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剛蒙蒙亮,原江陰縣衙的衙屬就前後腳到縣令家裏來報到。
縣丞匯報說:「縣尊,昨個兒一夜又有近兩百流民流到咱們這兒來了。」
他們江陰縣雖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樣遭了災,但還有吃有住,不知是哪個接親戚來時嘴碎傳出去了,這幾日天天都有別縣的流民想方設法往他們這兒跑。
莫棄爭點了個腿腳麻利的捕快把申請查看州府義倉的狀表送到淮州城,才迴他說:「還是跟昨天說的一樣,安置好。」
見幾個衙役麵有不虞,又立時板著臉道:「別打歪主意,都是鄰近的父老鄉親,吃不了你幾粒糧食。現在把人趕走,就等於叫人去死,我江陰縣衙容不下這樣的畜生。」
衙役們紛紛一抖,將身板兒挺得筆直,連聲說「不敢」。
縣令才緩和了臉色,「老吾老,幼吾幼,大家都有困難的時候,咱們現在幫別人,以後別人才會幫咱們。」然後吩咐縣丞:「對了,新來的流民,都給他們單獨煮粥,煮稀些。」
後者拍著胸脯應道:「您就放心吧縣尊,事情放咱老包身上,出不了錯。」
秦幼合在旁聽了前因後果,奇道:「為什麽?莫大人不是說吃不了幾粒糧食麽,怎麽又要煮稀的?」
包縣丞眯著一雙小眼睛,嘿嘿笑道:「一看您就不知道,這人吶,就是賤骨頭。一旦餓久了,就吃不得好東西,隻能先喝些米湯、稀粥,把餓小的腸子潤一潤、撐大些,才能開始吃稠的。若是一來就大魚大肉白米飯的,一頓下去就得成飽死鬼見閻王去了。」
「還有這種講究?」秦幼合驚訝極了。
「誰也不想這樣,都是窮苦鬧的。」莫棄爭嘆道,安排好今日的事務,便與賀今行兩人一起前往義倉所在。
上午要巳時才放粥,他們等不了,就一人灌了一瓢水。
按大宣律,州府所設常平倉分兩種,由官府以底價收購主糧進行存儲的叫「官倉」,在賦稅之外向百姓徵收各種糧食的叫「義倉」。州治以下行政級別不可設官倉,而轄區內繳納賦稅的農戶數量超過一定規模後就可以設置義倉。
「我江南路商業發達,做生意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還設有義倉的縣就不多了。」路上,莫棄爭搖著頭說。
「商業稅重,整體來說官府能收到的稅變多了,也不算壞事。」賀今行接道。
「可如果人人都去做生意,那誰來種地生產糧食?像現在這樣的局麵,有錢也買不來糧食,就難了。」
他們從背坡爬上山脊,莫棄爭指著另一麵的山坳說:「我江陰縣的縣城就在那裏,沿江有良田萬頃,年年堆滿義倉。第二年秋收後,才將陳糧發還百姓,填入新糧。」說到後麵語氣飽含痛惜。
賀今行放眼望去,茫茫渾黃江水裏,零星可見一小片屋頂或是樹梢,宛如一片澤國,跟著嘆道:「可惜了。」
他迴頭望了一眼來時的坡地,一排排望不到頭的草屋,再往下是新墾出的農田,無數嫩綠的稻苗在晨光熹微裏晃著清露,熠熠生輝。
於是他對莫縣令說:「但貴縣百姓都存活下來了,有人在就有希望。待明年秋收,定能再次將新糧填滿義倉。」
莫棄爭稍稍釋懷,頷首道:「都是鄉親們的功勞啊。若非真的出現在眼前,任誰也想不到我們能在六七天時間裏做到這樣的地步。」
秦幼合跟著看過去,從他們出發到此不過盞茶功夫,遍野已皆是勞作的農人,似有若感:「他們都是堅強又努力的人。」
三人繼續趕路,路過江陰縣的義倉,倉庫高大而堅實,任風吹雨打自巋然不動。
外麵守著數十個百姓,老遠就親熱地高喊「縣尊」。
莫棄爭也挨著打招唿,又走出老遠才休止。
賀今行有感而發:「我的老師曾說,觀倉廩,可窺政風。莫大人是踏實的人,」
「我這不算什麽。往年許大人知淮州時,勤政愛民,倉廩富足,一年有半數時間都在田間地頭跑,百姓們愛戴他,底下官吏也尊敬他。他升遷時大家都很不舍啊,但總不能阻礙人家的前程,隻能含淚相送。」莫縣令又想到此行的目的地,「新來的知州大人年後才到,我目前隻在迎接時見過一麵,對這位大人的作風尚不夠了解。」
半年隻有一麵嗎?少年再想到昨晚對方所說的情況,皺眉道:「去看看就知道了。」
三人又走了一個多時辰,秦幼合又累又餓,整個人都蔫了下來。莫棄爭安慰他說:「就快到了。」
再行一炷香,遠處山林間,終於現出了圓木搭的倉頂。
「天吶,」他抓著賀今行的胳膊,氣喘籲籲地說:「今行,我這輩子都沒這麽開心過,終於要到了。」
後者笑著搖頭,「以後有機會多走走就好了。」
他們所走的是山間小路,小路到頭是一條不寬不窄的官道,道上還有兩道深深的轍痕,從延伸向山林間的義倉。
一州所設的義倉遠非一縣可比,可以說是一片倉庫群。
莫棄爭在前帶頭下去,然而卻有一行人從官道而來,在他們之前占據了路口。
縣令立刻豎眉喝問:「此乃州府倉廩重地,爾等何人,在此所謂何事?」
這行人身著一模一樣的麻布短打,同行還有幾輛馬車,他們從後麵的馬車上搬下桌椅綢墊與陶壺瓷盞等物,在前搭設鋪排開。
