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政事堂,正廳裏來人不少。崔連壁居主位,下首左右兩排交椅,左邊坐著王正玄、盛環頌和王玡天,右邊坐著賀鴻錦和陸潛辛。
賀今行上一次在這裏看到這麽多位高官齊聚,還是江南洪災那會兒。不過三年,乍一瞧好像換了許多人,再細看,卻又都是舊相識。
「見過諸位大人。」他上前行禮,「不知相爺喚下官來所為何事?」
崔連壁道:「還是老問題,國庫的虧空怎麽解決。大家爭執不下,王玡天說你有個不錯的辦法,所以叫你來給大家說說。你隨意坐吧。」
「下官坐哪兒都不合適,相爺還是讓下官先站著吧。」賀今行邊說邊環視左右,最後落在王玡天身上,長眉微揚。
後者展開手裏摺扇,扇麵龍飛鳳舞「投桃報李」四個大字,笑吟吟道:「陸大人總覺得開捐不妥,不夠公平公正,會攪亂朝綱。我說就連小賀大人這樣中正無私的人,都會贊成開捐,是也不是?」
說罷,搖了搖扇子,暗示他可要抓住機會。
賀今行便拱手環視在場諸位大人,朗聲道:「裴孟檀裴相爺在時,就提過開捐之法,當時下官覺得不妥,認為這是釜底抽薪、竭澤而漁的做法。但下官後來又細想,覺得不能一開始就做最壞的打算,否則什麽事都做不下去。開捐固然是把雙刃劍,但隻要小心使用,選任合適的官員負責,公布完善的條例限製,將它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對填充國庫必能起到相當大的好處。」
崔連壁:「具體怎麽說?」
此事賀今行早就構思過許多迴,稍微打過腹稿,便能迴答:「第一,要限製開捐的名額,定在五品以下,且不得開放要職。」
「這是肯定的,不然成了冗官冗員,光是給他們發薪俸就要再次拖垮國庫。」王正玄其實不想叫他來,但王玡天先開口,他不好反駁自己的侄兒。現在人來了,他就忍不住找茬:「別光說這些沒用的話,有沒有新的東西?」
賀今行:「第二,對這些人也要進行考試。難度不必設置太大,但起碼要篩掉那些孔孟不識、五穀不分之人,這樣選出來的官員不至於太過庸碌無能,鬧出許多不該有的笑話。」
陸潛辛麵無表情:「既要人繳納大量的專款,又要考試篩選,不能保證一定捐到官職,這種虧本的買賣恐怕沒幾個人願意做。」
「陸大人說得有理。」賀今行恭敬道:「下官也考慮過,認為朝廷可以先放出招考的名額官職,流程可如鄉試一般,先通過考試得到了名額才能捐官。考試不難,試錯的成本也隻有一點報名的花費,願意嚐試的人絕不會少。」
陸潛辛哂笑道:「你這麽一套細緻的章程下來,能捐出幾個官,捐得多少銀兩?這是不是和咱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盛環頌聽到這裏,也附和道:「這倒是,咱們得先說清楚,開捐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填充國庫,不是選才。朝廷不指望這幫人做事,當官兒後不貪墨不犯事就算不錯了。」
陸潛辛接道:「若是不能捐到足夠的款項,得不償失,那又何必非得開捐?」
王正玄道:「我說陸大人吶,這還沒開始搞,你就一味地唱衰,到底想怎麽樣啊?」
陸潛辛冷冷道:「本官隻是希望朝廷能少些無用功罷了。」
賀今行打斷他們:「兩位大人莫急,下官還有第三條,就是針對募款的問題。」
他向崔連壁一揖,然後說:「相爺,在此之前,隻有士人和農家良子可以參加科考走上仕途。但是,正如盛大人所說,開捐並非選才,而是為了填補歲用。既然如此,不如放開範圍,給『士農工商』的『工』與『商』一個機會——除了身在奴籍與其他有罪之人,凡是大宣子民,皆可參與開捐。」
賀鴻錦沉默許久,開口道:「商人不得從政,這是祖宗之法。」
王玡天沒聽他說過這一條,也笑道:「真這麽做,恐怕會引起軒然大波。」
賀今行解釋道:「法古則後於時,脩今則塞於事。祖宗尚且不法古不脩今,諸位大人又何必拘泥於此?商人固然身份不妥當,可他們往往也比世族與農戶有錢得多,不正契合填補國庫的要求麽。朝廷想要避免大量的商人涉政,也很簡單,提高商人捐官的門檻,隻給少數豪商巨富捐官的機會即可。再者說,各地官商勾結不在少數,與其讓地方官員中飽私囊,何不直接將這份利益收歸於朝廷?」
「至於坊間的風波,朝廷要變,總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但總不能因為他們抱怨阻撓,就不推行新的政策吧?」
「話不是這麽說的。」王正玄端起桌幾上的茶碗,聲調高深莫測:「就算你我在這裏點頭同意了,條例公布開,各地的世族反對怎麽辦?他們不滿,肯定就會多方阻撓,你這開捐也就推行不下去,不是白忙活?」
賀今行道:「王大人說得對,要壓住他們才能讓開捐順利推行。那麽,下官建言,可以在開捐的同時推行改稅。哪一個地方反對商人捐官的聲音最大,就先在那個地方改稅,查一查那些大家大族名下的田地與奴婢。但凡有違例出格,一律判罪收繳,充沒國庫。」
在座各位高官都知曉他向皇帝進過一封食貨之弊病的諫疏,聽罷,皆神態有異。
