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紅樓同人] 我的老婆是黛玉 作者:鍾離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廷也不好不顧念這些舉子,為了迅速平息民怨,隻好先把皇甫林等一幹涉案人員先行羈押,並宣布此次會試成績作廢,要重新出題,重考。
為了彌補補償舉子們,朝廷按人頭每人發了二十兩銀子。
倉促之間,缺席的那個監考官不好找。因為誰也不敢肯定,補缺的那個人不會有問題。
聖人思慮過後,幹脆大手一揮,推了安王去頂崗。
如今的安王,早已淡出朝野多時。他雖然還按時上朝,卻很少發表什麽關於朝政的意見了。
除了安王黨的核心人員,眾人都默契地把安王排除在了朝政之外。
聖人忽然來了這麽一出,把所有人都打了個措手不及。
那日下朝之後,無論是寧王還是譽王,都匆匆召集了心腹,討論聖人愣是把安王重新拉入局中,究竟意欲何為?
驟然被推入漩渦中心的安王也很懵,但他的反應也是最快的,在他的心腹們沒來找他之前,就提前派的人挨個通知:不用過來,是好事。
兩年前他和聖人坦露了心聲之後,聖人沒有厭棄他,他就知道聖人心中重新對他有了期許。
這些年他明麵上在朝堂並無建樹,其實私底下和聖人相處時,卻會主動和聖人分享自己對某些事的看法。
他參照著日常和自己兒子之間的相處,每次提出的觀點都會有些不宜察覺的漏洞,就是專門讓聖人來指點他的。
從聖人的視角來看,就是五兒子在他的指點下,一點一點進步,慢慢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純粹的臣子角度,挪到了做決策的君主的角度。
因聖人那一輩奪嫡激烈,兄弟中最為優秀的太子直接被逼瘋了,聖人掌權之後,就對「立太子」這迴事有了心理陰影。
每次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立儲之事,聖人都會立刻岔開話題。
久而久之,眾人都明白了聖人的心思,也就無人再去觸他的黴頭了。
原本聖人不立太子,是為了避免其餘皇子對太子群起而攻之。
卻未曾想到,正因為沒有儲君,每個皇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鬥爭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比他們那一輩更加混亂了。
有實力的皇子籠絡朝臣,沒實力的皇子便勾結兄弟。朝中派係林立,很多不想站隊的中下層官員,都不得不捲入皇子間的爭鬥,要麽選邊站,要麽就徹底出局。
弄出這種後果,聖人也不是不後悔。可當他想要收拾局麵時,才發現局勢已經不好控製了。
他隻好先犧牲了一個徐甘,並藉此先行打擊安王的勢力,想著先把平衡打破了再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王趁機退了出來,仿佛一心要做個好兒子。
以安王為首的是一大股勢力,他這一退,雖然在短時間內讓朝局更亂,卻也給了聖人插手整頓的機會。
也正是因此,他雖然利用了屬於安王的徐甘,卻沒有斬盡殺絕。在判了全家流放的同時,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安王把徐甘的小兒子撈了出來。
三足鼎立是最穩固的,當安王做出徹底退出的姿態之後,寧王一派和譽王一派都成了對方唯一的眼中釘。
他們一邊搶奪安王從前的勢力,一邊相互針對。卻沒有注意到,聖人的大手攪和其間,把他們以前的從容不迫徹底攪亂,並且時不時就會出狀況,人心再也難齊。
安王趁機收縮了勢力,看似被打散了,其實並沒有損失多少。
反倒是寧王和譽王,驟然膨脹的勢力就像充滿氣的氣球,隻需要一根足夠尖銳的針輕輕一刺,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這兩位自然也發現了,可意識到是一迴事,能重新穩住局勢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如果他們能像安王一般,果斷斷臂求生,還能煥發新的生機。
隻可惜,那時候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勢力,已經太過臃腫龐大,沒有合適的契機,根本就不敢輕舉妄動。
終於穩坐釣魚台的聖人,當然不會再給他們機會。
他這個時候把安王推入局中,就是表明了不怕朝局再次混亂,也存著考驗安王的心思。
在科舉入仕成為主流的年代,能考中科舉的本就是人尖子,能在朝堂中殺出一席之地,更是尖子中的尖子。
這樣一群人裏,從來都不缺少聰明人。
隻不過,安王從前退得太徹底,至少在表麵上退得足夠徹底。不管是寧王黨還是譽王黨,乃至安王自己的人,都隻猜到了聖人的第一重意思,萬萬沒想到聖人竟然還存著考量安王,看他是否有資格成為儲君的心思。
安王自己倒是猜出了一些,但他和聖人接觸最多,最清楚聖人的身子骨還算硬了,還沒到他上躥下跳的時候。
他如今要做的,就是穩。
隻要他能穩住,在朝中穩步發展勢力,一切都跟著聖人的腳步走,想要的終究能得到。
至於寧王和譽王,在聖人有意無意打壓他們的情況,安王隻需要看準時機落井下石,在於關鍵時刻替他們求求情,讓聖人知道自己日後會善待兄弟即可。
至於再多的,根本不用他操心。
得知安王成了監考官,徐茂行自然替他高興。
可黛玉卻提醒他:「郭先生是安王的門客,如今安王成了監考,按照慣例,郭先生得避嫌。」
也就是說,這一科,郭先生考不成了。
徐茂興笑容一滯,懊惱道:「忘了還有這一頭了。」
為了彌補補償舉子們,朝廷按人頭每人發了二十兩銀子。
倉促之間,缺席的那個監考官不好找。因為誰也不敢肯定,補缺的那個人不會有問題。
聖人思慮過後,幹脆大手一揮,推了安王去頂崗。
如今的安王,早已淡出朝野多時。他雖然還按時上朝,卻很少發表什麽關於朝政的意見了。
除了安王黨的核心人員,眾人都默契地把安王排除在了朝政之外。
聖人忽然來了這麽一出,把所有人都打了個措手不及。
那日下朝之後,無論是寧王還是譽王,都匆匆召集了心腹,討論聖人愣是把安王重新拉入局中,究竟意欲何為?
