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歷史同人]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 作者:爾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山東少林木,鬆柏尤稀。」伍愛華這話一說,唐朝吏部尚書唐臨立馬看向了天幕。
「唐朝時期,因為人口快速增長,對於燃料的需求也日漸增加,類似於賣炭翁等詩詞,都體現了古代主要採用樹木作為燃料,這種情況下,人口密集地區很難見到成材的木頭,樹木剛長成小樹,基本都被百姓砍伐迴家作為燃料了。」
說完這點,伍愛華說道:「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在唐末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初聞覺得離譜,細思又似乎合理的事情。」
一提唐末,唐朝初年的皇帝大臣都緊盯天幕。
「我們都知道,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其中第一代就是朱家王朝。」
伍愛華這麽說的時候,還有剛剛進學的皇子嘀咕:「怎麽大臣都讓父皇認朱熹當祖宗,真要認,不是應該認以前的皇帝嗎?比如這個朱溫什麽的。」
聽到弟弟的話,朱標按住他的頭:「沒事多讀點書,書讀得不夠也至少要學會別亂說話。」
人家為什麽不讓認朱溫?還不是朱溫這人太垃了?
朱棢聽到朱標的話,連連點頭贊同:「這天幕都說他幹的事情離譜,想也知道不是好事啊。」
「他幹了什麽?」這麽說著,朱家兄弟都看向了天幕。
此時此刻,李世民也聽到孩子們問出了一樣的問題。
「青雀你繼續聽下去就知道了,不要纏著你耶耶。」長孫皇後說道。
李世民聞言,一把抱住孩子:「青雀是和我親近,觀音婢何必太嚴厲。」
李世民這麽說著,看著抱住弟弟的父親,李承幹隻覺得有些失落。
「朱家取代了李家,自然也要建造自己的宮殿,他們定都洛陽,為了能夠在洛陽建造宮殿,毀掉了長安的宮殿,讓巨木漂流而下,去到洛陽。」
聽到伍愛華這話,本來抱著兒子的李世民騰地一下就站起來了。
長安的宮殿毀了?!
伍愛華這時候繼續說道:「如果說毀掉長安的宮殿還有政治意義或者泄憤所為的話,那麽讓長安宮殿的巨木漂流而下,就純粹是因為木材不夠了。」
「當時關中地區已經沒有可以建造宮殿的高大林木,所以用長安宮殿的巨木,也是一種選擇,再想想也很合理,總比逼著人去原始森林伐木然後運輸到洛陽來的好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做的也沒什麽問題,當然如果繼續用長安的宮殿就更好了。」
李世民是心胸寬廣的君王,聽到伍愛華這話都覺得心頭一冷:不是,這叫沒什麽問題?
「唐朝時候的木頭已經不夠了,宋朝更甚,」伍愛華說道:「畢竟汴京是一個據說人口千萬的城市。」
「據說那時候汴京需要建造房屋,都是去隴西伐木,然後運迴汴梁。」伍愛華說著:「蘇軾有詩描寫,『有山禿如赭』,沈括也在夢溪筆談裏說,『今齊、魯鬆林盡矣』。」
【不敢想像蘇軾麵對禿禿的長江兩岸,還寫出了赤壁賦】
【隻能說人菜不能怨景色差,看我們東坡先生,多厲害,看到禿禿的山頭都能寫詩】
蘇軾:……啊這,很難嗎?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道:【據說蘇軾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你覺得他為什麽會誤會,並且寫下赤壁賦呢?】
看到這條彈幕,有人不禁猜測:【因為他看到的懸崖峭壁光禿禿是紅色的?】
蘇軾:等等,我去的是假景點?那真的赤壁在哪裏?!
不提蘇軾怎麽詢問赤壁的位置,伍愛華的直播還在繼續。
「隻能說,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時候百姓看到的山頭基本是禿的,明明宋朝之後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們都沒學會孟先師的理念。」伍愛華說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會放過我!還有什麽,來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麽知道我們沒努力改善環境?!
「虛假的孔孟繼承人們並沒有認識的植樹造林的重要性,明清兩朝砍伐更甚一籌。」
「當然,這也是因為明清人口快速增長的影響。」
「清朝末年,外國人來華國,拍攝了一係列的照片,裏麵的山水都是禿禿的模樣。」
「當然,如果大明想把這個鍋甩給大清,也有點難。」
剛準備甩鍋說都是大清幹出來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等等!憑什麽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沒被洋人拍照片!
