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寵臣班賀沒人能動,朝中大臣沒有消停的時候,與班賀有過交往的人則被拎了出來,成了眾矢之的。
朝中大臣上疏反對洋人我朝當官,要求罷免當年文帝所封的胡瑪諾。
胡瑪諾在文帝的指派下,致力於建立港口,並建造出海大船,組建海兵,這些無一不是關乎朝廷利害的重任。
如今朝中大臣彈劾胡瑪諾,罪名是胡瑪諾身為洋人,利用職務之便,向海外傳遞朝廷機密,並且偷偷盜取並運送珍貴的典籍到海外,是一名細作。
其中也不乏忠心為朝廷的大臣,他們並非出於私心,而是對外人的不信任使他們出來站了隊。
胡瑪諾自年輕時來到大兗,至今已近二十年,帶來了無數海外書籍,不止班賀一人受益匪淺。
當初鬧出大動靜,非要拜班賀為師的婁仕雲,實際上跟隨胡瑪諾學的更多,實際上更應該尊稱胡瑪諾一聲師父。
朝中大臣諫言沸沸揚揚,婁仕雲生性單純,不懂其中的糾葛,與人爭論起來。但哪怕他據理力爭,自己如何受益,從胡瑪諾身上學到了多少東西,也爭不過那麽多張嘴。
胡瑪諾是洋人,天生賦予的身份擺在這裏,不受所有人信任,會遭受質疑是自然的。但若非有人挑起事端,這麽多年都安然無事,怎麽會現在爆發?
婁仕雲同人爭得不可開交,班賀私下叫人傳信,讓他不要在外爭辯,婁仕雲年輕氣盛氣不過,總是忍不住。
相比遠在沿海的胡瑪諾,筆上爭鋒如何激烈,也不如當麵痛快,彈劾胡瑪諾的大臣像是找到了靶子,紛紛對婁仕雲如此維護胡瑪諾的用心表示懷疑。
一向默默守衛京師,不參與議論朝政的平江侯婁冠見兒子被捲入其中,不得不出言幹預。但他也拿那些跳起來攻擊的朝臣沒有辦法,隻能將自己的兒子帶迴家中,禁足幾日,等風波平定後再說。
班賀深覺胡瑪諾是被他所連累,寫給胡瑪諾的信中字字句句都是愧疚。
胡瑪諾雖然是洋人,但幾乎已經被同化,心裏已經將自己當做大兗朝的人,突然被猛烈排斥感到極度不解與委屈。爭辯幾句後最終明白,他不為這裏所接納,不再反抗,隻等待皇帝的決斷。
皇帝同意他繼續留在這裏,那他便繼續為兗朝效力,若皇帝也認為他應該離開,那他隻能迴到自己的家鄉。
在寫給班賀的迴信中,胡瑪諾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年所受到的照顧十分感激,他永遠會感恩兗朝天子的恩德。
拿到這封信,班賀猶豫再三,要不要將這封信交給華太後。
這封胡瑪諾的親筆信,寫著他對文帝賞識與看重他的感激之情,華太後一定會為之動容,不在乎朝中大臣的議論紛紛。
但與此同時,太後插手此事,也會將胡瑪諾推向朝中更多大臣的對立麵。
這件事能否息事寧人,還得看寧王的態度。
寧王以往與師父交情好,與胡瑪諾關係也不差,也曾讚揚過胡瑪諾帶來更廣闊豐富的學識。
可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如今班賀與寧王之間立場有別,許久沒有私下聯繫過,班賀拿不準寧王是什麽想法。
數日後,寧王就此事入宮與太後商議,經過幾番協商,寧王與華太後達成了共識。
三日後,皇帝頒發詔令,革除胡瑪諾官職。
得知皇帝下發的詔令,班賀捏皺了手中那封書信,遲疑著沒有交出的信,已經沒有機會呈上了。
在華太後眼中,胡瑪諾隻是一個當了官的洋人,雖然不知他做了什麽,但朝中人才濟濟,一定有人可以替代他,與寧王達成共識無可厚非。
寧王做出這樣的決定,班賀需要一些時間消化結果。
這並非做出革除一個洋人官職決定的事,而是證明了寧王在向官員們妥協。
他在維持朝中助力,想要收攬人心,就不能與他們的意見相悖。為此,他不惜將自己曾經盛讚過學識淵博的胡瑪諾趕出官場。
班賀對寧王最後一絲期望也蕩然無存,默嘆自己與他,都淪為了權力的附庸。
此時已年關將至,班賀兀自想到,這或許是胡瑪諾在大兗度過的最後一個年。
若是那時將信交給華太後,興許還能多留兩年。
班賀無顏去見胡瑪諾,更別說為他送行。幾乎可以說,是他斷送了胡瑪諾迄今為止經營的一切。
胡瑪諾的離開,平息了爭論,婁仕雲也被父親放了出來。
婁仕雲一介貴族子弟,除了拜師鬧了些烏龍,身體上吃了些苦頭,從未遭遇過這樣大的打擊,站在班賀麵前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頭巴腦。
「師父,胡瑪諾先生,真的要離開了嗎?」婁仕雲聲音低落,手裏提著的東西都忘了放下。
班賀笑容淺淡:「你也可以接他到你府上來住。」
婁仕雲驚喜抬頭:「真的嗎?」
看清班賀表情,知道那不過是一句笑言,他笑容頓消,重新低下頭:「我去接接,興許他也不想離開呢?」
班賀點點頭:「若是他願意留下也好。」
婁仕雲坐直了:「那我要去,師父,我要請假!」
他忽然那麽有精神,班賀都有些意外:「你當真要去留他?」
「為什麽不去?」婁仕雲充滿幹勁,甚至開始興致勃勃盤算路程。
班賀一怔,啞然失笑。
朝中大臣上疏反對洋人我朝當官,要求罷免當年文帝所封的胡瑪諾。
胡瑪諾在文帝的指派下,致力於建立港口,並建造出海大船,組建海兵,這些無一不是關乎朝廷利害的重任。
如今朝中大臣彈劾胡瑪諾,罪名是胡瑪諾身為洋人,利用職務之便,向海外傳遞朝廷機密,並且偷偷盜取並運送珍貴的典籍到海外,是一名細作。
其中也不乏忠心為朝廷的大臣,他們並非出於私心,而是對外人的不信任使他們出來站了隊。
胡瑪諾自年輕時來到大兗,至今已近二十年,帶來了無數海外書籍,不止班賀一人受益匪淺。
當初鬧出大動靜,非要拜班賀為師的婁仕雲,實際上跟隨胡瑪諾學的更多,實際上更應該尊稱胡瑪諾一聲師父。
朝中大臣諫言沸沸揚揚,婁仕雲生性單純,不懂其中的糾葛,與人爭論起來。但哪怕他據理力爭,自己如何受益,從胡瑪諾身上學到了多少東西,也爭不過那麽多張嘴。
胡瑪諾是洋人,天生賦予的身份擺在這裏,不受所有人信任,會遭受質疑是自然的。但若非有人挑起事端,這麽多年都安然無事,怎麽會現在爆發?
