幹小四真的配當明君嗎?最多是個治理水平平平無奇的普通君王吧?他除了內鬥內行之外,其他功績還有什麽?最長壽的帝王?】
【別這樣說,雖然幹隆敗家了點、自戀了點、視野差了點沒跟上西方發展,但是他好歹維持了國內平穩,也平定了大小金川】
青年中年老年幹隆看了都想吐血。
青年幹隆:也就我皇阿瑪沒什麽別的選擇,不然天幕你就是我的仇人!
雍正也確實沒啥好選擇,嘆息於自己的子嗣單薄:「皇考七十歲仍能生子,朕登基之後竟……」
「除了行政機構抄明朝,官員選拔、考核製度和監察製度也是抄明朝。」
【主要是明朝那一套應該很完善了,其實也沒必要大改】
【當時清初的臣子都是明朝的大臣,又不是朱元璋和張居正這種有改革精神的,人家沒理由要變這些東西,反正清朝自己那套不能用,幹脆把明朝的拿來用就是了】
【有的事情就是多做多錯,人家剛剛投誠,當然求穩為先了】
「清朝選拔官員採用的也是科舉製度,當然,除了科舉之外也有其他補充製度,例如舉薦、恩蔭、捐款,但是科舉才是最主要的途徑,其他都是小打小鬧的補充。」
「清朝的科舉和明朝的科舉設置基本一致,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參加者首先要獲得秀才功名,也就是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會試參加者需要舉人功名,也就是通過鄉試,在古代,舉人已經可以通過關係或者捐錢做官。」
「通過會試的,被稱為貢士,馬上參加殿試,通過後可以獲得進士或者同進士功名,前三名直接授官翰林院,其他人則要再通過授官考試來確定職位,這一場就不是才學的比拚,而是家世、大腿、錢財的比拚了。」
「當然,如果當不了官也不用太失望,家裏有錢的話,迴家建一個園林,寫一本隨園食話一樣的著作也不錯,畢竟除了滿族人,清朝大臣升官的速度都不怎麽快,隻要年輕,過三年再考也行。」
【清朝是滿族人升官快?我還以為是跟對皇子才能升官快哎】
【對啊對啊!李衛就是一個小吏升成的封疆大吏吧?】
【清朝不是明朝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沒法下注的朝代,從龍之功哎,誰不動心?】
【自古太子都要死,看你和你爹誰先死了】
【總結經驗,一般爹活的太久的,太子和隱太子都不太好過,康熙活的太久了,雍正要是和他爹一樣能活,說不定都沒有幹小四什麽事了,畢竟他爹也不是很滿意他,隻是沒得選,但是再活二十年就不一樣了,殊不見漢景帝廢長立幼?】
清朝唯一的太子臉色不太好看。
相當於太子的寶親王臉色也不太好看。
「在對於官員的考核上,清朝繼續採用了明朝的考核辦法,稱為考滿法,三年考核一次,有四個項目需要考核,分別是才、守、政、年,均分為三等。」
【年是什麽意思,考核年齡不成?】
【你還真沒猜錯,就是考核年齡,分為老中青三個檔次】
【什麽年齡會被扣分啊?】
【不至於吧,清朝官場也搞年齡歧視?】
【怎麽不搞?範進中舉裏不都寫了?那時候年紀大考上進士了的,都不給授官,讓人迴家榮養】
【想想挺好的,年輕時中個舉人,有個小康生活水平,到處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等玩不動了六十多歲考個進士,正好退休吃國家補助】
【啊這,雖然想說你思路開闊,但是六十多歲還能在考場幾天幾夜考上進士,你的身體和記憶力都出人意料啊!】
「在監察方麵,清朝也非常重視。」
【這個我知道!血滴子!粘杆處!】
古人看著一頭霧水:【粘杆處不應該是宮務嗎?粘知了的?】
【你們不懂,那是粘杆處密探!和東西廠一樣!】
清朝人聽了之後,看邊上粘知了的小太監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失敬失敬。
小太監:不是,我真的不是什麽密探啊!
還是說有人是隻是我不知道?誰這麽厲害啊?
作為同樣被小說醃入味的一代,伍愛華非常懂彈幕都在說什麽,忽略掉他們那些野史內容,繼續科普道:「當時清朝在中央設置了都察院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劃片區派駐滿漢監察禦史各一人,設置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在地方則是由總督、巡撫兼任監察長官,並且設置按察使到處監察。」
聽到伍愛華報出來的數字,宋朝和隋朝朝之前的朝代都沉默了。
如果這樣才是大一統的帝國,那麽自己的國家算什麽?割據勢力嗎?
