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曾擔任兩次文科主考,所有參加當年會試的舉子都是主考門生,考中進士更是莫大的恩情。
更別提朝中官員升貶皆經由吏部,不少是吏部尚書、侍郎門生故吏,若是在這時候當出頭鳥,便是明著跟李倓過不去。
一道聲音如霹靂般震懾當場,登時再聽不見別的聲音。
「戴侍郎竟然如此懂禮法,對李某人擔任一個小小的武科考官不滿至此,以致滿心怨憤非要博得認同不可。你倒也知道這是陛下的旨意,戴侍郎為何不敢在朝堂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到陛下麵前去說?反而是在人背後閑言碎語,這兩麵三刀的做派,便是合乎禮,合乎法?」
被議論的李倓姍姍來遲,卻正好聽見了最後那幾句話。他正在風頭上,毫不遲疑當場懟了迴去,冷眼看著戴竹岡,麵色傲然。
眾目睽睽之下,他毫不收斂態度囂張,戴竹岡麵色有些難看,不甘落於下風,當即迴道:「李侍郎,你我入朝為官做臣子,是為朝廷與陛下分憂解難,因此更要明事理,正視聽。對陛下的旨意無所不從,才是奸臣所為。」
李倓冷笑道:「你的意思是,陛下不明事理,非要你去正視聽不可?陛下任用我,便是任用奸臣?戴侍郎可別忘了自己的身份,陛下是否偏誤自有禦史言官履行職責,戴侍郎如此有心,難不成是想插手禦史言官的職權?」
「你!」戴竹岡又氣又怕,驚出一身汗。皇帝素來不喜他人對他的安排指手畫腳,方才情急之下一時失言,說的話若是被有心人捅到皇帝跟前,治他一個大不敬之罪,他恐怕在劫難逃。
戴竹岡控製著聲量,李倓卻是有恃無恐,聽見他聲音的人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人支著耳朵投來目光,氣焰更甚。
心中生起一絲退意,勉強應對的戴竹岡看向周圍,官員們依然低頭不與他對視,仿佛從一開始便沒有抬起過。
班賀站在俞燔身後,將這一切盡收眼底,心中不免覺得在此情形下勢單力薄的戴竹岡可憐,但很快收迴了僅有的一點同情心。
官場如戰場,勾心鬥角從來如此,所作所為皆為權勢私心,沒有誰是可憐人一說。
這位李侍郎出身門第,進士及第進入官場,有些手腕,多年來官運亨通,權勢人脈都不缺。對於陸旋而言,是個極難對付的對手。
不,現在的他們根本無法成為對手。
思索間,內侍前來傳話,官員們各自歸列,排成整齊隊列,等待皇帝接見。
朝臣談論的政務多半是班賀插不上話的,工部之事也有俞燔這個尚書代言,他便戳在原地當一個光聽不說的啞巴。
忽然,班賀聽見皇帝喚了一聲兵部尚書。
「馮尚書,朕聽聞老尚書前些日子身體抱恙,歇了些時日,今日上朝,身體可還硬朗?」趙懷熠語氣溫和,儼然一位關切老邁臣子身體的仁君。
班賀稍稍抬眸,皇帝關切臣子是否安康理所應當,可在這朝堂上,問起老臣身體,絕非一件尋常事。
兵部尚書馮攸仁聽見問詢,連忙上前一步,先謝過皇帝關懷,立時心中領會皇帝言語中潛藏的意思。
他久居官場,是三朝老臣,不說功勳卓越,也做出不小政績。病中皇帝還派人去看望過,對他這位老功臣有幾分尊敬。
可再尊敬,也不能保證皇帝需要他這個臣子,這迴問出這句話,顯然是在試探他是否還能繼續擔此重任。