婁仕雲同人爭得不可開交,班賀私下叫人傳信,讓他不要在外爭辯,婁仕雲年輕氣盛氣不過,總是忍不住。
相比遠在沿海的胡瑪諾,筆上爭鋒如何激烈,也不如當麵痛快,彈劾胡瑪諾的大臣像是找到了靶子,紛紛對婁仕雲如此維護胡瑪諾的用心表示懷疑。
一向默默守衛京師,不參與議論朝政的平江侯婁冠見兒子被捲入其中,不得不出言幹預。但他也拿那些跳起來攻擊的朝臣沒有辦法,隻能將自己的兒子帶迴家中,禁足幾日,等風波平定後再說。
班賀深覺胡瑪諾是被他所連累,寫給胡瑪諾的信中字字句句都是愧疚。
胡瑪諾雖然是洋人,但幾乎已經被同化,心裏已經將自己當做大兗朝的人,突然被猛烈排斥感到極度不解與委屈。爭辯幾句後最終明白,他不為這裏所接納,不再反抗,隻等待皇帝的決斷。
皇帝同意他繼續留在這裏,那他便繼續為兗朝效力,若皇帝也認為他應該離開,那他隻能迴到自己的家鄉。
在寫給班賀的迴信中,胡瑪諾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年所受到的照顧十分感激,他永遠會感恩兗朝天子的恩德。
拿到這封信,班賀猶豫再三,要不要將這封信交給華太後。
這封胡瑪諾的親筆信,寫著他對文帝賞識與看重他的感激之情,華太後一定會為之動容,不在乎朝中大臣的議論紛紛。
但與此同時,太後插手此事,也會將胡瑪諾推向朝中更多大臣的對立麵。
這件事能否息事寧人,還得看寧王的態度。
寧王以往與師父交情好,與胡瑪諾關係也不差,也曾讚揚過胡瑪諾帶來更廣闊豐富的學識。
可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如今班賀與寧王之間立場有別,許久沒有私下聯繫過,班賀拿不準寧王是什麽想法。
數日後,寧王就此事入宮與太後商議,經過幾番協商,寧王與華太後達成了共識。
三日後,皇帝頒發詔令,革除胡瑪諾官職。
得知皇帝下發的詔令,班賀捏皺了手中那封書信,遲疑著沒有交出的信,已經沒有機會呈上了。
在華太後眼中,胡瑪諾隻是一個當了官的洋人,雖然不知他做了什麽,但朝中人才濟濟,一定有人可以替代他,與寧王達成共識無可厚非。
寧王做出這樣的決定,班賀需要一些時間消化結果。
這並非做出革除一個洋人官職決定的事,而是證明了寧王在向官員們妥協。
他在維持朝中助力,想要收攬人心,就不能與他們的意見相悖。為此,他不惜將自己曾經盛讚過學識淵博的胡瑪諾趕出官場。
班賀對寧王最後一絲期望也蕩然無存,默嘆自己與他,都淪為了權力的附庸。
此時已年關將至,班賀兀自想到,這或許是胡瑪諾在大兗度過的最後一個年。
若是那時將信交給華太後,興許還能多留兩年。
班賀無顏去見胡瑪諾,更別說為他送行。幾乎可以說,是他斷送了胡瑪諾迄今為止經營的一切。
胡瑪諾的離開,平息了爭論,婁仕雲也被父親放了出來。
婁仕雲一介貴族子弟,除了拜師鬧了些烏龍,身體上吃了些苦頭,從未遭遇過這樣大的打擊,站在班賀麵前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頭巴腦。
「師父,胡瑪諾先生,真的要離開了嗎?」婁仕雲聲音低落,手裏提著的東西都忘了放下。
班賀笑容淺淡:「你也可以接他到你府上來住。」
婁仕雲驚喜抬頭:「真的嗎?」
看清班賀表情,知道那不過是一句笑言,他笑容頓消,重新低下頭:「我去接接,興許他也不想離開呢?」
班賀點點頭:「若是他願意留下也好。」
婁仕雲坐直了:「那我要去,師父,我要請假!」
他忽然那麽有精神,班賀都有些意外:「你當真要去留他?」
「為什麽不去?」婁仕雲充滿幹勁,甚至開始興致勃勃盤算路程。
班賀一怔,啞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