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策馬到山崗上,看著底下曠野裏訓練有序的新兵方陣,下屬發牢騷:「這都把位子占滿了,他奶奶的,什麽意思啊?排擠咱們?」
「他們都做得很好。」顧橫之放眼望去,說:「振宣軍上下一體,要互相信任。」
「可我看這陣型擺得也沒多好啊,遠不及公子你。」
「至少更了解更適應這裏的氣候與地形。」他看罷,去累關找王義先報導。
後者才從關樓上下來,端了杯茶卻因一直喘氣沒能喝進去。
從白露到現在,累關已與西涼人打了大小二十餘場攻防戰。馬上就是中秋,全軍提前通告不過節,到時候隻發月餅做加餐,甚至還要加強警戒以防西涼人趁節日來犯。
兩人交接過後,王義先終於緩下來,灌完一杯水,抬頭發現這人還杵在跟前。
「你怎麽還不走?」他狐疑道:「銀州大營的事都去找方子建商量,別動我放過去的人,更別打著幌子搞小動作,就算你是我西北軍名義上的姑爺也不行……還是說你要幫你爹找場子?不能吧?」
說到最後已有怒氣。
徵兵本就拖了許久,朝廷再另立番號,打壓他們的心思快擺到明麵上。結果呢,臨了找不到人挑擔子,還是要迴頭來委任他總領。這就算了,又另選兩個衛軍與南方軍的人來分實權。一道聖旨將他來迴噁心了三遍。
他不是不顧大局的人,捏著鼻子忍了朝廷,也沒打算為難這兩位分權的將領。外敵當前,他沒那個閑心去內鬥。大家相安無事最好,但若有人趁機攪渾水,他絕不客氣。
「軍師誤會了。」顧橫之抿了抿唇,麵上難得閃過一絲猶豫,片刻過後選擇直接問:「您知道今行在哪兒嗎?」
「嗯?」王義先沒想到他說這個,有些措手不及,「你問這個做什麽?」
顧橫之沒有答話,長眉迅速地擰起。
他捎往雲織的信一去不返,音書斷絕,又聽聞西涼人突破神救口的消息,就怕毗鄰的小縣城來不及撤離。心裏卻又懷有希望,一定要來確認。
「我能出關,往淨州走一趟嗎?」他問完,又自顧自道:「或許有些不妥。」
「這不廢話麽!」王義先一轉防賊的心態,跟看傻子似的看他片刻,起身到輿圖前,食指連點幾處,「這兒,這兒,這兒,西涼人布了三重封鎖線。我派探子試過好幾迴,無一例外都闖不過去。你現在去也是送死。」
他按著圖紙,忽地嘆了口氣,將實情告知:「今行和留下的百姓都被圍困在雲織縣城裏,得虧他們那兒貧瘠,西涼人的主力又都在這邊,所以暫且無破城之憂。」
顧橫之一怔,「軍師如何知道那邊的狀況?」
「我們自有傳書的辦法。」王義先本不欲多言,但看青年瞬間亮起來的眼神,其中關切不似作假。又思及他確實有恩於己方,是今行可以信任的朋友,便心軟了一迴:「過兩日,不出意外就會有消息來,你想知道就在這兒等等。」
「多謝軍師!」顧橫之當即抱拳。
告辭往外走時,一個半大的孩童端著食盤風風火火地跑進來,差點與他撞上。幸而雙方都及時錯開,避免了摔盤摔碗的事故。
「軍師!吃飯啦!」
「說了多少遍,慢點兒慢點兒!要灑了飯菜,日後就不讓你送了。」王義先去接食盤,不忘數落。
「可是還要去給別的叔叔送飯啊,不快的話飯菜就涼了。」小孩兒義正辭嚴,一副「下次還敢」的模樣,在軍師伸手敲他腦袋之前就一溜煙兒跑了。
