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今行一邊蓋印一邊想,過兩日應當還會有奏報送來,到時再看。
但願傷亡輕些,除此之外,若能再得一二句橫之的消息,便是他額外的幸運。
再揀下一封奏報,卻是赤水泛洪,寧西路荼州境內有兩縣受損,波及數萬百姓。幸而險情發現及時,荼州府已將災民進行疏散安置,隻是府庫力量有限,請求布政司援手。布政司已開倉放賑,特上報給朝廷知曉。
在賀今行的印象裏,寧西路這三四年來是旱澇雪災遭遍,規模都不算大,卻也當真是多災多難,叫人不住擔憂。
之後他送奏摺進宮,在應天門遇上了從宮裏出來的左都禦史晏永貞,晏大人形容疲憊而步履匆匆。
到抱樸殿見皇帝,卻與往日並無不同。
這個白日很快過去。
雲銷雨霽,坊間因邊關大捷而喜氣洋洋;各部衙門忙於各自的政務,也沒有生出別事,顯出一種詭異的風平浪靜。
傍晚下了衙,賀今行先到悅乎堂給柳從心留了信,便前往驛館。
昨日請弘海法師救人,老師肯定也知道了。昨晚和今早沒來得及,現在就要趕緊過去,免得他老人家擔心。
另外,他還想問問老師接下來的打算。若是要留在京中,他就從官舍搬出來,另外租兩間房屋,與老師同住。
老師既無子孫,他為人弟子,就該奉起贍養之責。
張厭深則要淡然得多,依然在樓前等到他,接他進屋,桌上已擺好飯菜與兩雙碗筷。
「我聽說皇帝今日沒有上朝?」
「順喜說是陛下龍體抱恙,讓大家問過安就散了。」賀今行扶著老人坐下,一麵輕聲道:「可我送奏摺上去的時候,看陛下狀態還好——人也殺了,家也快抄了,卻一直沒有一道明確的聖旨,不知陛下到底想怎樣。」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相爺,一朝被賜死,絕不是小事。在他下意識的認知裏,不管怎麽說,都應該轟動朝野才對。但按陛下今日的反應看,卻是要緩緩揭過了。
張厭深嘆道:「皇帝不願做得太絕,看來秦毓章在他心中還是有那麽些分量。」
他這學生給皇帝賣命的十八年,不算完全白活。
賀今行思索道:「攜香姐姐午間給我傳消息,廿八夜裏,太後娘娘與陛下大吵一架,還用上了「忘恩負義」這樣的詞。太後娘娘第二日便開始『臥床養病』,可見陛下是氣狠了。宮女太監們之間流言紛紛,都說秦家要出大事了,秦貴妃不定也要被牽連降位。現下看,太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並沒有那麽大的影響。」
張厭深不甚在意地笑了笑:「倚仗母族勝過親兒子的太後,在她兒子心裏能有多大分量?再深厚的感情,這麽多年也早就被磨光了,更何況帝王家的感情哪兒比得上權力重要。」
賀今行聞言,想起一件與樂陽公主有關的事來。或許對於秦太後來說,親情確實算不得什麽。
又想起他年幼時暫住景陽宮,直覺認為隻要真心愛戴皇帝,就能得到皇帝的關懷與愛護,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今一年年過去,當年和藹可親的皇帝的影子慢慢變得模糊,逐漸應驗了那四個字,帝心難測。
張厭深繼續道:「既然皇帝避朝,看來是不打算召見我,那我也該迴至誠寺了。」
「原來老師是在等這個。可至誠寺遠離城池,雖然衣食齊備,但學生總覺得不甚便利。」賀今行放下那些迴憶,說起想要與對方同住的打算。
「你們倒是總能想到一塊兒去,裴家小子下午也才來,要請我到他家府上長居。」張厭深真心笑道:「富貴固然好,但遠離世俗,抽身出來,才更能看清時局。」
「更何況,我前幾年踏進至誠寺山門的時候,就答應了弘海,要聽他講禪。這迴隻是離寺辦些事,事情一結束,還得迴去繼續聽他念經。」
提及弘海法師,賀今行想到昨日老師指點自己去至誠寺求援,必然是早就知道丹書鐵券的事。而法師肯答應,或許不止因他有慈悲心懷,也有老師這位故交的緣故。箇中詳情,師長不說,他也不好問得,隻道原來如此。
再說自己的老友,「明憫迴京好幾日,我尚沒來得及去探望他。他走南闖北,一定遇到了很多事。」
他就任雲織之後,與天南海北的諸位朋友皆有書信往來,其中自然少不了裴明憫。後來裴家郎隨王正玄出使南越,又奔赴北黎,蹤跡不定,便斷了音訊。
如今難得都迴到宣京,前幾日事情繁雜,這兩天忙完,少不了尋空去見一見。
張厭深知他倆感情好,有這話就是有見麵的打算了,卻道:「過幾日再去裴府找他罷。」
「過幾日?」賀今行有些驚訝,沉吟幾許,大約明白了:「老師是不想讓我與裴相爺沾上關係?可秦相爺沒了,政事堂還需有人做主。陛下前兩天讓裴相爺與崔大人協理,但終歸隻是一時之計,長遠來看,這做主的人隻會是裴相爺。到時候,通政司免不了時常與他打交道。」
張厭深微微搖頭:「不是還沒有聖旨麽?越到關鍵時刻,越是容易出岔子,須知古往今來,多少事敗垂成。這種時候,知道也要當作不知道,什麽都不做,才是最保險的。裴孟檀比秦毓章又有多少不同?他能忍十八年,豈會忍不住這一日?裴孟檀都忍著,底下人豈有不忍之理?他們都忍著,你何必去給他們遞筏子?」
