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寬一條河放在這是做什麽的?」
參與過建造的人趕忙站出來解釋:「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河名曰護城河。護城河寬二十五米,深四米,如果有人想從這河麵遊過去,瞧見城牆上的弩箭了沒,一通箭雨過去,保證能將河裏的人射成刺蝟。」
問話的人不信,「你怎麽知道?」
那人似乎就等人問這句話呢,自豪道:「當初延越的祭司大人當著我們的麵說的,還讓城牆上的士兵示範了一波箭雨,那陣仗可不是我等凡人能抵擋的。」
完事他指著那河麵的鐵索橋,介紹:「看到鐵索橋沒,等夜晚的時候,鐵索橋會通過裏麵的機關提起來,到時候誰也別想進入延越內城。」
問話的人望河興嘆:「真是太巧妙了,也不知是誰人想出來的。」
能讓大家討論的何止這些,秋季交換集會的品類更多,出現了好些沒見過的新鮮玩意,直讓小部落的大唿開眼,讓大部落的想法弄到更多資源交換。
按照之前商議好的,延越此次秋季交換集會分為內市和外市。
外市和夏季交換集會一樣,但內市卻設在內城。又叫許多對延越城內好奇的部落驚喜不已,以為可以看到延越內部了。
穿越鐵索橋先進入一個半月形的建築,聽延越的人說,這裏叫做月城。通過月城向內走,就進入了四四方方的甕城。
甕城麵積相當於大半個足球場的大小,與城牆連在一起。但要如何形容這裏呢,壓抑,壓迫感十足!
它無論樣子還是功能,都更像是一個高聳的囚籠,四麵的高牆上除了結實厚重的大門,就再無其他。
但凡有一些頭腦的人,便知道這樣的地方極其危險,如果是己方攻入這裏,定會九死一生。因為,隻要幾波箭雨射下來,那甕城中的人十有八九都要交代在這裏。畢竟,城門狹窄,即使要逃跑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全部逃出。
事實也確實如此,甕城內設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為得就是給進來的人來一次「甕中捉鱉」的體驗。
來人終於通過甕城進入延越,但仍無法深入,直接右拐去了內市。
內市又名西市,青磚黛瓦,鬥拱飛簷,一個個懸掛牌匾的鋪麵窗明幾淨,中間的道路由水泥鋪就,寬大概六七米,足夠十來人並肩而行。
如此氣派的建築,他們哪裏見過,裏麵售賣的物品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要是沒有人介紹,根本不知作何用處。
紙坊、書齋、藥鋪、酒家應有盡有。
售賣布匹的地方,除了夏季交換集會見過的彩色布匹,還出現更柔軟保暖的料子—棉布,價格比麻布貴了三四倍。
擔任誰都知道,這要是城裏的大人見到,肯定要搶著交換的。
除此之外,還有洗漱用得東西,肥皂、香皂、澡豆、牙膏,個個都是能將人梳洗幹淨的,尤其是澡豆和香皂,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做過遊商的一些人都能想像到,那些大家族的姑娘夫人見了這些東西會是何種表情。
內市的物品樣樣都好,隻是全部需要用銅錢結算,可愁壞了要交換的人。
第106章
比起肉眼可見的外部變化,延越內部悄然的改變也十分驚人。
秋季交換集會之前,部落人數就突破了四千。一開始內城隻占三分之一,這還是將留越、原水遷至內城之後才達到的比例。
之後又在外城選了一些能力好且人品不錯的遷至內城,最後讓內城人數達到兩千三百多人。
當然,占據另外三分之一的役人也有所調整,不論來延越的時間長短,但凡表現積極且對延越有歸屬感的,一律頒發了外城戶帖,並沒有讓他們服役滿兩年。
而那些奴性強,覺得沒了鞭子抽又吃喝不愁,故意變得懶散的,則是以役人的身份發配到了西邊,做石灰石開採的工作。
延越對水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石灰石開採是個大工程,正好由他們負責。
好在如此想的占少數,最後隻有二百多人在西邊挖礦,而留在延越主城的,沒有役人隻有內城外城居民。
其實,厲如此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
外城都是外來勢力,並不能算穩妥,如果將獲得新身份的役人打散投放在每個部落中間,正可做權力對沖。兩股勢力的摩擦也好,競爭也罷,內部肯定不能是一塊鐵板,必然讓雙方形成互相監督的局麵。
而且為防止這些下放的役人沒有話語權,除了令官外還設裏長,令官由之前部落首領擔任,裏長則是由部落從役人中選擇比較信重的人。
原部落的人不敢瞧不起役人,畢竟他們在延越待的更久更受信重。而役人剛獲得新的身份亦是不敢張狂,所以兩方也能表現的相敬如賓。
後麵如何融洽發展,就需要看他們自己的。
建立了這種相互製衡的關係,便於延越內部的消化吸收,畢竟快速發展的根本還是人口。
現在外城已經不再用族的概念,總不能來一個部落就叫一個族,那以後延越不得搞出八百個族。
外城現在都是圈地建村,以前是什麽部落,現在就是什麽村,一眼望去井然有序。
既然叫村,自然不能再住以前的半地穴式的小窩棚。之前在役人分派下來後,就開始給他們留小半日的時間建房。
這些新加入的役人有建房經驗,自然成為主力,也讓他們的融入更為順暢。
參與過建造的人趕忙站出來解釋:「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河名曰護城河。護城河寬二十五米,深四米,如果有人想從這河麵遊過去,瞧見城牆上的弩箭了沒,一通箭雨過去,保證能將河裏的人射成刺蝟。」
問話的人不信,「你怎麽知道?」
那人似乎就等人問這句話呢,自豪道:「當初延越的祭司大人當著我們的麵說的,還讓城牆上的士兵示範了一波箭雨,那陣仗可不是我等凡人能抵擋的。」
完事他指著那河麵的鐵索橋,介紹:「看到鐵索橋沒,等夜晚的時候,鐵索橋會通過裏麵的機關提起來,到時候誰也別想進入延越內城。」
問話的人望河興嘆:「真是太巧妙了,也不知是誰人想出來的。」
能讓大家討論的何止這些,秋季交換集會的品類更多,出現了好些沒見過的新鮮玩意,直讓小部落的大唿開眼,讓大部落的想法弄到更多資源交換。
按照之前商議好的,延越此次秋季交換集會分為內市和外市。
外市和夏季交換集會一樣,但內市卻設在內城。又叫許多對延越城內好奇的部落驚喜不已,以為可以看到延越內部了。
穿越鐵索橋先進入一個半月形的建築,聽延越的人說,這裏叫做月城。通過月城向內走,就進入了四四方方的甕城。
甕城麵積相當於大半個足球場的大小,與城牆連在一起。但要如何形容這裏呢,壓抑,壓迫感十足!