馮攸仁抬頭,朗聲說道:「聖上,老臣雖年紀大了,但身體並無大礙,前些日子不過是些小病,痊癒之後便又生龍活虎的了。不信,您瞧。」
他說著,便要證明自己一般,抬腿便是一跳,當著眾臣的麵,大跨步在人前走動,活動著四肢腰身,甚至放下笏板想要來個空翻。
趙懷熠忙叫人攙扶住他,讓一個年邁老臣在朝堂上如此賣力表現,萬一真出了什麽事閃了腰,他心裏也過意不去。
老尚書有些氣喘,麵上卻硬撐著,不肯服老。皇帝無奈笑笑:「老尚書以身報國,是朝中棟樑,忠良之心多年未變,老當益壯,不減當年,萬望老尚書保重身體。」
對老尚書安撫一番,皇帝退場,朝會便就此散去。
這一出試探差點就成了小鬧劇,雖在老尚書強硬表現下未能繼續,但皇帝的意思已經傳達到各人眼中——老尚書年事已高,是時候退位讓賢了。
跟隨俞燔走出宮門,班賀若有所思,尚未明白皇帝到底想做什麽。忽然迴神,發覺上司正迴頭看著自己,笑笑拱手一禮。
俞燔迴以一笑,轉迴頭去,輕聲說道:「馮尚書多年來鞠躬盡瘁,為朝廷盡心盡力,為人清廉,可惜太過貪戀高位,才會有今日堂上這一場麵。若是再不能放手,恐怕,晚節難保。」
班賀想了想:「君心難測,進退之度,難以把握。老尚書不過是想,為朝廷盡最後一份力罷了。」
「是啊,君心難測。」俞燔認同地點頭,心中被那一幕觸動,輕嘆一聲,「我不圖位高權重,隻想能全身而退,有個善終。」
他似乎意有所指,班賀笑容不改:「部堂光明洞徹,定能如願。」
「可有些時候,入場便如陷泥淖,被裹挾其中,再難脫身。」俞燔語氣沉重了些,「有些人適合為官,有些人不合適。你原意隻想待在虞衡司,可惜這不由你決定,你的為難我也看在眼裏。這官場,不適合你。」
更別提朝中官員升貶皆經由吏部,不少是吏部尚書、侍郎門生故吏,若是在這時候當出頭鳥,便是明著跟李倓過不去。
一道聲音如霹靂般震懾當場,登時再聽不見別的聲音。
「戴侍郎竟然如此懂禮法,對李某人擔任一個小小的武科考官不滿至此,以致滿心怨憤非要博得認同不可。你倒也知道這是陛下的旨意,戴侍郎為何不敢在朝堂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到陛下麵前去說?反而是在人背後閑言碎語,這兩麵三刀的做派,便是合乎禮,合乎法?」
被議論的李倓姍姍來遲,卻正好聽見了最後那幾句話。他正在風頭上,毫不遲疑當場懟了迴去,冷眼看著戴竹岡,麵色傲然。
眾目睽睽之下,他毫不收斂態度囂張,戴竹岡麵色有些難看,不甘落於下風,當即迴道:「李侍郎,你我入朝為官做臣子,是為朝廷與陛下分憂解難,因此更要明事理,正視聽。對陛下的旨意無所不從,才是奸臣所為。」
李倓冷笑道:「你的意思是,陛下不明事理,非要你去正視聽不可?陛下任用我,便是任用奸臣?戴侍郎可別忘了自己的身份,陛下是否偏誤自有禦史言官履行職責,戴侍郎如此有心,難不成是想插手禦史言官的職權?」
「你!」戴竹岡又氣又怕,驚出一身汗。皇帝素來不喜他人對他的安排指手畫腳,方才情急之下一時失言,說的話若是被有心人捅到皇帝跟前,治他一個大不敬之罪,他恐怕在劫難逃。
戴竹岡控製著聲量,李倓卻是有恃無恐,聽見他聲音的人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人支著耳朵投來目光,氣焰更甚。