顧橫之讓到一邊等他先走,得了一句「謝謝大哥哥」,不由好奇這裏怎麽還會有這樣的孩子。
王義先努努嘴:「是雲織縣提早撤離的那批百姓。讓他們到南方去,不肯,硬要留在這兒。那就做後勤吧,反正別想吃白飯。」
這話叫那孩子聽到了,扒著門迴頭大聲說:「我們留在這兒是為了以後早些迴家,也沒有吃白飯,軍師你別老想趕我們走!」
王義先舉手做了個認輸的手勢,看著人真走了,才低聲解釋:「這孩子叫劉粟。他爹當時沒一起走,後來在守城的戰鬥中犧牲了,我跟他娘說,他娘讓先瞞著。挺機靈的,是個好孩子。」
顧橫之立刻想起剛剛的小背影,生機勃勃,就像一棵蓄勢待發的小樹,點頭表示自己不會多說。
他此前出入累關都走得匆忙,正好趁此機會踩一踩地形地貌。一日裏跑遍了關防,又參加了一次戰鬥。
結束後打掃戰場,幫忙抬傷員送物資的都是百姓,當地的,西北的,還有其他地方過來的。
軍師把每一個人都用上,猶嫌不夠。
過了兩日,他被軍師叫到遠離關樓的山坡上,看見一隻低空盤旋的蒼鷹。
「你看吧。」王義先把布滿摺痕的紙條遞給他。
他低頭看信,字體比平常書信小了許多,但依然是熟悉的字跡。
今行在信上寫了雲織的現狀,又問累關戰況,問徵發進展,問他的父親,問他那些百姓……太多的東西讓他牽腸掛肚,哪怕身陷孤城,也沒有封閉自己。
顧橫之深覺對方從來不曾變過,又生出層層擔憂。深陷敵陣危機四伏,哪怕暫時安全,也不能叫人放心半點。
於是問軍師:「可方便帶話?」
「可以。但需要迴復的太多,隻能給你勻一句話。」王義先沒有拒絕,他心裏也難受,「自那鷹第一次飛來,我每日提心弔膽,就怕以後再也收不到消息。」
「他們都做得很好。」顧橫之放眼望去,說:「振宣軍上下一體,要互相信任。」
「可我看這陣型擺得也沒多好啊,遠不及公子你。」
「至少更了解更適應這裏的氣候與地形。」他看罷,去累關找王義先報導。
後者才從關樓上下來,端了杯茶卻因一直喘氣沒能喝進去。
從白露到現在,累關已與西涼人打了大小二十餘場攻防戰。馬上就是中秋,全軍提前通告不過節,到時候隻發月餅做加餐,甚至還要加強警戒以防西涼人趁節日來犯。
兩人交接過後,王義先終於緩下來,灌完一杯水,抬頭發現這人還杵在跟前。
「你怎麽還不走?」他狐疑道:「銀州大營的事都去找方子建商量,別動我放過去的人,更別打著幌子搞小動作,就算你是我西北軍名義上的姑爺也不行……還是說你要幫你爹找場子?不能吧?」
說到最後已有怒氣。
徵兵本就拖了許久,朝廷再另立番號,打壓他們的心思快擺到明麵上。結果呢,臨了找不到人挑擔子,還是要迴頭來委任他總領。這就算了,又另選兩個衛軍與南方軍的人來分實權。一道聖旨將他來迴噁心了三遍。
他不是不顧大局的人,捏著鼻子忍了朝廷,也沒打算為難這兩位分權的將領。外敵當前,他沒那個閑心去內鬥。大家相安無事最好,但若有人趁機攪渾水,他絕不客氣。
「軍師誤會了。」顧橫之抿了抿唇,麵上難得閃過一絲猶豫,片刻過後選擇直接問:「您知道今行在哪兒嗎?」
「嗯?」王義先沒想到他說這個,有些措手不及,「你問這個做什麽?」
顧橫之沒有答話,長眉迅速地擰起。