它無論樣子還是功能,都更像是一個高聳的囚籠,四麵的高牆上除了結實厚重的大門,就再無其他。
但凡有一些頭腦的人,便知道這樣的地方極其危險,如果是己方攻入這裏,定會九死一生。因為,隻要幾波箭雨射下來,那甕城中的人十有八九都要交代在這裏。畢竟,城門狹窄,即使要逃跑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全部逃出。
事實也確實如此,甕城內設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為得就是給進來的人來一次「甕中捉鱉」的體驗。
來人終於通過甕城進入延越,但仍無法深入,直接右拐去了內市。
內市又名西市,青磚黛瓦,鬥拱飛簷,一個個懸掛牌匾的鋪麵窗明幾淨,中間的道路由水泥鋪就,寬大概六七米,足夠十來人並肩而行。
如此氣派的建築,他們哪裏見過,裏麵售賣的物品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要是沒有人介紹,根本不知作何用處。
紙坊、書齋、藥鋪、酒家應有盡有。
售賣布匹的地方,除了夏季交換集會見過的彩色布匹,還出現更柔軟保暖的料子—棉布,價格比麻布貴了三四倍。
擔任誰都知道,這要是城裏的大人見到,肯定要搶著交換的。
除此之外,還有洗漱用得東西,肥皂、香皂、澡豆、牙膏,個個都是能將人梳洗幹淨的,尤其是澡豆和香皂,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做過遊商的一些人都能想像到,那些大家族的姑娘夫人見了這些東西會是何種表情。
內市的物品樣樣都好,隻是全部需要用銅錢結算,可愁壞了要交換的人。
第106章
比起肉眼可見的外部變化,延越內部悄然的改變也十分驚人。
秋季交換集會之前,部落人數就突破了四千。一開始內城隻占三分之一,這還是將留越、原水遷至內城之後才達到的比例。
之後又在外城選了一些能力好且人品不錯的遷至內城,最後讓內城人數達到兩千三百多人。
當然,占據另外三分之一的役人也有所調整,不論來延越的時間長短,但凡表現積極且對延越有歸屬感的,一律頒發了外城戶帖,並沒有讓他們服役滿兩年。
而那些奴性強,覺得沒了鞭子抽又吃喝不愁,故意變得懶散的,則是以役人的身份發配到了西邊,做石灰石開採的工作。
延越對水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石灰石開採是個大工程,正好由他們負責。
好在如此想的占少數,最後隻有二百多人在西邊挖礦,而留在延越主城的,沒有役人隻有內城外城居民。
其實,厲如此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
外城都是外來勢力,並不能算穩妥,如果將獲得新身份的役人打散投放在每個部落中間,正可做權力對沖。兩股勢力的摩擦也好,競爭也罷,內部肯定不能是一塊鐵板,必然讓雙方形成互相監督的局麵。
而且為防止這些下放的役人沒有話語權,除了令官外還設裏長,令官由之前部落首領擔任,裏長則是由部落從役人中選擇比較信重的人。
原部落的人不敢瞧不起役人,畢竟他們在延越待的更久更受信重。而役人剛獲得新的身份亦是不敢張狂,所以兩方也能表現的相敬如賓。
後麵如何融洽發展,就需要看他們自己的。
建立了這種相互製衡的關係,便於延越內部的消化吸收,畢竟快速發展的根本還是人口。
現在外城已經不再用族的概念,總不能來一個部落就叫一個族,那以後延越不得搞出八百個族。
外城現在都是圈地建村,以前是什麽部落,現在就是什麽村,一眼望去井然有序。
既然叫村,自然不能再住以前的半地穴式的小窩棚。之前在役人分派下來後,就開始給他們留小半日的時間建房。
這些新加入的役人有建房經驗,自然成為主力,也讓他們的融入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