縣丞匯報說:「縣尊,昨個兒一夜又有近兩百流民流到咱們這兒來了。」
他們江陰縣雖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樣遭了災,但還有吃有住,不知是哪個接親戚來時嘴碎傳出去了,這幾日天天都有別縣的流民想方設法往他們這兒跑。
莫棄爭點了個腿腳麻利的捕快把申請查看州府義倉的狀表送到淮州城,才迴他說:「還是跟昨天說的一樣,安置好。」
見幾個衙役麵有不虞,又立時板著臉道:「別打歪主意,都是鄰近的父老鄉親,吃不了你幾粒糧食。現在把人趕走,就等於叫人去死,我江陰縣衙容不下這樣的畜生。」
衙役們紛紛一抖,將身板兒挺得筆直,連聲說「不敢」。
縣令才緩和了臉色,「老吾老,幼吾幼,大家都有困難的時候,咱們現在幫別人,以後別人才會幫咱們。」然後吩咐縣丞:「對了,新來的流民,都給他們單獨煮粥,煮稀些。」
後者拍著胸脯應道:「您就放心吧縣尊,事情放咱老包身上,出不了錯。」
秦幼合在旁聽了前因後果,奇道:「為什麽?莫大人不是說吃不了幾粒糧食麽,怎麽又要煮稀的?」
包縣丞眯著一雙小眼睛,嘿嘿笑道:「一看您就不知道,這人吶,就是賤骨頭。一旦餓久了,就吃不得好東西,隻能先喝些米湯、稀粥,把餓小的腸子潤一潤、撐大些,才能開始吃稠的。若是一來就大魚大肉白米飯的,一頓下去就得成飽死鬼見閻王去了。」
「還有這種講究?」秦幼合驚訝極了。
「誰也不想這樣,都是窮苦鬧的。」莫棄爭嘆道,安排好今日的事務,便與賀今行兩人一起前往義倉所在。
上午要巳時才放粥,他們等不了,就一人灌了一瓢水。
按大宣律,州府所設常平倉分兩種,由官府以底價收購主糧進行存儲的叫「官倉」,在賦稅之外向百姓徵收各種糧食的叫「義倉」。州治以下行政級別不可設官倉,而轄區內繳納賦稅的農戶數量超過一定規模後就可以設置義倉。
「我江南路商業發達,做生意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還設有義倉的縣就不多了。」路上,莫棄爭搖著頭說。
「商業稅重,整體來說官府能收到的稅變多了,也不算壞事。」賀今行接道。
「可如果人人都去做生意,那誰來種地生產糧食?像現在這樣的局麵,有錢也買不來糧食,就難了。」
他們從背坡爬上山脊,莫棄爭指著另一麵的山坳說:「我江陰縣的縣城就在那裏,沿江有良田萬頃,年年堆滿義倉。第二年秋收後,才將陳糧發還百姓,填入新糧。」說到後麵語氣飽含痛惜。
賀今行放眼望去,茫茫渾黃江水裏,零星可見一小片屋頂或是樹梢,宛如一片澤國,跟著嘆道:「可惜了。」
他迴頭望了一眼來時的坡地,一排排望不到頭的草屋,再往下是新墾出的農田,無數嫩綠的稻苗在晨光熹微裏晃著清露,熠熠生輝。
於是他對莫縣令說:「但貴縣百姓都存活下來了,有人在就有希望。待明年秋收,定能再次將新糧填滿義倉。」
莫棄爭稍稍釋懷,頷首道:「都是鄉親們的功勞啊。若非真的出現在眼前,任誰也想不到我們能在六七天時間裏做到這樣的地步。」
秦幼合跟著看過去,從他們出發到此不過盞茶功夫,遍野已皆是勞作的農人,似有若感:「他們都是堅強又努力的人。」
三人繼續趕路,路過江陰縣的義倉,倉庫高大而堅實,任風吹雨打自巋然不動。
外麵守著數十個百姓,老遠就親熱地高喊「縣尊」。
莫棄爭也挨著打招唿,又走出老遠才休止。
賀今行有感而發:「我的老師曾說,觀倉廩,可窺政風。莫大人是踏實的人,」
「我這不算什麽。往年許大人知淮州時,勤政愛民,倉廩富足,一年有半數時間都在田間地頭跑,百姓們愛戴他,底下官吏也尊敬他。他升遷時大家都很不舍啊,但總不能阻礙人家的前程,隻能含淚相送。」莫縣令又想到此行的目的地,「新來的知州大人年後才到,我目前隻在迎接時見過一麵,對這位大人的作風尚不夠了解。」
半年隻有一麵嗎?少年再想到昨晚對方所說的情況,皺眉道:「去看看就知道了。」
三人又走了一個多時辰,秦幼合又累又餓,整個人都蔫了下來。莫棄爭安慰他說:「就快到了。」
再行一炷香,遠處山林間,終於現出了圓木搭的倉頂。
「天吶,」他抓著賀今行的胳膊,氣喘籲籲地說:「今行,我這輩子都沒這麽開心過,終於要到了。」
後者笑著搖頭,「以後有機會多走走就好了。」
他們所走的是山間小路,小路到頭是一條不寬不窄的官道,道上還有兩道深深的轍痕,從延伸向山林間的義倉。
一州所設的義倉遠非一縣可比,可以說是一片倉庫群。
莫棄爭在前帶頭下去,然而卻有一行人從官道而來,在他們之前占據了路口。
縣令立刻豎眉喝問:「此乃州府倉廩重地,爾等何人,在此所謂何事?」
這行人身著一模一樣的麻布短打,同行還有幾輛馬車,他們從後麵的馬車上搬下桌椅綢墊與陶壺瓷盞等物,在前搭設鋪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