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問出來,顯然是不會聽見否定答案的。誰敢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說皇帝尚且能力不足?
這樣說,難道是還想讓華太後再次垂簾聽政不成?
寧王聽著,眉心不自覺皺起來,沒有貿然出聲附和。表麵上聽著像是誇讚皇帝處理朝政的能力,實際上想說什麽,還得看後文。
華太後的話別有深意,一定意有所指。
定國公華明輝忽然大聲說道:「陛下自登基以來,便格外勤政,沒有一日懈怠,今非昔比。豈止是有能力處理朝政,陛下足智多謀,陛下英明。」
有了領頭羊,附和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聽著下麵朝臣們唯唯諾諾稱是,對皇帝一片讚揚之聲,華太後嘴角揚起一絲冷笑。
朝臣們安靜下來,華太後再度開口:「既然皇帝足以獨自處理朝政,那麽,我想輔命大臣也就不必如此辛勞,為皇帝處理奏疏了。」
聞聽此言,寧王雙目圓睜,不敢置信地看著台上,雙目銳利,恨不能穿透簾幕。
華太後表演這一出,根本就是為了說出這句話!
朝中大臣指責她幹涉已親政的皇帝過多,她便以退為進,反過來用同樣的說辭,讓其他輔政的大臣也不要幹涉皇帝。
被反將一軍的寧王愣在當場,一時不知該如何迴應。
她分明就是想借這一招,將自己趕出朝堂!
「寧王。」華太後溫聲說道,「寧王年事已高,聽聞近來身體不好,前些日子請了太醫前去診治,不知道身體好了沒有?」
寧王喉頭被哽住一般,麵色凝重地迴道:「謝太後關心,臣不過是一些小病,當日喝下藥便大好。臣願為兗朝死而後已,哪怕力竭病重死在朝堂上,也算盡了最後一份力。」
「寧王一片赤膽忠心,真是百官之楷模。」華太後感慨一聲,似乎從簾幕後傳出一聲嘆息。
再次開口,她的聲音多了幾分慈悲:「文帝當初也是如此,不聽勸告,日夜操勞於政務,積勞成疾,早早離去,留下我一個寡母,不知如何是好。若非寧王與諸大臣協助,皇帝也不能進步如此快,我是感激寧王與各位大臣的。如今皇帝能夠獨當一麵,我又怎麽忍心看著寧王勞累?」
華太後頓了頓,銳利的雙眼觀察著簾外的變化,寧王似乎還沒迴過神來,她滿意地繼續說了下去。
「我同皇帝商量過,雖然寧王早有封地,但至今已有二三十年,不如再為寧王另選幾個富庶之地,寧王可以挑一個作為封地。寧王今年得了第二個孫子,三代同堂,喜事一樁,不如早日卸下重擔,去往封地,正好頤養天年,享天倫之樂。」
這樣的場麵,何其熟悉?
班賀迴想起,當年文帝坐在高處,含笑詢問老臣身體是否康健,勸老臣自己放手權力。
這對母子倆不愧血脈相連,兵不血刃的招數,如今在他眼前又上演了一遍。
寧王麵色幾乎控製不住,陰了半邊臉,竭力控製雙手的顫抖,說道:「臣還能為國效力,總有用得著臣的地方……」
華明輝大喝一聲:「寧王!難道你是認為,陛下沒有你輔政,便不行?」
寧王橫眉怒瞪他,咬牙說道:「臣沒有這個意思。」
華明輝咄咄逼人:「那你是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利,捨不得離開朝堂?」他迴頭環視滿朝文武,指著寧王說道,「看見沒有,真正想把持朝政,抓住權力不放的奸臣,自己跳出來了!」
為朝廷鞠躬盡瘁大半輩子,卻被當著眾人的麵指為奸臣,寧王雙目赤紅,緊抿顫抖的唇,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望著龍椅上剛滿二十歲,年輕得青澀的皇帝,目光中暗含祈求。
但接觸到皇帝的目光,他如遭當頭棒喝,冰水臨頭澆下,瞬間一個激靈。
趙青煒的雙眼平靜沉穩,沒有一絲雜質。
自然,也看不出對他有任何擔憂或緊張。
他以為青澀的皇帝,在他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已經變成了這副有城府的模樣——
他分明為皇帝分擔了那麽多,在皇帝剛登基什麽都不懂的時候,朝政是他處理的,奏疏是他批閱的,有時甚至點燈到天明!
皇帝考慮不周全的,他都會幫皇帝考慮到,處理得更穩妥。為什麽,皇帝會眼睜睜看著他被這群小人逼走,無動於衷?
難道,留他在身邊作為助力,還不如那些興風作浪的小人嗎?
華太後與皇帝商議將他送去封地養老的事,皇帝就沒有為他說過一句話?
寧王喉頭一股甜腥味,幾欲吐血。
他終究沒有吐出血來,急火攻心,唿吸一下比一下艱難,眼前一黑,向後倒去。
最先發覺寧王異樣的是班賀,在他身形有些不穩的時候就已經沖了上去,一把接住了即將後腦著地的寧王。
皇帝這時才動作起來,焦急走下玉階,口中疾唿:「快傳太醫!」
簾幕動了動,華太後抬手撥開一點,看了眼台下一片混亂,將簾幕放了迴去。
毫無預兆出現在朝會上的太後,又撤了簾幕,無聲離開。
內侍抬著寧王去了偏殿接受太醫診治,皇帝宣布散朝迴宮,餘下朝臣各自迴官署。
班賀站在原地,看著太後方才坐過的地方,片刻後,才邁步往外走。
朝局瞬息萬變,不知什麽時候,就換了一副光景。
這樣說,難道是還想讓華太後再次垂簾聽政不成?
