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這件事情決不能交給李泰。
想到這裏,李承幹硬著頭皮道:「父皇,兒子知錯了。二弟說得對,這件事情兒子思慮不周,還是讓兒子來審問那武氏吧!」
「你來審問他?」李泰冷笑,「隻怕一堂還沒過,人就被你弄死了,還是死無對證。」
李泰根本不肯給李承幹一點反擊的機會。從天卷中知道這件事情後,他便立即進宮,就是想把調查這件事的差事攬在自己身上。
結果沒想到李承幹也察覺不對來見父皇了,他不過是在門口刺激了他幾句,他進來就要殺武氏,實在是蠢不可及。
就他這種才智,若不是占了嫡長的便宜,父皇怎麽可能傳位給他?
所以,這個機會他一定不能放過,一定要將他這個太子拉下馬。
看到兩個兒子在自己麵前就爭執起來,李世民眉頭微皺。
承幹和泰兒暗地裏不對付的事情,他多多少少是了解一些的。
但是卻沒想到已經到了如此針鋒相對的地步。
作為父親,雖然他很喜愛青雀,但是承幹也是他的太子,未來大唐的繼承人。即便有些小毛病,但也是瑕不掩瑜,畢竟沒出什麽大錯。
況且,無故廢長立幼,容易引起朝堂動盪,他那時不就是如此。他實在是不想重蹈父皇的覆轍。
而此時,他也多少能體會到當初父皇的苦心了。
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看到了自從承幹和青雀進來後,就再也未發一言的李治。
「治兒,你覺得此事該如何處理。」
剛才,李治阻止他殺武氏的時候,所說所想同青雀差不多。
聽到父王問自己,李治這才迴道:「兒臣覺得,二哥所言極是,這件事情的確需要好好調查一番,不能斷然做出決定。但太子殿下也是為我大唐著想,才會想殺了武氏永絕後患。」
總之兩位哥哥都是好的,一碗水也端得平平的,誰也不得罪。
唐太宗點頭,立即有了主意:「那這件事就交給你辦吧!」
李治一驚,立即看向父皇。李泰和李承幹也是驚了一下,雙雙看向李治,看向這個常常藏在自己身後的小弟。
這次,李承幹比李泰先反應過來,立即道:「父皇英明,九郎大了,也是時候出來幫忙做些事了。此事交給九郎,最合適不過。」
李泰白了李承幹一眼,雖然心中不大樂意放棄這個好機會,但是這件事情若是交給九郎的話,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九郎膽小,而且李承幹向來趾高氣昂,對這些他們這些弟弟們不太親近,到時候隻需他向九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九郎未必不敢幫他一起拉李承幹下台。
更重要的是自己還不用沾手。
於是李泰也道:「兒臣也覺得,是時候讓九郎歷練歷練了,這件事情交給他,再合適不過。」
李治怎麽也沒想到,自己不過是進宮請個安,竟然碰上了天卷開啟,還被硬塞了這樣一件差事。這件差事他不管怎麽做,都勢必會得罪太子或者魏王其中的一方。
但他若是現在推辭,得罪的可就是父皇了,這個他更加得罪不起了。
他若是早知道會這樣,絕不會今天進宮了。以後進宮,他一定要好好看看黃曆才行。
而眼下,他隻能道:「兒臣領命。」
李世民正要點頭,卻聽李治又說道:「不過,兒臣還是頭一次辦差,又是這麽大的事情,未免出現差遲,希望父皇能借給兒臣一個人幫忙。」
「哦,你想借誰?」李世民問道。
「兒臣想借魏相一用。希望父皇能讓魏相同兒臣一起辦理此事……」
「不可!」李治還沒說完,卻見李泰突然出聲阻止。
李治一愣,一臉茫然的看向李泰,而李世民看向他也皺了皺眉。
李泰知道自己著急了。隻是這魏相,自己曾經想方設法要同他交好,他都對他不假以辭色。雖然說他對李承幹也差不多,但此人太過剛正,由他協理,怕是有些手腳就不好動了。
「可有不妥?」李世民問道。
李泰眼神微閃:「父皇,兒臣是覺得,武氏乃內命婦。讓九郎審理也就罷了,若是讓外臣參與進來,怕是有損天家顏麵。」
雖然魏相對李承幹也並不是特別親近,但是身為太子,在朝堂上也是具有天然優勢的,比如有些差事,李承幹倒是同魏徵合作的還不錯。
而如今李泰這麽反對魏徵參與進來,那李承幹必須同他唱反調呀。
於是李承幹立即道:「父皇,天卷所言之事,隻怕朝臣們都已知曉,魏相未必不知。況且,武氏所謀之事,已不僅僅局限於內宮,而是關係天下的大事,魏相為何不能在旁協理?」
說完,他又看向李泰:「二弟這麽反對魏相參與此事,難道真的以為,此事隻是內宮之事?若是如此,二弟也未免太短視了些。」
李泰額上青筋直冒:「我是為皇家顏麵著想,萬一武氏口無遮攔,說出什麽宮闈之事……」
「二弟,你逾越了!」李承幹終於恢復了些狀態,「父皇光明磊落,後宮之事又有何見不得人的?況且此事事關我大唐國運,豈能僅局限在宮闈內解決。」
看到這兩個兒子一轉眼的功夫又吵起來,李世民一個頭變成兩個大。想到魏徵的確是剛正不阿,而此事茲事體大,的確不能單獨交給剛剛開府的李治單獨處理。
想到這裏,李承幹硬著頭皮道:「父皇,兒子知錯了。二弟說得對,這件事情兒子思慮不周,還是讓兒子來審問那武氏吧!」
「你來審問他?」李泰冷笑,「隻怕一堂還沒過,人就被你弄死了,還是死無對證。」
李泰根本不肯給李承幹一點反擊的機會。從天卷中知道這件事情後,他便立即進宮,就是想把調查這件事的差事攬在自己身上。
結果沒想到李承幹也察覺不對來見父皇了,他不過是在門口刺激了他幾句,他進來就要殺武氏,實在是蠢不可及。
就他這種才智,若不是占了嫡長的便宜,父皇怎麽可能傳位給他?
