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歷史同人]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 作者:爾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比如說我們的章宗幹隆,根據他的孩子們生下來的時間和妃子晉位的時間,後人已經分析出了幹隆的口味,他比較喜歡二十到三十歲的女性,不太喜歡沒長開的少女。」
「像我們學習過生物學相關知識,都知道其實二十多歲乃至與接近二十和三十歲出頭是最好的生育年齡,不會因為年紀過骨盆沒有發育好導致母體受傷,也不會因為年紀過大導致孩子容易出現遺傳問題。」
「這個生育年齡其實男女都一樣,」伍愛華說道:「很多人會說男人多少歲都能生,確實,七老八十也有機會讓正當年的女性懷孕,但其實那些沒有絕經的四五十歲女性,和二十多歲小夥子在一起自然懷孕的概率遠高於和中老年男性在一起。」
「年齡對所有性別的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說男人四五十比女人三十歲更適合生孩子,個體身體素質有差異,但是整體並沒有問題。」
聽到伍愛華的普及,古人不由想起了她之前的話。
還沒來得及改成婚年齡的皇帝大臣們: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年紀大一些才適合生孩子了!
伍愛華這時候又拿出了一個可以說的例子:「在生育方麵,即使坐擁全國最頂尖的大夫,也沒辦法抵抗生物的自然規律。」
「比如說康熙,他在成婚的時候就已經是皇帝了,可謂是享受到當時最頂尖的醫療和調養,並且也不缺給他生孩子的女人,滿族人當時結婚也早,他和他的皇後妃嬪都是十來歲就開始懷孕生孩子,於是孩子要麽生不下來,生下來的也沒幾年就早夭了。」
「一開始的時候,康熙他們都以為是明朝的餘孽留在宮中暗害皇子,還把孩子送到大臣家裏養大,但事實上,被明朝的太監嬤嬤暗害的可能性有,但是康熙和妃嬪年紀太小所以生不出健康孩子的概率更大。」
「甚至於說,因為早早生育傷了身體,所以後續康熙早期生產很多傷了身的皇後妃嬪更不容易生下健康的孩子,就連康熙,當時的身體可能也有些小問題。」伍愛華猜測道。
「康熙直到十九歲才生下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生出這個兒子的妃嬪還是入宮多年,之前隻生育過一個早夭的孩子,身體傷害沒那麽大,猜測年齡和康熙不會差很多,最多上浮三歲下浮兩歲,也處於適合生育的年齡,所以才順利生下第一個健康的兒子。」
「後來,康熙二十一歲生下第二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二十四歲第三個,這之後幾乎每年都能生一兩個健康的兒子,生育高峰一直持續到了三十一歲,直到三十三歲生了第十三個,三十五歲生了第十四個,三十五歲之後,就算康熙的後宮有很多年輕健康的妃嬪,他的生育頻率也沒有那麽高了。」
伍愛華按照之前拉出來的年齡表格說道:「在那之後,康熙四十歲才生了第十五個,四十二歲第十六個,四十四歲第十七個,四十八歲第十八個,四十九歲第十九個,十八十九還都夭折了。」
「這些數據還沒有加上公主,主要是康熙中後期的公主生卒年沒有那麽明確,所以我就沒有列舉出來了。」
「而在序齒的十七皇子之前,康熙隻有兩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兒子簡直多到不值錢,隨機饞哭小一半的皇帝。」
伍愛華一直口頭說理論,古人都是知道但是沒那麽在意,畢竟大家都是早早結婚,也沒聽說有多大的問題啊?
等到伍愛華把數據直接列出來了,大家對比一下康熙生孩子的年齡,才發現原來真的影響很大!
要不怎麽說數據是最具備說服力的呢?
伍愛華之前長篇大論,大家無可無不可,伍愛華一說康熙,大家都正視起來。
伍愛華:早知道早點把康師傅拉出來說一說了。
古代位麵,康熙也是不解了:「古往今來帝王那麽多,孩子生的多的也不止朕一人,怎麽天幕就把朕的生育歲數拉出來說了?」
青年康熙則是心裏一定:以後自己還會有很多兒子,皇位必定不會因為繼承人不穩固了。
青年時期的康熙,死兒子都死怕了。
三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的宋仁宗被大臣們勸諫了。
「官家已經年屆三十,按照天幕的理論,是黃金生育年齡的晚期了,臣等建言,請官家開選秀選取已生育一子以上二十歲和離、喪夫婦人,以子嗣為要。」
官員們的意思很明顯:趕緊抓住最後的時間,和證明了有生育能力的二十來歲婦人趕緊造娃啊!沒看到後世那麽能生生了十幾個兒子的皇帝,也都是在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生了十三個嗎?!
