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淳懿卻不理會,前腳話音剛落,他便接著道:「諸位想必都知道這一迴叫大家來是為什麽,本侯就不與大家兜圈子。」


    他在停頓的短暫間隙裏與齊宗源對視一眼,後者咽下已醞釀好但還沒來得及出口的話,額角青筋跳了一下。


    兩人皆在對方眼裏看出了殺機。


    他轉向眾人,麵色凝重中帶著一絲憂慮,沉聲道:「太平大壩決堤,洪水淹沒百萬畝土地,令魚米之鄉化作千裏澤國,摧毀無數百姓家園。陛下憂之念之,朝廷殫精竭慮,所有在辦事宜皆為江南救災讓路。各項賑濟措施都已到位,隻除了賑災銀一項。」


    「朝廷正在全力籌措賑災銀,但此次洪災波及範圍太大,所需銀兩太多,戶部仍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籌集齊全。然而災情擴散迅速,救災一刻也不能等,賑濟糧一天也不能斷。本侯與齊大人、孫大人和馮大人商議許久,在朝廷撥下賑災銀之前,隻能依靠江南本路堅持下去。又因官府常平倉存糧有限,度計難支,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請大家慷慨解囊,為賑濟捐獻一二。」


    他說到此處,群情再難忍,卻依舊不敢高語,隻翁聲一片。


    但他毫不為此所動,穩著聲音再道:「洪災無情,本侯知道諸位的財物宗產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衝擊,但諸位家業基底尚存,吃穿不愁,猶有餘蔭;而眾多百姓卻已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士門壁尚堅,蓬戶度已難,乃是此時的現狀。但不管士門還是蓬戶,終究身在同一片江南,災情緩急皆與所有人息息相關。若蓬戶難度,士門也必不能久支,隻有同舟共濟,才是撐過此段時間、等到朝廷馳援的唯一辦法。請各位老爺三思。」


    說罷沉重地向下一拜。


    坐靠難安的眾位家主們俱是一愣。


    按總督府以往的行事作風,總要再打些機鋒,才會托出對他們的要求。至於事情原委,他們已習慣裝作不問不知,再私底下打探。


    高牆圈起的庭院裏沉悶許久,薰風送來一縷縷涼涼的雨絲。


    靠近穿堂的一張席桌忽然傳出響動,一名文士打扮形容清寒的中年男人站起來,走到空當,向廊上的大人們一一行禮。


    「既然侯爺這麽說了,朝廷與地方官府的難處我們大家都知道了,那鄙人也將自家的情況實話實說。」他注視著台階,木木地說:「我家不置莊子,不營鋪子,唯有八百畝田地,在此次洪災中被淹過半。家中三十六口人,尚有糧食十石,存銀三百兩。除此之外,僅有詩書萬卷,或許還值些錢。」


    「怪哉。」沈亦德抓住他的話頭,問道:「觀你座次,當是江南有頭有臉的人家,族裏竟無田產以外的產業?」


    中年男人再答:「柴米麵油,胭脂水粉首飾衣裳,並其他日常所需種種,乃至紅白諸事,皆有柳氏商行經營。我等書香傳家,不與商賈相爭。」


    沈亦德一滯,從喉間發出冷哼不再多言,臉色卻更加陰沉。


    嬴淳懿注意到這人發冠、胳膊與腰帶上皆繫著白麻,眉心微皺,「請問這位老爺貴姓?」


    「鄙姓孟。」那人有問必答,且為他釋疑:「戴孝是因家祖母於兩月前病故,鄙人此時本該守孝墳前。」


    在江南路這樣商業發達經濟富裕的地方,又歷經洪災折損,他的家底不算殷厚;他有嫡親長輩於近期過世,他謹守孝行,卻被官府以召宴之名驚擾。


    「少來這一套!哪家辦喪不掛白不請法事?你家偷偷發喪,不尊嫡親,還有臉怪本官不知?」孫妙年認為他在含沙射影,大怒,進而斥道:「請你們來,是看得起你們,把你們當個人物。製台大人和侯爺給你們幾分臉麵,稱一句『老爺』,不是讓你們信口開河造謠官府的。」


    「孝白掛於身,不必讓大人過眼。一場法事三千兩,我家請不起,祖母特意囑咐不請。」那人疊掌再拜,「鄙人願捐出家中所有的三百兩銀子,用於採買賑濟糧。然此後隻想帶著家眷守在祖母墳前,盡最後的孝心。」


    「你說三百兩就是三百兩,你說十石存糧就是十石存糧,你怎麽不幹脆說你孟家是無名之族?」孫妙年冷笑道:「別敬酒不吃吃罰酒。」


    「我家無人做官,無人行商,隻靠祖業佃田度日,十裏鄉下人盡皆知。」那人依舊盯著台階石縫裏的草芽,一語罷,不再多言。


    他對得起天地君親足以,堂上的官員們信與不信,不在他的幾句話。


    孫妙年還要再嗬斥,嬴淳懿掐準時機打斷:「罷了,本侯相信孟老爺並無虛言,也請您節哀。」


    「多謝侯爺。」那人行禮退下,雨絲尚未潤染的衣衫早被汗水濕透。


    侯爺再掃視過其餘諸人,「有道是千裏鵝毛,禮輕意重。諸位不論捐獻銀兩多少,皆是一片心意。」


    此話一出,在座其他家主們不由思量起各自該報的身家,以及要表出多少「心意」才算合適。


    眼看好些人蠢蠢欲動,要再編排慘相,齊宗源不得不出言進行壓製:「千裏鵝毛難測人情冷暖,總要見些實際的才好說盡心盡力。本台與欽差使團商議出的結果,是這一迴採買賑濟糧需要至少四十萬兩紋銀,各地豪商可出二十萬,剩下的,諸位掂量掂量。」


    他尾音稍長,箇中含義盡在不言中。


    「那豈不是要二十萬兩?」


    庭院裏才漲的氣焰立消,一陣低聲交流之後,其中一部分人將目光瞥向忠義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州歌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謜並收藏六州歌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