驟然被推入漩渦中心的安王也很懵,但他的反應也是最快的,在他的心腹們沒來找他之前,就提前派的人挨個通知:不用過來,是好事。
兩年前他和聖人坦露了心聲之後,聖人沒有厭棄他,他就知道聖人心中重新對他有了期許。
這些年他明麵上在朝堂並無建樹,其實私底下和聖人相處時,卻會主動和聖人分享自己對某些事的看法。
他參照著日常和自己兒子之間的相處,每次提出的觀點都會有些不宜察覺的漏洞,就是專門讓聖人來指點他的。
從聖人的視角來看,就是五兒子在他的指點下,一點一點進步,慢慢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純粹的臣子角度,挪到了做決策的君主的角度。
因聖人那一輩奪嫡激烈,兄弟中最為優秀的太子直接被逼瘋了,聖人掌權之後,就對「立太子」這迴事有了心理陰影。
每次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立儲之事,聖人都會立刻岔開話題。
久而久之,眾人都明白了聖人的心思,也就無人再去觸他的黴頭了。
原本聖人不立太子,是為了避免其餘皇子對太子群起而攻之。
卻未曾想到,正因為沒有儲君,每個皇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鬥爭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比他們那一輩更加混亂了。
有實力的皇子籠絡朝臣,沒實力的皇子便勾結兄弟。朝中派係林立,很多不想站隊的中下層官員,都不得不捲入皇子間的爭鬥,要麽選邊站,要麽就徹底出局。
弄出這種後果,聖人也不是不後悔。可當他想要收拾局麵時,才發現局勢已經不好控製了。
他隻好先犧牲了一個徐甘,並藉此先行打擊安王的勢力,想著先把平衡打破了再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王趁機退了出來,仿佛一心要做個好兒子。
以安王為首的是一大股勢力,他這一退,雖然在短時間內讓朝局更亂,卻也給了聖人插手整頓的機會。
也正是因此,他雖然利用了屬於安王的徐甘,卻沒有斬盡殺絕。在判了全家流放的同時,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安王把徐甘的小兒子撈了出來。
三足鼎立是最穩固的,當安王做出徹底退出的姿態之後,寧王一派和譽王一派都成了對方唯一的眼中釘。
他們一邊搶奪安王從前的勢力,一邊相互針對。卻沒有注意到,聖人的大手攪和其間,把他們以前的從容不迫徹底攪亂,並且時不時就會出狀況,人心再也難齊。
安王趁機收縮了勢力,看似被打散了,其實並沒有損失多少。
反倒是寧王和譽王,驟然膨脹的勢力就像充滿氣的氣球,隻需要一根足夠尖銳的針輕輕一刺,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這兩位自然也發現了,可意識到是一迴事,能重新穩住局勢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如果他們能像安王一般,果斷斷臂求生,還能煥發新的生機。
隻可惜,那時候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勢力,已經太過臃腫龐大,沒有合適的契機,根本就不敢輕舉妄動。
終於穩坐釣魚台的聖人,當然不會再給他們機會。
他這個時候把安王推入局中,就是表明了不怕朝局再次混亂,也存著考驗安王的心思。
在科舉入仕成為主流的年代,能考中科舉的本就是人尖子,能在朝堂中殺出一席之地,更是尖子中的尖子。
這樣一群人裏,從來都不缺少聰明人。
隻不過,安王從前退得太徹底,至少在表麵上退得足夠徹底。不管是寧王黨還是譽王黨,乃至安王自己的人,都隻猜到了聖人的第一重意思,萬萬沒想到聖人竟然還存著考量安王,看他是否有資格成為儲君的心思。
安王自己倒是猜出了一些,但他和聖人接觸最多,最清楚聖人的身子骨還算硬了,還沒到他上躥下跳的時候。
他如今要做的,就是穩。
隻要他能穩住,在朝中穩步發展勢力,一切都跟著聖人的腳步走,想要的終究能得到。
至於寧王和譽王,在聖人有意無意打壓他們的情況,安王隻需要看準時機落井下石,在於關鍵時刻替他們求求情,讓聖人知道自己日後會善待兄弟即可。
至於再多的,根本不用他操心。
得知安王成了監考官,徐茂行自然替他高興。
可黛玉卻提醒他:「郭先生是安王的門客,如今安王成了監考,按照慣例,郭先生得避嫌。」
也就是說,這一科,郭先生考不成了。
徐茂興笑容一滯,懊惱道:「忘了還有這一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