至於說選擇再嫁婦人什麽的,古人從春秋一直到北宋,都並不怎麽在意再嫁的身份,而元朝和清朝初期的異族統治者們也不在乎。
不說別的,順治康熙後宮都有再嫁之人。
有時候,有生育過的婦人反而更受歡迎,因為這證明了她們沒有生育問題。
伍愛華這時候也說起了再嫁。
「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古人對曹老闆的批判非常厲害,其中有一項罵名就是說他好人妻、娶寡婦。」
「這是因為程朱理學的妖魔化,讓人把女性的貞節牌坊看得無比重要,說什麽好女不二嫁,嫁人之後,丈夫死了,自然隻有自盡或者守寡兩條路走。」
「其實那時候底層和邊關的再嫁也不鮮見,但是因為明清的貞節牌坊可以帶來免稅政策,所以很多女性隻要不願意守寡,就會被迫追隨丈夫死去,婆家或者婆家娘家一起拿著沾滿了她血的雙手,歡天喜地接過官府讚賞的貞節牌坊。」
「像我們學習過生物學相關知識,都知道其實二十多歲乃至與接近二十和三十歲出頭是最好的生育年齡,不會因為年紀過骨盆沒有發育好導致母體受傷,也不會因為年紀過大導致孩子容易出現遺傳問題。」
「這個生育年齡其實男女都一樣,」伍愛華說道:「很多人會說男人多少歲都能生,確實,七老八十也有機會讓正當年的女性懷孕,但其實那些沒有絕經的四五十歲女性,和二十多歲小夥子在一起自然懷孕的概率遠高於和中老年男性在一起。」
「年齡對所有性別的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說男人四五十比女人三十歲更適合生孩子,個體身體素質有差異,但是整體並沒有問題。」
聽到伍愛華的普及,古人不由想起了她之前的話。
還沒來得及改成婚年齡的皇帝大臣們: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年紀大一些才適合生孩子了!
伍愛華這時候又拿出了一個可以說的例子:「在生育方麵,即使坐擁全國最頂尖的大夫,也沒辦法抵抗生物的自然規律。」
「比如說康熙,他在成婚的時候就已經是皇帝了,可謂是享受到當時最頂尖的醫療和調養,並且也不缺給他生孩子的女人,滿族人當時結婚也早,他和他的皇後妃嬪都是十來歲就開始懷孕生孩子,於是孩子要麽生不下來,生下來的也沒幾年就早夭了。」
「一開始的時候,康熙他們都以為是明朝的餘孽留在宮中暗害皇子,還把孩子送到大臣家裏養大,但事實上,被明朝的太監嬤嬤暗害的可能性有,但是康熙和妃嬪年紀太小所以生不出健康孩子的概率更大。」
「甚至於說,因為早早生育傷了身體,所以後續康熙早期生產很多傷了身的皇後妃嬪更不容易生下健康的孩子,就連康熙,當時的身體可能也有些小問題。」伍愛華猜測道。
「康熙直到十九歲才生下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生出這個兒子的妃嬪還是入宮多年,之前隻生育過一個早夭的孩子,身體傷害沒那麽大,猜測年齡和康熙不會差很多,最多上浮三歲下浮兩歲,也處於適合生育的年齡,所以才順利生下第一個健康的兒子。」
「後來,康熙二十一歲生下第二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二十四歲第三個,這之後幾乎每年都能生一兩個健康的兒子,生育高峰一直持續到了三十一歲,直到三十三歲生了第十三個,三十五歲生了第十四個,三十五歲之後,就算康熙的後宮有很多年輕健康的妃嬪,他的生育頻率也沒有那麽高了。」
伍愛華按照之前拉出來的年齡表格說道:「在那之後,康熙四十歲才生了第十五個,四十二歲第十六個,四十四歲第十七個,四十八歲第十八個,四十九歲第十九個,十八十九還都夭折了。」
「這些數據還沒有加上公主,主要是康熙中後期的公主生卒年沒有那麽明確,所以我就沒有列舉出來了。」
「而在序齒的十七皇子之前,康熙隻有兩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兒子簡直多到不值錢,隨機饞哭小一半的皇帝。」
伍愛華一直口頭說理論,古人都是知道但是沒那麽在意,畢竟大家都是早早結婚,也沒聽說有多大的問題啊?
等到伍愛華把數據直接列出來了,大家對比一下康熙生孩子的年齡,才發現原來真的影響很大!
要不怎麽說數據是最具備說服力的呢?
伍愛華之前長篇大論,大家無可無不可,伍愛華一說康熙,大家都正視起來。
伍愛華:早知道早點把康師傅拉出來說一說了。
古代位麵,康熙也是不解了:「古往今來帝王那麽多,孩子生的多的也不止朕一人,怎麽天幕就把朕的生育歲數拉出來說了?」
青年康熙則是心裏一定:以後自己還會有很多兒子,皇位必定不會因為繼承人不穩固了。
青年時期的康熙,死兒子都死怕了。
三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的宋仁宗被大臣們勸諫了。
「官家已經年屆三十,按照天幕的理論,是黃金生育年齡的晚期了,臣等建言,請官家開選秀選取已生育一子以上二十歲和離、喪夫婦人,以子嗣為要。」
官員們的意思很明顯:趕緊抓住最後的時間,和證明了有生育能力的二十來歲婦人趕緊造娃啊!沒看到後世那麽能生生了十幾個兒子的皇帝,也都是在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生了十三個嗎?!
至於說選擇再嫁婦人什麽的,古人從春秋一直到北宋,都並不怎麽在意再嫁的身份,而元朝和清朝初期的異族統治者們也不在乎。
不說別的,順治康熙後宮都有再嫁之人。
有時候,有生育過的婦人反而更受歡迎,因為這證明了她們沒有生育問題。
伍愛華這時候也說起了再嫁。
「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古人對曹老闆的批判非常厲害,其中有一項罵名就是說他好人妻、娶寡婦。」
「這是因為程朱理學的妖魔化,讓人把女性的貞節牌坊看得無比重要,說什麽好女不二嫁,嫁人之後,丈夫死了,自然隻有自盡或者守寡兩條路走。」
「其實那時候底層和邊關的再嫁也不鮮見,但是因為明清的貞節牌坊可以帶來免稅政策,所以很多女性隻要不願意守寡,就會被迫追隨丈夫死去,婆家或者婆家娘家一起拿著沾滿了她血的雙手,歡天喜地接過官府讚賞的貞節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