心中生起一絲退意,勉強應對的戴竹岡看向周圍,官員們依然低頭不與他對視,仿佛從一開始便沒有抬起過。
班賀站在俞燔身後,將這一切盡收眼底,心中不免覺得在此情形下勢單力薄的戴竹岡可憐,但很快收迴了僅有的一點同情心。
官場如戰場,勾心鬥角從來如此,所作所為皆為權勢私心,沒有誰是可憐人一說。
這位李侍郎出身門第,進士及第進入官場,有些手腕,多年來官運亨通,權勢人脈都不缺。對於陸旋而言,是個極難對付的對手。
不,現在的他們根本無法成為對手。
思索間,內侍前來傳話,官員們各自歸列,排成整齊隊列,等待皇帝接見。
朝臣談論的政務多半是班賀插不上話的,工部之事也有俞燔這個尚書代言,他便戳在原地當一個光聽不說的啞巴。
忽然,班賀聽見皇帝喚了一聲兵部尚書。
「馮尚書,朕聽聞老尚書前些日子身體抱恙,歇了些時日,今日上朝,身體可還硬朗?」趙懷熠語氣溫和,儼然一位關切老邁臣子身體的仁君。
班賀稍稍抬眸,皇帝關切臣子是否安康理所應當,可在這朝堂上,問起老臣身體,絕非一件尋常事。
兵部尚書馮攸仁聽見問詢,連忙上前一步,先謝過皇帝關懷,立時心中領會皇帝言語中潛藏的意思。
他久居官場,是三朝老臣,不說功勳卓越,也做出不小政績。病中皇帝還派人去看望過,對他這位老功臣有幾分尊敬。
可再尊敬,也不能保證皇帝需要他這個臣子,這迴問出這句話,顯然是在試探他是否還能繼續擔此重任。
馮攸仁抬頭,朗聲說道:「聖上,老臣雖年紀大了,但身體並無大礙,前些日子不過是些小病,痊癒之後便又生龍活虎的了。不信,您瞧。」
他說著,便要證明自己一般,抬腿便是一跳,當著眾臣的麵,大跨步在人前走動,活動著四肢腰身,甚至放下笏板想要來個空翻。
趙懷熠忙叫人攙扶住他,讓一個年邁老臣在朝堂上如此賣力表現,萬一真出了什麽事閃了腰,他心裏也過意不去。
老尚書有些氣喘,麵上卻硬撐著,不肯服老。皇帝無奈笑笑:「老尚書以身報國,是朝中棟樑,忠良之心多年未變,老當益壯,不減當年,萬望老尚書保重身體。」
對老尚書安撫一番,皇帝退場,朝會便就此散去。
這一出試探差點就成了小鬧劇,雖在老尚書強硬表現下未能繼續,但皇帝的意思已經傳達到各人眼中——老尚書年事已高,是時候退位讓賢了。
跟隨俞燔走出宮門,班賀若有所思,尚未明白皇帝到底想做什麽。忽然迴神,發覺上司正迴頭看著自己,笑笑拱手一禮。
俞燔迴以一笑,轉迴頭去,輕聲說道:「馮尚書多年來鞠躬盡瘁,為朝廷盡心盡力,為人清廉,可惜太過貪戀高位,才會有今日堂上這一場麵。若是再不能放手,恐怕,晚節難保。」
班賀想了想:「君心難測,進退之度,難以把握。老尚書不過是想,為朝廷盡最後一份力罷了。」
「是啊,君心難測。」俞燔認同地點頭,心中被那一幕觸動,輕嘆一聲,「我不圖位高權重,隻想能全身而退,有個善終。」
他似乎意有所指,班賀笑容不改:「部堂光明洞徹,定能如願。」
「可有些時候,入場便如陷泥淖,被裹挾其中,再難脫身。」俞燔語氣沉重了些,「有些人適合為官,有些人不合適。你原意隻想待在虞衡司,可惜這不由你決定,你的為難我也看在眼裏。這官場,不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