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穿越三國之小喬初嫁了 作者:木紅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半月的時間,最終試驗出了兩種毒藥最能有效的殺蟲,成本也低廉,百姓也能負擔得起。
為了能有效遏製住蝗蟲的蔓延,經得華佗的同意,殺蟲劑的配方由袁夫人和周瑜兩人牽頭,聯繫了汝南袁氏和廬江周氏兩家門生,並快速將配方傳播至整個中原大地。
不過最初蝗蟲來歷經過董卓之手從朝廷傳播自天下時,自有人不信此事是真的,隻當董卓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瞎扯。
到了秋天來臨,秋蝗出來了,便有人按照官府張貼出來關於蝗蟲若蟲的畫像尋到了它們聚集的地方。
那些人經過一月的觀察之後,便都老老實實的承認,蝗蟲的來歷確實是被一個小孩給破譯了。
華佗因研製出殺蟲劑,神醫之名,也更廣為流傳。
蝗蟲能被天下諸侯治理,即便之後再有蝗蟲成災,想來也不會是歷史上記載那樣的連年蝗災。
楚楚在亭中納涼,她得了聲望,也為百姓提前治理了即將帶來的可怖蝗災,這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而時間已經來到了八月下旬。
華佗因為已經研究出了殺蟲劑,於是與楚楚告別。
此事因提高了袁橋兩家的聲望,袁夫人對此十分高興,便送了華佗很多東西感謝他,華佗亦沒有扭捏,全都收下了,又因覺得楚楚合她眼緣,於是給她送了不少治傷的藥和防身的毒藥。
八月三十日,一切準備就緒了,董卓再次提及廢帝之事,被盧植當眾駁斥,董卓想殺他,被眾人勸說了作罷,盧植便棄官離開了洛陽,董卓便讓丁宮做了尚書的位置。
其實董卓對袁術很是不滿了,對方卻跑去了南陽,本想殺孫策和橋蕤之女泄憤,派去的人卻都屍骨無存。
他心中惱恨至極,卻暫時對袁術無可奈何。
當年董卓曾是汝南袁隗的手下,如今袁隗在朝堂上貴為太傅,袁基袁紹也在洛陽,想要廢帝之事順利,還要暫時拉攏三人,於是便沒有大開殺戒。
此時的他也怕殺了汝南袁氏之人,被袁術以報血仇為由舉兵進洛陽,橫生變故。
當天,董卓也問袁紹的意見,袁紹推脫說要問過袁隗的意思,董卓放過了他,當晚袁紹便棄官逃離了洛陽。
太傅袁隗和太僕袁基已經將親眷送離了洛陽,不願汝南袁氏全部都遠離政治中心,便留在了洛陽。
中平六年,九月一日,僅僅做了不到五個月帝位的劉辨被廢為弘農王,陳留王劉協登基為帝。
天下震動。
楚楚吃著新研製出的冰棍,得知天下易主的消息,臉上露出了一個淡淡的嗤笑。
第38章 初平二年
蝗災尚可治理,人禍卻難以避免。
董卓廢帝,實為寒天下士人之心,諸侯紛紛開始謀劃起兵勤王。
於是在初平元年,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分幾路起兵伐董。
此次陣勢聲勢浩大,看上去是為大義,可是各諸侯心中各有自己的小九九,因此並不盡心出力。
到了最後,與董卓正麵交鋒的,唯有孫堅一人罷了,各路諸侯則是演變成了相互攻伐,相互爭奪地盤。
人心最是難測。
政治博弈總是伴隨著流血犧牲,這上位者的意誌體現,下位者隻能順從。
於是,從董卓廢帝開始,這一場以天下人為棋的棋局已經開始。
而自從楚楚決定治理蝗蟲來提升自己的聲望開始,她便是主動入了這棋局之人,成了局中人。
不過以她目前的年齡,加上她手上並無實際權力,因此天下的紛爭亂世楚楚無法插手,隻能看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
既然入了這一局,楚楚斷然不會讓自己輕易出局。
她隻有在自己身上加重砝碼包裝自己,才能在將來不成為一顆廢棋,不至於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戰利品。
有一句話叫做「民為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而楚楚,需要這水將她托舉起來,讓民心為她所用。
因此她的目光很快從政治層麵剝離,再次迴到了底層百姓之中去。
東漢末年頻發蝗災,最嚴重的也就是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之後平均五年就有一次蝗災,因此蝗蟲的治理,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蝗災的發生導致糧食減產或者顆粒無收,對於天下百姓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即便這樣,底層的百姓也是吃不飽的,更何況沒有蝗災,還有旱災,以及越加繁重的賦稅。
因此楚楚就是琢磨著,或許應該想辦法讓糧食得到增產。
糧食一旦得到增產,不管上位者如何製定徵收的賦稅比例,總歸是能讓百姓果腹的。
不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搞雜交水稻,或者選育良種,也需要時間,三兩年的時間也搞不出來,運氣不好,或許十年八年也搞不出來,這就白費力氣了。
楚楚隻能將目光看向這個時代現有的糧食作物上,看看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這個時代主糧還是黍,它耐旱耐寒,生長周期短,口感軟硬,最高能畝產十石,因此很得百姓的喜愛。
而稻喜水,不喜旱,且產量低,隻在南方種植,隻有貴族才吃得起。
豆子作為主糧,畝產在三四石左右,但不能連續在同一土地種植,長期服用會導致輕微中毒。
