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錯,剛剛太皇太後前來,就是要來拿他,準備將他立即亂棍打死的。
要不是陛下護著,隻怕他現在也已經是一具屍體了。
沒想到正爭執著,卻聽到這種消息。他又怎麽能不抓住這個機會,將火引到那個於謙身上去。
「閉嘴!」太皇太後怒斥道,「你這個奴才,當著我的麵就開始禍主了。陛下,這個王振真的不能留了。您到現在還看不出來嗎?他留在您身邊可是居心叵測。」
「本宮不能眼睜睜看著太祖皇帝打下來的江山,在你的手裏敗落下去呀!」
【說到這裏,不得不說,老朱家從建國一開始定下的基調就比宋朝的時候硬氣多了。】
就在這時,天卷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評價,也正是因為這聲評價,朱祁鎮才終於下定了決心。
「皇祖母,母後,你們說的對,王振的確不再適宜留在宮中,留在朕的身邊了。」
王振臉色蒼白,「噗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陛下,您真的要放棄奴才嗎?就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天卷,以及它說的幾句莫名其妙的話?」
朱祁鎮的眼中充滿不舍,但是卻已經下定決心。
【朱元璋建國之初,便提出「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建國方略,之後的朱棣又補充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鐵血宣言。】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能提出這幾條的朝代,僅此一個。】
【所以,在這種基調下,若是有人想像宋朝那樣一有事就後退,一出事就遷都。那根本就是妥妥的賣國賊,絕不可能立在朝堂上。】
宋徽宗:說的不是我。
宋仁宗:賣國賊?可惡!
宋太祖:我的子孫中也有這種敗類?我不信!
【這次就是,當有的大臣提出京城南遷時,於謙怒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這一幕出現在(《明史列傳58》的記敘中,正是當時場景的真實體現。】
【其實當時還有一件事。】
【就是皇帝被擒的消息傳來後,王振作為罪魁禍首,不但家人被貶斥,就連同王振關係好,仗著王振在皇宮中作威作福的幾名太監也幾乎要被其他憤怒的兵士打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聽說要死守京城。不但京城僅剩的禁衛軍晝夜不離崗位,誓死保衛北京城。】
【甚至很多宮裏的太監們都自動請纓,要加入對抗瓦剌大軍的敢死隊,對抗敵寇。】
【就連百姓們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管老幼婦孺全員發動起來,誓要與京城共存亡!】
【可以說,當時明英宗被俘後,大明非但沒有成為一盤散沙,反而群情激奮,燃起了熊熊鬥誌。】
聽天卷講到這裏,不知怎的,朱元璋父子三個,均覺得眼眶有點潮。
這才是他們的大明呀!
這才是大明軍民該有的樣子啊!
在宋朝各位麵。
宋太祖趙匡胤聽了心中微動,不知怎的心中有一種衝動。若是他大宋將士有此胸懷,之前他心心念念的燕雲十六州隻怕早就收迴了。
宋仁宗表情複雜。想到北方的大遼,想到自己同大遼簽訂的各種協議,想到燕雲十六州。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每一條都像紮在他心中的刺,讓他煩悶不已。
太上皇宋徽宗冷冷地瞥了天卷一眼,冷哼道:「那後世之朝有後世之朝的堅持,我大宋有大宋的國情。就算不死守,聯合金人,朕不是也把燕雲十六州拿迴來了?」
「哼哼,再說了,朕現在已經是太上皇了,這種事情還是讓皇帝去操心吧,於朕又有何幹?」
不過,想歸想,想到天卷的預言,他還真得想個辦法,早點離開京城才好。
他就不信,他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居,那些遼人還能把他找到?
【所以,雖然明軍精銳在土木堡一戰中幾乎被消滅殆盡。但是在強大鬥誌的加持下,北京城中眾誌成城,全民動員起來,人人爭著保家衛國。】
【這一點,可以說是瓦剌人從沒有料到的。】
【所以,當瓦剌人帶著明英宗到達了北京城西北關外,北京城中的所有人,包括太後都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
【這是大明的背水一戰,也是華夏一族的興亡之戰。】
【而也正是這一戰,徹底打出了大明的風骨。在武將們幾乎全都隨著土木堡之變傾覆的情況下,兵部侍郎於謙指揮從容,在大明軍隊精銳俱失的情況下,將瓦剌人徹底擊退。】
【就這樣,在明軍的抗擊下,瓦剌人捲走了太上皇朱祁鎮,徹底放棄了進攻北京城。】
好!