這事牽扯不到盛環頌,他因此沒有壓力,還能打趣道:「小賀大人這算不算圖窮匕見?」
賀今行上一次在這裏看到這麽多位高官齊聚,還是江南洪災那會兒。不過三年,乍一瞧好像換了許多人,再細看,卻又都是舊相識。
「見過諸位大人。」他上前行禮,「不知相爺喚下官來所為何事?」
崔連壁道:「還是老問題,國庫的虧空怎麽解決。大家爭執不下,王玡天說你有個不錯的辦法,所以叫你來給大家說說。你隨意坐吧。」
「下官坐哪兒都不合適,相爺還是讓下官先站著吧。」賀今行邊說邊環視左右,最後落在王玡天身上,長眉微揚。
後者展開手裏摺扇,扇麵龍飛鳳舞「投桃報李」四個大字,笑吟吟道:「陸大人總覺得開捐不妥,不夠公平公正,會攪亂朝綱。我說就連小賀大人這樣中正無私的人,都會贊成開捐,是也不是?」
說罷,搖了搖扇子,暗示他可要抓住機會。
賀今行便拱手環視在場諸位大人,朗聲道:「裴孟檀裴相爺在時,就提過開捐之法,當時下官覺得不妥,認為這是釜底抽薪、竭澤而漁的做法。但下官後來又細想,覺得不能一開始就做最壞的打算,否則什麽事都做不下去。開捐固然是把雙刃劍,但隻要小心使用,選任合適的官員負責,公布完善的條例限製,將它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對填充國庫必能起到相當大的好處。」
崔連壁:「具體怎麽說?」
此事賀今行早就構思過許多迴,稍微打過腹稿,便能迴答:「第一,要限製開捐的名額,定在五品以下,且不得開放要職。」
「這是肯定的,不然成了冗官冗員,光是給他們發薪俸就要再次拖垮國庫。」王正玄其實不想叫他來,但王玡天先開口,他不好反駁自己的侄兒。現在人來了,他就忍不住找茬:「別光說這些沒用的話,有沒有新的東西?」
賀今行:「第二,對這些人也要進行考試。難度不必設置太大,但起碼要篩掉那些孔孟不識、五穀不分之人,這樣選出來的官員不至於太過庸碌無能,鬧出許多不該有的笑話。」
陸潛辛麵無表情:「既要人繳納大量的專款,又要考試篩選,不能保證一定捐到官職,這種虧本的買賣恐怕沒幾個人願意做。」
「陸大人說得有理。」賀今行恭敬道:「下官也考慮過,認為朝廷可以先放出招考的名額官職,流程可如鄉試一般,先通過考試得到了名額才能捐官。考試不難,試錯的成本也隻有一點報名的花費,願意嚐試的人絕不會少。」
陸潛辛哂笑道:「你這麽一套細緻的章程下來,能捐出幾個官,捐得多少銀兩?這是不是和咱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盛環頌聽到這裏,也附和道:「這倒是,咱們得先說清楚,開捐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填充國庫,不是選才。朝廷不指望這幫人做事,當官兒後不貪墨不犯事就算不錯了。」
陸潛辛接道:「若是不能捐到足夠的款項,得不償失,那又何必非得開捐?」
王正玄道:「我說陸大人吶,這還沒開始搞,你就一味地唱衰,到底想怎麽樣啊?」
陸潛辛冷冷道:「本官隻是希望朝廷能少些無用功罷了。」
賀今行打斷他們:「兩位大人莫急,下官還有第三條,就是針對募款的問題。」
他向崔連壁一揖,然後說:「相爺,在此之前,隻有士人和農家良子可以參加科考走上仕途。但是,正如盛大人所說,開捐並非選才,而是為了填補歲用。既然如此,不如放開範圍,給『士農工商』的『工』與『商』一個機會——除了身在奴籍與其他有罪之人,凡是大宣子民,皆可參與開捐。」
賀鴻錦沉默許久,開口道:「商人不得從政,這是祖宗之法。」
王玡天沒聽他說過這一條,也笑道:「真這麽做,恐怕會引起軒然大波。」
賀今行解釋道:「法古則後於時,脩今則塞於事。祖宗尚且不法古不脩今,諸位大人又何必拘泥於此?商人固然身份不妥當,可他們往往也比世族與農戶有錢得多,不正契合填補國庫的要求麽。朝廷想要避免大量的商人涉政,也很簡單,提高商人捐官的門檻,隻給少數豪商巨富捐官的機會即可。再者說,各地官商勾結不在少數,與其讓地方官員中飽私囊,何不直接將這份利益收歸於朝廷?」
「至於坊間的風波,朝廷要變,總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但總不能因為他們抱怨阻撓,就不推行新的政策吧?」
「話不是這麽說的。」王正玄端起桌幾上的茶碗,聲調高深莫測:「就算你我在這裏點頭同意了,條例公布開,各地的世族反對怎麽辦?他們不滿,肯定就會多方阻撓,你這開捐也就推行不下去,不是白忙活?」
賀今行道:「王大人說得對,要壓住他們才能讓開捐順利推行。那麽,下官建言,可以在開捐的同時推行改稅。哪一個地方反對商人捐官的聲音最大,就先在那個地方改稅,查一查那些大家大族名下的田地與奴婢。但凡有違例出格,一律判罪收繳,充沒國庫。」
在座各位高官都知曉他向皇帝進過一封食貨之弊病的諫疏,聽罷,皆神態有異。
這事牽扯不到盛環頌,他因此沒有壓力,還能打趣道:「小賀大人這算不算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