小麥耐旱耐寒,生長周期也短,最高畝產可達二十石以上,但此時的人們一般不會將小麥脫殼,而是直接蒸煮成麥飯吃,口感不好,還不易消化,百姓一般將其視為毒糧,隻將其作為備用糧儲存,萬不得已不會去吃,因此小麥種植率不高。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為了能有效遏製住蝗蟲的蔓延,經得華佗的同意,殺蟲劑的配方由袁夫人和周瑜兩人牽頭,聯繫了汝南袁氏和廬江周氏兩家門生,並快速將配方傳播至整個中原大地。
不過最初蝗蟲來歷經過董卓之手從朝廷傳播自天下時,自有人不信此事是真的,隻當董卓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瞎扯。
到了秋天來臨,秋蝗出來了,便有人按照官府張貼出來關於蝗蟲若蟲的畫像尋到了它們聚集的地方。
那些人經過一月的觀察之後,便都老老實實的承認,蝗蟲的來歷確實是被一個小孩給破譯了。
華佗因研製出殺蟲劑,神醫之名,也更廣為流傳。
蝗蟲能被天下諸侯治理,即便之後再有蝗蟲成災,想來也不會是歷史上記載那樣的連年蝗災。
楚楚在亭中納涼,她得了聲望,也為百姓提前治理了即將帶來的可怖蝗災,這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而時間已經來到了八月下旬。
華佗因為已經研究出了殺蟲劑,於是與楚楚告別。
此事因提高了袁橋兩家的聲望,袁夫人對此十分高興,便送了華佗很多東西感謝他,華佗亦沒有扭捏,全都收下了,又因覺得楚楚合她眼緣,於是給她送了不少治傷的藥和防身的毒藥。
八月三十日,一切準備就緒了,董卓再次提及廢帝之事,被盧植當眾駁斥,董卓想殺他,被眾人勸說了作罷,盧植便棄官離開了洛陽,董卓便讓丁宮做了尚書的位置。
其實董卓對袁術很是不滿了,對方卻跑去了南陽,本想殺孫策和橋蕤之女泄憤,派去的人卻都屍骨無存。
他心中惱恨至極,卻暫時對袁術無可奈何。
當年董卓曾是汝南袁隗的手下,如今袁隗在朝堂上貴為太傅,袁基袁紹也在洛陽,想要廢帝之事順利,還要暫時拉攏三人,於是便沒有大開殺戒。
此時的他也怕殺了汝南袁氏之人,被袁術以報血仇為由舉兵進洛陽,橫生變故。
當天,董卓也問袁紹的意見,袁紹推脫說要問過袁隗的意思,董卓放過了他,當晚袁紹便棄官逃離了洛陽。
太傅袁隗和太僕袁基已經將親眷送離了洛陽,不願汝南袁氏全部都遠離政治中心,便留在了洛陽。
中平六年,九月一日,僅僅做了不到五個月帝位的劉辨被廢為弘農王,陳留王劉協登基為帝。
天下震動。
楚楚吃著新研製出的冰棍,得知天下易主的消息,臉上露出了一個淡淡的嗤笑。
第38章 初平二年
蝗災尚可治理,人禍卻難以避免。
董卓廢帝,實為寒天下士人之心,諸侯紛紛開始謀劃起兵勤王。
於是在初平元年,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分幾路起兵伐董。
此次陣勢聲勢浩大,看上去是為大義,可是各諸侯心中各有自己的小九九,因此並不盡心出力。
到了最後,與董卓正麵交鋒的,唯有孫堅一人罷了,各路諸侯則是演變成了相互攻伐,相互爭奪地盤。
人心最是難測。
政治博弈總是伴隨著流血犧牲,這上位者的意誌體現,下位者隻能順從。
於是,從董卓廢帝開始,這一場以天下人為棋的棋局已經開始。
而自從楚楚決定治理蝗蟲來提升自己的聲望開始,她便是主動入了這棋局之人,成了局中人。
不過以她目前的年齡,加上她手上並無實際權力,因此天下的紛爭亂世楚楚無法插手,隻能看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
既然入了這一局,楚楚斷然不會讓自己輕易出局。
她隻有在自己身上加重砝碼包裝自己,才能在將來不成為一顆廢棋,不至於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戰利品。
有一句話叫做「民為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而楚楚,需要這水將她托舉起來,讓民心為她所用。
因此她的目光很快從政治層麵剝離,再次迴到了底層百姓之中去。
東漢末年頻發蝗災,最嚴重的也就是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之後平均五年就有一次蝗災,因此蝗蟲的治理,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蝗災的發生導致糧食減產或者顆粒無收,對於天下百姓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即便這樣,底層的百姓也是吃不飽的,更何況沒有蝗災,還有旱災,以及越加繁重的賦稅。
因此楚楚就是琢磨著,或許應該想辦法讓糧食得到增產。
糧食一旦得到增產,不管上位者如何製定徵收的賦稅比例,總歸是能讓百姓果腹的。
不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搞雜交水稻,或者選育良種,也需要時間,三兩年的時間也搞不出來,運氣不好,或許十年八年也搞不出來,這就白費力氣了。
楚楚隻能將目光看向這個時代現有的糧食作物上,看看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這個時代主糧還是黍,它耐旱耐寒,生長周期短,口感軟硬,最高能畝產十石,因此很得百姓的喜愛。
而稻喜水,不喜旱,且產量低,隻在南方種植,隻有貴族才吃得起。
豆子作為主糧,畝產在三四石左右,但不能連續在同一土地種植,長期服用會導致輕微中毒。
小麥耐旱耐寒,生長周期也短,最高畝產可達二十石以上,但此時的人們一般不會將小麥脫殼,而是直接蒸煮成麥飯吃,口感不好,還不易消化,百姓一般將其視為毒糧,隻將其作為備用糧儲存,萬不得已不會去吃,因此小麥種植率不高。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