更可怕的是,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雖然和元朝還是遠遠沒法相比,但是已經是我國歷史上相當大的領土麵積了。」
「從這一方麵說,清朝的運氣也很不錯,古有秦朝六代明君出始皇,現在有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幹隆,雖然不能說算什麽厲害的明君,但是都是文治武功都還過得去的帝王。」
「其實嘉慶也不算太差,隻是子孫後代,一代不如一代罷了。」
幹隆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換個繼承人了,很巧合的是,他爹和他爺爺也是這麽想。
【所以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就是這些皇帝精心培養,養蠱廝殺出來繼承人,加上一點運氣,也就那麽六七代】
【雖然但是,幹小四真的配當明君嗎?最多是個治理水平平平無奇的普通君王吧?他除了內鬥內行之外,其他功績還有什麽?最長壽的帝王?】
【別這樣說,雖然幹隆敗家了點、自戀了點、視野差了點沒跟上西方發展,但是他好歹維持了國內平穩,也平定了大小金川】
青年中年老年幹隆看了都想吐血。
青年幹隆:也就我皇阿瑪沒什麽別的選擇,不然天幕你就是我的仇人!
雍正也確實沒啥好選擇,嘆息於自己的子嗣單薄:「皇考七十歲仍能生子,朕登基之後竟……」
「除了行政機構抄明朝,官員選拔、考核製度和監察製度也是抄明朝。」
【主要是明朝那一套應該很完善了,其實也沒必要大改】
【當時清初的臣子都是明朝的大臣,又不是朱元璋和張居正這種有改革精神的,人家沒理由要變這些東西,反正清朝自己那套不能用,幹脆把明朝的拿來用就是了】
【有的事情就是多做多錯,人家剛剛投誠,當然求穩為先了】
「清朝選拔官員採用的也是科舉製度,當然,除了科舉之外也有其他補充製度,例如舉薦、恩蔭、捐款,但是科舉才是最主要的途徑,其他都是小打小鬧的補充。」
「清朝的科舉和明朝的科舉設置基本一致,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參加者首先要獲得秀才功名,也就是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會試參加者需要舉人功名,也就是通過鄉試,在古代,舉人已經可以通過關係或者捐錢做官。」
「通過會試的,被稱為貢士,馬上參加殿試,通過後可以獲得進士或者同進士功名,前三名直接授官翰林院,其他人則要再通過授官考試來確定職位,這一場就不是才學的比拚,而是家世、大腿、錢財的比拚了。」
「當然,如果當不了官也不用太失望,家裏有錢的話,迴家建一個園林,寫一本隨園食話一樣的著作也不錯,畢竟除了滿族人,清朝大臣升官的速度都不怎麽快,隻要年輕,過三年再考也行。」
【清朝是滿族人升官快?我還以為是跟對皇子才能升官快哎】
【對啊對啊!李衛就是一個小吏升成的封疆大吏吧?】
【清朝不是明朝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沒法下注的朝代,從龍之功哎,誰不動心?】
【自古太子都要死,看你和你爹誰先死了】
【總結經驗,一般爹活的太久的,太子和隱太子都不太好過,康熙活的太久了,雍正要是和他爹一樣能活,說不定都沒有幹小四什麽事了,畢竟他爹也不是很滿意他,隻是沒得選,但是再活二十年就不一樣了,殊不見漢景帝廢長立幼?】
清朝唯一的太子臉色不太好看。
相當於太子的寶親王臉色也不太好看。
「在對於官員的考核上,清朝繼續採用了明朝的考核辦法,稱為考滿法,三年考核一次,有四個項目需要考核,分別是才、守、政、年,均分為三等。」
【年是什麽意思,考核年齡不成?】
【你還真沒猜錯,就是考核年齡,分為老中青三個檔次】
【什麽年齡會被扣分啊?】
【不至於吧,清朝官場也搞年齡歧視?】
【怎麽不搞?範進中舉裏不都寫了?那時候年紀大考上進士了的,都不給授官,讓人迴家榮養】
【想想挺好的,年輕時中個舉人,有個小康生活水平,到處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等玩不動了六十多歲考個進士,正好退休吃國家補助】
【啊這,雖然想說你思路開闊,但是六十多歲還能在考場幾天幾夜考上進士,你的身體和記憶力都出人意料啊!】
「在監察方麵,清朝也非常重視。」
【這個我知道!血滴子!粘杆處!】
古人看著一頭霧水:【粘杆處不應該是宮務嗎?粘知了的?】
【你們不懂,那是粘杆處密探!和東西廠一樣!】
清朝人聽了之後,看邊上粘知了的小太監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失敬失敬。
小太監:不是,我真的不是什麽密探啊!
還是說有人是隻是我不知道?誰這麽厲害啊?
作為同樣被小說醃入味的一代,伍愛華非常懂彈幕都在說什麽,忽略掉他們那些野史內容,繼續科普道:「當時清朝在中央設置了都察院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劃片區派駐滿漢監察禦史各一人,設置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在地方則是由總督、巡撫兼任監察長官,並且設置按察使到處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