天卷一口氣說出了北京保衛戰的結果,讓各朝各代的大部分帝王們紛紛叫好。
尤其是秦始皇,聽到後世的大明竟然有這種勇氣,更是讚不絕口。
而在這時,一旁已經跪了很久的徐福徐方士突然開口了:「陛下,若是您能存在在這個後世的大明,豈不更加快哉!」
徐福不開口,嬴政都差點將他忘了。
他轉頭看向徐福,眼睛眯了起來。
【隻是,北京保衛戰能夠成功,也並不僅僅是眾誌成城的結果,更是需要有人居中調節,坐鎮中軍。這個人毫無意外的,就是之前力促郕王朱祁鈺登基的於謙。】
要不是陛下護著,隻怕他現在也已經是一具屍體了。
沒想到正爭執著,卻聽到這種消息。他又怎麽能不抓住這個機會,將火引到那個於謙身上去。
「閉嘴!」太皇太後怒斥道,「你這個奴才,當著我的麵就開始禍主了。陛下,這個王振真的不能留了。您到現在還看不出來嗎?他留在您身邊可是居心叵測。」
「本宮不能眼睜睜看著太祖皇帝打下來的江山,在你的手裏敗落下去呀!」
【說到這裏,不得不說,老朱家從建國一開始定下的基調就比宋朝的時候硬氣多了。】
就在這時,天卷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評價,也正是因為這聲評價,朱祁鎮才終於下定了決心。
「皇祖母,母後,你們說的對,王振的確不再適宜留在宮中,留在朕的身邊了。」
王振臉色蒼白,「噗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陛下,您真的要放棄奴才嗎?就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天卷,以及它說的幾句莫名其妙的話?」
朱祁鎮的眼中充滿不舍,但是卻已經下定決心。
【朱元璋建國之初,便提出「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建國方略,之後的朱棣又補充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鐵血宣言。】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能提出這幾條的朝代,僅此一個。】
【所以,在這種基調下,若是有人想像宋朝那樣一有事就後退,一出事就遷都。那根本就是妥妥的賣國賊,絕不可能立在朝堂上。】
宋徽宗:說的不是我。
宋仁宗:賣國賊?可惡!
宋太祖:我的子孫中也有這種敗類?我不信!
【這次就是,當有的大臣提出京城南遷時,於謙怒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這一幕出現在(《明史列傳58》的記敘中,正是當時場景的真實體現。】
【其實當時還有一件事。】
【就是皇帝被擒的消息傳來後,王振作為罪魁禍首,不但家人被貶斥,就連同王振關係好,仗著王振在皇宮中作威作福的幾名太監也幾乎要被其他憤怒的兵士打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聽說要死守京城。不但京城僅剩的禁衛軍晝夜不離崗位,誓死保衛北京城。】
【甚至很多宮裏的太監們都自動請纓,要加入對抗瓦剌大軍的敢死隊,對抗敵寇。】
【就連百姓們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管老幼婦孺全員發動起來,誓要與京城共存亡!】
【可以說,當時明英宗被俘後,大明非但沒有成為一盤散沙,反而群情激奮,燃起了熊熊鬥誌。】
聽天卷講到這裏,不知怎的,朱元璋父子三個,均覺得眼眶有點潮。
這才是他們的大明呀!
這才是大明軍民該有的樣子啊!
在宋朝各位麵。
宋太祖趙匡胤聽了心中微動,不知怎的心中有一種衝動。若是他大宋將士有此胸懷,之前他心心念念的燕雲十六州隻怕早就收迴了。
宋仁宗表情複雜。想到北方的大遼,想到自己同大遼簽訂的各種協議,想到燕雲十六州。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每一條都像紮在他心中的刺,讓他煩悶不已。
太上皇宋徽宗冷冷地瞥了天卷一眼,冷哼道:「那後世之朝有後世之朝的堅持,我大宋有大宋的國情。就算不死守,聯合金人,朕不是也把燕雲十六州拿迴來了?」
「哼哼,再說了,朕現在已經是太上皇了,這種事情還是讓皇帝去操心吧,於朕又有何幹?」
不過,想歸想,想到天卷的預言,他還真得想個辦法,早點離開京城才好。
他就不信,他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居,那些遼人還能把他找到?
【所以,雖然明軍精銳在土木堡一戰中幾乎被消滅殆盡。但是在強大鬥誌的加持下,北京城中眾誌成城,全民動員起來,人人爭著保家衛國。】
【這一點,可以說是瓦剌人從沒有料到的。】
【所以,當瓦剌人帶著明英宗到達了北京城西北關外,北京城中的所有人,包括太後都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
【這是大明的背水一戰,也是華夏一族的興亡之戰。】
【而也正是這一戰,徹底打出了大明的風骨。在武將們幾乎全都隨著土木堡之變傾覆的情況下,兵部侍郎於謙指揮從容,在大明軍隊精銳俱失的情況下,將瓦剌人徹底擊退。】
【就這樣,在明軍的抗擊下,瓦剌人捲走了太上皇朱祁鎮,徹底放棄了進攻北京城。】
好!
天卷一口氣說出了北京保衛戰的結果,讓各朝各代的大部分帝王們紛紛叫好。
尤其是秦始皇,聽到後世的大明竟然有這種勇氣,更是讚不絕口。
而在這時,一旁已經跪了很久的徐福徐方士突然開口了:「陛下,若是您能存在在這個後世的大明,豈不更加快哉!」
徐福不開口,嬴政都差點將他忘了。
他轉頭看向徐福,眼睛眯了起來。
【隻是,北京保衛戰能夠成功,也並不僅僅是眾誌成城的結果,更是需要有人居中調節,坐鎮中軍。這個人毫無意外的,就是之前力促郕王朱祁鈺登基的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