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舉動一麵是在向太後示弱,並非自己指使,另一麵也是表衷心,華太後是嫡母,他絕不會因那封奏疏,而與太後再生間隙。
三日後,刑部查明那名員外郎背後並沒有指使者,全是出於他個人意願。趙青煒下旨,此人誹謗太後,大不敬,革除官職,永不錄用。
這番舉措及時又果斷,華太後是舒心了,但皇帝謙卑的態度看在朝臣們眼中,更是成了華太後把持皇帝的確鑿證據。
那些摸爬滾打到現如今地位的大臣們,哪裏敢將矛頭指向太後,於是便在最近發生的事上挑起毛病來。
陸旋前去主持賑災,待災情解決功成歸來,華太後與皇帝給了他不少賞賜,在這件事上,有人提出了不小的質疑。
奏疏中寫道,旱災一事,聞者痛心,朝中上下無一不心牽於此,盼望災情得到解決。災情雖然得到了解決,但陸旋並沒有多少功勞,根本不配得到那些賞賜。
上疏的戶部侍郎湯弼年過半百,當年是進士第一,任大理評事,之後一路升遷十分順利,朝中頗有聲望。
莫名遭受指責的陸旋直覺自己隻是表麵上的靶子,是借著打擊他,從而否認救災的正當性。
出於本能,陸旋不能就這麽隨意讓人指責,獎賞他不稀罕,不要也罷,但不能讓他們在這裏信口雌黃,顛倒是非。
但他想要上疏反駁,怎麽寫都覺得反擊不夠有力,心裏有些窩火。
即便他對華太後並不熟悉,也不是太後黨,但這件事上,怎麽說華太後及時下旨,也是救了數千數萬條人命,怎麽能反口成了罪過呢?
陸旋幾乎要把湯弼的名字咬碎了,也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麽能那樣說:「太後派人治災,難道還錯了嗎?」
班賀道:「政治便是如此,並非你做了對的事,你就是對的。為打擊政敵,不僅要挑你的過錯,甚至可以盼著對方在重要的事上出大紕漏。」
「他們沒有去過受災的地方,隻看到文書中冰冷的數字,不知道那裏的百姓到底過得如何,甚至不知人餓極了,連同類的屍體都不放過!幾個月不管,會餓死多少人!」陸旋眼神冰冷,「我敢說,他們恨不得沒有下雨,再多餓死些人,就可以更理所當然地跳出來,指責上麵決斷錯誤,貽誤災情,將我們統統都治罪!」
班賀思索片刻,說道:「你別出麵,皇帝與太後是明事理的,你是為他們做事,他們自然會偏袒你。不就是吵架麽,有人比你更合適。」
班賀眼神篤定,陸旋立刻意會過來:「你是說,找範震昱?」
「他這些年沒少吵架,少有人能吵得過他。」班賀微微一笑,「重點在於,他隻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被範大人反駁,可比你去反駁更讓他們惱火。瞧著吧,看誰更能胡攪蠻纏。」
班賀放下這句話,接到指示的範震昱立刻火力十足地上了「戰場」。
就算班賀沒有同他說,範震昱也是會出麵的。
他實在看不過這些人睜眼說瞎話,怎麽能頂著那麽厚的臉皮,否認救災之功?他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沒過多久,範震昱的奏疏也遞了上去,說湯弼老而昏聵,這麽些年沒有什麽功績不說,年紀大了,連是非都分辨不清。
