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宋仁宗以後,很多皇帝便將這本書拋諸腦後了,更加不會重視。自然讓它淹沒在漫長的歲月中。】
【直到最後,外辱來犯,也極少有人能想到這本早被遺忘的巨著。以至於最後山河凋零,外辱猖獗,國破家亡!】
原來,隻是紙上談兵呀!
真是可惜了這麽本好書了。
隨著天卷對《武經總要》的一步步介紹,朱厚照逐漸想起有關這本書零零碎碎的記憶碎片來。
他好像想起,在父皇去世之前那幾年,就想對一部分內書房的書籍進行重印和重修,其中好像就包括這套《武經總要》。
不然的話,他也不可能在內書房這麽容易見到這套幾百年前的書。
不過,據說這套書已經不是宋仁宗剛開始監督主持編纂的那套了。金兵占領汴京後,這套書的原始刻本便被付之一炬。
目前大內所藏的這套書,是宋朝南渡之後,根據副本重新刻印的。
因為時間太過長久,放在皇宮的角落裏,經歷三個朝代,綿延幾百年,早就被鼠咬蟲蛀,有的頁麵還缺失了。
他幾年前翻的那本,看起來較新,應該是父王已經翻刻過的那部分。
隻可惜父皇去世後,他跟那些老大臣們生氣,很少再去書房,更是將很多合用的東西放到了豹房去了,這套書因為他不感興趣也就沒有拿過去。
自然也將翻刻這套書的事情拋到腦後了。
既然現在想起來了,這套書真這麽有用的話,他繼續進行父皇未竟的事情也不是不行。
就是那些老大臣們應該是高興壞了,覺得他終於能幹點正事了!
想到這裏朱厚照撇撇嘴。
他們愛怎麽想就怎麽想吧,反正他以後也是要做大將軍的。多看看兵書也不錯,他倒要讓他們看看,他也是像成祖那樣,可以上馬平定天下,下馬治國安民的。
對了現在還得再加一條,出海平倭定寇。
不管怎樣,先把寶船的圖紙找到,鄭三保的海舶日誌也得找到。
他就不信,幾百年前前朝的書還能在大內書房找到,幾十年前的圖紙就這麽沒了?
甚至連海舶日誌也沒了。
怎麽會有這麽巧的事?
除非是有人不想讓朝廷的艦隊出海!
但是這些人,為什麽不想讓朝廷的艦隊出海呢?
除了朱厚照,還有朱元璋。
雖然覺得宋朝弱的天怒人怨,但是對於宋朝的富庶,他還是早有耳聞,哪怕是宋朝南遷後,也是富過一陣子的。
甚至還能花錢買平安,而且比打仗還劃算。
這讓他這個到處找銀子籌軍餉輜重的洪武大帝情何以堪?
難不成他們老趙家的人就是比他們老朱家的人會賺銀子嗎?
這次決定開國貿司,他也讓人把海禁之前元朝,以及他大明的貿易額拿出來查看了一番,不看不知道,結果看過之後發現更糾結了。
因為在大明建朝前後這幾年,蒙元也好,大明也好,海外貿易額竟然不超過十萬貫,對整個國家的財政實在是不痛不癢。
所以,甚至在韃子還沒被他趕出中原前,蒙元就已經在實行禁海之策了。
因此,在他大明開國後,他才會在後來不堪倭人騷擾時,為了節約人力和精力,將海一禁了之,專心對付仍對中原虎視眈眈的蒙古人。
看著手中戶部尚書呈上來的帳冊,朱元璋狠狠瞪了他一眼:「你確定海禁前,咱們大明每年的海外貿易真的隻有這區區幾萬貫?」
【好了,《武經總要》以及在這本書上記錄的這兩大發明,我們先說這麽多。在宋仁宗時,還有一項真正出現在此時的巨大發明,就是活字印刷術。】
【宋仁宗時,小民畢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項發明可以說領先了海外幾百年。】
【雕版印刷術我想大家都了解吧,就是在一張板子上,刻上一頁書的內容,然後塗以油墨印刷。】
活字,印刷?
印刷是什麽東西?
聽到這個詞,嬴政有些覺得耳熟,但是猛然間又有些弄不太明白。
書?
書不是刻在竹片上形成竹簡的嗎?難道是用油墨寫上去,而不是刻上去的?
這樣時間久了,墨跡不就不見了?
難道是印在絹帛上的?
如此一來,書本的造價該有多高?
不對,他想起來了,是紙!就是之前阿婆主給他看的秘笈裏,用造紙術造出來的紙。還有印刷術也在秘籍中。
他總想著用紙來寫奏摺,可他忘了,這紙也是可以用來印書的!
嬴政正在心中振奮著,卻聽「轟」得一聲響,他急忙望去,卻見自己剛剛下令發射的「火炮」已經將火藥投到了十幾丈遠的地方。
這次工匠們為火藥桶加了裹了火藥的引信。有的引信長,有的引信短。之前他已經發射了好幾個,引信太短的藥桶還不等到達規定地點就在空中炸開了。
有幾個引信太長,等到落地了還沒有炸開,有的甚至將點燃的引信都砸滅了,最終也沒能爆炸。
隻有這個,時間和引信長短上搭配的恰到好處,剛巧到達目標地點就爆炸了。
「將引信的長短和射程記下來!」嬴政命令道,「再試!」
「喏!」書吏應著,立即拿出一根竹籤,將相關數據刻記下來。
【直到最後,外辱來犯,也極少有人能想到這本早被遺忘的巨著。以至於最後山河凋零,外辱猖獗,國破家亡!】
原來,隻是紙上談兵呀!
