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第089章 十一
人群散去,家門前重歸寂寥。
孟氏拄著拐杖,看著送靈隊伍離去的方向許久,才轉身走迴自己的家。
禮部的吏員們已拆掉靈棚,正撤去祭物,將桌椅擺設恢復原樣。
明亮天光重又灑滿這間一進的小院子,一磚一瓦都是往日的模樣。
處理完畢,郎中帶著下屬告退,孟氏謝過他們,將人送出去,又在太陽底下站了好一會兒,才想起自己要做什麽。
賀今行與兄長到的時候,便見院門大開,院子裏擺著幾條長凳,上麵挨挨攤著薄厚不一的書冊。
而孟氏正從屋裏抱著幾本書出來,低聲念叨:「……我把你們挪到外麵曬太陽,不要急,每個都能曬,不要急……」
他叫了聲「孟奶奶」,對方沒反應,賀長期便屈指敲門,用了些力氣。
老夫人這才驚魂似的看過來,慢了幾拍,才扯出一點笑:「夏天要到啦,我把書都拿出來曬一曬。」
暮春正是曬書的好時節,賀今行知道孟大人有一屋子的書,便說:「您要曬哪些,我們幫您搬吧。」
孟氏的精神又集中起來,很快地點頭。
賀長期將空餘的桌凳都搬到院子裏,然後用筐子從屋裏運書出來,賀今行便和孟氏一起把一冊冊書給攤好曬勻。
艷陽流雲下,牆頭瓦礫間青草瘋長,悄看一老二少進出勞動。
不知多久,老婦人從筐子裏取了一冊書,要分開時卻忽地停下,然後怔怔地看著扉頁。
賀今行一直用餘光注意著對方,見狀擔憂地偏過頭去。
那是一本《昌黎先生集》。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孟氏長嘆,滿麵皺紋漾出溫柔的弧度,對少年解釋:「他向來推舉韓文公,看起先生文集來愛不釋手。」
賀今行知道這個「他」是指的孟大人,但仍然因孟氏本人而感到驚訝。
在此前,他來到這裏,老婦人從來都是在縫補織繡,或者收拾家務;在慈祥和藹之外,隻給他留下了勤勞樸素的印象。
而對方此時此刻念起文章詞句,卻忽地顯出一種柔韌的書卷氣來,令他立刻想起孟若愚身上那股剛直的氣質,形不似,神卻相和。
孟氏看出他的好奇,恰迴憶如泉湧,便繼續說道:「我是農戶之女,幼時雖不曾讀書識字,但能吃飽穿暖,會織布做農活。若無意外,在村裏尋上一門親,就能平穩過完這一生。」
「但那一年,入夏便沒見過一滴雨,河水斷了流,地裏莊稼盡數枯死。熬到第二年芒種,老天爺仍然不肯下雨,我們吃完了存糧,又搶不到官府的救濟糧,實在沒法子,隻能向南逃荒。」
「官府的救濟糧竟然要搶?」賀今行不自覺皺眉。
「整個江北都在旱,救濟糧不夠啊。」
「就算不夠,也應當有序發放,不能讓民眾爭搶。況且江北存糧不夠,江南漢中鬆江也沒有?」
「說是邊關在打仗,糧實都運到前線去了。」
五六十年前,乃中慶早年。賀今行不了解史實細節,但轉念想起史書上對中慶一朝的記載:先帝開疆拓土,文治武功,彪炳千秋。
他思及「武功」二字,心下一怔。
孟氏說:「那個時候我什麽都不知道,也什麽都不想,就隻有一個『吃』的念頭。我和爹娘兄弟走了幾十天,沿路草木田地都被扒了幾層皮,不見半點能下肚的東西。我是真的餓啊,餓得渾渾噩噩,沒等找到吃的,卻被我阿爹賣給了別人。我本想,爹娘生養撫育我十來年,如果能讓他們有一口吃的、多一點活下來的機會,無論他把我賣給誰,我都不會有怨言,給對方做牛做馬都是應該的。」
她停了片刻,眼裏浮起一絲悲戚,「然而我聽到那兩人說要怎麽分我身上的肉,才知道他們是要生吃了我。」
賀長期端著一筐書出來,聽到這一段,說:「賣兒鬻女,不配為人父母。」
孟氏搖了搖頭,「我和他們此後再無聯繫,愛恨都作罷。」
老人家看得開,賀長期也無話可說。他默默地將籮筐放下,看桌凳快要被放滿,就不再折返。
「我想過會餓死,但不想這麽死,就拚命掙紮。幸而那兩人也餓得皮包骨頭,不比我力氣大,讓我跑脫了。」幾十年前的劫後餘生,想來定是驚心動魄,而孟氏如今說起卻雲淡風輕。
「我拚命地跑,隻在沒力氣時歇一歇,其餘時候半點不敢停,直到遇上他。我看他衣衫整潔不像饑民,應當不至於在我死後吃我的屍體,才放心地倒下。」
「但以孟大人的品性,肯定不可能見死不救。」賀長期肯定地說。
「對。」孟氏點頭道:「他救了我,但我醒來卻隻想一頭撞死。」
少年驚訝:「為什麽?您得救了啊。」
「我五六歲起便幫著我娘燒火做飯,服侍祖母,後來跟著我爹下地,刈麥插秧都能幹。雖然他們給我取名『招弟』,也更疼愛弟弟,但到底是生養我的爹娘,我總有濡慕之情在。就這樣將我像賣一隻雞一頭豬似的賣掉,我還有什麽好活下去的?」
老人搖頭失笑,感慨道:「也是他救了我,我才知道,原來隻要再走一百多裏,就是江南。」