他捎往雲織的信一去不返,音書斷絕,又聽聞西涼人突破神救口的消息,就怕毗鄰的小縣城來不及撤離。心裏卻又懷有希望,一定要來確認。
「我能出關,往淨州走一趟嗎?」他問完,又自顧自道:「或許有些不妥。」
「這不廢話麽!」王義先一轉防賊的心態,跟看傻子似的看他片刻,起身到輿圖前,食指連點幾處,「這兒,這兒,這兒,西涼人布了三重封鎖線。我派探子試過好幾迴,無一例外都闖不過去。你現在去也是送死。」
他按著圖紙,忽地嘆了口氣,將實情告知:「今行和留下的百姓都被圍困在雲織縣城裏,得虧他們那兒貧瘠,西涼人的主力又都在這邊,所以暫且無破城之憂。」
顧橫之一怔,「軍師如何知道那邊的狀況?」
「我們自有傳書的辦法。」王義先本不欲多言,但看青年瞬間亮起來的眼神,其中關切不似作假。又思及他確實有恩於己方,是今行可以信任的朋友,便心軟了一迴:「過兩日,不出意外就會有消息來,你想知道就在這兒等等。」
「多謝軍師!」顧橫之當即抱拳。
告辭往外走時,一個半大的孩童端著食盤風風火火地跑進來,差點與他撞上。幸而雙方都及時錯開,避免了摔盤摔碗的事故。
「軍師!吃飯啦!」
「說了多少遍,慢點兒慢點兒!要灑了飯菜,日後就不讓你送了。」王義先去接食盤,不忘數落。
「可是還要去給別的叔叔送飯啊,不快的話飯菜就涼了。」小孩兒義正辭嚴,一副「下次還敢」的模樣,在軍師伸手敲他腦袋之前就一溜煙兒跑了。
顧橫之讓到一邊等他先走,得了一句「謝謝大哥哥」,不由好奇這裏怎麽還會有這樣的孩子。
王義先努努嘴:「是雲織縣提早撤離的那批百姓。讓他們到南方去,不肯,硬要留在這兒。那就做後勤吧,反正別想吃白飯。」
這話叫那孩子聽到了,扒著門迴頭大聲說:「我們留在這兒是為了以後早些迴家,也沒有吃白飯,軍師你別老想趕我們走!」
王義先舉手做了個認輸的手勢,看著人真走了,才低聲解釋:「這孩子叫劉粟。他爹當時沒一起走,後來在守城的戰鬥中犧牲了,我跟他娘說,他娘讓先瞞著。挺機靈的,是個好孩子。」
顧橫之立刻想起剛剛的小背影,生機勃勃,就像一棵蓄勢待發的小樹,點頭表示自己不會多說。
他此前出入累關都走得匆忙,正好趁此機會踩一踩地形地貌。一日裏跑遍了關防,又參加了一次戰鬥。
結束後打掃戰場,幫忙抬傷員送物資的都是百姓,當地的,西北的,還有其他地方過來的。
軍師把每一個人都用上,猶嫌不夠。
過了兩日,他被軍師叫到遠離關樓的山坡上,看見一隻低空盤旋的蒼鷹。
「你看吧。」王義先把布滿摺痕的紙條遞給他。
他低頭看信,字體比平常書信小了許多,但依然是熟悉的字跡。
今行在信上寫了雲織的現狀,又問累關戰況,問徵發進展,問他的父親,問他那些百姓……太多的東西讓他牽腸掛肚,哪怕身陷孤城,也沒有封閉自己。
顧橫之深覺對方從來不曾變過,又生出層層擔憂。深陷敵陣危機四伏,哪怕暫時安全,也不能叫人放心半點。
於是問軍師:「可方便帶話?」
「可以。但需要迴復的太多,隻能給你勻一句話。」王義先沒有拒絕,他心裏也難受,「自那鷹第一次飛來,我每日提心弔膽,就怕以後再也收不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