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大臣和自己的侍從們這麽說,朱厚照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洪武朝。
朱標看著天卷,心中也是輕輕一嘆。這就叫欲速則不達呀!
而在這時,在禦階下,以胡惟庸為首的臣子們已經整整齊齊跪在了勤政殿外的廣場上。
看到朱元璋出來,胡惟庸倒地拜道:「陛下,天卷之言您可看到了?為了我大明社稷永昌,請盡快處置燕王,決不能讓他有謀朝反叛之舉呀!」
「胡惟庸?」朱元璋冷笑,「你是從哪裏聽說,燕王有反叛之舉的?」
「陛下,天卷上可都說了,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篡了王位呀。」胡惟庸大聲重複道,「縱然燕王是您的兒子,也不能縱容他推翻正統,讓我大明陷入危難呀。」
「胡惟庸,錦衣衛拿人,尚且要得到供詞才能入罪。朕就算讓你們審問老四,你們想得到怎樣的證詞?」
「陛下,萬不可再包庇燕王了呀!」胡惟庸聞言,再次伏地拜倒,而在他身後,一應大臣們也紛紛拜倒。
看到大臣們跪倒一片,朱元璋的臉色更難看了。
就在這時,天卷的聲音隨著大臣們的拜倒,更加清晰起來。
【當然了,有些東西,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蓋棺定論說清楚的。讓我們對比兩位帝王的性格和所處環境,並不難看出,他們在相似的事情上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也並不奇怪。】
【正德皇帝朱厚照,含著金湯匙出生,天之驕子,據說小時讀書時,還過目不忘,是人人讚譽的神童。登基之後,雖然隨心所欲,但是最不在乎的就是大臣們看他的眼光。】
【自然他施政的時候,也不會受大臣們的影響,完全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們一邊玩兒去」的做派。】
李東陽等人聽了這句話,臉色俱是一變。雖然倍感「心累」,但是卻又有一吐心中鬱氣的感覺。
總算總算是有人說出他們早就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感覺了。
眾人不禁向正德覷去,卻見他看著天卷仍舊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很不屑地撇撇嘴:「無聊。怎麽還不完,朕還有正事呢。」
【建文帝朱允炆,他出生的時候,隻是朱棣的庶子,是大哥朱雄英去世後,嫡母常氏也離世後,他的母親才被扶正,才得到了嫡長子的地位,成為世子。】
【而後,又是他父親去世後,他才得到了太孫之位,直到最後登基稱帝。】
【說白了,朱允炆這個皇位,等於是撿到的。因此他最在乎的就是旁人說他德不配位。】
原來如此,老朱一家恍然大悟。
這皇位的確是像撿來的。
隻是,朱雄英活活潑潑、健健康康的一個孩子是怎麽死的?
朱標很想問天卷原因,但是想到剛才父皇離開時的叮囑,又有些糾結。
【於是,這兩個皇帝一個是根本沒人同他爭,一個卻又時時刻刻生怕別人將他的皇位搶走,自然要向天下人證明他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這才導致後者有那麽多急功近利之舉,有那麽多謎之操作,一口氣推行了了那麽多的新政。】
【其實,為什麽要在乎別人眼光呢?皇帝你都當上了,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了,又何必在乎旁人說什麽呢?你隻要去按部就班做對的就行了啊。】
作者有話要說:
第50章 拽作狂14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這麽焦慮,看看他周圍都是什麽人吧。】
【幾乎全都是跟著他爺爺和父輩們打下天下的功臣。】
【這還是洪武後期,藍玉案之後剩下的功臣們。】
【之前up主說的火燒慶功樓,也不過是後世文人用話本誇張的寫法,對朱元璋大興藍玉案之後真正原因的影射罷了。】
【其實,那個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在為自己這個皇太孫肅清前路了。隻可惜,雖然功臣已經剩下不多了,朱允炆還是掌控不了。】
【因為想要得到這些人的承認實在是太難了。】
聽著天卷的聲音,又掃了眼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們,朱元璋恨得牙根癢癢。
天卷說得沒錯,如果他的標兒英年早逝,隻有皇太孫能繼承皇位。他必然會想辦法為皇孫肅清前路,以防主弱臣強。
而這些官員們中,以他那些老兄弟們最甚。
【而朱允炆既是一國之君,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必須用別的辦法來緩解這些焦慮,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態。】
【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在登基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文官的原因。】
【因為他們同那些功臣們聯繫較少,他們是能幫自己出主意的「自己人」。】
【但是,朱允炆的境況並不罕見,在歷朝歷代帝王中,有那麽父子兩個同他的情況很相似,就是順治康熙父子。不過那就扯遠了。我們日後可以單開一集重點介紹。】
各位麵順治(康熙)萬分期待:沒錯,我也是少年登基。
【我們先迴到朱允炆。】
【之前說到,朱允炆重用文官,所以疏遠了武將,故而讓武將們不滿。但是其實,朱允炆對文官也沒有特別重用。】
【他重用的隻有自己人,被歷史發燒友們戲稱「建文三傻」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尤其是黃子澄,他幾乎可以說對他是言聽計從,哪怕是齊泰,若是同黃子澄意見相左,朱允炆也會採納黃子澄的意見。】
洪武朝。
朱標看著天卷,心中也是輕輕一嘆。這就叫欲速則不達呀!