真是可惜了這麽本好書了。
隨著天卷對《武經總要》的一步步介紹,朱厚照逐漸想起有關這本書零零碎碎的記憶碎片來。
他好像想起,在父皇去世之前那幾年,就想對一部分內書房的書籍進行重印和重修,其中好像就包括這套《武經總要》。
不然的話,他也不可能在內書房這麽容易見到這套幾百年前的書。
不過,據說這套書已經不是宋仁宗剛開始監督主持編纂的那套了。金兵占領汴京後,這套書的原始刻本便被付之一炬。
目前大內所藏的這套書,是宋朝南渡之後,根據副本重新刻印的。
因為時間太過長久,放在皇宮的角落裏,經歷三個朝代,綿延幾百年,早就被鼠咬蟲蛀,有的頁麵還缺失了。
他幾年前翻的那本,看起來較新,應該是父王已經翻刻過的那部分。
隻可惜父皇去世後,他跟那些老大臣們生氣,很少再去書房,更是將很多合用的東西放到了豹房去了,這套書因為他不感興趣也就沒有拿過去。
自然也將翻刻這套書的事情拋到腦後了。
既然現在想起來了,這套書真這麽有用的話,他繼續進行父皇未竟的事情也不是不行。
就是那些老大臣們應該是高興壞了,覺得他終於能幹點正事了!
想到這裏朱厚照撇撇嘴。
他們愛怎麽想就怎麽想吧,反正他以後也是要做大將軍的。多看看兵書也不錯,他倒要讓他們看看,他也是像成祖那樣,可以上馬平定天下,下馬治國安民的。
對了現在還得再加一條,出海平倭定寇。
不管怎樣,先把寶船的圖紙找到,鄭三保的海舶日誌也得找到。
他就不信,幾百年前前朝的書還能在大內書房找到,幾十年前的圖紙就這麽沒了?
甚至連海舶日誌也沒了。
怎麽會有這麽巧的事?
除非是有人不想讓朝廷的艦隊出海!
但是這些人,為什麽不想讓朝廷的艦隊出海呢?
除了朱厚照,還有朱元璋。
雖然覺得宋朝弱的天怒人怨,但是對於宋朝的富庶,他還是早有耳聞,哪怕是宋朝南遷後,也是富過一陣子的。
甚至還能花錢買平安,而且比打仗還劃算。
這讓他這個到處找銀子籌軍餉輜重的洪武大帝情何以堪?
難不成他們老趙家的人就是比他們老朱家的人會賺銀子嗎?
這次決定開國貿司,他也讓人把海禁之前元朝,以及他大明的貿易額拿出來查看了一番,不看不知道,結果看過之後發現更糾結了。
因為在大明建朝前後這幾年,蒙元也好,大明也好,海外貿易額竟然不超過十萬貫,對整個國家的財政實在是不痛不癢。
所以,甚至在韃子還沒被他趕出中原前,蒙元就已經在實行禁海之策了。
因此,在他大明開國後,他才會在後來不堪倭人騷擾時,為了節約人力和精力,將海一禁了之,專心對付仍對中原虎視眈眈的蒙古人。
看著手中戶部尚書呈上來的帳冊,朱元璋狠狠瞪了他一眼:「你確定海禁前,咱們大明每年的海外貿易真的隻有這區區幾萬貫?」
【好了,《武經總要》以及在這本書上記錄的這兩大發明,我們先說這麽多。在宋仁宗時,還有一項真正出現在此時的巨大發明,就是活字印刷術。】
【宋仁宗時,小民畢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項發明可以說領先了海外幾百年。】
【雕版印刷術我想大家都了解吧,就是在一張板子上,刻上一頁書的內容,然後塗以油墨印刷。】
活字,印刷?
印刷是什麽東西?
聽到這個詞,嬴政有些覺得耳熟,但是猛然間又有些弄不太明白。
書?
書不是刻在竹片上形成竹簡的嗎?難道是用油墨寫上去,而不是刻上去的?
這樣時間久了,墨跡不就不見了?
難道是印在絹帛上的?
如此一來,書本的造價該有多高?
不對,他想起來了,是紙!就是之前阿婆主給他看的秘笈裏,用造紙術造出來的紙。還有印刷術也在秘籍中。
他總想著用紙來寫奏摺,可他忘了,這紙也是可以用來印書的!
嬴政正在心中振奮著,卻聽「轟」得一聲響,他急忙望去,卻見自己剛剛下令發射的「火炮」已經將火藥投到了十幾丈遠的地方。
這次工匠們為火藥桶加了裹了火藥的引信。有的引信長,有的引信短。之前他已經發射了好幾個,引信太短的藥桶還不等到達規定地點就在空中炸開了。
有幾個引信太長,等到落地了還沒有炸開,有的甚至將點燃的引信都砸滅了,最終也沒能爆炸。
隻有這個,時間和引信長短上搭配的恰到好處,剛巧到達目標地點就爆炸了。
「將引信的長短和射程記下來!」嬴政命令道,「再試!」
「喏!」書吏應著,立即拿出一根竹籤,將相關數據刻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