所以,這個機會他一定不能放過,一定要將他這個太子拉下馬。
看到兩個兒子在自己麵前就爭執起來,李世民眉頭微皺。
承幹和泰兒暗地裏不對付的事情,他多多少少是了解一些的。
但是卻沒想到已經到了如此針鋒相對的地步。
作為父親,雖然他很喜愛青雀,但是承幹也是他的太子,未來大唐的繼承人。即便有些小毛病,但也是瑕不掩瑜,畢竟沒出什麽大錯。
況且,無故廢長立幼,容易引起朝堂動盪,他那時不就是如此。他實在是不想重蹈父皇的覆轍。
而此時,他也多少能體會到當初父皇的苦心了。
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看到了自從承幹和青雀進來後,就再也未發一言的李治。
「治兒,你覺得此事該如何處理。」
剛才,李治阻止他殺武氏的時候,所說所想同青雀差不多。
聽到父王問自己,李治這才迴道:「兒臣覺得,二哥所言極是,這件事情的確需要好好調查一番,不能斷然做出決定。但太子殿下也是為我大唐著想,才會想殺了武氏永絕後患。」
總之兩位哥哥都是好的,一碗水也端得平平的,誰也不得罪。
唐太宗點頭,立即有了主意:「那這件事就交給你辦吧!」
李治一驚,立即看向父皇。李泰和李承幹也是驚了一下,雙雙看向李治,看向這個常常藏在自己身後的小弟。
這次,李承幹比李泰先反應過來,立即道:「父皇英明,九郎大了,也是時候出來幫忙做些事了。此事交給九郎,最合適不過。」
李泰白了李承幹一眼,雖然心中不大樂意放棄這個好機會,但是這件事情若是交給九郎的話,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九郎膽小,而且李承幹向來趾高氣昂,對這些他們這些弟弟們不太親近,到時候隻需他向九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九郎未必不敢幫他一起拉李承幹下台。
更重要的是自己還不用沾手。
於是李泰也道:「兒臣也覺得,是時候讓九郎歷練歷練了,這件事情交給他,再合適不過。」
李治怎麽也沒想到,自己不過是進宮請個安,竟然碰上了天卷開啟,還被硬塞了這樣一件差事。這件差事他不管怎麽做,都勢必會得罪太子或者魏王其中的一方。
但他若是現在推辭,得罪的可就是父皇了,這個他更加得罪不起了。
他若是早知道會這樣,絕不會今天進宮了。以後進宮,他一定要好好看看黃曆才行。
而眼下,他隻能道:「兒臣領命。」
李世民正要點頭,卻聽李治又說道:「不過,兒臣還是頭一次辦差,又是這麽大的事情,未免出現差遲,希望父皇能借給兒臣一個人幫忙。」
「哦,你想借誰?」李世民問道。
「兒臣想借魏相一用。希望父皇能讓魏相同兒臣一起辦理此事……」
「不可!」李治還沒說完,卻見李泰突然出聲阻止。
李治一愣,一臉茫然的看向李泰,而李世民看向他也皺了皺眉。
李泰知道自己著急了。隻是這魏相,自己曾經想方設法要同他交好,他都對他不假以辭色。雖然說他對李承幹也差不多,但此人太過剛正,由他協理,怕是有些手腳就不好動了。
「可有不妥?」李世民問道。
李泰眼神微閃:「父皇,兒臣是覺得,武氏乃內命婦。讓九郎審理也就罷了,若是讓外臣參與進來,怕是有損天家顏麵。」
雖然魏相對李承幹也並不是特別親近,但是身為太子,在朝堂上也是具有天然優勢的,比如有些差事,李承幹倒是同魏徵合作的還不錯。
而如今李泰這麽反對魏徵參與進來,那李承幹必須同他唱反調呀。
於是李承幹立即道:「父皇,天卷所言之事,隻怕朝臣們都已知曉,魏相未必不知。況且,武氏所謀之事,已不僅僅局限於內宮,而是關係天下的大事,魏相為何不能在旁協理?」
說完,他又看向李泰:「二弟這麽反對魏相參與此事,難道真的以為,此事隻是內宮之事?若是如此,二弟也未免太短視了些。」
李泰額上青筋直冒:「我是為皇家顏麵著想,萬一武氏口無遮攔,說出什麽宮闈之事……」
「二弟,你逾越了!」李承幹終於恢復了些狀態,「父皇光明磊落,後宮之事又有何見不得人的?況且此事事關我大唐國運,豈能僅局限在宮闈內解決。」
看到這兩個兒子一轉眼的功夫又吵起來,李世民一個頭變成兩個大。想到魏徵的確是剛正不阿,而此事茲事體大,的確不能單獨交給剛剛開府的李治單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