「那豈不是隻要再堅持……」賀今行訝然,假設半截便住了口,「抱歉。」
第089章 十一
人群散去,家門前重歸寂寥。
孟氏拄著拐杖,看著送靈隊伍離去的方向許久,才轉身走迴自己的家。
禮部的吏員們已拆掉靈棚,正撤去祭物,將桌椅擺設恢復原樣。
明亮天光重又灑滿這間一進的小院子,一磚一瓦都是往日的模樣。
處理完畢,郎中帶著下屬告退,孟氏謝過他們,將人送出去,又在太陽底下站了好一會兒,才想起自己要做什麽。
賀今行與兄長到的時候,便見院門大開,院子裏擺著幾條長凳,上麵挨挨攤著薄厚不一的書冊。
而孟氏正從屋裏抱著幾本書出來,低聲念叨:「……我把你們挪到外麵曬太陽,不要急,每個都能曬,不要急……」
他叫了聲「孟奶奶」,對方沒反應,賀長期便屈指敲門,用了些力氣。
老夫人這才驚魂似的看過來,慢了幾拍,才扯出一點笑:「夏天要到啦,我把書都拿出來曬一曬。」
暮春正是曬書的好時節,賀今行知道孟大人有一屋子的書,便說:「您要曬哪些,我們幫您搬吧。」
孟氏的精神又集中起來,很快地點頭。
賀長期將空餘的桌凳都搬到院子裏,然後用筐子從屋裏運書出來,賀今行便和孟氏一起把一冊冊書給攤好曬勻。
艷陽流雲下,牆頭瓦礫間青草瘋長,悄看一老二少進出勞動。
不知多久,老婦人從筐子裏取了一冊書,要分開時卻忽地停下,然後怔怔地看著扉頁。
賀今行一直用餘光注意著對方,見狀擔憂地偏過頭去。
那是一本《昌黎先生集》。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孟氏長嘆,滿麵皺紋漾出溫柔的弧度,對少年解釋:「他向來推舉韓文公,看起先生文集來愛不釋手。」
賀今行知道這個「他」是指的孟大人,但仍然因孟氏本人而感到驚訝。
在此前,他來到這裏,老婦人從來都是在縫補織繡,或者收拾家務;在慈祥和藹之外,隻給他留下了勤勞樸素的印象。
而對方此時此刻念起文章詞句,卻忽地顯出一種柔韌的書卷氣來,令他立刻想起孟若愚身上那股剛直的氣質,形不似,神卻相和。
孟氏看出他的好奇,恰迴憶如泉湧,便繼續說道:「我是農戶之女,幼時雖不曾讀書識字,但能吃飽穿暖,會織布做農活。若無意外,在村裏尋上一門親,就能平穩過完這一生。」
「但那一年,入夏便沒見過一滴雨,河水斷了流,地裏莊稼盡數枯死。熬到第二年芒種,老天爺仍然不肯下雨,我們吃完了存糧,又搶不到官府的救濟糧,實在沒法子,隻能向南逃荒。」
「官府的救濟糧竟然要搶?」賀今行不自覺皺眉。
「整個江北都在旱,救濟糧不夠啊。」
「就算不夠,也應當有序發放,不能讓民眾爭搶。況且江北存糧不夠,江南漢中鬆江也沒有?」
「說是邊關在打仗,糧實都運到前線去了。」
五六十年前,乃中慶早年。賀今行不了解史實細節,但轉念想起史書上對中慶一朝的記載:先帝開疆拓土,文治武功,彪炳千秋。
他思及「武功」二字,心下一怔。
孟氏說:「那個時候我什麽都不知道,也什麽都不想,就隻有一個『吃』的念頭。我和爹娘兄弟走了幾十天,沿路草木田地都被扒了幾層皮,不見半點能下肚的東西。我是真的餓啊,餓得渾渾噩噩,沒等找到吃的,卻被我阿爹賣給了別人。我本想,爹娘生養撫育我十來年,如果能讓他們有一口吃的、多一點活下來的機會,無論他把我賣給誰,我都不會有怨言,給對方做牛做馬都是應該的。」
她停了片刻,眼裏浮起一絲悲戚,「然而我聽到那兩人說要怎麽分我身上的肉,才知道他們是要生吃了我。」
賀長期端著一筐書出來,聽到這一段,說:「賣兒鬻女,不配為人父母。」
孟氏搖了搖頭,「我和他們此後再無聯繫,愛恨都作罷。」
老人家看得開,賀長期也無話可說。他默默地將籮筐放下,看桌凳快要被放滿,就不再折返。
「我想過會餓死,但不想這麽死,就拚命掙紮。幸而那兩人也餓得皮包骨頭,不比我力氣大,讓我跑脫了。」幾十年前的劫後餘生,想來定是驚心動魄,而孟氏如今說起卻雲淡風輕。
「我拚命地跑,隻在沒力氣時歇一歇,其餘時候半點不敢停,直到遇上他。我看他衣衫整潔不像饑民,應當不至於在我死後吃我的屍體,才放心地倒下。」
「但以孟大人的品性,肯定不可能見死不救。」賀長期肯定地說。
「對。」孟氏點頭道:「他救了我,但我醒來卻隻想一頭撞死。」
少年驚訝:「為什麽?您得救了啊。」
「我五六歲起便幫著我娘燒火做飯,服侍祖母,後來跟著我爹下地,刈麥插秧都能幹。雖然他們給我取名『招弟』,也更疼愛弟弟,但到底是生養我的爹娘,我總有濡慕之情在。就這樣將我像賣一隻雞一頭豬似的賣掉,我還有什麽好活下去的?」
老人搖頭失笑,感慨道:「也是他救了我,我才知道,原來隻要再走一百多裏,就是江南。」
「那豈不是隻要再堅持……」賀今行訝然,假設半截便住了口,「抱歉。」