出生民間知道山頭有多禿的朱元璋理直氣壯。
「明朝時期,有個朝鮮人記錄下了大明山水的模樣。」
」他記載道:其山童,其川汙,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五穀不豐。」
「然後還不忘說:自北京以至於此,山皆童禿不毛。」
「也就是說,從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頭都是禿禿的。」
伍愛華話一說完,朱棣就激動了:「又是朝鮮人?這肯定是他們誣陷我們宗主國!咱能那麽竭澤而漁嗎?」
帝王的必備修養,睜著眼睛說瞎話,甩鍋一定要第一名。
不僅朱棣這麽想,朱元璋也是這麽想的,甚至朱棣的子孫也是這麽想的。
朱棣甚至還發了彈幕:【朝鮮人不可信,怎麽能拿他的記載當論據呢?】
看到這個彈幕,不少現代人感同身受。
【沒錯!如果按照韓國人的記載,幾百年後考據用了韓國的歷史記載作為依據,那多離譜啊!】
「唐朝時期,因為人口快速增長,對於燃料的需求也日漸增加,類似於賣炭翁等詩詞,都體現了古代主要採用樹木作為燃料,這種情況下,人口密集地區很難見到成材的木頭,樹木剛長成小樹,基本都被百姓砍伐迴家作為燃料了。」
說完這點,伍愛華說道:「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在唐末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初聞覺得離譜,細思又似乎合理的事情。」
一提唐末,唐朝初年的皇帝大臣都緊盯天幕。
「我們都知道,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其中第一代就是朱家王朝。」
伍愛華這麽說的時候,還有剛剛進學的皇子嘀咕:「怎麽大臣都讓父皇認朱熹當祖宗,真要認,不是應該認以前的皇帝嗎?比如這個朱溫什麽的。」
聽到弟弟的話,朱標按住他的頭:「沒事多讀點書,書讀得不夠也至少要學會別亂說話。」
人家為什麽不讓認朱溫?還不是朱溫這人太垃了?
朱棢聽到朱標的話,連連點頭贊同:「這天幕都說他幹的事情離譜,想也知道不是好事啊。」
「他幹了什麽?」這麽說著,朱家兄弟都看向了天幕。
此時此刻,李世民也聽到孩子們問出了一樣的問題。
「青雀你繼續聽下去就知道了,不要纏著你耶耶。」長孫皇後說道。
李世民聞言,一把抱住孩子:「青雀是和我親近,觀音婢何必太嚴厲。」
李世民這麽說著,看著抱住弟弟的父親,李承幹隻覺得有些失落。
「朱家取代了李家,自然也要建造自己的宮殿,他們定都洛陽,為了能夠在洛陽建造宮殿,毀掉了長安的宮殿,讓巨木漂流而下,去到洛陽。」
聽到伍愛華這話,本來抱著兒子的李世民騰地一下就站起來了。
長安的宮殿毀了?!
伍愛華這時候繼續說道:「如果說毀掉長安的宮殿還有政治意義或者泄憤所為的話,那麽讓長安宮殿的巨木漂流而下,就純粹是因為木材不夠了。」
「當時關中地區已經沒有可以建造宮殿的高大林木,所以用長安宮殿的巨木,也是一種選擇,再想想也很合理,總比逼著人去原始森林伐木然後運輸到洛陽來的好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做的也沒什麽問題,當然如果繼續用長安的宮殿就更好了。」
李世民是心胸寬廣的君王,聽到伍愛華這話都覺得心頭一冷:不是,這叫沒什麽問題?
「唐朝時候的木頭已經不夠了,宋朝更甚,」伍愛華說道:「畢竟汴京是一個據說人口千萬的城市。」
「據說那時候汴京需要建造房屋,都是去隴西伐木,然後運迴汴梁。」伍愛華說著:「蘇軾有詩描寫,『有山禿如赭』,沈括也在夢溪筆談裏說,『今齊、魯鬆林盡矣』。」
【不敢想像蘇軾麵對禿禿的長江兩岸,還寫出了赤壁賦】
【隻能說人菜不能怨景色差,看我們東坡先生,多厲害,看到禿禿的山頭都能寫詩】
蘇軾:……啊這,很難嗎?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道:【據說蘇軾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你覺得他為什麽會誤會,並且寫下赤壁賦呢?】
看到這條彈幕,有人不禁猜測:【因為他看到的懸崖峭壁光禿禿是紅色的?】
蘇軾:等等,我去的是假景點?那真的赤壁在哪裏?!
不提蘇軾怎麽詢問赤壁的位置,伍愛華的直播還在繼續。
「隻能說,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時候百姓看到的山頭基本是禿的,明明宋朝之後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們都沒學會孟先師的理念。」伍愛華說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會放過我!還有什麽,來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麽知道我們沒努力改善環境?!
「虛假的孔孟繼承人們並沒有認識的植樹造林的重要性,明清兩朝砍伐更甚一籌。」
「當然,這也是因為明清人口快速增長的影響。」
「清朝末年,外國人來華國,拍攝了一係列的照片,裏麵的山水都是禿禿的模樣。」
「當然,如果大明想把這個鍋甩給大清,也有點難。」
剛準備甩鍋說都是大清幹出來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等等!憑什麽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沒被洋人拍照片!
出生民間知道山頭有多禿的朱元璋理直氣壯。
「明朝時期,有個朝鮮人記錄下了大明山水的模樣。」
」他記載道:其山童,其川汙,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五穀不豐。」
「然後還不忘說:自北京以至於此,山皆童禿不毛。」
「也就是說,從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頭都是禿禿的。」
伍愛華話一說完,朱棣就激動了:「又是朝鮮人?這肯定是他們誣陷我們宗主國!咱能那麽竭澤而漁嗎?」
帝王的必備修養,睜著眼睛說瞎話,甩鍋一定要第一名。
不僅朱棣這麽想,朱元璋也是這麽想的,甚至朱棣的子孫也是這麽想的。
朱棣甚至還發了彈幕:【朝鮮人不可信,怎麽能拿他的記載當論據呢?】
看到這個彈幕,不少現代人感同身受。
【沒錯!如果按照韓國人的記載,幾百年後考據用了韓國的歷史記載作為依據,那多離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