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好幾名大臣頓時臉色一變。南越使臣也嚇了一跳,「都說了是奴隸癲狂之舉,你、你們要領主幹什麽?」
顧橫之偏頭一瞥,「於劍門關,斬首祭旗。」
他佇立在殿中央,就像一柄出鞘的劍;目光有如劍光,音聲猶如劍氣,都是帶著殺意的冷。
「你、你!」使臣不敢觸他鋒芒,當即轉換目標,向明德帝哭訴:「大宣皇帝陛下,我領主對戰事毫不知情,怎能為奴隸頂罪,這萬不可能啊!」
皇帝不悅地擰起眉。
崔連壁卻若有所思,「倒是我看岔了。」
他隨即出列道:「顧小將軍,你身為守將,對敵動機不察,對己軍紀不申,難道就沒有責任?」
顧橫之沒有迴頭,當即向皇帝單膝下跪,請罪:「劍門關此戰傷亡慘重,是末將之責,末將甘領責罰。但在此之前,末將當為麾下將士報仇雪恨。」
「陛下以為呢?」崔連壁持笏舉問,對於同僚射向自己的幾道目光隻當渾然未覺。
明德帝將銅錢丟於禦案,麵無表情地俯視群臣,「朕能有什麽意見,爾等再議罷。」
此次朝會又被半道攪亂,無果而散。
顧橫之不在乎滿朝文武如何看他,也不與誰套近乎,出宮時取了佩刀□□,就獨自迴驛館。
皇帝命他出席冬至宮宴的口諭,很快追了上來。
冬至賜宴群臣,已是慣例。
然而他領了口諭,隻覺領了塊燙手山芋一般。
翌日傍晚進宮,還與樂陽公主府的車架碰到了一起。
幾人在宮門下馬下車,顧蓮子瞧見他兄長,便冷哼一聲,一句話也不說,昂頭獨自走了。
顧橫之沉默地任禁軍搜檢。
「蓮子的脾氣向來執拗,你做大哥的,別與他計較。」嬴淳懿勸慰他。
他眺望那道漸行漸遠的瘦小背影,說:「我知道。」
而後兩人同行至崇和殿,一路無話。
正宴尚無事,一切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直到皇帝退席,召他去崇華殿。
他深吸一口氣,才跟著內侍離席。
明德帝倚在榻上,額上敷著一塊冰帕,閉著眼叫他不必行禮。
小內侍搬了矮凳來,他規矩地坐下。
明德帝歇了好一會兒,才開始問話。問那場戰事細節,問傷勢恢復得如何,問陣亡將士的撫恤處理,問爹娘身體怎麽樣,最後問:「你這個年紀,業早立,家未成,爹娘可有為你相看?」
顧橫之一一迴答,到最後猶豫許久,才低聲說:「臣心已有所予。」
皇帝驚訝地「哦」了聲,半睜開眼,「哪家的姑娘,朕怎麽沒聽過風聲?」
「尚不敢言。」
「看來情意還未相通?」
他本就打直的脊背立刻繃緊了,卻竭力讓自己保持平靜,然後迴答:「是。」
第213章 三十五
臘月初一,雨夾著雪下得不停歇。
午時,政事堂兩麵對望的迴廊上,站滿了用午飯的舍人曹員。大都飛快地揮著筷子,趕著吃完好迴去繼續做事。
政事堂這兩月難得主官常駐,今日更是高官齊聚。別看正堂簷下一片冷清,大人物們都坐在門窗緊閉的屋裏,人實則注意著八方動靜,手眼通天呢。
「還有,因連年大雪,鬆江路今年糧食再次減產,四州清吏司徵收來的秋糧比之去年又少兩成。」謝延卿低頭按著記錄本,邊看邊疲憊地說:「但雪災頗重,常平倉餘糧不豐,王總督要求減免部分上稅,以充作賑濟。兩位相爺以為,批,還是不批?」
他把王喻玄那封摺子顫巍巍地遞上去。
秋糧收繳可以延期,但那是對邊遠路州的優待;南北糧倉甭想拖過年,否則京裏拿什麽發年俸?