「陸將軍帶兵護送賑災糧,成功送到災區不是功勞?監察當地賑災情況,不讓人中飽私囊不是功勞?千裏前赴災地,都不是功勞,那誰有功勞?難道是在座隻在口頭說上一句心繫災地,卻無一人做出實質行動的諸位嗎?」
湯弼很快給出迴應:「天災是天降禍事,非人力所能及,若非天降甘霖,災禍又怎會消除?既然是下了雨才緩解了災情,那派誰去都能解決,陸旋何功之有?非我不前去,而是朝中安排了陸將軍,若是朝廷派我,我也不會占半點功勞。」
見他嘴硬詭辯,一副自命清高的模樣,範震昱也火冒三丈:「天降甘霖才能解決,那降雨之前呢?放著人全部活活餓死?湯侍郎每日山珍海味,吃飽喝足,就不知世上還有苦字,當真是久居高位不知疾苦。湯侍郎倒是試試餓肚子的滋味,能熬過五日,我當著全城百姓給湯侍郎磕頭認罪。災地大半年都缺糧,各地捐贈錢糧累計千萬兩,據我所知,湯侍郎一文未捐,諸公高官厚祿,哪怕捐出一兩銀子呢?」
辯駁自己的功勞不是明智之舉,反而顯得在為自己邀功,範震昱這番攻擊才是最強有力的,直接拆穿了那群人道貌岸然的真麵目。
範震昱乘勝追擊:「湯侍郎口口聲聲,自己去了也能做到,卻也不想,是什麽讓災情爆發?早前有人上報朝廷可能會有旱災,是你們戶部推卸責任,不肯預撥錢糧,才釀成災禍。要是換做我,那數千人都不會被餓死。
戶部主管全國糧食稅收,舉足輕重,身居要職的官員卻不能統籌規劃,防患於未然,目光短淺,不如將位置讓給有遠見之人!」
往前翻舊帳的殺手鐧一出,湯弼當即不敢再迴應,論功賞的罵戰以一方龜縮為結局,就此告一段落。
退出罵戰讓出位置的陸旋忍不住點頭,讓範震昱上是最正確的選擇。他起了那麽多份草稿,也隻能想到自己在災地所見所聞,到了朝堂上,那些存心找事的不見得聽得進去。
比起事情的真相,他們更怕自己被牽扯進去,事不關己才敢大言不慚。
一迴兩迴也就算了,次次如此,做點什麽事都如履薄冰,被幾百雙眼睛盯著揪錯。陸旋本就對都城沒什麽好感,現如今更是生出幾分厭惡。
三日後,刑部查明那名員外郎背後並沒有指使者,全是出於他個人意願。趙青煒下旨,此人誹謗太後,大不敬,革除官職,永不錄用。
這番舉措及時又果斷,華太後是舒心了,但皇帝謙卑的態度看在朝臣們眼中,更是成了華太後把持皇帝的確鑿證據。
那些摸爬滾打到現如今地位的大臣們,哪裏敢將矛頭指向太後,於是便在最近發生的事上挑起毛病來。
陸旋前去主持賑災,待災情解決功成歸來,華太後與皇帝給了他不少賞賜,在這件事上,有人提出了不小的質疑。
奏疏中寫道,旱災一事,聞者痛心,朝中上下無一不心牽於此,盼望災情得到解決。災情雖然得到了解決,但陸旋並沒有多少功勞,根本不配得到那些賞賜。
上疏的戶部侍郎湯弼年過半百,當年是進士第一,任大理評事,之後一路升遷十分順利,朝中頗有聲望。
莫名遭受指責的陸旋直覺自己隻是表麵上的靶子,是借著打擊他,從而否認救災的正當性。
出於本能,陸旋不能就這麽隨意讓人指責,獎賞他不稀罕,不要也罷,但不能讓他們在這裏信口雌黃,顛倒是非。
但他想要上疏反駁,怎麽寫都覺得反擊不夠有力,心裏有些窩火。
即便他對華太後並不熟悉,也不是太後黨,但這件事上,怎麽說華太後及時下旨,也是救了數千數萬條人命,怎麽能反口成了罪過呢?