但願傷亡輕些,除此之外,若能再得一二句橫之的消息,便是他額外的幸運。
再揀下一封奏報,卻是赤水泛洪,寧西路荼州境內有兩縣受損,波及數萬百姓。幸而險情發現及時,荼州府已將災民進行疏散安置,隻是府庫力量有限,請求布政司援手。布政司已開倉放賑,特上報給朝廷知曉。
在賀今行的印象裏,寧西路這三四年來是旱澇雪災遭遍,規模都不算大,卻也當真是多災多難,叫人不住擔憂。
之後他送奏摺進宮,在應天門遇上了從宮裏出來的左都禦史晏永貞,晏大人形容疲憊而步履匆匆。
到抱樸殿見皇帝,卻與往日並無不同。
這個白日很快過去。
雲銷雨霽,坊間因邊關大捷而喜氣洋洋;各部衙門忙於各自的政務,也沒有生出別事,顯出一種詭異的風平浪靜。
傍晚下了衙,賀今行先到悅乎堂給柳從心留了信,便前往驛館。
昨日請弘海法師救人,老師肯定也知道了。昨晚和今早沒來得及,現在就要趕緊過去,免得他老人家擔心。
另外,他還想問問老師接下來的打算。若是要留在京中,他就從官舍搬出來,另外租兩間房屋,與老師同住。
老師既無子孫,他為人弟子,就該奉起贍養之責。
張厭深則要淡然得多,依然在樓前等到他,接他進屋,桌上已擺好飯菜與兩雙碗筷。
「我聽說皇帝今日沒有上朝?」
「順喜說是陛下龍體抱恙,讓大家問過安就散了。」賀今行扶著老人坐下,一麵輕聲道:「可我送奏摺上去的時候,看陛下狀態還好——人也殺了,家也快抄了,卻一直沒有一道明確的聖旨,不知陛下到底想怎樣。」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相爺,一朝被賜死,絕不是小事。在他下意識的認知裏,不管怎麽說,都應該轟動朝野才對。但按陛下今日的反應看,卻是要緩緩揭過了。
張厭深嘆道:「皇帝不願做得太絕,看來秦毓章在他心中還是有那麽些分量。」
他這學生給皇帝賣命的十八年,不算完全白活。
賀今行思索道:「攜香姐姐午間給我傳消息,廿八夜裏,太後娘娘與陛下大吵一架,還用上了「忘恩負義」這樣的詞。太後娘娘第二日便開始『臥床養病』,可見陛下是氣狠了。宮女太監們之間流言紛紛,都說秦家要出大事了,秦貴妃不定也要被牽連降位。現下看,太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並沒有那麽大的影響。」
張厭深不甚在意地笑了笑:「倚仗母族勝過親兒子的太後,在她兒子心裏能有多大分量?再深厚的感情,這麽多年也早就被磨光了,更何況帝王家的感情哪兒比得上權力重要。」
賀今行聞言,想起一件與樂陽公主有關的事來。或許對於秦太後來說,親情確實算不得什麽。
又想起他年幼時暫住景陽宮,直覺認為隻要真心愛戴皇帝,就能得到皇帝的關懷與愛護,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今一年年過去,當年和藹可親的皇帝的影子慢慢變得模糊,逐漸應驗了那四個字,帝心難測。
張厭深繼續道:「既然皇帝避朝,看來是不打算召見我,那我也該迴至誠寺了。」
「原來老師是在等這個。可至誠寺遠離城池,雖然衣食齊備,但學生總覺得不甚便利。」賀今行放下那些迴憶,說起想要與對方同住的打算。
「你們倒是總能想到一塊兒去,裴家小子下午也才來,要請我到他家府上長居。」張厭深真心笑道:「富貴固然好,但遠離世俗,抽身出來,才更能看清時局。」
「更何況,我前幾年踏進至誠寺山門的時候,就答應了弘海,要聽他講禪。這迴隻是離寺辦些事,事情一結束,還得迴去繼續聽他念經。」
提及弘海法師,賀今行想到昨日老師指點自己去至誠寺求援,必然是早就知道丹書鐵券的事。而法師肯答應,或許不止因他有慈悲心懷,也有老師這位故交的緣故。箇中詳情,師長不說,他也不好問得,隻道原來如此。
再說自己的老友,「明憫迴京好幾日,我尚沒來得及去探望他。他走南闖北,一定遇到了很多事。」
他就任雲織之後,與天南海北的諸位朋友皆有書信往來,其中自然少不了裴明憫。後來裴家郎隨王正玄出使南越,又奔赴北黎,蹤跡不定,便斷了音訊。
如今難得都迴到宣京,前幾日事情繁雜,這兩天忙完,少不了尋空去見一見。
張厭深知他倆感情好,有這話就是有見麵的打算了,卻道:「過幾日再去裴府找他罷。」
「過幾日?」賀今行有些驚訝,沉吟幾許,大約明白了:「老師是不想讓我與裴相爺沾上關係?可秦相爺沒了,政事堂還需有人做主。陛下前兩天讓裴相爺與崔大人協理,但終歸隻是一時之計,長遠來看,這做主的人隻會是裴相爺。到時候,通政司免不了時常與他打交道。」
張厭深微微搖頭:「不是還沒有聖旨麽?越到關鍵時刻,越是容易出岔子,須知古往今來,多少事敗垂成。這種時候,知道也要當作不知道,什麽都不做,才是最保險的。裴孟檀比秦毓章又有多少不同?他能忍十八年,豈會忍不住這一日?裴孟檀都忍著,底下人豈有不忍之理?他們都忍著,你何必去給他們遞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