寧王聽著,眉心不自覺皺起來,沒有貿然出聲附和。表麵上聽著像是誇讚皇帝處理朝政的能力,實際上想說什麽,還得看後文。
華太後的話別有深意,一定意有所指。
定國公華明輝忽然大聲說道:「陛下自登基以來,便格外勤政,沒有一日懈怠,今非昔比。豈止是有能力處理朝政,陛下足智多謀,陛下英明。」
有了領頭羊,附和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聽著下麵朝臣們唯唯諾諾稱是,對皇帝一片讚揚之聲,華太後嘴角揚起一絲冷笑。
朝臣們安靜下來,華太後再度開口:「既然皇帝足以獨自處理朝政,那麽,我想輔命大臣也就不必如此辛勞,為皇帝處理奏疏了。」
聞聽此言,寧王雙目圓睜,不敢置信地看著台上,雙目銳利,恨不能穿透簾幕。
華太後表演這一出,根本就是為了說出這句話!
朝中大臣指責她幹涉已親政的皇帝過多,她便以退為進,反過來用同樣的說辭,讓其他輔政的大臣也不要幹涉皇帝。
被反將一軍的寧王愣在當場,一時不知該如何迴應。
她分明就是想借這一招,將自己趕出朝堂!
「寧王。」華太後溫聲說道,「寧王年事已高,聽聞近來身體不好,前些日子請了太醫前去診治,不知道身體好了沒有?」
寧王喉頭被哽住一般,麵色凝重地迴道:「謝太後關心,臣不過是一些小病,當日喝下藥便大好。臣願為兗朝死而後已,哪怕力竭病重死在朝堂上,也算盡了最後一份力。」
「寧王一片赤膽忠心,真是百官之楷模。」華太後感慨一聲,似乎從簾幕後傳出一聲嘆息。
再次開口,她的聲音多了幾分慈悲:「文帝當初也是如此,不聽勸告,日夜操勞於政務,積勞成疾,早早離去,留下我一個寡母,不知如何是好。若非寧王與諸大臣協助,皇帝也不能進步如此快,我是感激寧王與各位大臣的。如今皇帝能夠獨當一麵,我又怎麽忍心看著寧王勞累?」
華太後頓了頓,銳利的雙眼觀察著簾外的變化,寧王似乎還沒迴過神來,她滿意地繼續說了下去。
「我同皇帝商量過,雖然寧王早有封地,但至今已有二三十年,不如再為寧王另選幾個富庶之地,寧王可以挑一個作為封地。寧王今年得了第二個孫子,三代同堂,喜事一樁,不如早日卸下重擔,去往封地,正好頤養天年,享天倫之樂。」
這樣的場麵,何其熟悉?
班賀迴想起,當年文帝坐在高處,含笑詢問老臣身體是否康健,勸老臣自己放手權力。
這對母子倆不愧血脈相連,兵不血刃的招數,如今在他眼前又上演了一遍。
寧王麵色幾乎控製不住,陰了半邊臉,竭力控製雙手的顫抖,說道:「臣還能為國效力,總有用得著臣的地方……」
華明輝大喝一聲:「寧王!難道你是認為,陛下沒有你輔政,便不行?」
寧王橫眉怒瞪他,咬牙說道:「臣沒有這個意思。」
華明輝咄咄逼人:「那你是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利,捨不得離開朝堂?」他迴頭環視滿朝文武,指著寧王說道,「看見沒有,真正想把持朝政,抓住權力不放的奸臣,自己跳出來了!」
為朝廷鞠躬盡瘁大半輩子,卻被當著眾人的麵指為奸臣,寧王雙目赤紅,緊抿顫抖的唇,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望著龍椅上剛滿二十歲,年輕得青澀的皇帝,目光中暗含祈求。
但接觸到皇帝的目光,他如遭當頭棒喝,冰水臨頭澆下,瞬間一個激靈。
趙青煒的雙眼平靜沉穩,沒有一絲雜質。
自然,也看不出對他有任何擔憂或緊張。
他以為青澀的皇帝,在他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已經變成了這副有城府的模樣——
他分明為皇帝分擔了那麽多,在皇帝剛登基什麽都不懂的時候,朝政是他處理的,奏疏是他批閱的,有時甚至點燈到天明!
皇帝考慮不周全的,他都會幫皇帝考慮到,處理得更穩妥。為什麽,皇帝會眼睜睜看著他被這群小人逼走,無動於衷?
難道,留他在身邊作為助力,還不如那些興風作浪的小人嗎?
華太後與皇帝商議將他送去封地養老的事,皇帝就沒有為他說過一句話?
寧王喉頭一股甜腥味,幾欲吐血。
他終究沒有吐出血來,急火攻心,唿吸一下比一下艱難,眼前一黑,向後倒去。
最先發覺寧王異樣的是班賀,在他身形有些不穩的時候就已經沖了上去,一把接住了即將後腦著地的寧王。
皇帝這時才動作起來,焦急走下玉階,口中疾唿:「快傳太醫!」
簾幕動了動,華太後抬手撥開一點,看了眼台下一片混亂,將簾幕放了迴去。
毫無預兆出現在朝會上的太後,又撤了簾幕,無聲離開。
內侍抬著寧王去了偏殿接受太醫診治,皇帝宣布散朝迴宮,餘下朝臣各自迴官署。
班賀站在原地,看著太後方才坐過的地方,片刻後,才邁步往外走。
朝局瞬息萬變,不知什麽時候,就換了一副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