陸旋幾乎要把湯弼的名字咬碎了,也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麽能那樣說:「太後派人治災,難道還錯了嗎?」
班賀道:「政治便是如此,並非你做了對的事,你就是對的。為打擊政敵,不僅要挑你的過錯,甚至可以盼著對方在重要的事上出大紕漏。」
「他們沒有去過受災的地方,隻看到文書中冰冷的數字,不知道那裏的百姓到底過得如何,甚至不知人餓極了,連同類的屍體都不放過!幾個月不管,會餓死多少人!」陸旋眼神冰冷,「我敢說,他們恨不得沒有下雨,再多餓死些人,就可以更理所當然地跳出來,指責上麵決斷錯誤,貽誤災情,將我們統統都治罪!」
班賀思索片刻,說道:「你別出麵,皇帝與太後是明事理的,你是為他們做事,他們自然會偏袒你。不就是吵架麽,有人比你更合適。」
班賀眼神篤定,陸旋立刻意會過來:「你是說,找範震昱?」
「他這些年沒少吵架,少有人能吵得過他。」班賀微微一笑,「重點在於,他隻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被範大人反駁,可比你去反駁更讓他們惱火。瞧著吧,看誰更能胡攪蠻纏。」
班賀放下這句話,接到指示的範震昱立刻火力十足地上了「戰場」。
就算班賀沒有同他說,範震昱也是會出麵的。
他實在看不過這些人睜眼說瞎話,怎麽能頂著那麽厚的臉皮,否認救災之功?他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沒過多久,範震昱的奏疏也遞了上去,說湯弼老而昏聵,這麽些年沒有什麽功績不說,年紀大了,連是非都分辨不清。
「陸將軍帶兵護送賑災糧,成功送到災區不是功勞?監察當地賑災情況,不讓人中飽私囊不是功勞?千裏前赴災地,都不是功勞,那誰有功勞?難道是在座隻在口頭說上一句心繫災地,卻無一人做出實質行動的諸位嗎?」
湯弼很快給出迴應:「天災是天降禍事,非人力所能及,若非天降甘霖,災禍又怎會消除?既然是下了雨才緩解了災情,那派誰去都能解決,陸旋何功之有?非我不前去,而是朝中安排了陸將軍,若是朝廷派我,我也不會占半點功勞。」
見他嘴硬詭辯,一副自命清高的模樣,範震昱也火冒三丈:「天降甘霖才能解決,那降雨之前呢?放著人全部活活餓死?湯侍郎每日山珍海味,吃飽喝足,就不知世上還有苦字,當真是久居高位不知疾苦。湯侍郎倒是試試餓肚子的滋味,能熬過五日,我當著全城百姓給湯侍郎磕頭認罪。災地大半年都缺糧,各地捐贈錢糧累計千萬兩,據我所知,湯侍郎一文未捐,諸公高官厚祿,哪怕捐出一兩銀子呢?」
辯駁自己的功勞不是明智之舉,反而顯得在為自己邀功,範震昱這番攻擊才是最強有力的,直接拆穿了那群人道貌岸然的真麵目。
範震昱乘勝追擊:「湯侍郎口口聲聲,自己去了也能做到,卻也不想,是什麽讓災情爆發?早前有人上報朝廷可能會有旱災,是你們戶部推卸責任,不肯預撥錢糧,才釀成災禍。要是換做我,那數千人都不會被餓死。
戶部主管全國糧食稅收,舉足輕重,身居要職的官員卻不能統籌規劃,防患於未然,目光短淺,不如將位置讓給有遠見之人!」
往前翻舊帳的殺手鐧一出,湯弼當即不敢再迴應,論功賞的罵戰以一方龜縮為結局,就此告一段落。
退出罵戰讓出位置的陸旋忍不住點頭,讓範震昱上是最正確的選擇。他起了那麽多份草稿,也隻能想到自己在災地所見所聞,到了朝堂上,那些存心找事的不見得聽得進去。
比起事情的真相,他們更怕自己被牽扯進去,事不關己才敢大言不慚。
一迴兩迴也就算了,次次如此,做點什麽事都如履薄冰,被幾百雙眼睛盯著揪錯。陸旋本就對都城沒什麽好感,現如今更是生出幾分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