而在這時,在禦階下,以胡惟庸為首的臣子們已經整整齊齊跪在了勤政殿外的廣場上。
看到朱元璋出來,胡惟庸倒地拜道:「陛下,天卷之言您可看到了?為了我大明社稷永昌,請盡快處置燕王,決不能讓他有謀朝反叛之舉呀!」
「胡惟庸?」朱元璋冷笑,「你是從哪裏聽說,燕王有反叛之舉的?」
「陛下,天卷上可都說了,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篡了王位呀。」胡惟庸大聲重複道,「縱然燕王是您的兒子,也不能縱容他推翻正統,讓我大明陷入危難呀。」
「胡惟庸,錦衣衛拿人,尚且要得到供詞才能入罪。朕就算讓你們審問老四,你們想得到怎樣的證詞?」
「陛下,萬不可再包庇燕王了呀!」胡惟庸聞言,再次伏地拜倒,而在他身後,一應大臣們也紛紛拜倒。
看到大臣們跪倒一片,朱元璋的臉色更難看了。
就在這時,天卷的聲音隨著大臣們的拜倒,更加清晰起來。
【當然了,有些東西,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蓋棺定論說清楚的。讓我們對比兩位帝王的性格和所處環境,並不難看出,他們在相似的事情上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也並不奇怪。】
【正德皇帝朱厚照,含著金湯匙出生,天之驕子,據說小時讀書時,還過目不忘,是人人讚譽的神童。登基之後,雖然隨心所欲,但是最不在乎的就是大臣們看他的眼光。】
【自然他施政的時候,也不會受大臣們的影響,完全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們一邊玩兒去」的做派。】
李東陽等人聽了這句話,臉色俱是一變。雖然倍感「心累」,但是卻又有一吐心中鬱氣的感覺。
總算總算是有人說出他們早就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感覺了。
眾人不禁向正德覷去,卻見他看著天卷仍舊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很不屑地撇撇嘴:「無聊。怎麽還不完,朕還有正事呢。」
【建文帝朱允炆,他出生的時候,隻是朱棣的庶子,是大哥朱雄英去世後,嫡母常氏也離世後,他的母親才被扶正,才得到了嫡長子的地位,成為世子。】
【而後,又是他父親去世後,他才得到了太孫之位,直到最後登基稱帝。】
【說白了,朱允炆這個皇位,等於是撿到的。因此他最在乎的就是旁人說他德不配位。】
原來如此,老朱一家恍然大悟。
這皇位的確是像撿來的。
隻是,朱雄英活活潑潑、健健康康的一個孩子是怎麽死的?
朱標很想問天卷原因,但是想到剛才父皇離開時的叮囑,又有些糾結。
【於是,這兩個皇帝一個是根本沒人同他爭,一個卻又時時刻刻生怕別人將他的皇位搶走,自然要向天下人證明他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這才導致後者有那麽多急功近利之舉,有那麽多謎之操作,一口氣推行了了那麽多的新政。】
【其實,為什麽要在乎別人眼光呢?皇帝你都當上了,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了,又何必在乎旁人說什麽呢?你隻要去按部就班做對的就行了啊。】
作者有話要說:
第50章 拽作狂14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這麽焦慮,看看他周圍都是什麽人吧。】
【幾乎全都是跟著他爺爺和父輩們打下天下的功臣。】
【這還是洪武後期,藍玉案之後剩下的功臣們。】
【之前up主說的火燒慶功樓,也不過是後世文人用話本誇張的寫法,對朱元璋大興藍玉案之後真正原因的影射罷了。】
【其實,那個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在為自己這個皇太孫肅清前路了。隻可惜,雖然功臣已經剩下不多了,朱允炆還是掌控不了。】
【因為想要得到這些人的承認實在是太難了。】
聽著天卷的聲音,又掃了眼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們,朱元璋恨得牙根癢癢。
天卷說得沒錯,如果他的標兒英年早逝,隻有皇太孫能繼承皇位。他必然會想辦法為皇孫肅清前路,以防主弱臣強。
而這些官員們中,以他那些老兄弟們最甚。
【而朱允炆既是一國之君,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必須用別的辦法來緩解這些焦慮,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態。】
【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在登基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文官的原因。】
【因為他們同那些功臣們聯繫較少,他們是能幫自己出主意的「自己人」。】
【但是,朱允炆的境況並不罕見,在歷朝歷代帝王中,有那麽父子兩個同他的情況很相似,就是順治康熙父子。不過那就扯遠了。我們日後可以單開一集重點介紹。】
各位麵順治(康熙)萬分期待:沒錯,我也是少年登基。
【我們先迴到朱允炆。】
【之前說到,朱允炆重用文官,所以疏遠了武將,故而讓武將們不滿。但是其實,朱允炆對文官也沒有特別重用。】
【他重用的隻有自己人,被歷史發燒友們戲稱「建文三傻」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尤其是黃子澄,他幾乎可以說對他是言聽計從,哪怕是齊泰,若是同黃子澄意見相左,朱允炆也會採納黃子澄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