裴孟檀起身伸手接了。
寫這封摺子的人也是一甲進士出身,文采鞭辟,情真意切,他看完便嘆:「蒼生潦潦,不準,不合適啊。」
「那這一樁樁一件件累下來,今年的賦稅可就又是……入不敷出啊。」謝延卿的嘆息更加無可奈何。
江南路本就因水患免除了三年賦稅,鬆江路減產又減稅,僅靠廣泉、漢中、江北三路的稅賦,是遠遠不夠支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他戶部上下如何會做帳平帳,也變不出多的錢糧來。
「折半準吧,剩下的讓王喻玄自己想辦法。」摺子傳了一圈,最後由秦相爺拍了板。地方上的人報災情都愛往大了說,往些年可以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兩年朝廷吃緊,沒得繼續放任的道理。
「其他訴苦要錢的也都一樣,哪個不識趣,叫他來找本堂分說。」他心中有數,便教戶部少浪費些時間在這些扯皮的事情上,接著又問:「下西洋的船隊何時迴歸?」
謝延卿緩緩點頭謝過。
陪坐末位的崔連壁陡然被問,慢了一拍才道:「禹州衛上迴收到消息是兩個月前,說是要預備返航了,不出意外明年四五月就能到港。」
他嘴裏迴著話,眼睛依舊往窗外瞟。飯菜的香味雖未傳進來,但他聽著外頭一幹聲音,更餓了。
「那就讓廣泉四衛算好時間,出海接應。」秦毓章簡潔地說完,就散了會,下午再議。
眾人坐了一上午,紛紛起身出去吃飯。崔連壁也隨大流,然而剛想走就被人叫「崔大人留步」。
崔大人頂著一腦門兒的晦氣轉身,兩位相爺都沒走,一左一右地坐在原位盯著他。
顧橫之偏頭一瞥,「於劍門關,斬首祭旗。」
他佇立在殿中央,就像一柄出鞘的劍;目光有如劍光,音聲猶如劍氣,都是帶著殺意的冷。
「你、你!」使臣不敢觸他鋒芒,當即轉換目標,向明德帝哭訴:「大宣皇帝陛下,我領主對戰事毫不知情,怎能為奴隸頂罪,這萬不可能啊!」
皇帝不悅地擰起眉。
崔連壁卻若有所思,「倒是我看岔了。」
他隨即出列道:「顧小將軍,你身為守將,對敵動機不察,對己軍紀不申,難道就沒有責任?」
顧橫之沒有迴頭,當即向皇帝單膝下跪,請罪:「劍門關此戰傷亡慘重,是末將之責,末將甘領責罰。但在此之前,末將當為麾下將士報仇雪恨。」
「陛下以為呢?」崔連壁持笏舉問,對於同僚射向自己的幾道目光隻當渾然未覺。
明德帝將銅錢丟於禦案,麵無表情地俯視群臣,「朕能有什麽意見,爾等再議罷。」
此次朝會又被半道攪亂,無果而散。
顧橫之不在乎滿朝文武如何看他,也不與誰套近乎,出宮時取了佩刀□□,就獨自迴驛館。
皇帝命他出席冬至宮宴的口諭,很快追了上來。
冬至賜宴群臣,已是慣例。
然而他領了口諭,隻覺領了塊燙手山芋一般。
翌日傍晚進宮,還與樂陽公主府的車架碰到了一起。
幾人在宮門下馬下車,顧蓮子瞧見他兄長,便冷哼一聲,一句話也不說,昂頭獨自走了。
顧橫之沉默地任禁軍搜檢。
「蓮子的脾氣向來執拗,你做大哥的,別與他計較。」嬴淳懿勸慰他。
他眺望那道漸行漸遠的瘦小背影,說:「我知道。」
而後兩人同行至崇和殿,一路無話。
正宴尚無事,一切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直到皇帝退席,召他去崇華殿。
他深吸一口氣,才跟著內侍離席。
明德帝倚在榻上,額上敷著一塊冰帕,閉著眼叫他不必行禮。
小內侍搬了矮凳來,他規矩地坐下。
明德帝歇了好一會兒,才開始問話。問那場戰事細節,問傷勢恢復得如何,問陣亡將士的撫恤處理,問爹娘身體怎麽樣,最後問:「你這個年紀,業早立,家未成,爹娘可有為你相看?」
顧橫之一一迴答,到最後猶豫許久,才低聲說:「臣心已有所予。」
皇帝驚訝地「哦」了聲,半睜開眼,「哪家的姑娘,朕怎麽沒聽過風聲?」
「尚不敢言。」
「看來情意還未相通?」
他本就打直的脊背立刻繃緊了,卻竭力讓自己保持平靜,然後迴答:「是。」
第213章 三十五
臘月初一,雨夾著雪下得不停歇。
午時,政事堂兩麵對望的迴廊上,站滿了用午飯的舍人曹員。大都飛快地揮著筷子,趕著吃完好迴去繼續做事。
政事堂這兩月難得主官常駐,今日更是高官齊聚。別看正堂簷下一片冷清,大人物們都坐在門窗緊閉的屋裏,人實則注意著八方動靜,手眼通天呢。
「還有,因連年大雪,鬆江路今年糧食再次減產,四州清吏司徵收來的秋糧比之去年又少兩成。」謝延卿低頭按著記錄本,邊看邊疲憊地說:「但雪災頗重,常平倉餘糧不豐,王總督要求減免部分上稅,以充作賑濟。兩位相爺以為,批,還是不批?」
他把王喻玄那封摺子顫巍巍地遞上去。
秋糧收繳可以延期,但那是對邊遠路州的優待;南北糧倉甭想拖過年,否則京裏拿什麽發年俸?
裴孟檀起身伸手接了。
寫這封摺子的人也是一甲進士出身,文采鞭辟,情真意切,他看完便嘆:「蒼生潦潦,不準,不合適啊。」
「那這一樁樁一件件累下來,今年的賦稅可就又是……入不敷出啊。」謝延卿的嘆息更加無可奈何。
江南路本就因水患免除了三年賦稅,鬆江路減產又減稅,僅靠廣泉、漢中、江北三路的稅賦,是遠遠不夠支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他戶部上下如何會做帳平帳,也變不出多的錢糧來。
「折半準吧,剩下的讓王喻玄自己想辦法。」摺子傳了一圈,最後由秦相爺拍了板。地方上的人報災情都愛往大了說,往些年可以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兩年朝廷吃緊,沒得繼續放任的道理。
「其他訴苦要錢的也都一樣,哪個不識趣,叫他來找本堂分說。」他心中有數,便教戶部少浪費些時間在這些扯皮的事情上,接著又問:「下西洋的船隊何時迴歸?」
謝延卿緩緩點頭謝過。
陪坐末位的崔連壁陡然被問,慢了一拍才道:「禹州衛上迴收到消息是兩個月前,說是要預備返航了,不出意外明年四五月就能到港。」
他嘴裏迴著話,眼睛依舊往窗外瞟。飯菜的香味雖未傳進來,但他聽著外頭一幹聲音,更餓了。
「那就讓廣泉四衛算好時間,出海接應。」秦毓章簡潔地說完,就散了會,下午再議。
眾人坐了一上午,紛紛起身出去吃飯。崔連壁也隨大流,然而剛想走就被人叫「崔大人留步」。
崔大人頂著一腦門兒的晦氣轉身,兩位相爺都沒走,一左一右地坐在原位盯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